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理全球化为题 字 作文

小N
《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是当前畅销全球的关于经济全球化的书。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
在五百多年前,哥伦布使用现在看来是极其简陋的航海技术穿越大洋,并安全返航,以此来证明"世界是圆的"。他们在茫茫大海中折腾了71个昼夜,发现了第一块陆地。哥伦布深信他沿着地球的另一个方向来到了印度,而实际上,那是后来被命名为"亚美利加"的新大陆。不管怎样,在哥伦布之后,"世界是圆的"已经成为了人们的常识。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我总是把自己头脑中已有的经济全球化的理论或者认识调动出来与之进行一个广泛的对比,确实感到经济全球化汹涌而来,同时也深感自己知识的匮乏,同一个时代生存在同一个地球上,我竟然在自己狭隘的小圈子里生活了二十多年,实在是令人震惊和羞愧。
几个世纪后,弗里德曼来到了真正的印度。他发现,这里的人们在顶尖学府里接受教育之后,已经掌握了当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世界仿佛又骤然变平了——鼠标点击之间,在印度就能够轻易调动遍布世界的产业链条。这就是《世界是平的》所描述的"全球化3.0"。
弗里德曼不愧是记者身份,他用几近煽情的手法和大胆的想象来解读全球化,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有点象在看电影,也有点象在读一篇扣人心弦的悬疑小说。但读完之后,冷静地做一分析,你就能读到作者本身并不是经济学家,因为他对经济全球化的解释过于随意,有时为了生动就舍弃了真理,所以你不要太过于认真,需要去伪存真。
弗里德曼指出,由于市场的全球化,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全球化,使这个世界的经济敏感得比流感来的还快,比禽流感的传播还要迅猛。有点像“蝴蝶效应”。或者你仰天长叹一口气,就引起了“卡特尼娜”飓风。你跺一跺脚,就引发了“东南亚海啸”。世界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千丝万缕,越来越荣辱与共。由于资本市场的一体化,可能我们已经不能辨别世界500强企业到底是哪个国家的。
他认为现在的社会必定抵挡不了全球化的浪潮,全球化的趋势是不可阻挡的。在《世界是平的》一书出版之前,他已经是美国公认最有影响力的新闻工作者之一。《世界是平的》更让他赢得了大师的声誉。
弗里德曼对环境问题表示了高度的关注,指出引起环境问题的原因经济的不合理发展,但同时指出解决环境问题还是得靠科技,人类必须走一条科技进步与环境保护共同发展的道路。我是读不太懂这本书的,但还是收获了紧迫感。深感国家要强大,要走出狭隘,走出在世界低端市场徘徊的囹圄,还是得靠人才。面对汹涌而来的全球化浪潮,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如果缺乏全球战略型的人才,无疑是个巨大的硬伤。企业缺乏全球化视野的人才,就难以在经济发展浪潮中浮沉,国家缺乏全球视野的人才,就难以在世界范围内把握自己的命运。此时此刻,我才深深理解了西方学者说的那句话:“中国需要诺贝尔奖获得者,但更需要比尔盖茨”。
本书也提醒了我们,在铲平的世界竞技场上,我该如何提高自己,让自己永远保持很强的竞争力。所以我们必须:1).不断地学习吸收新知识,尤其是电脑方面与自己工作和业余爱好有关的新技术、新软件;2).不断地巩固已学到的知识;3).不断地学习了解世界设计领域的新动向和潮流,同时丰富自己的管理知识和提高管理水平;4).不断地了解同行业的发展状况。否则,自己有随时在平坦的竞技场上站不稳的可能。一句话:准备好自己,随时迎接新的挑战。
当前,中国正在走一条科技兴国的科学发展之路,这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不二选择。不仅中国需要科技兴国,需要科学发展,任何国家都需如此,因为这是经济全球化时代的游戏规则。

backcoffer
在高中作文教学当中,广大教师应该做到“提倡学生自由创作”。我们应该根据学生个人的特点、性格以及兴趣来让学生在作文写作当中自由发挥,使学生的个性、思想在作文当中有创意地表达出来。教师如果做到了这一点,也就可以说是做到了《高中语文教学大纲》中所规定的高中…
农村语文老师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作文题目布置下去,不少学生不知所措,不能按时交作文,勉强交上来的作文,也有不少是拿现成的东拼西凑之后组装成自己的新作,让人读后不免感觉似曾相识,嚼之无味。学生中普遍“怕”写作文,这种“怕”的根源一是农村学生阅读量少,…
一书生赴京赶考,途经一个小镇,发现地上有一枚铜钱,看四周无人便捡起揣入怀中。此举恰被一老者看见。意想不到的是,考场上的主考官正是先前那位老者。他看到考生后,当即在其考卷上批曰:“一枚铜钱尚动心,让他为官定害民。贪心从此须悔改,未做文章先做人。”书生后…
作者:何自力
南开学报:哲社版 2002年05期
中图分类号:F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667(2002)02-0072-07
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个新情况,这就是全球经济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紧密联系在一起,世界各国从未象现在这样切实地感觉到彼此的相互依赖和相互依存,各国的联系是如此的密切,以至于一个国家经济出现问题,立刻就会影响到世界经济的整体运作。作为对这样一种现象进行描述的概念,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使用频率最高的词语。本文拟着重分析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表现及成因,深入揭示经济全球化的后果和实质,以期深化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一、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和成因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及表现
对经济全球化的含义,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解释,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有三:一是经合组织(OECD)首席经济学家奥斯特雷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全球化主要是指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广泛流动,实现资源最佳配置的过程。二是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跨国商品及服务贸易与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1]。三是法国学者雅克阿达的观点,他认为经济全球化就是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对世界的支配和控制。尽管这些观点对经济全球化含义的表述存在一定差异,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那就是都强调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越来越密切的客观事实。基于上述观点,结合对经济全球化的表现的认识,笔者认为,经济全球化实际上是在生产高度社会化基础上各国经济一体化的过程。经济全球化的主要表现是:
(1)生产的全球化人类的生产活动是以分工和协作的方式进行的,市场则起着分工媒介的作用。分工深化的程度反映着生产社会化的程度。传统的国际分工是一种垂直型分工,即国家之间的劳动分工按照不同的产业进行,其主要特征是西方发达国家主要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而发展中国家主要从事农产品生产和采掘业活动,然后发达国家拿工业制成品与发展中国家的农产品和原材料(煤、木材、矿石等)初级产品进行交换。垂直型国际分工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落后的农业国从事农业生产及初级产品的生产,先进的工业国从事工业制成品生产,由此形成国际分工合作体系,其特点是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的生产分别属于两个不同产业。第二阶段是发展中国家从事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发达国家从事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从而在同一产业的不同部门间形成垂直型国际分工,如玩具、鞋帽等生产属于加工制造业,它同汽车、电子等同属第二产业,但前者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后者则是技术、资本密集型产业。垂直型国际分工虽然使世界各国经济联系在一起,彼此相互依赖、相互依存,但是,在这种依赖关系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的利益是不对称的,也就是说,由于作为分工基础的产业本身在产业发展顺序中的重要程度不同,使得不同国家在分工链条中的重要性和地位存在很大差异。从事加工制造业和技术及资本密集型产业的发达国家往往对从事农业和采掘业及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发展中国家形成优势并构成控制。再者,垂直型是以生产要素的相对凝固为前提,流动的只是商品,因而无法实现各国经济的融和,经济一体化程度处于较低层次,不可能构成经济全球化的基础。
水平型国际分工则是高层次的生产专业化形式,其主要特点是分工在同一产业的同一部门之内,按照产品生产的不同工艺环节,或按照产品零部件或按照产品型号进行。这种分工以资本、技术、劳动、管理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跨国流动为前提,以跨国界组织生产为核心,以全球化生产体系的形成和建立为标志,它使世界各国的生产活动不再孤立地进行,而是成为全球生产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例如,美国波音"747"喷气式飞机,共有450万个零部件,它们由分布在8个国家的1100个大型企业和15000个中小企业协作生产,最后由美国组装而成。美国“朋蒂亚克·莱曼”牌小汽车,在德国设计,由澳大利亚制造发动机,美国、加拿大合作生产变压器,日本生产车身薄板,新加坡提供无线电设备,而韩国供应电器设备和轮胎,是名副其实的“万国车”。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水平型国际分工的形成为生产全球化奠定了基础,为每个国家平等地参与国际分工和国际竞争提供了机会和条件,也为经济落后国家追赶发达国家显现了机遇。国际水平分工使各国成为生产的一部分,成为商品价值链中的一个环节,整个地球俨然是一个大工厂。
(2)贸易的全球化贸易全球化主要表现为国际贸易迅速扩大,服务贸易发展迅速,参与贸易的国家急剧增加。国际贸易迅速扩大的标志是国际贸易增长率大大高于世界经济增长率。1990~1995年,世界贸易出口量年均增长率为6%,同期世界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世界服务贸易额1985年仅为3809亿美元,1995年急增至12300亿美元,在国际大贸易(商品和服务)中的比重从16.3%跃升到18.8%。1998年,全世界的商品出口总额为54148亿美元,按现价计算,比1950年增加了100多倍。此外,在1950年还可忽略不计的服务贸易,到1998年已增至13263亿美元。1998年的商品贸易和服务贸易占该年世界GDP总额288622亿美元的23.4%,这意味着世界各国每年平均有近l/4的GDP不经过国际贸易就无法实现。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从没有像今天这么紧密。一个包括全球所有国家和地区的一体化贸易体系即将建立,没有歧视和强硬贸易保护主义的全球市场将形成,一句话,贸易的全球化正在成为现实。
(3)金融的全球化基于生产和贸易全球化,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大大加快。首先,国际债券市场融资规模迅速扩大。1973年,包括银行贷款、票据融资和债券发行在内的国际融资额为622亿美元,1979年则为l450亿美元,增长了2.33倍,年平均增长率为15%。进入八九十年代,这一势头仍然持续,1990年与1996年上述三项融资的规模分别达到4276亿美元与15139亿美元水平,年均增长率为23.5%。其次,国际股票市场和基金市场迅速发展。国际股票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国际性市场,近十年来该市场呈现快速成长之势。1994年全球股票市场的资本总额为151240亿美元,到1998年跃升至274621亿美元,增加了81.6%;与国际股票市场的发展相联系,基金市场迅速成长,共同基金、保险公司、养老基金等机构投资者成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主力。基金市场是一种机构投资者取代个人投资者成为主体的集体性投资市场。自七八十年代以来,国际基金市场一直呈现扩大态势,到90年代中期,上市交易的基金数量在纽约与伦敦已分别达到5300个和1935个,其所管理的基金资产额,美国与英国已分别达到2l000亿美元与1450亿英磅。从国际基金市场金融资产的增长情况看,1990年各类机构投资者的总金融资产为139500亿美元,到1995年上升为23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1.3%。其中,投资基金类公司在1990年拥有的金融资产为27000亿美元,到1995年进一步上升到5600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5.7%,居各类机构投资者增长速度之首。再次,金融市场高度一体化。随着各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全球各类金融市场正在向连成一片的方向发展。目前美国、欧洲与亚洲三大区域的外汇市场已连为一体,其运作方式、交易品种与手段基本保持一致,投资者可以在一天24小时内的任何时间进行操作。只要投资者在计算机上敲几个键,大量的资金就可以瞬间从一个市场转移到另一个市场。现在,国际金融市场年交易量500万亿美元,全球外汇日交易额已超过1.2万亿美元。
(4)企业经营的全球化企业经营全球化的重要标志是跨国公司成为世界经济的主体。据统计,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跨国公司母公司已达到6万家,附属机构已有30多万家,它们分布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近几年,跨国公司从事和控制着世界生产总值的30%,世界贸易的60%,技术转移及民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的80%,以及90%以上的海外直接投资。1994年国际间的直接投资额约为2260亿美元,1996年达到3492亿美元,1999年超过了7000亿美元,2000年接近10000亿美元[2]。此外,跨国公司的规模也大得惊人。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约90%的总产值低于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总销售额。若将国家实体与跨国公司放在一起排队,世界上最大的100个经济实体中,有近一半是跨国公司。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使生产、资本和商品的全球化进一步深化,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全球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