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内容简介
本书是拟从历史文化和生命美学的高度重新解读《红楼梦》的史论专著。全书共分《贵族精神和审美定位》《总体结构及其存在论意味》《贾宝玉的死亡准备》《林黛玉的爱情期待》等十五章。作者摆脱了传统的阅读方法而从《红楼梦》所提供的真实图像和丰富的信息之中,解析出人 类文化的 历史命运。在王国维的悲剧说和胡适的考据说之后,标出了又一个新的学术观点,即从灵、梦、情的三维结构上探讨《红楼梦》的总体结构、叙述风格、人物造型、意象构建,及其之于整个历史文化的审美价值和之于整个人类精神的反省意味。从一定意义上说,本书既解读了《红楼梦》,又解读了中国文化及其作为参照的西方文化之背景。
热门摘录
当我说宝、黛爱情是向着期待的爱情时,同时也意味着这是一种向着生命本身的爱情。由色而空、由浇灌到还泪的过程将生命本身也变成了一种期待,而爱情则由于这样的期待性质变成了一种性爱的乌托邦。在此,爱情的是否兑现不在于世俗的结局如何,也不在于期待有没有被满足,而就在于期待的过程本身是否成立。向……期待的爱情必定充满了操心与烦神,以至于泪雨涟涟;因此这种爱情的实现方式便注定不是洞房花烛式的圆满,而是焦首煎心般的残缺。
……《山海经》所记载的神话传奇,其始源性原在《诗经》之上,其中没有任何暴力阴谋和道德污染。也即是说,老子的权术,庄子的养身术,孔子的伦理道德和孟子的王道说教,相对于那些素朴初始的传说,已是很久很久以后的事情了。然而此后的中国文化由于这些学术和说教的阴云笼罩,变得老谋深算,心智发达,却情致衰退,灵气全无。
黛玉之于爱情的期待不是作为当下的在世行为而是作为先行人物自身的生命前提出现在故事中的。因此,当我说宝黛爱情是向着期待的爱情时,同时也意味着这是一种向着生命本身的爱情。有色而空、由浇灌到还泪的过程将生命本身也变成了一种期待,而爱情则由于这样的期待性质变成了一种性爱的乌托邦。在此,爱情的是否兑现不在于世俗的结局如何,也不在于期待有没有被满足,而就在于期待的过程是否成立。期待的爱情必定充满了操心和烦神,以至于泪雨涟涟;因此这种爱情的实现方式便注定不是洞房花烛夜式的圆满,而是焦首煎心般的残缺。
存在的诗意不是以放弃生存的方式体现,而从向尘世的挑战中获得。古人所谓“小隐隐于山林,大隐隐于朝市”,其意同也。在此生命并不是因为先行前提的规定或者说审美的指向而封闭和隐退,而是由于这样的规定和指向而得以开放和张扬。
小说中贾母的形象,可以说,是一个为中国读者看了人人都心领神会的形象。如果说,中国男人常常具有“天子”情结,那么中国女人所仰慕的则是贾母式的人生。这种心领神会的相通在于为中国文化所特有的快乐原则:以身体为核心的世俗满足。死亡准备在此以身体的充分喂养和生殖的繁荣昌盛分别为其空间形式和时间形式,前者谓之颐养天年,松鹤之寿;后者谓之传宗接代、子孙满堂。
正如林黛玉期待了一场不可能兑现的爱情,贾宝玉追求了一个不会在尘世落实的诗魂,薛宝钗夺得了一个没有对象的婚姻。命运再次再一次出示了其内在的逻辑连同不无警示意味的黄牌警告:任何有目的的努力最终得到的都是努力的过程而不是努力的目的本身。
生存策略本身的作假性根本不在乎真性情的有无,既然人际间只剩下利益的认同,那么一切事情都在利益博弈的原则上成立。林黛玉的尖刻既美且真,但不如薛宝钗的恭让假得让人赏心悦目。在一个虚假的世界上,具有审美意味的真情是最为世人难以容忍的存在。你认真了,别人怎么办?整个世界怎么办?于是聪明的薛宝钗就认假,假得上上下下无不交口赞誉。
历史文化的全息图像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