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马克·吕布拍中国
跟着马克·吕布拍中国内容简介
人的记忆会慢慢消退,而年迈的马克-吕布会越来越快地淡出大家的视野。拿什么来永久地记住马克?如何做,我们才会不遗忘这位影像巨人的音容笑貌?用一本书,记录20多年里两个摄影人之间这段“走心”的忘年交,或许是个很好的选择。于是,我们出版了今天这本影像回忆录。“摄影无法改变世界,但能够展示世界,尤其是在世界本身不断变化之时。”对于自己曾经说过的这句话,马克·吕布身体力行,当他预感到中国即将发生一场巨变时,他丝毫没有吝啬自己天才的镜头。在西方世界并不十分了解中国的时候,马克冷静、客观而饱含善意和趣味的纪实作品,让无数西方人看到了最真实的中国面孔,消解了许多误解与隔阂。这部作品记录了这位伟大的法国摄影师对中国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认可,记录了这个国家的沧桑变化,还记录了摄影家肖全对马克·吕布父与子般的师生情谊。
热门摘录
在马克和肖全这两个光影诗人的镜头下,共同的主题是美,而不是暴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分享中国女星巩俐的美,也分享他们对旅行的热爱。他们都总是要离开住惯的地方,出门去看世界,“以一双明确的、充满亲情的眼睛来看这世界。通过对细节的不断感知和放大,平静地渴望自己的影像所表达的是人类之间的相似,而不是差异;是理解,而非判断;是再现一个姿态、一幅风景,或者一张脸的记忆。”(引文摘自帕特里克·罗杰(Patrick Roegiers)《多眼》,La Manufacture出版社1992年版。)
在马克和肖全这两个光影诗人的镜头下,共同的主题是美,而不是暴力。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分享中国女星巩俐的美,也分享他们对旅行的热爱。他们都总是要离开住惯的地方,出门去看世界,“以一双明确的、充满亲情的眼睛来看这世界。通过对细节的不断感知和放大,平静地渴望自己的影像所表达的是人类之间的相似,而不是差异;是理解,而非判断;是再现一个姿态、一幅风景,或者一张脸的记忆。”(引文摘自帕特里克·罗杰(Patrick Roegiers)《多眼》,La Manufacture出版社1992年版。)
马克对中国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然而他的作品中几乎没有倾向于暴力、性和阴暗面的内容。我曾在一些最具世界影响力的报刊上看到过马克·吕布对中国的摄影报道,正是他的这些报道逐渐消除了西方世界对中国的误解。
跟着马克·吕布拍中国书评
还没人写过点评,快来抢沙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