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军师联盟》是否罔顾历史,生编硬套?

小趵
大方向上需要遵循历史,小细节可以改编。在历史上还有政史和野史之分呢,再说了,所谓历史不就是当政者的粉饰嘛?里边多少真实,多少水分,估计没人能说得清。
军师联盟这类电视剧应该以历史为依据,细节上再加工,达到人物形象丰富鲜活的目的,这样处理也会使其艺术价值更高。
一定程度上来说,后期的加工是必须的。历史记载的司马懿,曹操,曹丕等这些形象,不可能连日常生活也事无巨细,我们能遵循的只不过是大的事实,比方说历史上刘备的三顾茅庐,诸葛亮的借东风,曹操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题材可以说是带着脚镣舞蹈,规定了你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做主观修改。
所谓大方向,指的是,应严禁遵循史实,不能颠倒黑白。比方说曹操这类形象,他雄才大略,只是世人一直对其“乱世之奸雄”之身份有争议。你在艺术加工之时,应该基本把握曹操虎踞龙盘之气象,而不应该把这样一个人物描写成文弱书生,这样就非加工了,而是篡改历史。
所谓的细节可以加入后期丰富,还是以曹操历史形象来举例,你可以加入你对曹操形象的观点,表明你的立场,你可以弱化他阴险狡诈的一面,强化他一统天下的抱负,这样处理,并非给曹操洗白,而是着重表现其一个或者几个方面。
军师联盟上也有很多后期加工,和历史上的史实有出入,但是无伤大雅。比方说,一人一口酥。历史上记载的是曹操在一盒酥上书写“一合酥”叫来众大臣,然后把这盒酥分发下去,每个接到手的人都面面相觑不知作何处理,然后传到杨修手上,杨修拿起来吃了,并叫大家一起吃。曹操问其缘由,杨修答:丞相不是说一人一口酥吗?
而在军师联盟中,这类典故处理的就比较灵活多变了。一人一口酥这个故事,剧中的杨修,私自把放于丞相桌上的酥拿到子建处,和众人分而食之。然后对子建说,丞相要的继承人是需要雄才之人,敢于做凡人不敢做之事。经过这样处理后的这个故事在军师联盟中,起到了推动故事发展的作用,而且戏剧效果更强烈。曹操以此事对杨修之才更加赞赏,而且也放心把子建交给他辅佐。
除此之外,军师联盟中还有很多对小故事的改变,虽然跟历史记载“不符”,但是改编有度,让剧情更紧凑,我们看起来也更过瘾,何乐而不为呢?

旭大猴
三国历来为人所称道,有喜欢如赵云关羽般的武将,有像孔明般的文人谋士,这些人身上除了能力二字外,还有忠诚的品质,故而为人所称赞,但此人窃取他人江山,背信弃义,竟然也能被称之为豪杰。
司马懿,人称司马仲达。东汉末年司马氏也算的上名门望族,因而司马懿从小算是饱读诗经,在其二十二岁时受到了曹操的第一次召见,因当时曹操并无多大实力,也看不上曹操的出身,便装麻痹称病推脱了,而第二次曹操召见便入仕了。
而军师联盟中的司马懿,却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为了家人的安全,为了不进入到官场的争斗而不愿意做官,甚至其最大的理想是隐居田园,在军师联盟中的司马懿体现的往往是正义的品格,其心怀,理想都被进行了正义的美化。
不说别的,从真实的司马懿的性格上来说,其是一个城府极深的政客,两次装病骗曹操,一生都在骗曹丕,骗过了曹家最厉害的两代人。而曹睿怎会是这有鹰视狼顾之相的司马懿的对手。因而曹丕一死,兵权不断落入司马懿之手,而曹睿去世后,天下还不是司马家的囊中之物?
而军师联盟中对司马懿的人物品格评价太高,而司马懿在曹操时代,并不算一个人物,曹操何等豪杰,何等见识,司马懿在曹操手下只能当棋子。而在曹丕时期,因为以前辅佐过他,而得到重用,至于后面能掌握大权,完全是曹家后人实在不济,且都短命,才给司马懿带来了可乘之机。
司马懿被称为大军师,实乃言过其实,单论魏国,军师数不胜数,郭嘉、荀彧等都在其上,而司马懿要论忍,当属三国第一人,且其竟活到七十三岁,熬死曹操、曹丕、曹睿。可以说司马懿的成功正是天时地利人和三者下的结果。

77
不是历史剧就不要用人物真名,害了孩子。是历史剧就尊重历史,可以艺术加工,但不要硬套。有人说表演到位,细节精良,投入巨大,是良心剧,那我问你,我们能不能把汪精卫也洗白了拍个制作精美表演到位的良心剧呢?行还是不行?

sunmengwind
其他美化司马懿司马师太多人讲了,我就不赘述了。其实军师联盟里最过分的,还是把曹魏的几位宗亲名将黑的体无完肤、丧心病狂,难道电视剧为了制造矛盾冲突,衬托主人公,就可以随便将正经的历史人物弄成反派么?
古人常说“虎父无犬子”,尽管此话不是绝对的真理,但基因这种东西还是很神奇的,比如咱们的曹操,总共生了25个儿子,居然大多质素都很高:如曹丕博闻强识、才艺兼备;曹植才高八斗、千古文豪;曹冲少年天才、聪明仁爱;曹衮文雅焕炳、学富五车。这些都是文治方面的,曹操还有个武功方面的好儿子,他就是曹操与卞氏的第二子,曹彰。
曹彰,字子文,他少擅骑射,膂力过人,能手格猛兽,极其骁勇,可惜不喜读诗书,惟好骑射、阴阳家学说和谶纬术数,所以曹操经常批评他:“汝不念读书慕圣道,而好马击剑、阴阳术数,此一夫之用,何足贵也!”非拉着曹彰去读诗书,希望他能跟他老爹曹操,兄弟曹丕、曹植那样成为一个文化人。曹彰却不堪其苦,经常跟左右抱怨:“大丈夫当学卫青、霍去病,将十万骑驰沙漠,驱戎狄,纵横天下,立功建号耳,何能作博士邪?”
又有一次,曹操把所有儿子叫来询问其志向,异类曹彰脱口而出:“好为将。”
曹操又问,那怎么当一个好将军呢?
曹彰慨然道:“为将者,身被坚执锐,临难不顾,为士卒先;赏必行,罚必信。”曹操大笑,嘿嘿有意思,有点儿我年轻时候的劲儿!看来我这儿子虽然不能做个文化人,但能做个万人敌,那也挺好的。
曹彰作为一个猛将,最爱就是武器装备,这就跟我们现代军官喜欢越野车一样。所以曹彰身虽出身贵胄,却不爱醇酒美人金银珠宝,偏偏疯狂迷恋各种名贵战马。
据独异志记载,曹彰性情倜傥,有次在街上看到了一匹骏马,顿时就走不动道儿了,无论如何都想得到它。于是,他找到骏马的主人,邀请到府上盛情款待,想要得到此马;那人有些不舍得,曹彰就说:“余有美妾可换,唯君所选。”马主人大喜,当即挑选了一个最美的美妾,曹彰立即与之交换,生怕马主人改变主意。
这就是曹彰,风流豪放,任性妄为,当真让人无语。
另据东晋王嘉的野史《拾遗记》载,曹彰擅射,能左右开弓;又学剑,可于百步之内,断人须发。当时辽东乐浪郡(今朝鲜一带)献来一只猛虎,纹理斑彩,用铁笼关住。曹操问有谁敢搏虎,勇士们都表示压力山大,曹彰却上前一把抓住虎尾,缠在自己胳膀上,猛虎贴着耳朵不敢出声,后来南越国又献上一头白象,曹彰用手捏住它的鼻子,象乖乖地伏在地上不敢动。后来曹丕即位,铸了一口大钟,悬在文华殿,但又想换一处摆放,力士们也表示压力山大,任城王曹彰看到,把钟背起来就走。曹丕心想,我这弟弟简直比项羽还牛啊,不由赞叹道:“以王之雄武,吞并巴蜀,如鸱衔腐鼠耳!”
既然曹彰这么牛,所以曹操出征,经常把他带在身边实习。而随着曹操年纪渐老,曹彰也日渐成长,却除了几年前兵临南匈奴救出才女蔡文姬,仍不曾单独带兵打过硬仗,所以曹操就想着找个机会让曹彰正正经经指挥一场大战来看看。
正在想,机会来了,建安二十三年(218年)四月,代郡、上谷乌桓(在今北京一代,与辽东乌桓不是一路)首领能臣氐造反了,曹操于是让曹彰以北中郎将行骁骑将军,率军北征,以逞其横行沙漠驱逐戎狄之志。
曹彰大喜。终于被他等到了!这正是: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帅呆了!
不过曹操执法可是很严的,就算亲儿子也一样,所以在临出征之前,特意告诫曹彰:“居家为父子,受事为君臣,动以王法从事,尔其戒之!”
曹彰满脸肃穆:“末将领命。”
曹操点头微笑:“黄须儿孺子可教也。”
曹操喜欢叫曹彰黄须儿,因为孙权有一把漂亮的紫髯,曹彰的须发却是黄色的,或许此二人母系有西方血统。
安排好北方战事,曹操便于七月启程西征,去与刘备争夺汉中。
另外一边,曹彰率军北征,可刚到达涿郡的易水北岸,就遭到了数千乌桓骑兵的伏击。这时曹彰兵马尚未聚齐,手里只有千余步卒,数百骑兵,曹军寡不敌众,又猝然遭袭,一时大乱,不知所为。
在这种情况下,曹彰便使用当年卫青漠北之战所布环形车阵,将辎重车首尾相连围城一圈,再以弓弩手拉满弓守在里面,大车间的缝隙则由疑兵填充。不愧是步卒对付骑兵的最佳阵法,百试不爽,乌桓骑兵冲了半天冲不进来,反被射死不少,这赔本买卖不能再做了,于是纷纷退散。
曹彰却是个得势不饶人的主儿,当下竟带着数百骑就追了上去,并身先士卒,疾驰发箭,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乌桓骑兵一路应弦而倒者,前后相继不绝。战了半日,曹彰的铠甲上已中数箭,却意气更奋,遂乘胜逐北,一路追到桑干河以北、超越代郡二百里,远远超过曹操指定的追击范围了,所以诸将都劝曹彰:“我军新涉远地,士马疲顿,又受节度,不得过代。若再深进,违令且轻敌也。”
曹彰却道:“率师专行,唯利所在,何节度乎?胡走未远,追之必破。从令纵敌,非良将也。”说完翻身上马,号令军中:“有谁留后不出,斩!”又下令按照平常标准的一倍赏赐将士,这样将士们虽然辛苦,但也乐意追击。
于是曹军继续往北追,一直追一直追,连追了二天一夜,直追入鲜卑境内,才追到乌桓主力。乌桓人快疯了,曹彰如蛆附骨,这是不追到天边不罢休啊!只得去向鲜卑人求助,鲜卑首领扶罗韩乃将骑万余来迎,曹彰说既然都是蛮夷,一起干掉得了,遂奋进击讨,大破之,一战斩首俘虏数千人。曹彰乃双倍犒赏从征将士,将士无不大悦。
扶罗韩一看中国人如此厉害,大惊,忙遣使向另一鲜卑首领轲比能求救。轲比能也挺有意思的,竟带了数万骑兵到战场边观望强弱,他见曹彰奋力冲杀,所向皆破,心里便知道该怎么做了,于是摆下鸿门宴,将能臣氐、扶罗韩两人斩杀,兼并其众,并将二人头颅献于曹彰,请求臣服,曹彰见二虏已死,便见好就收,班师回军。
辽东乌桓前遭曹操破降,代郡乌桓又经曹彰蹂躏,其族遂微不复振,或同化于汉(乌姓之人即为乌桓汉化之后),或融合于鲜卑,终至消亡。见于史者,惟《新唐书》所载,有一极小部落,居大兴安岭之北云。
此时曹操正在长安指挥各军西征刘备,听说曹彰大破北虏,非常开心,连道;“黄须儿竟大奇也!”命曹彰速来长安会和,帮忙打刘备。
而当曹彰星夜兼程赶到长安时,汉中战役已然结束。曹操于是让曹彰代理越骑将军之职,率一支骑兵留驻长安主持对蜀军务;并以曹真为征蜀护军,与都护将军曹洪以重兵共守陈仓;有三位宗室防守西边,这样曹操才算是放了心。
陈仓当关中与汉中之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凭借此处秦岭之险峻,西蜀无能为矣!事实上,后来诸葛亮屡伐中原,打了一辈子都未能越过陈仓一步。孙合肥与诸葛陈仓,那可不是白叫的。
如果说曹丕是曹操的文治接班人,那么曹彰则很有可能成为曹操的武功接班人。但是很可惜,曹丕是不需要一个掌握军权、战功赫赫的诸侯王弟弟来威胁自己地位的,所以他即位后,就立刻让曹彰去自己的封地就国,不再让他参与军事,一代名将就此被扼杀于摇篮之中,令人唏嘘。
魏文帝黄初四年(公元223年),曹彰在京都朝见文帝曹丕时,忽然在其官邸暴毙,年仅三十五岁。
这是正史的说法,野史《世说新语》里却说,曹彰是被哥哥曹丕下毒害死的。依我看也不大可能,曹彰或许是因为不得重用,没法跃马横枪、驰骋沙场、驱逐戎狄、立功建号,因而郁闷死的吧!曹家人寿命都不长,何况曹彰这么消耗自己的。
曹彰薨逝后,魏文帝曹丕下令以诸侯王之最高礼制厚葬。出丧之时,空中竟传来数百鬼哭之声相送;送丧的人都说,这是从前战乱而死者没有棺椁收殓,任城王仁惠,埋葬了这些枯骨。死者在地下有灵,心知感激,所以赞美其恩德。
看来,曹彰虽然壮猛豪放、风流任性,但为人仁惠,是个德才兼备的好将军,网络热剧军师联盟却把他黑成了一个暴戾悖逆之徒,实在让很人无语。
曹休与曹真一战成名,还是在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的汉中之战。曹真和曹休当时,还只是虎豹骑的两位军官而已。
当时,拥有了益州和大半个荆州的刘备,决定再向东夺取汉中。
刘备为什么一定要夺取汉中呢?用蜀郡太守杨洪的话来说“汉中则益州咽喉,存亡之机会,若无汉中则无蜀矣。”刘备手下的护军黄权也说:“若失汉中,则三巴不振,此为割蜀之股臂。”这是因为秦岭之地势高于大巴山,秦岭之险亦远甚于大巴山之险,若巴蜀无汉中,则等于把家门大开了,曹魏随时可以领兵攻入。事实上,这两年来,曹操大军虽已撤走,魏将张郃却经常率领部队侵入三巴,掠夺人口,搞得刘备不胜其苦。
而且,刘备只有拿下汉中,才有资本可以转守为攻,找机会北上、规取关中、凉州,再与荆州关羽配合,拿下许都,则大业可以矣!
所以刘备在经过一段时间稳定蜀中局势后,于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初展开了大举东征,大军分两路,一路由刘备亲自领军,以法正为谋主,赵云、黄忠为将,攻入汉中;另一路由张飞、马超、吴兰、雷铜四将领兵,攻打凉州南部的武都郡,目的是控制祁山,切断汉中夏侯渊兵团的后勤供应线。
张飞是曾经打败过张郃的名将,为世虎臣;马超也是曾让曹操受窘的神勇枭雄,威震羌氐;二人双剑合璧,所以很快拿下了武都郡的治所下辩(今甘肃省成县西北),并得武都氐族首领雷定万余人马响应。
曹操想:汉中有夏侯渊、张郃、徐晃三将,问题应该不大;关键是武都绝不容有失,在这一带曹军防守十分薄弱。
于是曹操以都护将军曹洪为帅,带领兵马抵挡蜀军。只是曹洪虽然资历老,名望高,但战术保守,锐气也不足;张飞马超都是万人敌,马超又在凉州素有威望,又有本地氐人相助,以曹洪之能,恐怕在他们那里讨不了便宜,再派一员小将来当曹洪的参军吧。
这位小将,就是曹操的族子、曹洪的亲侄,也是曹操多年来带在身边着力培养的年轻将领,虎豹骑统领曹休。
曹操这辈的老将大多五六十岁了,撑不了多少年了,曹纯、乐进、李典也已先后去世,该培养一些将苗了,比如说曹休,曹操就很看好他,曾热情称赞他“此吾家千里驹也!”
所以,曹休虽然官职只是骑都尉兼参军,但曹操这次想让他好好锻炼锻炼,于是嘱咐他:“汝虽参军,其实帅也。”曹洪得知曹操的意思,便知趣将指挥权交给曹休,己乐得去做甩手掌柜,每天在营里喝喝小酒,看看清凉艳舞,完全一副被糖衣炮弹打中的堕落老干部形象。
另外,曹操还派了另一位虎豹骑小将曹真,以偏将军的身份辅助曹休,同样锻炼锻炼。然后再把老成持重的谋士辛毗也拉去帮忙,为曹休保驾护航,这样应该保险了吧。
图:曹真剧照
不久,曹军进至下辨,将蜀将吴兰围困,张飞听闻,便率援军来到下辨东南的固山,扬言要切断曹军的后路,望曹洪同志准备好美女佳肴,做好欢迎接待工作云云。曹洪赶紧召开军事会议讨论怎么办,开了半天犹豫不能决,总之都是畏惧张飞,怕重蹈张郃覆辙,最后曹休发言了:“吴兰乃刘璋旧部,张飞刘备嫡系也,马超又是关中贼将,三将虽强,实貌合神离,未必团结。张飞实欲断我后路者,当伏兵潜行。今乃先张声势,其心可知矣。宜及其军未集,速击最弱之吴兰,兰破则张飞自走矣。”
曹洪一拍桌子:好,就听曹休的。曹老板说了,曹休说了算。
于是,曹军任由张飞在固山表演而不顾,却迅速突袭了吴兰。吴兰毫无防备,遭到惨败,其牙将任夔被斩,只得放弃了下辨,率残兵向西南方向逃往阴平道(今甘肃文县),被反复无常的当地氐人斩杀,送到曹营领赏。张飞、马超、雷铜诸军听说吴兰战败,也不去救援,却赶紧向东南撤往汉中,欲与刘备会和,结果曹军趁胜追击,又大破雷铜,将其斩杀。
相较于蜀军各将各怀鬼胎、各自为战;曹军很好的贯彻了曹操的指导思想,坚持以冉冉升起的军事新星曹休为领导核心进行军事决策,而最终实现了武都战役的伟大胜利。这也再次证明了曹操的识人之明:曹休洞察形势、聪明果断,可堪大用也,遂被任命为中领军(即禁军最高统领);曹真也被任命为中坚将军,负责统领禁军三营(五校、武卫、中垒)之中垒营。二人自此成为曹二代领导核心,并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军事统帅。
图:曹真与曹休
曹休最后官至征东大将军、扬州牧、大司马,多次指挥征吴战争;曹真则最后官至镇西将军、大将军、大司马,多次指挥对蜀战事;二人皆胜多败少。然而,包括小说《三国演义》及网剧军师联盟等艺术作品,为了美化各自的主人公,而多次特意抹黑此二名将,其“屁股决定脑袋”之程度,已达到一种境界!

小简
每一部热播剧都有争议。比如甄嬛传“以暴制暴”是不对的;人民的名义中的妇女同志形象不好;军事联盟不应该过分美化司马懿;大明1566里面服装不够历史。
千人千面,“一千读者就有一千哈姆雷特”。死劲从自己擅长的角度总能找到问题。
比如我是学历史的,军师联盟斩杀杨修是在汉中战场的事,这里却写在了对关于的襄樊战场。
这样的错误很多。但瑕不掩瑜。接下来就谈下我看这部剧的收获:
理解了大一统观念。以前总觉得大一统有点虚,看了剧才明白大一统就是政治正确,纵然你认为大一统不可能实现,但第一个说出来的后果很严重。曹操在司马懿献计后,才发现军将谋臣们早就达成共识,只是不说,曹操无奈道:“你们都知道孤没法完成一统”。就是这个政治正确成为无数人的理想,曹丕、诸葛亮、司马懿的毕生追求就是这个,也正是这种精神才保持了中国从分裂到统一的历史过程。大一统是中国历史的“经”,承认分裂政权的中国历史的“权”,经重于权。
(征伐是为了一个理想)
后世历史行象对谁重要。三个群体:1、君王。剧中曹丕每次发怒不理智的时候,臣下就用史家书写来规劝,他也往往能听入,天子要代表古往今来;2、士人:身后名甚至重要生前功业,对名声的追求甚至可以超过忠诚于生命,诸葛亮、卢象升就是这类人;3、勋贵:天下是他们打下来的,享受富贵视为理所当然,他们更关心财富。这三类人却偏偏在一块,那就有好戏看了。
(曹家天下曹家人,曹家天下曹家享)
两代人的观念差别有多大。杨修、司马懿他们是出生在大乱后的一代人,和父辈一样的是要天下大一统,不一样就是对汉家没有眷恋。他们理解不了刺杀曹操,恢复汉献帝权力。到了天子禅让后,父辈垂垂老矣,也理解不了儿子为啥这么折腾。
(理想、孤独、权力、迷茫)
权力的游戏中都有理想。对天下再一统,国泰民安的追求是许多人的毕生理想,但又是必须通过我来实现,这样的矛盾就诞生了。其实司马懿和诸葛亮的终极理想并没有太大区别,汉献帝和曹操、曹丕的理想也没太大区别。如果真要天下为公,早就统一、国泰民安的。权力的私有与为公的理想并存其实也是造祸的。
(连美女都无法躲开斗争)
其实还有很多的优点,之后我会慢慢写。该剧对我理解历史启迪很大。
以己所擅长的攻彼所不擅长的并不光荣。如果你学历史,你应该攻击历史论文的不足之处,而不是历史剧的不足,相反更要从历史剧学他者的历史解读;如果你学影视,你应该攻击该剧的不足,而不是历史顾问的不足,相反应该去多看相关的史实来改进。学习之树长青。

YOYO
首先这部剧的定位就是戏说剧而不是历史正剧,其主要剧情其实都是出于虚构。并且艺术作品不是纪录片,允许合理虚构。
其实我们评价一个历史剧好还是不好,并不是看它是不是如实反映了历史,而是看它传达了一个什么样的态度。拿今年的两部历史剧思美人和大秦帝国之崛起来对比,其实大秦未必比思美人更符合史实,但是大秦在台词、道具等都表达出了一种严谨态度,尊重历史。而思美人则造型浮夸,剧情无语,如果让我来说的话,就是“没有什么是一次恋爱解决不了的”。屈原跳江的时候居然惦记的是自己的爱人?

tianshikekeduanq
军师联盟2开播,这一季的主要内容可以说就是日后的晋宣帝司马懿和诸葛武侯的对决。本剧在人设上和其他的三国系历史剧都不太一样,这是看点,同时也是争议最大的地方,作为“正反”两大主角的晋宣帝和诸葛武侯更是被推倒了争论风口浪尖上。有人认为本局过于洗白晋宣帝黑化诸葛武侯,也有人持相反观点,两种立场究竟孰是孰非这已经难以定论,但作为今天的我们却依旧可以通过史料对这段历史进行一定程度的还原。
我们首先看二人的家族背景:按照现代的话说,无论是晋宣帝还是诸葛武侯都不是低端人口,他们都有一个官场家庭的背景,
先看看司马家族的传承:征西将军司马钧~ 豫章太守司马量~ 颍川太守司马俊(这个人也就是晋宣帝的祖父,是给司马家族奠定了根基的人)~京兆尹司马防
~晋宣帝司马懿(司马防次子);
诸葛家族要逊色些,但也是世代簪缨,诸葛亮的先祖诸葛丰在西汉后期做过司隶校尉,父亲诸葛珪为泰山郡丞,叔父诸葛玄深得袁术器重,被任命为豫章太守。这一点和稍早一些的昭烈帝或孙坚不同,前者自不必说,“织席贩履”,按现在的话说就是开过淘宝店;而孙坚的家族呢?种过瓜——自古以来,吃瓜但未必是群众,但种瓜的肯定就是群众(秦朝东陵侯没落后就种瓜为生,由成功人士沦为群众)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晋宣帝和诸葛武侯起步的时候更像另一个人,魏武帝曹操。
不过二者虽然出身于同一个阶层,但境遇上去差别很大,司马防曾经是魏武帝的老上司,后者起家得其力不小,日后曹魏开创之后自然会重用自己的老班底,所以考虑到历史的行程,可以说晋宣帝在一开始并没有太多自我的努力。
而诸葛武侯不一样,父亲早亡,叔父在政治上又站错了队,所以他青年时期的压力很大,他能让汉昭烈帝这位已经是身经百战的长者来“三顾茅庐”的请自己,则完全是靠着自己的在社会上树立的名望。也就是说相比于晋宣帝,诸葛武侯更是自己的命运主宰。
其次晋宣帝和诸葛武侯在意识形态上可以说是并没有什么对立。二人的对决自始至终都是权力游戏而非诸神之战。
汉末魏晋是道家崛起差时代,一方面老庄之学吸引大批很上流社会中激进的一批,甚至在曹魏时期一度影响到了皇室比如曹家的婿养子何晏、女婿嵇康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在民间,汉朝开国元勋张良的后人张道陵开创了天师道并在今日都有深远的影响。
但这一切都和我们要谈到的两位主人公没有太大的关系——无论是晋宣帝还是诸葛武侯,都是标准的儒生。
史书记载司马防的家教严厉“诸子虽冠成人,不命曰进不敢进,不命曰坐不敢坐,不指有所问不敢言,父子之间肃如也。”也就是十分严肃,这在汉魏之际是一种很时尚的事情,就像现在《弟子规》“女德班”遍地开花一样,当时社会上也有一种保守主义的思潮,并且影响了很多大家族,司马家族就是期中之一。
至于诸葛武侯的情况就比较复杂了,首先是在现代人的眼中诸葛孔明的形象一般都是道家的“天枢上相”,是“仙风道骨”的玄门中人,而从后世史论中不少人又认为有“武侯法家”论断,那到底事实如何?答案是诸葛武侯本身还是一位属于古文经学的儒生。
东汉末年官学崩溃,有志于学者在野不在朝,而家学、师生的传承方式成为经学传承的主流。诸葛氏一门以明经起家,至乃父诸葛珪、叔诸葛玄多方受业于名师,兄诸葛瑾治“《毛诗》、《尚书》、左氏春秋”为古文经学才子,而当时及以后的人们都承认诸葛武侯才学在父兄之上,由此可以得到一个大致的结论:即“诸葛二郎”其实是一位传经世家的翘楚。
至于在施政方面,诸葛武侯虽然有法家之谓,但是在目前存世的文献中我们可以发现,引用最多的还是儒家经典,尤其是《毛诗》和《左传》。
此外作为诸葛武侯的主君和知己,汉昭烈帝受业于大儒卢植、郑玄,是标准的儒家,而华阳国志●刘先主志中记载昭烈武侯君臣二人就以郑玄的经义处理政治。可知君臣二人皆为儒者,而非其他。
至于在诸葛武侯施政治军方面有“法家”倾向,那不过是汉儒“从权”概念的具体表现,也就是——理论在实践时要有一定的弹性操作。
最后二人身后名声的悬殊也非近世造成的,而是渊源深厚。首先对晋宣帝的批判从东晋时代就开始了, 比如奴隶皇帝石勒就曾经说过:“大丈夫行事当礌礌落落,如日月皎然,终不能如曹孟德、司马仲达父子,欺他孤儿寡妇,狐媚以取天下也。”也就是说野蛮人出身的石勒鄙视曹操司马懿不够“爷们儿”。当然,我们可以说石勒是司马氏朝廷的“敌对势力”,故意破脏水。那我们再看看晋朝内部的观点,比石勒晚些时候的晋明帝曾向丞相王导询问自己的祖先是如何得取天下,王导不加隐饰地叙述了晋宣帝创业时种种手段,又说起弑杀高贵乡公的所作所为。晋明帝听后大惭,把脸埋覆在床上说:“如果真像您说的那样,晋朝的社稷怎么能长久!”。
一个人的所作所为,连他的子孙后代都觉得羞愧,这也可以说是晋宣帝一生最大的失败。
但诸葛武侯不一样,虽然终其一生他都是曹魏政权的死敌,但是却再一开始就得到了对方的尊重,钟会灭汉时特地下令保护其的坟墓。而后随着历史的推移,诸葛武侯的闪亮之处就越发明显,到了唐朝初期基本上就完成了对诸葛亮“完人”的定论。所以说这种毁誉天渊的情况是历史的选择,绝不是某一个人或者一本书或者某个阶级的宣传结果。

bluebaby_lb
抗日神剧编的乱七八糟……一样有人看啊。一个演员都在线的,故事基本算合理的电视剧,就为了让大家茶余饭后图一乐呵。。。非套历史就没必要了吧…非这么说的话,金庸不得拉出去枪毙了啊?!

麻花珊
现在的电视剧真的该打上几个大字,以前不是挺好的么!!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纯属巧合!看电视剧就是电视剧,虚构杜撰的,史书上就那么寥寥几笔就写完了!人物表达,历史背景!全靠人想的!只能遵循大的历史背景,列如某某皇帝,某某年登基,某某年打仗,某某年发生了啥!起因,过程,结果,说了什么话,做了什么事,都是人想的。几十集的电视不瞎扯淡,剧本怎么写???

猴猴和宝
军师联盟即罔顾了历史也生编硬套了,这点毋庸置疑,电视剧把司马懿写高了,把别人写低了,还有司马懿怕老婆这事怕的太过了,即离谱了也让人生厌了。不过我个人不抵触这种电视剧,首先历史剧不是为了叙述历史,也做不到完全遵巡历史,(为什做不到完全遵循,因为现实中真实的人是有血有肉的有恶有善的,而剧作更多是为了表达一种理念,有些东西和这个理念相违背就会被剧作去除,比如水浒里108将大多数人都曾杀人做恶,不单杀坏人也杀过贫民,所以作品为了的表达情谊和反抗,这些主角作恶的剧情就不能出现。还有好多类似的,比如西游记里悟空在花果山吃人,猪不戒吃人,都会刻意略过),剧作本来就是二次创作得来的,有了创作就不会是原样,也不能期盼通过历史剧了解完整的历史。像军师联盟这类的戏,只有三观正,只要不违背常理,看个乐得了。

胡桃夹子
历史剧多多少少要有所创作,就拿日本很严谨的大河剧来说,讲述同一时代不同人物的剧,基本感觉完全不同。个人感觉军师联盟在历史的改变上还算可以,2015版的曹操莫名其妙的贬低了刘备好几次(剧里杜撰了刘备主动去投奔何进和董卓,结果都被两人大义凛然的蔑视了)这点和剧情毛关系都没有,分明就是编剧和刘备有私仇。还有胡军版的朱元璋的编剧,在网上早就被骂化了,历史常识严重缺乏,人物张冠李戴(问题是按历史事实演也不会改变什么)其实历史剧漏人物很正常(基本我看到的几部刘邦剧里面都漏了刘邦那个文人弟弟)

辰凨
罔顾历史,生编硬套。这倒是言重了,毕竟是影视剧,是否遵循历史这个本身也是个值得商榷的事情。再者,“历史”是否真的就是“历史”又是一个值得深究的话题。但从,简单的逻辑,和有记载可考察的情形下,军师联盟的确存在一定的“BUG”
如下,即为简单的“槽点”罗列,勿喷。权当讨论。
医学错乱史
目前最大的硬伤来自华佗为张春华剖腹产的剧情,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竟然出现剖腹产这一先进医术。连中医学专家也看不过去了:中医没做过剖腹产手术,第一例剖腹产手术是西医做的!
时间错乱史
1、按照正常的时间线,当时赤壁大战还没开始,但曹操却感叹起被马超追杀割须弃袍的往事,这简直未卜先知啊!
2、史书记载,郭女王是曹操为魏公时才纳入曹丕后宫的,曹操是公元213年封为魏公。而这时候甄妃已经成为曹丕夫人九年了,军师联盟为了洗白郭照抹黑甄妃,硬生生让郭照早了十多年出现,小三摇身一变成初恋,真正接发妻甄妃反而成了小三,这编剧也是没谁了。
郭女王死于公元207年,应该是曹操攻下邺城后三年,官渡之战后七年,电视剧中攻下邺城和官渡之战成了几乎同时,而且郭嘉马上就去世了,至少给奉孝减了三年的寿命,造孽啊!
3、钟会的出场简直颠覆了,曹操称魏王是公元216年,而钟会出生于225年,也就是曹操去世后五年。而电视剧中,曹操称魏王的时候钟会已经至少十多岁了!这可能是本剧中提前出生的记录了。
关系错乱史
杨修是袁术外甥不是袁绍的,虽说袁术和袁绍是叔伯兄弟,但是杨修的母亲是袁术的女儿,和袁绍没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