激荡的百年史
激荡的百年史内容简介
日本战后最成功的首相吉田茂揭示近代日本快速崛起的奥秘所在! 本书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风行一时,被三联书店评为“20年来影响中国最大的100本书”之一。翻开本书,你将看到日本近百年来的激涌跌宕的历史,从明治维新,朝气勃发的日出之国到二战战败之后满目疮痍的窘迫景象。战后声誉最著的日本首相为您详细解析,日本如何斡旋于错综复杂的世界形势,国力飞速崛起的惊天奥秘,深刻精练的文字、丰富珍贵的历史图片,将使您迅速融入过往岁月的瞬间,真实感受历史的沧桑巨变!
热门摘录
甚至有人提倡改善日本人的体制。说什么“日本人虽天性聪慧,但甚缺乏毅力,此皆由于不食肉所致。”因此,如果从幼儿时期即哺以牛奶,以后再让他吃牛肉长大,那么日本人也将成为富有毅力的国民。
最终还是强制执行了六三制。我感到有关人员付出了巨大的辛苦。我深刻地体会到:理想虽好,但负责实现理想的人们是很辛苦的。
当时的学校教育局次长稻田无奈地说道:“尽快实施纵然好,但是从昭和二十二年起来不及准备,希望能有所延缓。”然而,有委员指责说:“这是官僚在逃避责任。”这种不顾实施者立场的做法到底是不是民主呢?虽说是实施民主,却采取如此不民主的方法。但这是一场革命,所以没办法。这就是当时的力主施行改革的亢奋状态。所以当时文部省被当作高级勤杂人员。
人们的精神面貌也焕然一新。战后的一两年间,人们因战败的打击和生活的不稳定而不安,同时又因接踵而至的重大改革而兴奋。当时的报纸充分表现出了这种混乱和改革交织的特色氛围。由于纸张匮乏,当时的报纸都是 16 开的小报,头版刊登关于占领政策等让人略感兴奋的报道,里面刊登粮食问题和社会动乱的报道。但是,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了。一方面从战败的打击中重新站了起来,另一方面从改革的热情中清醒过来。
日本人对所有的外国人都很亲切,但也对所有外国人都心怀猜忌。
据我观察,日本人对西方学术的产生和实际状态往往存在误解。日本人把学问视为一种机器,认为可以一年到头让它没完没了地做大量工作,还可以搬到其他任何地方继续工作。这种想法是错误的。西欧的科学界并非机械,而是一个有机体,和其他所有的有机体一样,它的繁殖需要一定的气候和环境。
西方各国把教师送到各位身边,这些教师热心地把以上精神移植到日本,并努力让它适应日本的国民。而人们却屡屡误解他们的使命。在人们眼中,他们无异于学问果实的零售商。教师本应该是学问的培养者,但学生们却没有努力做学问。人们只想从外国教师手中摘取学问的果实。然而教师们却想先播下知识的种子。他们想让种子发芽并长成日本独立的学问之树,并且正确地照料这棵树,想要让它结出更新更美的果实。可是日本人只满足于从教师手中接收最新的收获,却不学习这收获背后的基本精神。
各位!当前,日本经济界频频提议引入外国资本,而各位已经从欧洲免费得到了丰富的精神资本。尽管各位有机会靠这种资本获得巨大利益,却仅满足于资本的一点点利息。
现在正是奋起直追的绝佳时机。在日本的外国教师已经寥寥无几了吧。我建议大家给他们的行动多一分自由、多一点机会,并且努力和他们在课外保持私下交往。诸位,请切勿在将来后悔莫及。倘若诸位能听我一劝,你们将接触到更多只有在与学者本人的交际中才可能知道的精神,这是在课堂上学不到的(哪怕在欧洲的课堂上也不能)。从中可以一窥讲台上所教教材的出处,也就是精神的工厂。这种精神境界是很难达到的。而保持这种高境界,起码要求付出生活的全部时间。
日本人对外国所持的这种态度,是因历史原因而形成的。日本没有能够对它产生威胁的紧邻的大国,只有一个可以引进其文化、相隔较远的中国。古代的中国拥有非常先进的文明,对日本而言,能够向中国学习是一种莫大的恩惠。但是,就古代的交通手段而言,日本与中国相隔甚远,中国无法统治日本。日本人的这种对外国文明不加警惕、反而积极引进的性格,可以说就是在这种历史发展过程中产生的。
激荡的百年史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