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李白如何度过中年危机?
最新跟帖

xiev101
李白,一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虽有“天生我才必有用”的鸿鹄之志,却无建功立业的报国之门。他不愿“摧眉折腰事权贵”,只求挥毫狂饮,行遍大江南北。李白的一生是曲折的,他生于盛唐时代遥远的西域,后随父母跋涉万里来到四川。自少年时代起,他就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立志报效祖国。他三次来到遥远的长安,却每次都失望的离开。李白在42岁那年接到了朝廷招他入京的诏书,欣喜若狂,想着终于能施展才能,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理想了。到京后,李白因知识渊博,无论什么问题他都能对答入流,并且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而赢得唐玄宗的赏识,并由此搬进了大明宫翰林院。在一次随驾骊山温泉宫时,李白为杨玉环写的三首清平调更让他成为御前的红人,令翰林院中的人望尘莫及,就连王公贵族也竞相巴结。不久李白就对这种衣食无忧的生活感到厌烦起来,他想要的绝不是这种锦衣玉食的日子,而是研讨国计民生,报效国家百姓。而后李白因替皇上起草诏书得到奖赏被提拔为“中书舍人”之职,专为皇上起草诏书,代帝立言,但也因为这次起草诏书而得罪了高力士。高力士因在众人面前替李白脱靴失了面子而怀恨在心,再加上一些奸臣的忌妒和谗言,终使唐玄宗也开始疏远李白。生性耿直的李白不愿行阿谀奉承之事,也看清了宫廷的黑暗和险恶,于天宝三年的春天上书请求辞官还家。唐玄宗很快就恩准了,并赏赐了许多银两。李白取下头上的学士帽,脱下身上的宫锦袍,换上隐士戴的角巾和平民穿的葛服,满腔悲愤地离开了长安。这之后李白开始了漫游,期间还结识了杜甫,两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谊。他暮年从军,希望扫平安史之乱,却被诬为“从逆”,险些被伤害。李白一生多次漫游山川,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优美诗篇,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