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

作者:高鸿业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26

顾文姬评分

4

41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内容简介

这本《手册》是与高鸿业主编的《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相配套的辅助性教材,由原书的编撰人员撰写,其目的在于提供与上述第三版的内容有关的各种资料,以便丰富和深化对第三版内容的了解,从而有助于读者的学习或教学工作。本《手册》提供的资料被分为七个部分,每一个部分的内容均具有相对的独立性。这样,可以使读者根据自己的需要来选择阅读的内容。具体来说,这七个部分的主要内容如下。第一部分是习题解答。在这一部分中,对《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中的绝大部分复习与思考题提供了解答。第二部分是案例分析。在这部分中,描述了一些现实的案例,以反映西方经济学和现实的联系。第三部分是重要理论的背景资料,使得读者能够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过程中了解一些重要理论的发展简史,从而能够更为全面地理解西方主流经济学的过去和现在。第四部分是重要文献介绍。在这部分中,概述了一些对于西方主流经济理论产生了重要影响的著作,使得读者对于经典文献有一些初步的体会。第五部分是难题释疑,目的是帮助读者解决一些在使用《西方经济学》教科书的过程中容易产生的疑难问题。同时,这部分内容也对教科书的一些相应理论作了更为深入地论述,有利于一些程度较好的读者进一步学习。第六部分是数学内容扩充,对《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中的一些问题从数学的角度作了更为严格的阐述。通过这一部分,也可以为读者铺垫学习更高程度的经济理论的基础。第七部分是经济学家传记。通过阅读一些对于西方经济学的发展有着重要影响的经济学家的传记,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现代西方经济学。每一部分内容的先后次序与该内容在上述《西方经济学》第三版中出现的次序大致相同。例如,在《手册》的“经济学家传记”这一部分中,由于阿罗的贡献主要涉及微观经济学,而微观经济学在上述第三版出现的次序早于宏观经济学,所以阿罗出现的次序早于奠定宏观经济学基础的凯恩斯。

登录查看更多

西方经济学学习与教学手册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高鸿业

高鸿业

近30年来,在中国的经济学学习者中,恐怕很少有人不知道“高鸿业”这个名字。人们或读过他翻译的萨缪尔森《经济学》,或曾以他编写的《西方经济学》为教材,或研习过他的其他论著。高鸿业,这是一个当代中国经济学无法绕开的名字。高鸿业1921年生于江苏徐州,1944年毕业于国立交通大学机械系;1946年进入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学习经济学,1956年获博士学位;随后任美国密苏里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1957年归国。后来他谈起这一选择,说当时想的是,如果一生都“在外国给外国人打工”,“死的时候心里一定很不安宁”。毫不奇怪,1948年获硕士学位后,他即有回国打算,并已买好船票。但当时解放军“战上海”,轮船无法靠岸,只能放弃。归国之后,高鸿业在中国人民大学经济系任教,讲授“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批判”——作为正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对立面和“靶子”。我们今天无法知晓,当他负笈十载艰辛学成的理论一朝变为“反动学说”和批判对象时,究竟感受如何,但相信这一转折确有着丰富的意味。“文化大革命”开始,高鸿业受到冲击,进“牛棚”、挨批斗,搬砖头、扫厕所;1969年人民大学撤销后,他与其他教员一起被下放到江西,当农民,运大粪,直至1978年秋天人大复校。之后,“资产阶级经济学说批判”变成了“西方经济学”,高鸿业也由“不惑”而接近了“耳顺”。高鸿业一生最大的关键词,当属“西方经济学”。虽冠以“西方”之名,但“西方经济学”其实是一个极富中国特色的词组。在当时历史条件下,这种称呼无疑避免了对传统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僭越之嫌,保留了介绍和学习西方经济理论的空间。1982年,高鸿业独立翻译并出版了近百万字的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10版)。萨氏此书构建了“二战”后至今西方国家经济学教材的主流体系,一经翻译,产生了巨大影响。这本书是当时国内惟一完整全面介绍西方经济理论的作品,开一时风气之先。当日学子与经济界人士几乎“人手一册”,无数人经由这本书踏入经济学大门。他们中的许多人日后成为改革中坚,经济学启蒙正是来自此书。高鸿业精到的理解和翻译功不可没,他也成为中国当代“西方经济学学科主要奠基人之一”。当然,高鸿业的工作远不止于此。他的主要著述还包括《评萨谬尔森经济学》(1988年)、《现代西方经济学(上、下)》(1988年)、《西方经济学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1994年-1996年)、《西方经济学》(1996年)、《现代西方经济学词典》(1996年)、《一本拯救资本主义的名著》(2002年)等。此外,他翻译了凯恩斯的传世名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主持翻译了斯蒂格利茨的《经济学》和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12版。高鸿业在西方经济学教学领域也产生了巨大影响。在西方经济学被设为高等学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必修课后,高鸿业受当时的国家教委委托,担任《西方经济学》统编教材主编。其教材为全国众多大专院校采用,直至盛行引进教材的今日,仍占有一席之地。关于西方经济学的性质,归国后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高鸿业有自己的认识。他的看法是,西方经济学具有双重性质。一方面,在意识形态上宣传资本主义制度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从而加强对该制度永恒存在的信念;另一方面,也为资本主义制度面对的经济问题提供政策建议。因此,对西方经济学应取的态度是:“在整个理论体系上,对它加以否定;在个别概念、论点和方法上,要看到它的可资借鉴之处。”以此观点编写经济学教材,高氏通常在每章最后专辟一节,对前述各节内容加以批驳。对于他的做法,赞者有之,赞其坚持原则、独立思考;贬者有之,贬其教条保守、不知所云;视而不见者、直接跳过亦有之,似乎也不影响其对经济学整体体系的理解和把握。无论如何,今日的经济学教科书市场上,种类繁多,不少学子入门即用外文原版教材。高鸿业书中的语境,如今对许多人已经显得相当遥远了。不过,高鸿业与当代经济学理论的最新进展却并不隔膜。据称,他始终保持每月去一次国家图书馆阅览最新外文经济学期刊和书籍的习惯,一直坚持到84岁高龄。在人民大学校园中,流传着不少称颂高鸿业品行的故事。其中广为引用的一个例子说,他从教50载,弟子众多,却从未开过“纪念从教某某周年”之类会议。一些后辈学子表示虽与高先生学术见解有异,但敬重之情长留心中。

高鸿业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