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题
东北话典故来源?
最新跟帖

小草的世界5485
东北话可以说基本上就是金朝人的国语。他们一直在用汉字汉语,无论是在关外还是举国入关。到从关内抓回故地的百万宋人为奴都说的是东北话。

☆聽·雲☆
其实东北话是非常文雅的一种语言。清代的时候,大批文学家、思想家因“文字狱”,拖家带口地被流放到了这里。作为大儒,他们在语言中喜爱用典;与当地人的口语融合,便形成了今天极富特色的东北方言。因此,许多东北方言,都有着华丽的文史背景——五脊六兽:(东北话读音:wu ji liu shou)五脊六兽,指单檐庑殿等建筑有五条屋脊(一条正脊,四条垂脊),镇脊之神兽列于六角。国语词典解释说:“宫殿式建筑,有上脊五条,四角各有兽头六枚”。后人以此建筑形式代之庙堂之高,后借指人物有王佐之才,前途无限;又因这种建筑风格飘逸灵动,常常形容事情富有趣味。铿辞别杜:(东北话读音:keng ci bie du)李白、杜甫交情甚笃。公元745年,李白作“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相赠,诗有“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一句。后人叹曰:屈平去楚,多幽怨之语;太白别杜,独铿锵之辞。遂以“亢辞别杜”形容人才华横溢、出口成章。秃鲁反杖 (东北话读音:tu lu fan zhang)据传,鲁智深落发为僧后,与林冲在小花园比武。林冲使出一招“回马枪”,动作舒展至极。鲁智深毫不犹豫,立即挥动禅杖,反杖相击,动作潇洒淋漓。英雄惜英雄,林冲、鲁智深二人随后站定,一同大笑;观战众人一时看得如痴如醉。后人遂用“秃鲁反杖”,形容为人处事坚决果断,毫不拖泥带水。佯乐贰郑:(东北话读音:yang le er zheng)郑国执政子孔为简公所杀。子革尝为子孔右尹,恐祸患及身,欲弃郑奔楚。为掩人耳目,终日饮酒击筑行乐,不问世事。待众人皆为其所惑,遂乘轻车亡于楚。后人以“佯乐贰郑” ,形容为人足智多谋。虎勒八极:(东北话读音:hu le ba ji)昔东汉窦宪北击匈奴,出塞三千余里,登燕然勒石记功。《淮南子》又云:“八纮之外,乃有八极。”后人遂以“气吞万里、虎勒八极”,形容骁勇善战、谋略无双,能树功勋于八方荒远之地者。埋竻罢台:(东北话读音:mai le ba tai)楚国有名伶, 善以竻竹奏乐。后怀王卒于秦,楚人举国悲戚,伶人遂掩埋竻竹,终身不复登台。后人遂以“埋竻罢台”,形容人有气节,洁身自好,干干净净。革温独子:(东北话读音:ge wen du zi)伏波将军马援出征,常携幼子马廖于阵中。夜间风寒,将军遂用马革为子取暖。后人遂以“马革裹尸”敬其铁骨,以“革温独子”感其柔情。后世渐以“革温独子”来表达对其他人极端疼爱的感情。午乐豪风:(东北话读音:wu le hao feng)晋人多尚放达,时有名士隐于山林,乘化归尽,乐天安命。虽茅屋常为风雨所破,然名士多不以为意,朝乐骤雨,午乐豪风。后人遂以“午乐豪风”形容人开朗豁达,气定神闲。废晋拔剌:(东北话读音:fei jin ba la)明成祖朱棣以勇武著称;域内,晋王朱济熺有微词于“靖难之变”,成祖随废其爵位;域外,瓦剌鞑靼不时犯边,永乐十二年,成祖亲征瓦剌,大破之,敌多年不敢南向而牧。后人以“废晋拔剌”形容做事易如反掌,干脆利落。所以东北夸奖一个人时,常常会说:“你看你埋竻罢台、佯乐贰郑、虎勒八极、午乐豪风滴,整天五脊六兽,说句话都铿辞别杜,干啥事儿都废晋拔剌,革温独子!”这时,对方就会友好地搂住你的脖子,让你出去跟他好好唠唠。

呀遇见
少数民族文化碰撞 东北是一个汉、满、蒙、回、赫哲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达斡尔族、锡伯族、朝鲜族等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逐渐形成东北地区独具的风土人情和地方特色,并保管下无数反映少数民族风俗文化的词语,使东北方言呈现出别具一格的特色。如,东北方言中的“哈喇” (肉和油变质) ”,“喇忽”(遇事疏忽)为满语;松花(白色)江为女真语;吉林为满语,吉林乌拉(“吉林”意为“沿”,“乌拉”意为江)简称,因在松花江畔而得名;卡伦(边防哨卡)湖为锡伯语等等。外来语吸收 东北方言中不仅融入了众多的满族等少数民族词汇,还融入了俄语等外国语。如,称下小上大的水桶为“畏大罗”、称面包为“列巴”(俄语)等。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 语言的发展是由中原地区向全国扩散的,尤其满族入主中原后关内汉族冲破封禁出关到东北地区谋生,俗称“闯关东”,还有清朝时大批流放人员来到东北,都给东北注入了中原语言和文化。但由于发展的不同步和传输手段落后造成的差异,有很多正字在传播中被误读,并约定俗成为方言。如,东北人常说的“母们” (我们)、 “那旮旯”(那个地方)、农村称呼老夫妇为“老姑姆俩”(老公母俩)、 “干哈”(干啥)、 “稀罕”(喜欢)都是误读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