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核辐射的特种兵得到透视眼的小说

影子溪
核辐射,或通常称之为放射性,存在于所有的物质之中,这是亿万年来存在的客观事实,是正常现象。核辐射是原子核从一种结构或一种能量状态转变为另一种结构或另一种能量状态过程中所释放出来的微观粒子流。核辐射可以使物质引起电离或激发,故称为电离辐射。电离辐射又分直接致电离辐射和间接致电离辐射。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质子等带电粒子。间接致电离辐射包括光子、中子等不带电粒子。
中文名
辐射
外文名
Radiation
单 位
活度居里(Ci)、照射量伦琴(R)
辐射类型
天然辐射、人工辐射
核辐射种类
α、β、γ三种射线
目录
1 核反应
2 相关定义
▪ 核辐射
▪ 核反应
3 辐射单位
4 辐射类型
▪ 天然辐射
▪ 人工辐射
5 核反应
6 特点
7 辐射防护
▪ 概述
▪ 辐射种类
▪ 辐射危害
▪ 防护原则
▪ 防外照射
▪ 防内照射
▪ 防α射线
▪ 防β射线
▪ 防γ射线
8 剂量限值
9 辐射效应
10 辐射危害
11 作用方式
12 一般接触机会
13 辐射环境
14 危害原理
15 核电事故
16 预防措施
▪ 基本措施
▪ 果蔬预防
▪ 其他方法
17 泄漏防护
18 个人防护
▪ 主要措施
▪ 抗辐射物
核反应
编辑
核反应是指入射粒子与原子核(称靶核)碰撞导致原子核状态发生变化或形成新核的过程。反应前后的能量、动量、角动量、质量、电荷与宇称都必须守恒。核反应是宇宙中早已普遍存在的极为重要的自然现象。现今存在的化学元素除氢以外都是通过天然核反应合成的,在恒星上发生的核反应是恒星辐射出巨大能量的源
核辐射
泉。
此外,宇宙射线每时每刻都在地球上引起核反应。自然界的碳14大部分是宇宙射线中的中子轰击氮14产生的。1919年英国的E。卢瑟福用天然放射性物质的α粒子轰击氮,首次用人工实现了核反应。30年代初加速器的出现和40年代初反应堆的建成,为研究核反应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已能将质子加速到5×10^5兆电子伏,将铀原子核加速到约9×10^4兆电子伏,并能获得介子束。高分辨率半导体探测器的使用,大大提高了测量核辐射能量的精度。核电子学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从根本上改善了数据的获 取和处理能力。在过去半个多世纪里,研究过的核反应数以千计,制备出了自然界不存在的放射性核素约2000种,发现了300余种基本粒子,获得了有关核素性质、核转变规律、核结构、基本粒子以及自然界四种相互作用的规律和相互联系的大量知识。
相关定义
编辑
核辐射
放射性物质以波或微粒形式发射出的一种能量就叫核辐射,核爆炸和核事故都有核辐射。
核辐射主要是α、β、γ三种射线:
α射线是氦核,只要用一张纸就能挡住,但吸入体内危害大;
β射线是电子流,照射皮肤后烧伤明显。这两种射线由于穿透力小,影响距离比较近只要辐射源不进入体内,影响不会太大;
核辐射标志
γ射线的穿透力很强,是一种波长很短的电磁波。γ辐射和X射线相似,能穿透人体和建筑物,危害距离远。宇宙、自然界能产生放射性的物质不少但危害都不太大,只有核爆炸或核电站事故泄漏的放射性物质才能大范围地对人员造成伤亡。电磁波是很常见的辐射,对人体的影响主要由功率(与场强有关)和频率决定。通讯用的无线电波是频率较低的电磁波,如果按照频率从低到高(波长从长到短)按次序排列,电磁波可以分为:长波、中波、短波、超短波、微波、远红外线、红外线、可见光、紫外线、X射线、γ射线、宇宙射线。以可见光为界,频率低于(波长长于)可见光的电磁波对人体产生的主要是热效应,频率高于可见光的射线对人体主要产生化学效应。
核反应
我们来分析一下“原文”中对“核反应”的定义:“原子核在其它粒子的轰击下产生新原子核的过程,称为核反应”。这个定义明显是有一定局限性的,实际上描述的是另外一种原子核反应类型——原子核的人工转变(包括重核裂变等)。
像铀、钍和镭这些放射性元素,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可以连续地由高能排列变成低能排列,这就称为“核反应”,释放出来的多余能量叫做“原子核能”。
当用一定能量的入射核子去轰击原子核时,由于两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而引起原子核的变化,这个过程称为核反应。历史上第一个人工核反应是1919年卢瑟福用天然放射源(钋Po)产生的。
所谓核反应,是指原子核受一个粒子撞击而放出一个或几个粒子的过程[1]。在对其研究的过程中,实验工作者常采用静止的实验室坐标系,进行数据的实际测量。
原子核反应及方程式原子核发生转变的过程称为核反应。书写核反应方程的依据是反应前、后电荷数不变,质量数也不变。
按入射粒子的不同,核反应可分为三类:①中子核反应,如中子的弹性散射(n,n)、非弹性散射(n,n′),中子的辐射俘获(n,γ),发射带电粒子的核反应(n,p)、(n,α)等,又如中子裂变反应(n,f),发射两粒子的核反应(n,2n)、(n,pn)等;②带电粒子核反应,如质子引起的核反应(p,γ)、(p,n)、(p,p)、(p,p′)、(p,α)、(p,2n)等,氘核引起的核反应(d,n)、(d,p)、(d,α)等,α粒子引起的核反应(α,n)、(α,2n)、(α,p)等,重离子引起的核反应(12C,4n)、(22Ne,6n)等;③光核反应,即光子引起的核反应,如(γ,n)、(γ,p)、(γ,α)、(γ,f )等。按入射粒子的能量,核反应又可粗分为三类:①低能核反应,入射粒子能量低于108电子伏,对于较轻的重离子,每个核子平均能量低于107电子伏(如108电子伏的碳12核),也属于低能核反应的范畴,低能核反应的出射粒子的数目最多为3~4个;②中能核反应,入射粒子能量在108~1010电子伏之间;③高能核反应,入射粒子能量大于1010电子伏。
辐射单位
编辑
常用辐射单位:
核电站
物理量 老单位 新单位 换算关系
活度居里(Ci)贝克[勒尔](Bq) 1Ci=3.7E+10 Bq;
照射量伦琴(R) 库仑/千克(C/kg) 1R=2.58×10-4 C/kg;
吸收剂量拉德(rad) 戈[瑞](Gy) 1Gy=100 rad;
剂量当量雷姆(rem) 希[沃特](Sv) 1Sv=100 rem。
辐射类型
编辑
天然辐射
天然辐射主要有三种来源:宇宙射线、陆地辐射源和体内放射性物质。据有关资料统计,天然辐射造成的公众平均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照射成分 年有效剂量(毫希)
正常本底地区 照射量升高的地区
宇宙射线 0.38 2.0
宇生放射性核素 0.01 0.01
陆地辐射:外照射 0.46 4.3
天然辐射
陆地辐射:内照射(氡除外) 0.23 0.6
陆地辐射:氡及其衰变物的内照射
吸入222Rn 1.2 10
吸入220Rn 0.07 0.1
食入222Rn 0.005 0.1
总计2.4
人工辐射
人工辐射源包括放射性诊断和放射性治疗辐射源如x光,放射性药物、放射性废物、核武器爆炸的落下灰尘以及核反应堆和加速器产生的照射等。根据有关资料记载,人工辐射源对公众产生的平均
年剂量值如下表所列。
辐射源 剂量(毫希/年)
放射诊断:0.22
放射治疗:0.03
医用同位素:0.002
放射性废物:0.002
核爆炸落下尘:0.01
职业照射:0.009
其他辐射源:0.012
核电站周围:0.001~0.02
核反应
编辑
科技名词定义
中文名称:核反应
英文名称:nuclear reaction
定义:核子、核或其他粒子与靶核碰撞,导致靶核质量、电荷或能态发生变化的现象。反应前后的核子数、电荷数、能量和动量都守恒。所属学科:电力(一级学科);核电(二级学科)。
核反应(nuclear reaction),是指粒子(如中子、光子、π介子等)或原子核与原子核之间的相互作用引起的各种变化。
特点
编辑
1。连锁反应。
某些核反应存在连锁反应的现象,如:U-235和中子的核反应:只要有一个中子轰击U-235,就会放出3个中子,3个中子再去轰击U-235就会生成9个中子,这样连续下去,在几微秒的时间里,就使反应进行得非常剧烈而放出巨大的能量,具有这种特点的反应,我们称之为连锁反应。原子弹的爆炸能够如此剧烈,就是由于发生了连锁反应。
2。伴随核辐射。
在U-235与中子的核反应中,如果反应不密封的话,产生的中子会以光速射向周围环境,形成辐射。以光速运动的微小粒子都能产生辐射。辐射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可以通过仪器测得。少量的辐射对人体不产生影响,而且人类还利用辐射为人类造福,例如医院用X光给病人做胸透,放疗是治疗癌症比较常用的方法,其原理就是利用辐射来杀死癌细胞。但是辐射量一多,就会对人体产生伤害。比如X光可以用于检查疾病,但是如果孕妇照X光的话,就有可能导致婴儿畸形或基因变异。同样,接受放疗的病人,会有脱发、恶心、乏力等副反应出现。剂量再大一点的辐射,还会使成人产生基因变异,诱发血癌、皮肤癌等疾病。大量的辐射,还会烧伤甚至烧死一切有生命的物质。
3。高效。
4。产生核能
核能是清洁、无污染的新能源:以法国为例:1980-1986年间,法国核电占总发电量的比例由24%-70%,在此期间法国总发电量增加40%,而排放的含硫物质降低了9%,尘埃减少了36%。大气质量明显改善。
望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