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童》诗改写成四百字短文

如题,《牧童》诗改写成四百字短文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江湖信美

江湖信美

【改写短文】:

绿草如茵,铺满广阔的田野,一望无垠……青翠的草,在阳光照射下显得生机勃勃,翠色欲流,仿佛是一条翠绿色的地毯。这地毯可真大,大得望不到边,以至于把整个草原笼罩。

晚风如一条飘动的丝带,舞着,时不时从脸上拂过,给人一种清爽之感。在晚风中,偶尔有三四声牧笛,悠扬,悦耳,在原野上徘徊不断。

牧童归来了,他悠闲地散着步,心里想着刚刚想用过的美食。夕阳是个吝啬鬼,收起了他那最后一点金子。黄昏之后,月光洒满了大地,给万物披上银装。

牧童躺在草地上,对他来说,这就是最舒服的“床”了。月光当作帐,知了的叫声当作催眠曲,蓑衣当作被子。

在月光的照射下,牧童望着月亮,想着李白的“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想着“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牧童想着优美的诗句,产生无数美妙的遐想。想着想着,这个自由自在的牧童熟睡了……

牧童》⑴——唐 吕岩

草铺⑵横野⑶六七里,笛弄⑷晚风三四声。

归来饱饭⑸黄昏后,不脱蓑衣⑹卧月明⑺。[1]

2.【折叠词句注释】

⑴牧童:放牛放羊的孩子。

⑵铺:铺开,表现了草地茂盛,让人舒服。

⑶横野:辽阔的原野。

⑷弄:逗弄,玩弄。

⑸饱饭:吃饱了饭。

⑹蓑衣:用草或棕毛编织成的,披在身上的防雨用具,用来遮风挡雨。

⑺卧月明:躺着观看明亮的月亮。

3.【译文】

辽阔的草原像被铺在地上一样,四处都是草地。

晚风中隐约传来牧童断断续续悠扬的笛声。

牧童放牧归来,在吃饱晚饭后的晚霞时分。

他连蓑衣都没脱,就躺在草地上看天空中的圆月。

4.【创作背景】

钟傅原本是一个书生,因李宪推荐做了兰州推官,但是仕途不顺,多次被降职。钟傅在镇守平凉(今甘肃省平凉县)的时候,曾经与一位道士闲游,看见一个牧童牵着一头大黄牛来到院子里。道人说此牧童会作诗,钟傅不信。牧童应道人之请,即兴作下此诗。

5.【文学赏析】

首句“草铺横野六七里“描述了视觉上的感受,放眼望去,原野上草色葱茏。一个“铺”字,表现出草的茂盛和草原给人的那种平缓舒服的感觉。草场的宽阔无垠为牧童的出场铺垫了一个场景。

第二句“笛弄晚风三四声。”描述了听觉上的感受,侧耳倾听,晚风中牧笛声声。一“弄”字,更显出了一种情趣,把风中笛声的时断时续、悠扬飘逸和牧童吹笛嬉戏的意味,传达出来了。笛声的悠扬悦耳,反映出晚归牧童劳作一天后的轻松闲适的心境。未见牧童,先闻其声,具有无限美好的想象空间。这里的“六七里”和“三四声”不是确指的数字,只是为了突出原野的宽阔和乡村傍晚的静寂。

第三句“归来饱饭黄昏后”,诗人笔锋一转,开始直接描写牧童,牧童吃饱了饭,已经是黄昏之后了。

末句“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全诗展示了一幅鲜活的牧童晚归休憩图:原野、绿草、笛声、牧童、蓑衣和明月。诗中有景、有情,有人物、有声音,这生动的一幕,是由远及近出现在诗人的视野里的;写出了农家田园生活的恬静,也体现了牧童放牧生活的辛劳,是一首赞美劳动的短曲。草场、笛声、月夜、牧童,像一幅恬淡的水墨画,使读者的心灵感到安宁。

牧童》一诗,不仅让读者感到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的安然与恬静,也让读者感受到了牧童心灵的无羁无绊,自然放松。该诗反映了诗人心灵世界的一种追求,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的生活状态的一种向往。诗中尽道牧童生活的闲逸与舒适。此诗委婉劝说钟傅趁早离开那尔虞我诈、角名竞利的官场,回归田园,过牧童那样无欲无求的生活。在此诗中,牧童即是以智者的化身出现为迷失在宦途中的钟傅指路,而其人未必真是牧童。本诗语言朴直清新,明白如话,表现出一种“由工入微,不犯痕迹”的精湛功夫。

贝都因

贝都因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