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可下病脉证并治

——(两汉张仲景伤寒论

  大法,秋宜下。

  凡服下药,用汤胜丸,中病即止,不必尽剂也。

  下利,三部脉皆平,按之心下硬者,急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迟而滑者,内实也。利未欲止,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不欲食者,以有宿食故也,当宜下之,与大承气汤。

  下利差后,至其年月日复发者,以病不尽故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下利,脉反滑,当有所去,下之乃愈,宜大承气汤。

  病腹中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后,脉沉。沉者,内实也,下解之,宜大柴胡汤。

  脉双弦而迟者,必心下硬。脉大而紧者,阳中有阴也,可以下之,宜大承气汤。

《伤寒论》
伤寒论

《伤寒论》是一部阐述外感热病治疗规律的专著。全书10卷,东汉张仲景撰于公元3世纪初。张仲景原著《伤寒杂病论》,在流传的过程中,经后人整理编纂将其中外感热病内容结集为《伤寒论》,另一部分主要论述内科杂病,名为《金匮要略方论》。

《伤寒论》热门篇章

【张仲景】简介

  1、《伤寒杂病论》(已经散佚,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


  2、《伤寒论》,晋代太医王叔和根据自己搜寻到《伤寒杂病论》的伤寒部分的轶文整理而成。


  3、《金匮要略》,宋代王洙、林亿、孙奇等人在偶然的机会发现《伤寒杂病论》残简,将关于杂病的部分整理成册,更名为《金匮要略》刊行于世。


  张仲景的著述除《伤寒杂病论》外,还有《辨伤寒》十卷,《评病药方》一卷,《疗妇人方》二卷,《五藏论》一卷,《口齿论》一卷,可惜都早已散失不存。然而仅此一部《伤寒杂病论》的杰出贡献,也足以使张仲景成为海内外景仰的世界医学伟人。

0

更多张仲景作品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