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注译及评介

作者:陈鼓应

分类:作品

收藏:0

点击:64

顾文姬评分

5

2472人评价

5星0%
4星0%
3星0%
2星0%
1星0%

老子注译及评介内容简介

著名学者陈鼓应的这部《老子注译及评介》自1984年由中华书局出版大陆版本以来,一直不断印行。本书不但是文献整理的杰作,也是中国哲学和哲学史研究的重要著作。作者吸取历代研究“老子”的成果,尤其是帛书《老子》出土以来的诸家成果,参以己见,从而成为新时期诸子学的经典著作之一。

登录查看更多

热门摘录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不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夫唯不争,故无尤。

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福永光司说:“本章与三十二章同为赞美守朴-如无名的荒木的自然之道-以治天下的伟大功用。老子哲学之根本所在,乃是对天地大自然世界的造化经营之叹慕与憧憬。老子所说的道,无非就是此一造化经营之形而上化的一个哲学概念而已。

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老子认为任何事物都应该顺任它自身的情状去发展,不必参与外界的意志去制约它。事物本身就具有潜在性和可能性,不必由外附加的。因而老子提出“自然”观念,来说明不加一毫勉强作为的成份而任其自由伸展的状态。而“无为”观念,就是指顺其自然而不加以人为的意思。这里所说的“人为”含有不必要的作为,甚或含有强作妄为的意思。……不加强制而顺任自然的状态。

执大象,天下往。往而不害,安平泰。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 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人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道者,万物之奥,善人之宝,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弃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古之所以贵此道者何?不曰:求以得,有罪以免邪?故为天下贵。

勇于敢则杀,勇于不敢则活。此两者,或利或害。天之所恶,孰知其故?是以圣人犹难之。天之道,不争而善胜,不应而善应,不召而自来,繟然而善谋。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美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系统都是由他所预设的“道”而开展的。老子书上所有的“道”字,符号型式虽然是同一的,但在不同章句的文字脉络中,却具有不同的义涵。有些地方,“道”是指形而上的实存者;有些地方,“道”是指一种规律;有些地方,“道”是指人生的一种准则、指标、或典范。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

“道”之为一种预设,犹如政治学上预设“人人生而平等”一样,果真是人人生而平等吗?对于这个预设的命题,我们既不能否认它,但也不能证明它。

“道”是万物的本质,它通过它自己的属性(“德”)而显现。没有万物,“道”就不存在。

虽然道是天地万物产生的根源,但并不是说因此道就一定是超时空了。

把老子的道看做纯精神的客观实在为绝对理念,与老子的原意不合。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是故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人世间上,一切概念与价值都是为为所设定的,其间充满了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因此引起了无休止的言辩纷争。有道的人不恣意行事, 不播弄造作,超越主观的执着与专断的判断,以“无为”处事,以“不言”行教。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除”有几种解释:一、“宫殿”整洁;如王弼注:“朝”,宫室也。“除”,洁好也。河上公注:“高台榭,宫室修。”陆希声说:“观朝阙甚条除,墙宇甚雕峻,则知其君好土木之功,多嬉游之娱矣。”二、废弛,颓败;严灵峰说:“'除',犹废也。言朝政不举而废弛也。”而马叙伦说:“'除'借为'污'。”今译从后者。

老子注译及评介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

关于陈鼓应

陈鼓应

陈鼓应,一九三五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穴道家文化研究X学刊。着有穴悲剧哲学家尼釆》、《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篇诠释》及《耶稣新画像》等书。

陈鼓应的小说 更多>>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