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发现网络上很多年轻人对上古传说、封神榜、西游记等类似这种带有神话色彩的话题讨论很多,比前辈们更专业,懂得更多,这些是受了网络小说的影响吗?
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对神话故事更感兴趣,懂得更多?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最初的梦
我看得网络小说非常少,印象最深的是《佛本是道》,满天神佛乱飞,一会儿看某位神灵被打得满头金汁,一会儿看十二祖巫挺立旗上,种种概念、设定、神力、法宝,都让人感到有兴趣,虽然也是打打杀杀,但故事很厚实,读起来很过瘾。神话一直是文化中很重要的组成部分,甚至可以说,是文化的源流。追溯西方文学的根本,总少不了希腊神话和《圣经》,二者都是神话,追溯日本文学的根本,当然也少不了要提到《古事记》和日本书纪。而往往也是这些神话,和其中提到的神灵、英雄,标识了我们自身的认同感,华夏子孙常自称是炎黄子孙、龙的传人,相信盘古开过天地、女娲造过人,这就和北欧人相信主神奥丁真的在世界之树上倒吊了九天九夜一样自然。如果说年轻人为什么对神话更为了解,恐怕不仅仅因为是因为网络小说,他们接触的几乎所有文化产品——游戏、动漫、影视剧中都充满了神话元素。除了中国神话,还有几乎世界上其他文明的所有神话。《美国众神》里虚拟了随着移民来到新大陆的旧神和本土新神之间的冲突,奥丁变成了星期三,复活节女神、春神伊斯特变成了一个性格开朗、酷爱美食的黑人老夫人,爱尔兰矮妖变成了疯疯癫癫的酒鬼……这些对神话元素的化用,为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增添了很多乐趣。因为读者很高兴看到自己熟悉的故事在一个新的叙事框架下焕发出新的活力。同理,在动漫《Fate》系列里,魔法师们召唤出具象化的从者,他们都是曾经的英雄,传说中的人物,伟大的亚瑟王,阿尔斯特神话中最伟大的英雄库丘林,蛇发妖女美杜莎,背叛的魔女美狄亚……大家都熟悉这些人物,知道这些人物的事迹,能力,所以随着故事发展,每个人展现出与以往不同的侧面,或者做出了往常不会做出的选择,读者和观众就很容易发现乐趣。这就是俄罗斯形式主义文学批评中一个很核心的概念——“陌生化”。人们对外界的刺激有“趋新”、“好奇”的特点,而、那些“完全确实的情境、是极少引起兴趣或维持兴趣的”。所以新奇的东西才能唤起人们的兴趣,才能在新的视角、新的层面上发掘出自我本质力量的新层次并进而保持它,借由将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和人物进行陌生化处理,创作者就能充分调动起观者的好奇心。游戏中也是如此。且不提北欧女神传、《战神》、宙斯……光女神转生系列,就囊括了各个神话体系中几乎所有的神,每一位神都有独特的战斗能力,对话,性格,文字介绍,认真玩过一遍,想不熟悉都难。这还不提作为世界观构架已经被无数次引用过的龙与地下城、《巫术》、剑与魔法等虚构体系。接触得多,自然了解得多。当然,若说年轻人为什么对国内的神话体系那么熟悉,网络小说肯定是其中至关重要的一个因素,光以《封神演义》为背景的小说就有洪荒封神榜、异世封神榜、重生封神榜之鸿蒙证道等等一大堆,就算只看过一两部,对《封神演义》的体系有一个大概了解,也是不难的。

amy_棒棒糖
时代又一个轮回了,我觉得可能也就男孩子喜欢神话吧。女孩子不都扎堆的谈言情剧情吗?哎呀某某好帅啊,哎呀,某某车祸了,眼角膜给了某某了。男孩子不一样了,提起神啊怪啊,眉飞色舞,我觉得肯定和最近网络剧有关,什么轩辕剑,东皇钟,三生三世,都要故意带点中国神话,里面很多动物不就是山海经里的吗?其实中国的神话体系不全面的,很多神的名称颠过来倒过去就是不知道是不是一个人。他们不是喜欢神话,而是喜欢神奇,如果再和他们提奥特曼也许他们也会眉飞色舞。

pippo_jin
这个时代的年轻人有更多机会了解神话,看神话剧小说,衣食无忧的社会,自然会想的更多,神话那种理想的东西在男孩子天性中肯定占据着,就像现在的英雄联盟类的游戏,可惜仙侠类游戏做的普遍差不多,腻歪,没技术含量,年轻人喜欢神话故事,就是向往理想,有强大的力量,体面,权势,在这庸俗的金钱社会,有比这个更理想的东西,虽然是虚幻的,但总比迷信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