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重生到明末,你会如何挽救危亡?

布丁小熊
明朝的灭亡绝不仅仅是最后一任皇帝的无能造成的,除了明成祖朱棣其他的皇帝基本上不是懒政就是无能,宦官当权奸臣当道了百年,想不灭亡都难。

jianhuan112
一己之力根本挽救不了,不为人民的政权,终将走向灭亡

CathyCat﹏小賤喵
根据史料记载,明末的困境,其症结就在辽东上。朝廷上下像杠精一样,抱着恢复辽土的信念不依不饶地向关宁灌输血脉,历时三十年,耗尽了国家元气,也耗尽了天下的敌忾,究竟寸土未复。开始的几年还真的准备反攻,迨乎广宁一失,则底气尽丧,所余二十三年,不过作作样子给天下人、给自己看而已。每年花600万左右的饷银,养这样一支不进不退的军队,所为何事?
揆厥所由,守关宁者,所以守京畿也。所谓天子守国门,九边则以为守天子者,而辽东则复为守天子者之首边也。由此推之,倾天下之物力以供一隅,实以守燕京一城而已。乃至延宁甘固欠饷数岁而不恤,陕西荐饥而难顾,职此之故尔。
欲解此死结,唯有兴大振作,弃此析津一片土,迁都关中,或可上应天意,留宗社一线生机。
其为中兴计者,一曰收强兵。
天下强兵,尽在延宁甘固四镇,所缺者唯饷尔。使关中为京畿,则移所以饷蓟密永昌者以饷四镇,强兵得厚饷,兵势大振,无复可疑。较之辽镇招兵二万,历时一年尚不能半之窘境,利实倍蓰。使经营二十载,手握二十万精兵,东击北讨,无往不胜,汉唐之业或可复见。
一曰厌流贼。既以陕西为京畿,则赈蠲馈运,较之从前必大不侔,纵有旱荒,天下必匍匐以救,则饥民必不起,叛兵无所裹挟,鍼流贼之害,此釜底抽薪之药石也。
所虑者,一曰馈饷难。北京所恃以无恐者,漕运也。淮以南岁输四百万石入京以供京师之用,而以所以饷京师者移饷关中,道路迢递,汉唐故道难复,纵可复其所费亦不赀,此须心计之臣深为筹画者。否则流寇未起,天下骚然,不见闯献之揭竿,先效元季之脱巾,所忧又不在萧墙之外。
一曰守燕难。新京既定,旧京作何防守、作何支饷,大费思量。若建奴趁机发难,则河北一片土恐非我有,唐季故辙,可为寒心。但建主喝竿鉴金元覆辙,向以入主中原为戒,或未必效契丹故事亦未可知。此在当事者虚与委蛇,或权以重臣节制河北,分漕粮百万石以为守资,但令胡马不得入牧可也,小败小衄不必过而问也。
一曰定议难。以宋艺祖之威,迁都关中之议,赵普一言折之。崇祯冲幼,辅弼尽皆庸碌之辈,群臣以道德为刀剑,日构玄黄,无论无人发迁都之端,即有发端者,亦难协于廷议。迁议不协,如此大事,岂是中旨可办?脱有一事偶滞,百喙难辞,迁都必废,而主上之尊严扫地,向后无以令臣工矣。此当以计行之,或假称西方有叛,御驾亲征,以群臣扈驾,及至其地,木已成舟,或可借以集事。书生不可与谋始,当置之已行而责之以成,此又在审时度势,见机而动,非纸上所能逆料者耳。

森林公主
…如何挽留明末的危亡,以现代人的通知古今的事实,来回答这个问题就是典型事后诸葛亮。事后诸葛亮有三点看法。
第一,开放海禁,大力发展海上贸易
(一)能给明朝的财政创收
开放海禁最大的收益就是中国的商业贸易会非常发达,能给明廷创造大量的外汇收入。事实上在海禁甚严的明朝,海上贸易一般被海盗垄断,还有为数不少的下南洋的华人,他们跟各国的贸易往来,让他们赚的盆满钵满,西方殖民者在美洲掠夺的白银,大部分通过与中国私下的贸易往来流入了中国人的口袋。中国沿海地区会成为东亚的贸易中心,什么荷兰东印度公司都要靠边站。一方面商业贸易本身就能创造巨额社会财富,另一方面,明廷可以对商业贸易征税,合理合法。
(二)发达的商业贸易能给百姓带来工作和谋生的手段
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一个自始至终都缺钱的朝代。尤其是崇祯即位后,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更加难支,为了解决军费,只有不断的增加新的税收。不但征收对后金作战的“辽饷”,还有用来镇压农民起义的“匪饷”,结果又加重了社会矛盾。被逼的活不下去的农民们不得不揭竿而起,于是帝国境内到处是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都是没钱闹的。如果海禁解除,凭借发达的的商业贸易,资本主义的萌芽会迅速成长,将极大的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百姓将有很多的谋生机会。如此一来农民起义在很大的程度上会被避免。
(三)极大的发展资本主义,明朝会成为世界强国
明末封建主义在世界已经日薄西山,新兴的资本主义取代封建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贸易就是资本主义的生命,开放海禁会繁荣商业贸易,繁荣的贸易会促进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明朝和西方的交流将达到高峰,吸取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制度等等,加以利用,极大的促进明朝的近代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会极大的改变明朝政治环境,明朝的社会制度会进一步优化转型,可能会建立起类似英国君主立宪制的政体。明朝会最先出现产业革命,进一步成也世界强国。
第二,针对乱民和外患剿抚并用
针对农民起义和关外满清要能屈能伸,关乎社稷存亡之时应屈辱求和,为自己赢得喘息时间。有实力则稳住长城山海关一线,实力不足,向满清求和,让出部分利益,一方面休养生息,另一方面腾出力量执行攘外必先安内,对内流民起义能招抚最好,编入明军,奔赴山海关抵抗满清。不能招抚者予以坚决打击。直至消灭之,再徐图攻灭满清。
第三,北方形势恶化,效仿南宋,社稷南渡
北方朝廷力量不足应对农民起义,就拱手让于农民军,由此敌人就少了满清,而且农民军既是敌人,也是屏障满清的城墙。农民军和满清争夺北方,明朝渔翁得利。南方向来是经济发达富庶之地,在此休养生息几十年,待时机成熟,举兵北伐,恢复太祖时期的荣耀。即便北伐不成功,跟满清和农民军划江而治,守住半壁江山那是妥妥的。施行第一条开放海禁,发展贸易,南方实力总有一天会对北方取得压倒性优势,恢复北方河山只是早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