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ifanta
你是用哪个版本的啊 我这个是温如敏 钱理群 吴福辉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各版本内容应该有相似处吧 希望这个纲要能对你有点帮助
现代文学学习纲要:
识记部分:第一章:文学改良刍议、文学革命论文学研究会、创造社、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文学
第二章:鲁迅的短篇小说集、散文诗集、散文集 ,“闲话风”、“读语体”
第三章:乡土小说的概念、代表作家、自传抒情小说概念、“零余者”抒情主人公、《潘先生在难中》
第五章《女神》的自我抒情主人公形象(大我、小我)、“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第六章:胡适“作诗如作文”的主张、郭沫若的诗歌观、冰心宗白华的“小诗体”、闻一多的“新诗格律化”主张、纯诗概念、李金发诗歌的“远取喻”
第七章:周作人的“美文”概念、言志小品,冰心、朱自清散文的缜密、漂亮风格,“雨丝体”,春柳社、“文明新戏”概念、爱美剧、田汉戏剧的艺术特色(重象征、重哲理、重抒情)、丁西林戏剧结构模式(二元三人)、压迫
第九章:“革命文学”的倡导、“民族主义文艺运动”、左联概念、京派概念、林语堂与“性灵文学”、李健吾“印象的批评”、壮阔厚实的审美风格
第十章:《蚀》三部曲、民族资本家和时代新女性形象系列
第十一章:现代长篇小说艺术的三大高峰、《骆驼祥子》
第十二章:激流三部曲、《寒夜》、觉新
第十三章:湘西世界、城乡对峙结构、《边城》、“人性”、“神性”、“文体作家”、抒情小说
第十四章:“革命的罗曼蒂克”、《为奴隶的母亲》、莎菲《莎菲女士的日记》、张天翼《华威先生》、叶紫《丰收》、艾芜《南行记》、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东北作家群”概念、卢焚《谷》、新感觉派小说代表作家
第十六章:中国诗歌会代表诗人、《现代》与现代诗人、暗示与象征、朦胧美 戴望舒我的记忆、卞之琳断章
第十七章:“古今杂糅”的手法、庄严与荒诞的色彩
第十八章:林语堂的小品文主张、何其芳的《画梦录》、独语的调式、夏衍的《包身工》(早期报告文学的代表)
第十九章:曹禺的“生命三部曲”
第二十章:夏衍的《上海屋檐下》、洪深农村三部曲
第二十一章:文学分割、文协、“文章下乡,文章入伍”口号、新歌剧《白毛女》、讲话概念、“工农兵方向”、胡风的主观战斗精神说
第二十三章:沙汀的长篇“三记”、钱钟书《围城》、陆翎财主的儿女们、张爱玲《金锁记》、“土改小说”的代表作
第二十五章:“吹芦笛的诗人”、历史的“综合”“太阳”“土地”意象、“时代鼓手”、七月诗派的概念及其代表诗人诗作、“中国新诗派”、“知性与感性的融合”、现实、象征、玄学的综合,诗的歌谣化、李季《王贵与李香香》、阮章竞《漳河水》
第二十七章:报告文学的勃兴、丘东平第七连、小品散文、冯至《山水》、梁实秋《雅舍小品》
第二十八章:新秧歌剧兄妹开荒、新歌剧《白毛女》、郭沫若《屈原》、夏衍法西斯细菌
理解部分: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实绩和意义
第二章:为什么《呐喊》《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鲁迅小说的两大情节模式及其意蕴
阿Q的接受史
第三章:郁达夫自叙传抒情小说的特点
第五章:为什么说《女神》是开一代诗风之作
第六章:新诗内部的自我调整
第九章:第二个十年文学创作的共同趋势
第十章:茅盾的小说成就
第十一章:老舍笔下的市民形象类型
老舍作品的京味
第十二章:茅盾《家》的杰出成就
第十四章:初期海派小说的特点
第十七章:鲁迅杂文的思想艺术特色
第十九章:为什么说《雷雨》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
第二十二章:赵树理笔下的农民形象
赵树理对评书小说形式的扬弃
第二十五章:艾青诗歌的主题、情调、艺术与形式

longlongjourney
上编50—70年代的文学 第一章 文学的“转折” 一 40年代的文学界 二 左翼文学界的“选择” 三 毛泽东的文学思想 四 “文学新方向”的确立 第二章 文学环境与文学规范 一 “遗产”的审定和重评 二 刊物和文学团体 三 文学批评和批判运动 四 作家的整体性更迭 五 “中心作家”的文化性格 第三章 矛盾和冲突 一 频繁的批判运动 二 左翼文学内部矛盾的延续 三 对规范的质疑 四 分歧的性质 第四章 隐失的诗人和诗派 一 诗歌道路的选择 二 普遍的艺术困境 三 穆旦等诗人的命运 四 “七月派”诗人的遭遇 第五章 诗歌体式和诗歌事件 一 “写实”倾向和叙事诗潮流 二 青年诗人的艺术道路 三 50年代的诗歌事件 四 当代的政治抒情诗 第六章 小说的题材和形态 一 “现代”小说家的当代境况 二 题材的分类和等级 三 当代的小说样式 四 类型单一化趋向 第七章 农村题材小说 一 农村小说的当代形态 二 赵树理和山西作家 三 赵树理的“评价史” 四 柳青的《创业史》 第八章 对历史的叙述 一 革命历史小说 二 “史诗性”的追求 三 《红岩》的写作方式 四 革命的“另类”记忆 五 《青春之歌》及其讨论 第九章 当代的“通俗小说” 一 被压抑的小说 二 寻求新的替代 三 “都市小说”与工业题材小说 四 三家巷及其评价 第十章 在主流之外 一 “非主流文学” 二 最初的“异端” 三 “百花文学” 四 象征性的叙述 五 位置的置换 第十一章 散文 一 当代的散文概念 二 散文的“复兴” 三 主要散文作家 四 杂文的命运 五 回忆录和史传文学 第十二章 话剧 一 话剧创作概况 二 老舍的《茶馆》 三 历史剧和历史剧讨论 四 话剧的“高潮” 第十三章 走向“文革文学” 一 1958年的文学运动 二 文学激进思潮和纪要 三 文学的存在方式 四 “文革文学”的特征 第十四章 重新构造“经典” 一 创造“样板”的实验 二 “革命样板戏” 三 小说“样板”的难题 四 “经典”重构的宿命 第十五章 分裂的文学世界 一 公开的诗界 二 小说创作情况 三 “地下”的文学创作 四 “天安门诗歌” 下编80—90年代的文学 第十六章 文学“新时期”的想象 一 “转折”与文学“新时期” 二 体制的修复和重建 三 文学规范制度的调整 四 80年代的作家构成 五 文学著译的出版 第十七章 80年代文学概况 一 80年代文学过程 二 “新时期文学”的话语资源 三 文学历史的“重写” 四 文学诸样式概况 第十八章 “归来者”的诗 一 “文革”后的诗歌变革 二 “归来者”的诗 三 诗歌流派的确认 第十九章 新诗潮 一 《今天》与朦胧诗 二 新生代或“第三代诗” 三 新诗潮主要诗人(一) 四 新诗潮主要诗人(二) 第二十章 历史创伤的记忆 一 创伤记忆与历史反思 二 三部中篇小说 三 “复出”作家的历史叙述 四 “知青小说”的演变 五 几位小说家的创作 第二十一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一) 一 文学的“寻根” 二 “寻根”与小说艺术形态 …… 第二十二章 80年代中后期的小说(二) 第二十三章 女作家的小说 第二十四章 散文 第二十五章 90年代的文学状况 第二十六章 90年代的诗 第二十七章 90年代的小说

milokathy

平谷一点红yxl

牵了_手

冰箱里的猴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