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真空
完美的真空内容简介
《完美的真空》作者莱姆是欧洲最多才多艺的独创性作家之一,是国际公认的科幻小说天才作家。他的头脑具有大无畏的尖刻讽刺精神,在《完美的真空》中,他凭借巧妙的构思和无孔不入的机智,用人们喜闻乐见、熟悉得令人不设防的发明来迷住我们——从“请你来写”的文学提神器,到“性爆炸”的社会被三家大公司驱赶入性福的大餐,到“小队元首路易十六”的纳粹战犯在南美的荒原里再造法国的黄金时代,他为模仿滑稽作品开拓子美丽的新世界。
热门摘录
必须感到内部张力——即我们感到的全部离心性,时而作为宏伟浩瀚的精神状态,时而作为脱臼疼痛难忍的精神状态。
they[personoids] must feel internal tensions---that eintire centrifugality which we experience now as the magnificent infinity of spiritual states and now as their unendurably painful disjointedness.
一部残酷的小说:它首先讲述那无限的代偿才能,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创造性,任何人,不管是谁,假如命运摊派给他适当劳作的痛苦。然后讲述剥夺了希望,投入绝望的深渊,却锲而不舍的爱心展示形式。在这个语境下,词语“因其荒谬而信之”是词语“人生苦短,爱心无涯”的世俗对等物。”
要同时写作所有人,就等于没有写作任何人,要给所有人写作,等于没有给谁写作。”
它通过《爱经》和中国“花之战”而回到黑暗的洞穴
德国人约阿希姆费尔森盖德用荷语写了《逆默示录》(他不懂荷兰语,是在“引言”中亲口承认的),并在法国出版,而法国的劣等校对是臭名昭著的。本文的作者严格地说也不懂荷兰语,但根据书名、英语引言和文本中不时出现的若干辨认的词语他断定自己作为评论家尚可胜任。
文学始终是读者心头的寄生虫。爱情、树木、公园、叹息、耳痛——读者是理解的,因为读者经历过。当然,有可能用一本书重组读者脑袋里的家当,但仅限于阅读前已经有一些家当的读者。
令每个句子充满意义的,是特定时期的语境;十七世纪的“无害文辞”到了我们时代便实实在在具有了玩世不恭的意义。句子本身是毫无意义的;历史的时刻决定着语言的意义,这是无可改变的现实。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狂叫,用上了越来越大的功放机,灵魂倒来不及了解什么,耳膜就已震碎了。古代天才的名字,提起来越来越徒劳无功,早已成为空泛的声音。
我们文学中已经对爱的力量生疏了,这种文学饱受玩世不恭的熏陶,旧的浪漫主义脊背已经被精神分析的说教所打碎,已经无视过去的经典著作所赖以发达、为我们培植了古典著作的人类命运的那块沃土。 一部残酷的小说:它首先讲述那无限的代偿オ能,存在于每个人身上的创造性,任何人,不管是谁,假如命运摊派给他适当劳作的痛苦。然后讲述失去了希望,投入了绝望的深渊,爱却锲而不舍地展示自身的形式。
没有人喜欢玩《请你来写》,不是因为人们情操高贵克制,不去作践斯文其理由简单得很,人们根本分辦不了四流文人写的书和托尔斯泰的诗史之间的差别。两者留下的印象一样阴冷。哪怕公众中有“糟蹋的欲望”,在他们看来,也没有什么有趣的东西供糟蹋呀。
“公众变得懒惰不堪,甚至连亲自强奸、脱衣、折磨都不干了。如今都让专业人士代劳了。
不是人类永远丢失了一等天才,而是天才们看不到人类大众了,因为他们疏远了人类。倒不是这些天才干脆不存在,而是年复一年,他们程度越来越严重地不存在。未得到承认的二等天才的作品总是可以抢救下来的。只消掸掉灰尘,交给新闻界或者大学即可。但一等天才的作品没什么办法可以保护,因为这些都站得远远的一—在历史潮流之外。
人类的集体努力在历史时间里开辟了一条壕沟。天才的努力施加在该壕沟的边缘,达到极限,他向同代人、下一代提议改变路线,沟底用不同的曲线,转变斜坡的角度,底部加深。但一等天才并不这样参加精神劳动。他并不站在前列,也没有领先众人一步;他就待在别处一—在思想里。
一等天才是未选择之路,现在已经彻底荒芜,杂草从生;他们是惊天大运彩票的中奖彩票,彩民没有出来认领的,是没有拣的钱包一—直到本钱蒸发,化为乌有,机会错过的那种乌有。次等天才并不偏离共同的河流,待在潮水之中,在不迈出社会边界的情况下改变其运动规律一一或者是并不从头到尾地、完全地迈出。为此他们深受爱戴。其他人太伟大了,只有永远隐形。
要同时写作所有人,就等于没有写作任何人,要给所有人写作,等于没有给谁写作。
当每一个生命都处于强大的服务企业的密切关注之下,真实事件和暗中摆布事件之间,也不复存在差别。当人们再也分不清纯属巧合的事情和预先付款交办的巧合,就不再存在冒险、成败中的自然和人工之别了。
假如上帝是德国血统,那么我们世界的存在也许不一定会得到改善,却肯定会体现更高的纪律和方法观念。
人类社会通过错误、失足、失败、大错、谬误、误解而产生了文化。人们打算做一件事,实际上却做另一件;希望彻底懂得一个现象的机制,却自己把它解释错了;求真得假;于是习俗形成了,有了惯例、信念神圣化、神秘、神力;于是禁止令和停圣事的处分出现了,还有图腾和禁忌… 环境适应中的随便行为,不恰当行为,不完美行为,误解其他人的行为,误解自己的身体、自然的物体,认为偶发事情是定数,而确定的事情是巧合一一也就是,人们发明愈来愈多的虚构存在之余,便把自己围在文化大厦之中,他们改变对世界的模型来适应自己的结论。
人类不知道想要什么,要寻找生活的意义,难道不幸福吗?对的,但这是自由带来的后果,那可是最高价值;哪怕必须以高昂的代价得到它,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人被剥夺自由比没有被剥夺更加不幸福!
给遗体配备若干价钱昂贵、花样繁复的包装。这是文化的要求,是一个装模作样的制度,帮助我们节哀顺变。庄严的葬礼充当镇静剂,按捺住卑鄙讨厌的死亡在我们身上惹起的当然的公愤和反抗。一辈子愈来愈多地装填渊博知识的头脑,还得落到这步田地,瓦解为一堆烂肉,确实是可气可恼。
文化使用无计其数的模棱两可的词语,启用自相矛盾的论据,时而诉诸感情,时而诉诸理智;只要文化能达到目的一—把负量改造为正量,把我们的可怜、缺陷、弱点变成优点、美德和明确的必要性,它能接受一切说服手段。
文化今天仍然是一种价值观,明天将成为另一种价值观:即时代错误。而文化曾经是大孵化所,是子宫,是发现过程孕育、痛苦地诞下科学的孵化器。正如胎儿发育消耗着惰性而被动的蛋清物质一样,蓬勃发展的技术消耗、消化着文化,并且将其化为自己的物质。
真正完美无缺,令人寤寐求之、朝思暮想的一定是遥不可及的人。
那么,还剩下什么?对理智的人来说——除了沉默,别无其他。那些文学家没有写且肯定不会写的书,那些假托为虚拟作者写的书——这样的书由于不存在,所以似乎奇怪地类似于一种庄严的沉默?难道还有比这更加离经叛道的吗?如果说这些书,这些演讲属于别人,那几乎是沉默在说话。尤其是开玩笑似的说出来。
作品表明,创造行为是不对称的,因为一切都可以用思想创造,然而并非一切(几乎没什么)能够用思想湮灭。
从现实的状况中可以现实地逃脱,然而从想象的现实中却无处可逃。对人来说,真正的世界是不可或缺的(“真正的外部世界才是真正的内部世界”)。
谁撒关于虚无的谎,他也就不再是撒谎者了。那么应该写虚无——这就是结果。然而这个任务有意义吗?写虚无——就等于什么都不写。然后呢?……
在灵魂得到美妙绝伦之物的滋润之前,先被我们用垃圾窒息了,因为垃圾的数量要多4万亿倍。
因此,尚未转化为商品的领域才是日常生活的本质,包括亲密的和官方的、私人的和公共的——这让每个人都不断体会小小的失败、嘲笑、失望、敌意,受到蔑视却无法回敬,同时还体会着造化弄人。
完美的真空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