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欣赏小说、电影《飘》(乱世佳人)?

如题,如何欣赏小说、电影《》(乱世佳人)?
提到的作品

[作品]

美国南北战争前夕,生活在南方的少女斯佳丽,美貌而叛逆。她爱上了英俊的小伙子艾希礼,但艾希礼选择了善良的媚兰。妒火中烧的斯佳丽一气之下嫁给了媚兰的弟弟查尔斯。很快,战争夺去了查尔斯的生命,斯佳丽成了寡妇...

玛格丽特·米切尔

[作品]乱世佳人

《译文名著文库092:乱世佳人》(上下)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主线是好强、任性的庄园主小姐斯佳丽纠缠在几个男人之间的爱恨情仇,与之相伴的还有社会、历史的重大变迁,旧日熟悉的一切的一去不返……《乱世佳人...

玛格丽特·米切尔

最新跟帖
小鹰

小鹰

在大学时从图书馆借来《》,一口气读完,那时候看到只是爱情,白瑞德成了自己心目中的最佳爱人,不理解斯嘉丽为啥爱柔柔寡断的卫希理,不理解简介里对斯嘉丽的评价是一个冷酷、自私的女人,战争年代,整个大家族靠她生存下来,在残酷的环境努力生存,内心里对她恨不起来,结尾是开放性的,我希望她明白自己真正爱的是瑞德后,追随自己爱人。

饭饭在飘泊

饭饭在飘泊

这个问题涉及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书籍、另一方面是电影。

考虑到《》的小说和电影都十分经典,本次综合起来回答。

第一个角度:女性的坚韧。

斯佳丽和梅兰妮,两个明面上的“情敌”,实际上相互之间,却是最坚强的后盾。在战火连天的亚特兰大,是斯佳丽取代了慌不择路逃走的佩蒂姑妈,留下来照顾即将临盆的梅兰妮;在饥肠辘辘的塔拉,是生产后病体孱弱的梅兰妮坚定地下到了田地和斯佳丽一起摘棉花---这可是黑妈妈这样“有头有脸“的奴隶都绝对不敢的事情。在家园危在旦夕的时候,是斯佳丽用自己第二次不幸的婚姻换来了所有人的栖身之地;在斯佳丽和艾希礼被全部人恶意揣度的时候,只有梅兰妮,坚定地站在斯佳丽的身边……

第二个角度:演员对于角色的拿捏

这里提供几个细节:

1) 斯佳丽在对艾希礼表白被拒绝之后,一气之下嫁给梅兰妮的弟弟查理,一个人孤零零地看着艾希礼远去的身影悬而欲泣

2) 斯佳丽在回到塔拉庄园发现母亲去世,自己失去最为信赖的依托时,声嘶力竭的哭喊

另外还有一种文明模式消逝等多个角度,希望回答对你有帮助。

goneagain

goneagain

》(英语:Gone with the Wind)是一部出版于1936年的美国小说,作者为玛格丽特·米切尔,在1937年获得普利策奖。《》是玛格丽特·米切尔在世时出版的唯一一部作品,它不但成为美国史上最为畅销的小说之一,由这部小说所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也成为影史上不朽的经典。该作1937年获得普利策文学奖。

小说以亚特兰大以及附近的一个种植园为故事场景,描绘了内战前后美国南方人的生活。作品刻画了那个时代的许多南方人的形象,占中心位置的斯嘉丽、瑞德、艾希礼、梅兰妮等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他们的习俗礼仪、言行举止、精神观念、政治态度,通过对斯嘉丽与瑞德的爱情纠缠为主线,成功地再现了林肯领导的南北战争,美国南方地区的社会生活。

文学和电影是两种不同的表现手段。电影无法详尽地表现书中的所有内容,但是电影提供了具体形象的画面,让情节更有视觉冲击力,并把文学描写高度浓缩,再次升华;书中的叙述是平面的、静止的,但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文学提供了无限的空间供读者探索、幻想。

一、书比电影优胜的地方

书中的叙述是连贯性的,能让读者清楚地感知到主人公之间关系的转变。电影的镜头则是跳跃性的。例如,书中描写斯嘉丽和巴特勒婚后,巴特勒对斯嘉丽由最初的爱恋,到女儿出生后情感的转移,再到女儿去世后对斯嘉丽情感的磨灭。在电影中缺乏这样清晰的情感变化,使得结尾巴特勒毅然离家显得不那么自然。

书中有很多主人公的心理描写,电影则不能表现角色更细腻的心理感受。例如,书中描写了斯嘉丽嫁给梅丽的弟弟是由于赌气埃什利娶了梅丽,想让他嫉妒、着急。电影则没有办法明确展现斯嘉丽的心理活动。 书中很多十分精彩的对话由于电影篇幅有限,不能展现出来。例如,“只有两样东西依然在我的心中,正好它们全都是你最憎恨的—— 一是同情,二是有点奇怪的慈悲。”这样一点一滴的对话累积出来的结果表现了斯嘉丽和巴特勒的关系,并且侧面展现了主人公的性格。

书中加深表现主人公性格特征的情节由于电影篇幅有限,不能展示出来。例如,书中描写巴特勒如何与斯嘉丽的大儿子韦德相处,表现了巴特勒慈爱的继父形象。在电影中则删去了韦德的所有情节。书和电影都刻画了巴特勒对亲生女儿邦妮的宠爱,这是人之常情。但是为人老辣,言语刻薄的巴特勒能够有对继子细微的关照,更能体现巴特勒人格的丰富性。

二、电影比书优胜的地方

电影删除了许多次要情节和次要人物,使得整个电影的脉络和主旨更清晰。例如,南北军打仗的情况;亨利伯伯、方丹老太太、威尔等很多次要人物的所有情节;斯嘉丽两个妹妹的很多情节;斯嘉丽逃难回到塔拉庄园后的生活情节;斯嘉丽和弗兰克的生活和经营工厂。这些内容的省去,更凸显了斯嘉丽和巴特勒的爱情主线。

电影中加深刻画了一些镜头,集中表现人物的品质性格或情感倾向,使剧情不拖沓。例如,电影13分钟半左右,斯嘉丽的母亲埃伦夫人刚给穷人艾米接生完回家,监工威克森上前汇报。埃伦告诉他他的孩子(即艾米的孩子)出生了又死了。威克森装糊涂。在家里见到奥哈拉先生后特意叮嘱他开除威克森。

这两个情节在书中没有细致说明,原著中只是埃伦回家后,和家人们提到这件事(孩子接生完就死了),后来奥哈拉先生把威克森开除了。书中用了一定篇幅讲述斯嘉丽母亲的过往经历,来说明人物善良、温顺的性格。电影镜头有限,只能选取这个情景,将其丰富,刻画埃伦夫人善良、有原则的品质。再比如,电影46分半左右,巴特勒送给斯嘉丽一个绿色的帽子,斯嘉丽故意戴反,好让巴特勒给她戴,书中斯嘉丽没有故意戴反这个举动。此处增加故意戴反这个小动作,体现斯嘉丽俏皮可爱的性格。这是电影对书的细节的再次挖掘和升华。

电影增设的剧情提炼了书中冗长的叙述,或是加强戏剧性。例如,电影9分钟左右开始,在斯嘉丽等待父亲回家和父亲骑马归来的中间,插入了一个小情节。一个黑人工人大喊收工了,黑人工头很生气,告诉他自己才是塔拉庄园的工头,应该由他说收工,然后面向工人们大喊“收工”。书中没有这个情节。

》是站在南方上流社会的角度,字里行间显露着南方地主和黑奴友善的氛围。电影中使用这个情节,来表明黑奴在地主家也有一定的权力,交代影片的立场和态度。电影可以表现书中叙述角度无法触碰的情感。例如,电影中,巴特勒听从贝儿劝导,离开贝儿回家。在巴特勒走后,有一个镜头特写是贝儿的眼睛噙着泪水。在书中,往往站在主角斯嘉丽的角度上描写她的感受、她的所见所闻,很难描写到次要人物的心理感受。而电影中的一个简单的镜头就足以展现贝儿凄凉的内心。

由书改编成的电影往往是在书的基础上做减法。对于像《》这样一百万字左右的作品,长达三个多小时的电影也是无法面面俱到地把情节展现出来。可是经过对照发现,电影既做减法,又做了很多加法,修改和增设的情节恰到好处,有些甚至比书中的描写传递的感觉更丰富。最终,书和电影都成为了不同呈现方式的高峰。

Janco_蝌蚪

Janco_蝌蚪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