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小说家阿西莫夫提出的机器人三定律是什么?

angel6408
机器人不会伤害人类。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秘密。机器人要适当的保护自己。

rocker55555
不可以伤害人类。要听从人类的意见。要保护好自己。

华北明珠
主要是不能伤害人。第二服从人类的命令。你想保护好自己。

AmberZ11
出现这一法则定律,最直观的就是保护人类的利益,不被机器人侵犯。

Hurricane
不得伤害人类,服从人类命令,保护自己。

kyo_sherry
01
02
03
此型号机器人已经越入会独立思考的境界,已经具备了自由意识,不过介于“三定律”的盖印,他不会对人类犯上作乱,其实阿西莫夫是在探讨“保护”的定义,把人类囚禁起来也是机器人意义上的保护,对于人类的理解这不是伤害吗?

科幻文学,在中国一直属于小众领域,直到几年前刘慈欣的《三体》获得雨果奖后,才吸引来了更多目光。
或许大多数人对于科幻小说的印象只能止步于《三体》、北京折叠,但作为智能科技从业者/爱好者的你要知道,很多科幻作者都是未来科技的预言家。
曾经有人统计过,已经在现实世界实现的科幻预言、近五十年来的重大科技进展几乎都被科幻小说剧透过。
像是1865年的小说《从地球到月球》中,作者就已经预言到人类将登上地球,并精准的预测到太空中会有失重现象。至于互联网,1898年马克吐温也曾在科幻故事起源于1904年伦敦时间中描述过类似的模式——一个能连接到世界各地的电话系统,人们可以通过它看到全球每日动态,也可以参与讨论。其他像雷达、坦克、VR等等,也曾被科幻作家准确预言。
那么如今的科幻作品,是否也会藏着对于未来的暗示?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位对于当下(甚至未来)科技有着独特见解的科幻作家,有助把脑洞更大。
斯蒂芬森是典型的“技术型”科幻作家,父亲是电子工程学教授、祖父是物理学教授,而他自己曾经还是一位程序猿。或许是因为家庭和个人经历的影响,斯蒂芬森的作品中有大量关于技术幻想的硬科幻因素。
在代表作《雪崩》中,斯蒂芬森创造了“虚拟实境(Metaverse)”这一概念,虚拟实境可以理解为三维互联空间,人们可以通过虚拟化身实质的交流。这个在90年代提出的概念,如今听来似乎和facebook等大厂专注攻克的VR社交有些相似。
或许是因为强大的预言能力,在2014年,谷歌投资的Magic Leap增强现实技术开发商邀请斯蒂芬森加入,并给了一个独一无二的头衔——首席未来学家。当然,后来爆出Magic Leap的作假丑闻似乎也预示着文字工作者最好离这些创业的远一些。

背包兔
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的命令,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