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濮之战》的文学特色

老虎上树
城濮之战,春秋时期,晋、楚为争夺霸权在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临濮集)进行的一次重要战争。齐桓公死后,齐不能继续维持霸业,而南方的楚国则日益强盛。公元前638年,楚败宋军于泓水(今河南柘城北),后中原鲁、宋、郑、陈、蔡、许、曹、卫等国皆与楚结盟,受楚控制。
当时,北方的晋国在文公治理下国力强盛,晋文公平定王室之乱后,亦欲进入中原争霸。宋畏晋而叛楚亲晋,楚成王遂于公元前633年率军围宋。次年,晋文公亦派军攻击楚之盟国曹、卫以相救。楚成王命楚军主将子玉退兵,子玉不听,释宋围而率军北上。晋文公为报流亡时楚成王对他的接待之恩,实践“退避三舍”的诺言,将晋军撤到城濮。楚军追至,两军相峙。晋军先击败以陈、蔡军队组成的右军,又伪装败逃,诱楚军追击而败之。子玉急收军溃逃,中途自杀。晋获大胜。楚战败后,北进受阻,中原各国则纷纷离楚归晋,于是晋文公继齐桓公成为霸主。 《城濮之战》是 《左传》中善于写战争的代表性篇章。《左传》是一部艺术成就很高的历史著作,在艺术方面以叙事精彩见称,左传》的叙事成就还体现在战争描写方面,展现了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在描写战争时还十分注重与战争有关的政治、外交等活动的描写,更深层的揭示战争胜负的原因。《城濮之战》场面宏大、气势壮观、人物事件众多,但却条分缕细,详略得体,生动逼真的描述了战争的全过程。并且还详细的叙述了战前的准备情况,从政治、军事方面分析出战争胜负的原因。
首先,《城濮之战》的叙事详密、完整,注重交代事件的来龙去脉、社会背景,全面地展示事件发展全过程,非常有故事性。全篇贯穿浓厚的“礼”的色彩,战争描写体现了作者对战争的理性思考,同时强调在战争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城濮之战》中写了两大阵营中一大群人物,很多人物都有鲜明的性格。在对人物描写中寓托着哀兵必胜和骄兵必败的真理。记事中突出了“寓论断于叙事”的特点。记事服从于总结政治、军事斗争经验。《城濮之战》中写人有高度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