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病丸散第七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

  (论二首 方十三首)

  论曰∶圣人之道,以慈济物,博求众药以备不虞,仓促之际应手皆得,故有万病方焉。

  余以此方散在群典,乃令学人难用,讨寻遂鸠撮要妙以为斯品,庶使造次可得好事,君子安不忘危,无事之暇,可预和合,以备 瘵也。

  芫花散
  治一切风冷痰饮症癖 疟,万医所不治者皆治之。一各登仙酒。一各三建散。(《翼方》)

  名大排风散)

  芫花 桔梗 紫菀 大戟 王不留行 乌头 附子 天雄 白术 五加皮 荛花 野狼毒 莽草(俗名鱼药,又名鼠药) 栾荆,栝蒌根 踯躅 麻黄 白芷 荆芥 茵芋(各十分) 车前子 石斛 人参 石南 石长生(各七分) 蛇床子 萆 牛膝 狗脊 菟丝子 苁蓉 秦艽(各五分) 藜芦 薯蓣 薏苡仁 巴戟天 细辛 当归 川芎 干地黄 食茱萸 杜仲 浓朴 黄 山茱萸 干姜 芍药 桂心 黄芩 吴茱萸 防己 远志 蜀椒独活 五味子 牡丹 橘皮 通草 柴胡 柏子仁 本 菖蒲 茯苓 续断(各二分)

  上六十四味(《翼方》无白术、食茱萸,有麻花、半夏、赤车使者、高良姜,紫葳)并不 ?

  治不择不炙不熬,但振去尘土,捣以粗罗下之,即与服。)凡是猪,鸡、五辛、生冷、酢滑任意食之,无所忌。惟诸豆皆杀药不得食。

  药散(三两) 细曲(末二升) 糯米(三升) 真酒(五升)

  先以三大斗水煮米作粥,须极熟。冬月扬去火气。春月稍凉,夏月扬绝火气令极冷。秋稍温。次下曲末,搦使和柔相得,重下药末,搦使突突然好熟,乃下真酒重搦使散,盛不津器中,以净杖搅散,经宿即饮,直以布盖,不须密封。凡服药平旦空心服之,以知为度。微觉发动流入四肢,头面习习然为定。勿更加之,如法服之。常常内消,非理加增,必大吐利,服散者,细下筛服一方寸匕,和水酒浆饮,无知稍增,以知为度,服丸者,细下筛,蜜丸如梧子,每服七丸,但此药或丸或散皆可,惟不得作汤。若欲得补不令吐泻,但取内消,大益胜于五石,兼治诸病功效一等,然作酒服佳于丸散,美而易服,流行迅疾,若有患人抱病多时,积 宿食大块,久气症瘕积聚,一切痼结者,即须一两度增,令吐下泄去恶物尽后,少服内消便为补益。凡服药填勿早食,早食触药必当大吐、吐亦无损,须臾还定。但令人咽喉痛,三两日后始瘥,服者宜知之。平旦服药至午时待药势定,宜先食冷饭菹饮冷浆水,及午后药势一定,任意热食无忌。若药势未定,不得强起行,行即晕闷旋倒,眼花暗然迷绝,此是逐风所致,不须疑怪。风尽之后,纵令多服更佳,不然闷时但坐但卧须臾醒,然不异于常。若其定后,任意所之若必便旋,当策杖如厕,少觉烦乱即须坐定,坐定即醒,醒乃可行。

  病在膈上,久冷痰 积聚,症结疝瘕,宿食坚块,咳逆上气等一切痼结重病,终日吐唾,逆气上冲胸喉、此皆胃口积冷所致,三焦肠间宿冷以成诸疾。如此例盒饭吐却此等恶物,轻者一度下,转药令吐却。若重者三五度下之令尽,其吐状法,初吐冷气沫,次吐酢水,须臾吐黄汁大浓,甚苦似牛涎。病若更多者,当吐出紫痰,似紫草汁,非常齿 ,有此者例入死道,不久定死。若有疰者吐血,陈久黑血,新者鲜血,吐罢永瘥不发。下此吐药,当吐时大闷,须臾自定,即不虚 得冷冻饮料食已,耳不虚聋,手足不痹,若胃口有前件等病势久成者,正当吐时,有一块物塞胸喉,吐复不出,咽复不入,当有异种大闷,更加一二合药酒,重投药下,少时即当吐出块物如拳大,真似 鸡子黄着地,以刀斫碎,重者十块,轻者三五枚。凡人有上件等病,若服药时不吐却者,当时虽得渐损,一二年后还发,为此故须下吐药。欲服取吐者,当以春三月服之,春宜吐故也。凡膈上冷,小腹满,肠鸣,膀胱有气冷,利多者,须加利药于此酒内服之便去恶物。利法,出泔淀如清水、如黄汁、如青泥,轻者一两度下利药,得利以尽病源,重者五度下利药,令使频,得大利以尽病根。利法,旦起服药,比至晡时可得两三行,即断后服。凡长病患,瘦弱虚损,老人贵人,此等人但令少服,积日渐渐加增,令多内消瘥。除久病不加吐利也。药若伤多,吐利困极不止者,水服生大豆末方寸匕,即定,及蓝叶、乌豆叶嚼以咽之,登时即定。此据大困时用之,小困时不须也。凡在世人有虚损阳衰,消瘦骨立者服之非常补益。旬月之间肌肤充悦,颜色光泽,髓溢精满,少壮一等,凡众万病皆除之。治一切风病疠节风,二十两和酒五斗,贼风、热风、大风,上同。偏风、痹腿风、瘫缓风,十二两和酒三斗。此七种并带热,须加冷药押使常数便利。贼风掣 ,八两和酒二斗。湿风周痹,上同腰脚挛痛,十二两和酒三斗,筋节挛急,八两和酒二斗,重病后汗不流,初觉三服,一服一盏,年久服一升。食热食如锥刀刺者,八两和酒二斗。口 面戾一眼不合者,初得,四两和酒一斗,年久,十二两和酒三斗。头面风似虫行,又似毛发在面上者,八两和酒二斗。起即头旋良久始定者,四两和酒一斗。心闷呕逆,项强者,风在心脏,欲风欲雨,便即先发者,八两和酒二斗。因疮得风口强脊脉急者,五服即定,一服一盏。治一切冷病积冷 瘦者,四两和酒一斗,强者六两和酒一斗半。痰饮疝瘕,上同。宿食呕吐,四两和酒一斗。症瘕肠鸣噫,八两和酒二斗。久疰及久劳上同, 痔块坚,冷嗽上气,二十两和酒五斗。奔豚冷气,六两和酒一斗半。噎及冷痢上同。卒中恶注,忤心腹胀气急欲死者,三服定,一服一盏。大吐出鲜血瘴气上同。蛊毒,五服定,一服一盏。温疟、 疟并上同,五服永瘥。治妇人诸风、诸病等,并根据前件带下十二两和酒三斗。崩中,六两和酒一斗半。

  月闭不通及冷病不产并上同。断绪不产,八两和酒二斗。月水前后不调,乍多乍少,亦令人绝产,四两和酒一斗。产后风冷,不产,六两和酒二斗;若重者,八两和酒二斗;甚者十六两和酒三斗;大重者,子宫下垂,十六两和酒四斗。

  论曰∶远览前古莫睹此方,有高人李孝隆者,自云隋初受之于定州山僧惠通道人,此后用之大有效验,秘而不传。但得其药,其方不可得而闻。始吾得之于静智道人,将三纪于兹矣。时俗名医未之许也。然比行之极有神验。其用药殊不伦次,将服节度大不近人情,至于救急其验特异,方知神物效灵不拘常制,至理关感,智不能知,亦犹龙吟云起,虎啸风生,此其不知所以然而然,虽圣人莫之辨也。故述之篇末以贻后世好学君子详之,非止救物兼深,亦

  耆婆万病丸
  治七种痞块,五种癫病。十种疰忤,七种飞尸,十二种蛊毒,五种黄病,十二时疟疾,十种水病,八种大风,十二种 痹,并风入头眼暗漠漠,及上气咳嗽,喉中如水鸡声,不得眠卧,饮食不作肌肤,五脏滞气,积聚不消,壅闭不通,心腹胀满,及连胸背鼓气坚结流入四肢,或复叉心膈气满时定时发,十年、二十年不瘥。五种下痢疳虫寸白诸虫,上下冷热,久积痰饮,令人多睡,消瘦无力,荫入骨髓便成滞,患身体气肿,饮食呕逆,腰脚酸痛,四肢沉重,行立不能久,妇人因产冷入子脏,脏中不净,或闭塞不通,胞中瘀血,冷滞出流不尽,时时疼痛为患,或因此断产,并小儿赤白下痢,及胡臭、耳聋、鼻塞等病。此药以三丸为一剂,服药不过三剂,万病悉除,说无穷尽,故称万病丸。

  牛黄 麝香 犀角 桑白皮 茯苓 干姜 桂心 当归 川芎 芍药 甘遂 黄芩 蜀椒 细辛 桔梗 巴豆 前胡 紫菀 蒲黄 葶苈 防风 人参 朱砂 雄黄 黄连 大戟禹?

  上三十一味(崔氏无黄芩、桑白皮、桔梗、防风为二十七味),并令精细,牛黄、麝香、犀角、朱砂、雄黄、禹余粮、巴豆别研,余者合捣,重绢下筛,以白蜜和,更捣三千杵,密封之,破除日,平旦空腹酒服三丸,如梧子大,取微下三升恶水为良。若卒暴病,不拘平旦早晚皆可服,但以吐利为度。若不吐利,更加一丸,或至三丸、五丸,须吐利为度,不得限以丸数。病强药少即不吐利,更非他故。若其发迟以热饮汁投之。若吐利不止即以酢饭两三口止之。服药忌陈臭生冷酢滑粘食,大蒜、猪鸡鱼狗马驴肉、白酒、行房,七日外始得。

  一日服,二日补之,得食新米,韭菜汁作羹粥 饮食之三四顿大良,亦不得全饱。产妇勿服。

  吐利以后,常须闭口少语,于无风处温床暖室将息。若旅行卒暴,无饮,以小便送之为佳,若一岁以下小儿有疾者,令乳母服两小豆,亦以吐利为度。近病及卒病皆用,多积久病即少服,常取微溏利为度。卒病欲死,服三丸如小豆,取吐利即瘥。卒得中恶噤,服二丸如小豆,暖水一合灌口令下,微利即瘥。

  诸有痰饮者,服三丸如小豆。

  五疰鬼刺客忤,服二丸如小豆,不瘥,间日更服三丸。

  男女邪病,歌哭无时,腹大如妊娠,服二丸如小豆,日三夜一,间食服之。

  大痢,服一丸如小豆,日三。

  猫鬼病,服三丸如小豆,未瘥更服。

  蛊毒吐血,腹痛如刺,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更服。

  疟病未发前,服一丸如小豆,不瘥,后日更服。

  冷癖,服三丸如小豆,日三,皆间食服之常令微溏利。

  宿食不消,服二丸如小豆,取利。

  症瘕积聚,服二丸如小豆,即瘥。

  水病,服三丸如小豆,日三,皆间食服之,以利瘥止。

  拘急心腹胀满心痛,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更服。

  上气喘逆,胸满不得卧,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更服。

  疳湿,以一丸如杏仁大,和酢二合灌下部,亦服二丸如小豆。

  鼻衄,服二丸如小豆,日三,皆间食服之,瘥止,人弱隔日服之。

  头痛恶寒,服二丸如小豆,日三,覆取汗。

  伤寒时行,服二丸如小豆,日三,间食服之。

  小便不通,服二丸如小豆,不瘥,明日更服。

  大便不通,服二丸如小豆,又纳一丸下部中即通。

  耳聋 耳,以绵裹一丸如小枣核大,塞之瘥。

  痈肿、疔肿、破肿,纳一丸如麻子大,日一敷,其根自出,瘥。凡疔肿血出,以猪脂和敷。有孔,纳孔中,瘥止。

  胸背腰胁肿,以酢和敷肿上,日一易,又服二丸如小豆。

  癞疮,先以酢泔洗后,取药和猪脂敷之。 疮有孔,以一丸如小豆,纳孔中,兼和猪脂敷之。

  痔疮,取药涂绵箸上,纳孔中,日别易,瘥止。

  瘰 ,以酢和敷上瘥。

  恶刺,以一丸纳疮孔中,即瘥。

  诸冷疮积年不瘥者,以酢和涂疮上,作饼贴之瘥。

  疮癣,先以布揩汁出后,取酢和敷上,日别一易,立瘥。

  蝎螫,以少许敷螫处。

  蜂螫,以少许敷螫处。

  蝮蛇螯,取少许纳螯处,若毒入腹,心闷欲绝者,服三丸如小豆。

  妇人诸疾,胞衣不下,服二丸如小豆,取吐利即出。

  小儿客忤,服二丸如米粒,和乳汁敷乳头令嗍之。

  小儿惊痫,服二丸如米粒,涂乳头,令嗍之随儿大小量与。

  小儿乳不消,心腹胀满,服二丸如米粒,涂乳头,令嗍之,不瘥更服。

  治一切蛊毒妖邪鬼疰,有进有退,积聚坚结,心痛如咬不得坐卧,及时行恶气温病,风热瘴气相染灭门,或时热如 疟,咽肿塞不下饮食,或烦满气短,面目时赤,或目中赤黄,或干呕,或吐逆,或下赤白痢,或热气如云,或欲狂走自杀,或如见鬼,或手足清冷,或热饮冷水而不知足,或使手掇空,或面目痈肿生疮,或耳聋目暗,头项背脊强不得屈伸,或手足卒痒,或百鬼恶疰狐魅走入皮肤,痛无常处方∶

  麝香 丹砂 特生 石 马目毒公(即鬼臼) 雄黄(各一两) 巴豆(九十粒) 青野葛(三两,一本不用) 马齿苋(一两,生成起棱者)

  上八味为末,别捣巴豆如膏,合捣五千杵,纳蜜,更捣一万杵,丸如小豆大,强者服二丸,弱者一丸。入腹云行四布通彻表里,从头下行,周遍五脏六腑,魂魄静定,情性得安。

  病在膈上吐,膈下利,或蛇虫诸毒下五色热水,或不吐下,便微渐除瘥。万虫妖精狐狸鬼魅,久痼癖块皆消散。在表汗出,在里直下,忌名其药,故此方无名也。

  仙人玉壶丸方
  雄黄 藜芦 丹砂 石 巴豆 八角附子(各二两)

  上六味,先捣巴豆三千杵,次纳 石又捣三千杵,次纳藜芦三千杵,次纳附子三千杵,辄治五百杵,纳少蜜恐药飞扬。治药用王相吉日良时,童子斋戒为良,天晴明无云雾,白昼药成封密器中,勿泄气,着清洁处。大人服丸如小豆。欲下病者,宿勿食,平旦服二丸。不知者,以粥暖饮发之,令下。下不止,饮冷水以止之。病在膈上吐,膈下利,或噫气即已。

  若欲渐渐除及将服消病者,服如麻子大二丸。卒中恶欲死不知人,以酒若汤和二丸,强开口灌喉中。鬼疰病百种不可名,浆水服二丸,日再。男女与鬼交通,歌哭无常,或腹大经绝,状如妊娠,浆水服二丸如胡豆大,日三夜一。又苦酒和,令如饴,每旦敷手间,使心主。心主在手腕后第一约横纹当中指,至暮,又敷足三阴三阳及鼻孔,七日愈。又浆水服麻子大一丸,日三服,三十日止,恶风逆心不得气息,服一丸。腹中如有虫欲钻胁出状,急痛,一止一作,是恶风,服二丸。忧恚气结在胸心,苦连噫及咳,胸中刺痛,服如麻子大三丸,日三。

  腹痛胀满不食,服二丸。心腹切痛及心中热,服一丸如麻子大,日三服,五日瘥。风疝、寒疝、心疝、弦疝,每发腹中急痛,服二丸。卒上气,气但出不入,并逆气冲喉,胃中暴积聚者,服二丸,日再。 饮痰饮,平旦服一丸。腹中三虫,宿勿食,明旦炙牛羊肉三脔食之,须臾进三丸如胡豆大,日中当下,过日中不下,更进二丸,烂虫必下。卒关格不得大小便欲死,服二丸。卒霍乱心腹痛,烦满吐下,手足逆冷,服二丸。伤寒敕涩,时气热病,温酒服一丸,浓覆取汗,不汗更服。寒热往来,服一丸。疟未发一丸,已发二丸便断。积寒热老痞,服二丸。症坚结痞一丸,日三取愈。下痢重者,一丸取断。食肉不消,腹坚胀,一丸立愈。

  若淋沥瘦瘠,百节酸痛,服一丸,日三。头卒风肿,以苦酒若膏和,敷之,絮裹之。痈疽痤疖瘰及欲作 ,以苦酒和,敷之。若恶疮不可名 疥疽,以膏若苦酒和,先以盐汤洗疮去痂,拭干敷之。齿痛绵裹塞孔中。鼠 以猪脂和,敷疮,取驳舌狗子舐之。中水毒,服二丸。

  若已有疮,苦酒和三丸敷之。耳聋脓血汁出及卒聋,以赤谷皮裹二丸纳之。风目赤或痒,视物漠漠,泪出烂 ,蜜解如饴,涂注目 。若为蛊毒所中,吐血,腹内如刺,服一丸如麻子,有加大如胡豆,亦以涂鼻孔中。又以膏和,通涂腹背上。亦可烧之,熏口及鼻。若为蛇蝮诸毒所中,及 犬狂马所咋,苦酒和敷,又水服二丸。妇人产后余疾,及月水不通,往来不时服二丸,日再。妇人胸中苦滞气,气息不利,小腹坚急,绕脐绞痛,浆水服如麻子一丸,稍加之,如小豆大。小儿百病惊痫,痞塞及有热,百日、半岁者,以一丸如黍米大置乳头饮之,一岁以上如麻子一丸,日三,饮送下。小儿大腹,及中热恶毒,食物不化,结成积聚,服一丸。小儿寒热头痛,身热,及吐 ,服一丸如麻子大。小儿羸瘦丁奚,不能食,食不能化,浆水服二丸,日三。又苦酒和,如梧子大敷腹上良。一切万病量之不过,一二丸莫不立效。

  张仲景三物备急丸
  司空裴秀为散用治心腹卒暴百病方。

  大黄 干姜 巴豆(各等分)

  上皆须精新。多少随意。先捣大黄、干姜下筛为散,别研巴豆如脂,纳散中合捣千杵,即尔用之为散,亦好用蜜为丸,贮密器中,莫令泄气,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刺痛,口噤气急,停尸卒死者,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枚,老小量与。扶头起,令得下喉,须臾未醒,更

  大理气丸
  治万病方。

  牛膝 甘草 人参 茯苓 远志 恒山 苦参 丹参 沙参 龙胆 龙骨 牡蒙 半夏 杏仁 紫菀 芍药 天雄 附子 葛根 橘皮 巴豆 野狼牙(各二两) 大黄 牡蛎 白术(各三两) 生姜(末五两) 白薇(六分) 元参(七分) 芦(大者一枚)

  上二十九味,先捣筛二十七味,令熟,次捣巴豆、杏仁如膏,然后和,使相得,加白蜜更捣五千余杵,丸如梧子大,空腹酒服七丸,日三。疝瘕症结五十日服永瘥。吾常用理气,大

  大麝香丸
  治鬼疰飞尸病方。

  麝香(三分) 石(八分) 牛黄 附子 鬼臼 真珠 莽草 犀角 矾石 细辛 桂心仁(各五十枚) 芫青 地胆(《外台》作蚺蛇胆) 亭长 斑蝥(各七枚)

  上二十三味为末,蜜和合,更捣三千杵,丸如小豆大,饮服一丸,日再,渐加至三丸,虫毒所螫,摩之以知为度。若欲入毒疫疠乡死丧病处,及恶鬼冢墓间,盛绛囊中,男左女右,肘后系之,又以少许敷鼻下人中,及卧不魇。

  小麝香丸
  治同前。

  麝香 莽草 犀角 栀子仁(各三分) 雄黄 当归(《外台》不用) 丹砂(各四分)

  干姜桂心 芍药 细辛(各五分) 附子 乌头(各五枚) 蜈蚣(一枚) 巴豆(五十枚)

  上十五味为末,蜜和合,捣千杵,丸如小豆大,服三丸,日三,可加至五丸,一切尸疰痛悉皆主之。

  紫葛丸
  治绪热不调方。

  紫葛 石膏 人参 丹参 紫参 苦参 元参 细辛 齐盐 代赭 苁蓉 巴豆 乌头(各三分) 干姜 桂心 独活(各五分)

  上十六味为末,蜜和,更捣万余杵,丸如小豆,服六丸,食前三丸,食后三丸,忌五辛猪鸡鱼蒜,余不在禁限。若觉体中大热各减一丸服之,令人肥悦,好颜色,强阳道,能食,服药后十日得利黄白汁大佳,妇人食前、食后只服二丸。两岁以下小儿服丸如米粒大,令人能饮酒,除百病,药之功能损益备述如下。腹中积聚,心腹满,心下坚,痰饮,宿食,食吐逆,上气,短气,咳嗽,咽喉鸣,黄胆,久疟,面肿,身浮肿,四肢烦重,坐起体重,热病湿下部痒,体疮痒,关格不通,大肠出,热淋,下利,颜色不定,羸瘦无力,弱房少精,精冷,身体斑驳,从高堕下绝伤,堕胎后伤损血,皮肉焦烂,月水不定或后或前,月水断心下闷满,肩膊沉重,小儿百病,之小儿癖气,乳不消,小儿身常壮热,腹内有病。所录诸病,皆紫葛丸治之。若积日服饵未愈,消息准方服之,取瘥止。

  太乙神精丹
  治客忤霍乱腹痛胀满,尸疰恶气,癫狂鬼语,蛊毒妖魅,温疟,但是一切恶毒无所不治方。

  丹砂 曾青 雌黄 雄黄 磁石(各四两) 金牙(二两半)

  上六味,各捣,绢下筛,其丹砂、雌黄、雄黄三味,以 醋浸之,曾青好酒于铜器中渍,纸密封讫,日中曝百日,经夏急五日,亦得无日,以火暖之。然后各研,令如细粉,以醋拌,使干湿得所,纳土釜中,以六一泥固济,勿令泄气。干后安铁环施脚高一尺五寸置釜上,以渐放火,初放火取熟两秤,炭各长四寸置釜上,待三分二分尽,即益。如此三度尽用熟火,然后用益生炭其过三上熟火以外,皆须加火渐多,及至一伏时,其火已欲近釜,即便满,就釜下益炭,经两度即罢,火尽极冷,然后出之,其药精飞化凝着釜上五色者上,三色者次,一色者下。虽无五色,但色光明皎洁如雪最佳。若飞上不尽,更令与火如前,以雄鸡翼扫取,或多或少不定,研如枣膏,丸如黍粒。治偏风、大风、恶疾、癫痫、疠节鬼打等最良。服法,平旦空腹一丸为度。其疟病积久,百方不瘥。又加心腹胀满上气,身面脚等并肿垂死者,服一丸,吐即瘥,亦有不吐瘥者,若不吐复不瘥者更服一丸半。仍不瘥者后日增半丸,渐服无有不瘥。气亦定,当吐出青黄白物,其因疟两胁下有癖块者,亦当清除。若心腹不胀满者,可与一丸,日日加之,以知为度,不必专须吐,亦可一丸即瘥。勿并与服,亦可三日一服,皆须以意斟酌量得其宜。或腹内有水即下者勿怪。若患疟日近,精神健,亦可斟酌病患药性,并与两丸作一丸顿服之,皆至午后食,勿使冷,勿使热,豉浆粥任意食之。

  若病疟盗汗虚弱者,日服一丸,至三日吐即止。若患疟不汗,气复不流,脚冷者,服一丸。

  至三日若不汗,气复,脚即暖有润汗,不至三日吐即止。若患疟无颜色者,服药后三日即有颜色。亦有须吐瘥者,亦有服少许而瘥者,亦有杀药强人服三四丸,始觉药行者,凡人禀性不同,不可一概与之。但作黍米大服之为始渐加以知为度,药力验壮,勿并多服,特慎油面鱼肉蒜,当清净服之。若有患久不瘥在床,羸瘦并腹胀满及肿,或下痢者多死,但与药救之,十人中或瘥三四人也,瘕症积聚,服一刀圭,以浆水送下。诸卒死中恶客忤霍乱腹满体带五尸疰恶风疰忤大病相易死亡灭门,狂癫鬼话,已死气绝,心上微暖者,扶起其头,以物撬开口,不可开凿去两齿,以浆饮送药,药下即活,诸久病者,日服一刀圭,覆令汗,汗出即愈。

  不愈者,不过再服,亦有不汗而瘥,复有不汗不愈者,服如上法加半刀圭以瘥为度。常以绛囊带九刀圭散,男左女右,小儿系头上,辟瘴毒恶时气、射工。小儿患,可以苦酒和之,涂方寸纸上着儿心腹上,令药在上治之。亦有已死者,冬二日夏一日,与此药服,服得下药便活,若不得入腹不活。加金牙磁石者,服至五服,内必令人吐逆下利。过此即自定其药如小豆大为始,从此渐小,不得更大,大风恶癞可二十服。偏风 节,诸恶风癫病等亦可二十服。

  自余诸恶病者皆止一二服,量人轻重弱强不得多与。若欲解杀药但烂煮,食肥猪肉,服此药后,小应头痛身热一二日来,大不能得食味,后自渐得气味,五日后便能食。若贪食过多者宜节之。若服药下闷乱,可煮木防己汤服之,即定。凡言刀圭者以六粟为一刀圭,一说云三小豆为一刀圭。

  作土釜法
  其法取两个瓦盆,以甘土涂其内令极干,其状大小,随药多少。

  作六一泥法
  赤石脂 牡蛎 滑石 石 黄矾 卤土 蚯蚓屎(各二两)

  上取 酢以足为度,若无卤土以盐代之。先作甘泥土,以泥各别裹前黄矾等五种作团之,勿令泄气,以火烧周。

  三日最好,一日亦得。出火破团取药,各捣碎,绢筛,然后与蚯蚓屎、卤土等分以酢和之如稠粥,即得好酢。可用二分酢一分水和用,取前瓦盆以此泥涂之。曾青如蚯蚓屎如黄连佳,世少此者,好昆仑碌亦得瘥病,丹砂亦鲜,粟砂亦得。旧不用磁石?

  凡雄黄皆以油煎,九日九夜备乃可入丹,不尔有毒,慎勿生用。

  仓公散
  治卒鬼击鬼痱鬼刺心腹痛如刺,下血便死,不知人,及卧魇啮,脚踵不觉者,诸恶毒瓦斯病方(北汉文帝时太仓令淳于意方故名)。

  特生 石 皂荚 雄黄 藜芦(各等分)

  上四味治,下筛,取如大豆许,纳管中,吹入病患鼻,得嚏则气通便活,若未嚏,复更吹之,以得嚏为度,此药起死回生。

  小金牙散
  治南方瘴疠疫气脚弱风邪鬼疰方。

  金牙(五分) 雄黄 萆 黄芩 蜀椒 由跋 桂心 莽草 天雄 朱砂 麝香 乌头(各二分) 牛黄(一分) 蜈蚣(一枚六寸者) 细辛 葳蕤 犀角 干姜(各三分) 黄连(四分)

  囊盛带,男左女右一寸匕,省病问孝,不避夜行,涂人中,晨昏雾露亦涂之。

  大金牙散
  治一切蛊毒百疰不祥医所不治方。

  金牙 鹳骨 石膏(各八分) 斑蝥(七分) 活草子 胡燕屎 白术 雷丸 龙牙(各六分) 铜镜鼻 栀子仁 干漆 龟甲 鳖甲 鬼督邮 桃白皮 大黄(各四分) 桂心 芍药 徐长卿 羚羊角 射干 升麻 鸢尾 马目毒公 蜂房 细辛 干姜 芒硝 由跋 犀角 甘草 野狼毒 蜣螂 龙胆 野狼牙 雄黄 真珠(各三分) 芫花 莽草 射罔 乌梅(各二分)蛇蜕皮(一二十枚)

  上五十味治,下筛,服一刀圭,稍加至二刀圭,带之辟百邪,治九十九种疰(一有麝香无?##

《千金方》
千金方

《千金要方》又称《备急千金要方》、《千金方》,是中国古代中医学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中国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共30卷,是综合性临床医著。唐朝孙思邈所著,约成书于永徽三年(652年)。该书集唐代以前诊治经验之大成,对后世医家影响极大。

《千金方》热门篇章

【孙思邈】简介

悬丝诊脉


  唐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的长孙皇后怀孕已十多个月不能分娩,反而患了重病,卧床不起。虽经不少太医医治,但病情一直不见好转。太宗每日愁锁眉头,坐卧不宁。


  有一日,唐太宗理完朝政以后,留大臣徐茂功问道:“皇后身患重病,经太医不断诊治,百药全无效果。卿可知哪里有名医?请来为她继续治疗才是!”徐茂功闻言,便将孙思邈推荐给太宗说道:“臣早听说华原县(今耀县)有位民间医生孙思邈,常到各地采药为群众治病,对妇儿科尤其擅长。疑难之症一经他手,都能够妙手回春,药到病除。以臣之见,还是将他召进宫来,为皇后治疗才好!”


  唐太宗听过徐茂功的一番话后,表示同意。便派遣使臣马不停蹄,星夜奔赴华原县,将孙思邈召进了皇宫。


  唐太宗见孙思邈已经来到,便立即召见了他,说道:“孙先生医术超群,有起死回生之功,皇后身患重病,昏迷不醒,特请先生前来治疗,若能好转,寡人定有重赏。”


  但是,在封建社会,由于有“男女授受不亲”的礼教束缚,医生给宫内妇女看病,大都不能够接近身边,只能根据旁人的口述,诊治处方。孙思邈是一位民间医生,穿着粗布衣衫,皇后的“凤体”他更是不能接近的。于是他一面叫来了皇后身边的宫娥采女细问病情,一面要来了太医的病历处方认真审阅。他根据这些情况,作了详细的分析研究,已基本掌握了皇后的病情。然后,他取出一条红线,叫采女把线系在皇后右手腕上,一端从竹帘拉出来,孙思邈捏着线的一端,在皇后房外开始 “引线诊脉”了。


  没有多大工夫,孙思邈便诊完了皇后的脉。原来,孙思邈医术神奇,靠着一根细线的传动,竟能诊断清人体脉搏的跳动。这就是他被群众称为神医的原因。


  “万岁!民医已对病症经过了查问诊脉,诊断其为胎位不顺,民间叫做小儿扳心,故而难产十多个月不生,致使皇后身患重病。”孙思邈诊断完毕,向太宗禀告了病因。唐太宗听完以后,问道:“孙先生言之有理,但不知你打算怎样治疗?”孙思邈答道:“只需吩咐采女,将皇后的手扶近竹帘,民医在其中指扎上一针即见效果。”于是采女将皇后左手扶近竹帘,孙思邈看准穴位猛扎了一针,皇后疼痛,浑身一颤抖。不一会儿,只听得婴儿呱呱啼哭之声,紧接着采女急急忙忙跑出来说道:“启禀万岁,皇后被孙医师扎过一针后,产下了皇子,人也苏醒了!”
  唐太宗闻言大喜,对孙思邈说道:“孙先生果真医理精深,妙手回春,确实是当代名医!今日医好中宫疾病,生了皇子,要算奇功一件,寡人有心留你在朝执掌太医院,不知你意下如何?”


  孙思邈不愿在朝为官,立志漂泊四方为广大人民群众舍药治病,并撰写《千金方》济世活人。于是他向太宗陈述了自己的志愿,婉言谢绝了太宗赐给的官位。太宗听了,也就不好强求挽留。赐给他“冲天冠”一顶、“赫黄袍”一件、金牌一面、良马一匹和千两黄金、绸缎百尺。并大摆宴席,一来欢送孙思邈,二来庆贺皇后病愈生下皇子。但孙思邈又拒绝了太宗赐给的黄金绸缎。唐太宗深为孙思邈的高尚品德和为人处事的精神风貌所感动,同文武百官将他送出皇城,任他去名山大川采集药材,为黎民百姓救死扶伤,任何人不得阻拦。


  唐太宗十分欣赏孙思邈,后来还曾亲临华原县五台山去拜访孙思邈,并赐他颂词一首。直到现在,药王山南庵内还留有唐太宗御道、“拜真台”、“唐太宗赐真人颂”古碑一通等。


养生理论


  唐朝邓王李元裕,是唐高祖的第十八位儿子,喜欢学习,擅长谈论辨名析理之学,典签卢照邻是他的布衣朋友,他经常声称,说:"我的命相就这样了。"卢照邻是范阳人,任新都尉,因为患有难医治的疾病,他住在阳翟的具茨山,编著并注释《疾文》和《五悲》。卢照邻性情高雅颇具诗人风度,不料后来竟投颍水自杀身亡。卢照邻曾居住在景城鄱阳公主废弃的府第中。显庆三年时,唐高宗召见太白山隐士孙思邈,当时孙思邈也住在这里。孙思邈是华原人,当年已经九十多岁了,但是他的视力和听力都一点没有减弱。卢照邻见到孙思邈后伤感自己正在壮年,却疾病缠身,久治不愈,终日里困顿疲备,于是作《蒺藜树赋》,用来伤悼他与孙思邈二人之间承受自然的体质的差异。卢照邻作的赋,词句极其美丽。孙思邈会算天象历法和摄生养性之术。卢照邻和当时的名士宋令文、孟诜都用对老师的礼节待孙思邈。他们曾问孙思邈,说:"名医能治好病,是根据什么道理呢?"孙思邈说:"我听说通晓天的人,一定能在人的身上找到它的本体,熟悉人的人一定是以天为本体,所以天有春、夏、秋、冬和金、木、水、火、土。黑天、白日轮流更替,寒冬暑夏交换更迭,这是大自然在运动。自然界中的大气,合起来就成为雨,流动的时候就成为风,散发开去的时候就成为露,紊乱无序时就成为雾,凝聚时就成为霜雪,伸展扩大成为虹霓,这是大自然的正常规律。人体有四肢和五脏,醒着、睡时,呼出吸进,吐故纳新,精脉和气血循环。流动就是血气循环,显现出来就是人的气色,放出来的就成为声音,这是人体的正常运动。阳用它的精华,阴用它的形体,这是天与人相同的,及至它违背了这正常规律就要生病了。蒸就发热,不然就生寒,淤结就成为瘤赘,阻隔就成为痈疽,奔走过疾,就气喘嘘嘘用尽了精力,就会焦枯,根据表面的诊断,可以检查出身体内部的变化。从人体类比自然界也是这样。因此金、木、水、火、土的伸屈变化,星辰运行中出现的差错,日蚀、月蚀现象,彗星的陨落,这是自然界的危险的征兆!寒暑颠倒,这就是外界的冷热失常啊。石头竖起。泥土跳跃,这是自然界的瘤赘啊。山崩地陷,这是自然界的痈疽。急风暴雨,这是自界的喘乏。不降雨露,河流、湖泽干涸,这是大自然的焦枯啊!良医用药物进行输导,用针灸治病救人;圣明的人用高尚的道德和善于用贤任能来治理天下。所以身体有可以消除的疾病,天有可以去掉的灾害,这全都是气数啊!"卢照邻说:"人世间的事情怎么样呢?"孙思邈说:"胆要大,心要小;智虑要圆通,行为要方正不苟。"照邻说:"怎么讲呢?"思邈说:"心是五脏的元首,它应该遵循规律办事,所以要谨慎。胆是五脏的将领,它必须坚决果断,所以胆要大。有智慧的人行动如同天,所以要圆通,仁义的人沉静如同地,所以要方正不苟。《诗经》说,'好象走到了深渊的边缘,仿佛踩在薄薄的冰层之上,是小心。威武雄壮的武士,保卫着三公九卿,是大胆。'《传》说'不因为有利可图就返回去;不因为行仁施义就悔疚,就是仁义的人的方正不苟。'《易经》说'遇到机会就要立刻去做,不能整天地等待,这就是明智人的圆通。'"卢照邻又问:"养性的道理,最重要的是什么呢?"孙思邈说:"天有满有亏,人世间的事情有许多艰难和困苦。如果不谨慎行事而能从危难中解脱出来的人,从来也没有过。所以讲求养性的人,自己首先要懂得谨慎。自己谨慎的人,长期以忧畏为根本。《经》说,'人不畏惧灾祸,天就要降灾难给你。'忧畏,是生死的通路,存亡的因由,祸福的根本,吉凶的源头。所以读书人无忧畏,仁义就不存在;种田的人无忧畏,粮食就不能增产;做工的人无忧畏,就没有可以遵循的标准和法则;做买卖的人无忧畏,经营就不能盈利;当儿子的无忧畏,孝敬父母亲就不至诚;做父亲的无忧畏,慈爱就不执著;为人臣子的无忧畏,就不能建功立勋;身为君王的无忧畏,国家就不会安定,因此养性的人,失掉了忧畏就心思紊乱没有条理,行为焦燥,难以自持,神散气越,意迷志摇。应该活着的却死了,应该存在的却消亡了,应该成功的却失败了,应该吉利的却遇凶险。啊忧畏就象水与火一样,一会儿也不能忘掉它呀!人无忧畏,子弟就会成为你的强敌;妻妾变成你的仇寇。因此,最重要的是畏道,然后是畏天,其次是畏物,再次是畏人,最后是畏你自身。你不忘忧畏,就不被别人限制,自己永记忧畏就不受别人管束。在小的事情上谨慎,就不怕大的挫折;戒惧眼前忧虑,就不害怕以后的磨难。能懂得这些道理的人。在水中航船,蛟龙不能害你,在路上行走,老虎、犀牛这些雄猛的动物都不会伤着你;各种兵器也碰不到你;各种疾病、瘟疫也传染不上你;爱说别人坏话的人也毁谤不了你;有毒的蜂、蝎也螫不到你。了解这个道理的人,人世间的一切事情就全明白了。"不久,孙思邈被授予承务郎,执掌药局事务。孙思邈在唐高宋永淳初年去逝,留下遗嘱:要薄葬,不要焚烧那些纸扎的阴间器物,祭祀时不宰杀性畜。他死后一个多月,颜色还和活着的时候一样,当抬他的尸体放入棺中时,给人的感觉就象抬的是空衣服一样。孙思邈一生撰写《千金方》三十卷,传给后代。


药王医龙


  相传唐耀州五台山下,几个人抬着一口白木棺材,后面跟着一位老妇人。只见老妇人仰面捶胸,嚎啕大哭,悲痛欲绝。正行走间,碰见一老者,童颜鹤发,身背葫芦,看老妇人十分伤心,急步上前问道:“老妇人哭送何人?”不料老妇人只管嚎天呼地,痛哭自己的,对老者看也不看,理也不理。老者看那棺材,发现有血滴,忙安慰老妇人道:“老妇人不要难过,棺内人尚有救。”老妇人听说棺内人有救,才半信半疑,停止了哭声,心想:事已如此,也只有这样了。也许天可怜我,女儿有救。于是边擦眼泪边说:“老者有所不知,小女难产,死去已有两天,救恐怕也晚了?”老妇人擦干泪眼,抬头一看,惊喜地喊到:“孙真人!?”老妇人以为自己眼花,又用袖子擦了擦眼睛,定神仔细一看,果然是孙真人,不觉大喜,忙叫忙叫抬棺木的:“快停,快停!”抬棺的人以为老人气糊涂了,传来喊话:“半路上不能停棺啊!”“停!停!我娃有救啦!孙真人来了!”听说孙真人来了,抬棺的人才停下来,将棺木缓缓落地。有人小声嘟囔:“医生能治病,但治不了命。谁再能没听说过能把死人治活。”孙真人来到棺前,让打开棺盖一看,说:“好险啊,我若迟来一步,这母子二人可就真完了。”随即拿出苗银针,找准穴位,扎进妇人身内,两指捻提转动。众人围着棺木,噔大眼睛,摒住呼吸,盯着棺内妇人。稍停,棺内便传出婴儿的啼哭,产妇的呻吟,众人才松了一口气。老妇人连连叩头谢恩人。孙真人一针救二命,刹时消息不胫而走,轰动京兆,传遍唐土。从此,人们对孙思邈以药王相称。


虎守杏林


  虎守杏林典故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精研医学并兼通佛典,被誉为“药王”的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晚年曾云游于邱县。观其景物优美,民风淳朴,遂留连忘返客寓郊寺,悬壶行医无欲求,施医无类,师承董奉为人治病不收钱,不受谢,惟望患者病愈后在寺旁植杏树三株,经年植杏树百亩,郁然成林,杏熟以杏易谷赈贫。此间,有虎伏跪求医,孙思邈首创“虎撑”治愈金簪卡喉之疾,虎有灵性,不复危害人畜,感恩为其守护杏林并充当药王坐骑。药王佩逝,虎绕寺哀啸三日,不知去向。


答弟子问


  一次,刘神威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中草药为何能医病,是什么原因?


  孙思邈答道:“中草药之所以能治病,原理是以偏就偏。由于各种药物不同的性:寒、热、温、凉;不同的味:酸苦甘辛咸;不同的升降浮沉的趋势;不同的归经,对于患病的机体,起到调节平衡的作用”。


  又一次,卢照邻问了老师一个问题:“名医能治愈疑难的疾病,是什么原因呢?”


  孙思邈答道:“对天道变化了如指掌的人,必然可以参政于人事;对人体疾病了解透彻的人也必须根源于天道变化的规律。天候有四季,有五行,相互更替,犹似轮转。那么又是如何运转呢?天道之气和顺而为雨;愤怒起来便化为风;凝结而成霜雾;张扬发散就是彩虹。这是天道规律,人也相对应于四肢五脏,昼行夜寝,呼吸精气,吐故纳新。人身之气流注周身而成营气、卫气;彰显于志则显现于气色精神;发于外则为音声,这就是人身的自然规律。阴阳之道,天人相应,人身的阴阳与自然界并没什么差别。人身的阴阳失去常度时,人体气血上冲则发热;气血不通则生寒;气血蓄结生成瘤及赘物;气血下陷成痈疽;气血狂越奔腾就是气喘乏力;气血枯竭就会精神衰竭。各种征候都显现在外,气血的变化也表现在形貌上,天地不也是如此吗?”


  孙思邈的回答十分精彩,也足见其医学上的造诣颇深。

0

更多孙思邈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