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叙事角度分析历史著作对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如题,从叙事角度分析历史著作对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提到的作品

[作品]三国演义

三国时期是个激动人心的时代。陈寿的《三国志》和裴松之的注是纪录这一时代的最原始材料。从晋朝到唐宋,民间关于三国的传说就一直没有中断过,以各种形式不停歇地上演着、评说着刘备和曹操的故事,男女老幼无不喜欢...

罗贯中

[作品]魏书

本书是中国历代名家碑帖临摹教程中的魏书之《张猛龙碑》分册,并详细讲述了魏书的运笔及间架结构特点以及临摹中所应注意的事项。 该书图文并茂,讲述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实用性强,是临摹《张猛龙碑》极佳的辅导材...

沈一草

[作品]三国志

《三国志》(上下)(图文珍藏本)(精装)图文珍藏本兼具普及性和学术性,其文字,仍以百衲本为底本,参校了清乾隆四年武英殿刻本、清同治六年金陵书局活字印本、清光绪十三年江南书局刻本等旧刻本和以中华书局标点...

陈寿

最新跟帖

叙事角度分析历史著作对三国志演义的影响:

汉灵帝死后大将军何进与阉宦势力的斗争是一个大事件,但小说将何进描述为刚愎自用的颟顸角色,整个过程也只作为引出董卓的铺垫性情节。可是从《后汉书》本传看,何进决意革除“天下所疾”,很有一番摧陷廓清的抱负,他与太后百般周旋,甚至不惜站到自己家族的对立面。作为一个励志进取的失败者,小说却没有把他写成悲剧人物,为什么?因为在小说语境中何进的外戚身份跟十常侍一样令人厌憎,这里不能忽视叙述者的情感与立场。其实,当初的情势跟后人的认识不一样,汉末自党锢之狱以来,外戚与士族结盟已形成一种政治传统,如当年窦武、陈蕃便是。

小说与史传对同一人物或同一事件的不同叙述,往往包含不同的伦理认识。如,《三国志》叙说刘备战场上屡屡抛妻弃孥,让人一眼看出嘲讽之意——其未能整齐阃内,有违风教之旨,何论“治国平天下”?小说家却藉其家室屡经丧乱的史实,刻画刘备对女色不甚用心,更于忧患中苦其心志、动心忍性的大人之风。史家着眼于修身齐家,小说家却道“妻子如衣服”,似乎置于截然不同的历史语境。再如,曹操杀吕伯奢之事,《三国志》的隐匿态度与《三国演义》之精彩描述恰成对照。此事见诸裴注所引王沈《魏书》、郭颁世语和孙盛杂记,并非后世小说家之结撰,陈寿撰史不取此节,自有掩饰回护之意。《三国志》记述曹操行事往往托于目标与纲领之大义,顾不得些许“不仁”之事。曹操杀吕之际尚为国家奔命,小说里陈宫碍于曹操刺卓之义,未能下手除去这“狼心之徒”,却想:“我为国家,跟他到此,杀之不义,不若弃而他往。”京剧捉放曹便是抓住陈宫这句话大做文章,戏中一迭声的“悔不该”,实是纠结于心的“仁”“义”之辨。

单人木子旅途路

单人木子旅途路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