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皇帝的嫡母与生母谁的权利大?

如题,历史上皇帝的嫡母与生母谁的权利大?
提到的作品

[作品]艺文类聚

《艺文类聚》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百科性质资料图书——古类书之一,保存了我国唐代以前大量的诗文歌赋等珍贵文学作品,其中许多篇章早已失传。宋代以后学人们在校理古籍、探索文献轨迹的过程中,得到广泛重视和利用。本...

欧阳询

最新跟帖
vivi

vivi

按规矩说,嫡母更尊贵,嫡母的权利应该大于生母的权利。但这种情况并非一成不变,具体操作起来得看人。

嫡母秒杀生母

明朝之前,宗法制度森严,嫡庶尊卑更为严重。嫡母与生母可以并存,但绝不可以并尊。嫡母是皇太后,生母最多是皇太妃或者帝太后。

东汉明德皇后马氏,是汉章帝刘炟的嫡母。马皇后生性温柔,崇尚简朴,待人恭谦,真挚和善,德行出众,明理达义,后世将其作为贤后的典范。汉章帝刘炟即位之初,就尊嫡母为皇太后,但并未加封生母贾贵人。马皇后作为嫡母,其权利远远大于汉章帝生母的。

(宋仁宗赵祯剧照)

宋仁宗的生母是李氏,嫡母是皇后刘氏。李氏身份卑微,生了皇子却没有资格抚养,她只能把儿子交给嫡母刘皇后抚养。宋仁宗登基,嫡母刘氏自然而然就成了刘太后。

(宋朝刘太后剧照)

这位刘太后可不是一般人,在她还是刘皇后的时候,就长期把持朝政,做了太后之后,便开始名正言顺的监管军国大事,成为宋朝历史上第一个垂帘听政的皇太后。

直到刘太后去世,宋仁宗才被告知自己的生母是李宸妃,仁宗追尊生母为皇太后。

生母嫡母并尊

到了明朝,出现了真正的两宫太后并尊的情况。

(明英宗朱祁镇剧照)

土木堡之变后,明英宗朱祁镇被俘,他的弟弟明代宗朱祁钰登基。朱祁钰登基后,加尊嫡母孙太后为上圣皇太后,又尊生母吴氏为皇太后,并无尊号。虽两宫太后并尊,但太后的实际权力还在嫡母孙太后手上。

(孙太后剧照)

到了明宪宗朱见深继位,生母周氏性格强势,她不顾英宗遗愿,无视宗教礼法,再三排挤打压钱太后,不愿其与英宗合葬,时时想要取代其嫡后位置。她极力怂恿皇帝儿子废掉嫡母钱太后,尊自己为太后,因此激起群臣众怒。

满朝大臣、宗族礼法都力挺钱太后,对周太后的妄念据理力争,嫡母的地位难以撼动。皇帝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尊奉生母而贬低嫡母。

(明宪宗朱见深剧照)

朱见深只得学习叔叔朱祁钰的方法,加尊嫡母钱太后为慈懿皇太后,尊生母周氏为皇太后。从此开启了明清两朝,两宫太后并尊的时代。

此时,两宫太后势均力敌,生母有皇帝儿子支持,嫡母有宗族礼法和朝臣力挺。但朱见深侍母至孝,此时,生母周太后的实际权力略大于嫡母钱太后。

(周太后剧照)

明英宗朱祁镇临终前特别交待:“钱皇后千秋万岁以后,与朕同葬。”但因为宪宗生母周太后的干预,钱太后最终不得与英宗合葬。

生母权利大于嫡母

到了清朝,同治皇帝登基后,尊嫡母为慈安太后,称母后皇太后,尊生母为慈禧太后,称圣母皇太后。

(慈禧太后剧照)

此时虽两宫太后并尊,但作为历史上站在权利顶峰的女性之一,慈禧老佛爷的权利之大,毋庸置疑。随着慈安皇太后暴崩,死因成谜,慈禧太后开启了大权在握、专政统治的岁月。

结语

综上所述,皇帝的嫡母、生母谁的权利大,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主要是由当事人的自身能力决定的。

homyee

homyee

这个是毋庸置疑的,肯定是嫡母的权利大。

【01】封建社会等级森严

所谓嫡母,就是自己父亲娶的正室,是凌驾于所有妾室通房丫环之上的女人,作为皇室的话,嫡母就是皇后,皇后主宰后宫,除非皇帝宠妾灭妻,但即使是如此,皇帝也不敢乱来,废后是国事,不是皇帝一人说了算的。只要稍有点出息的皇后,其地位是其它妃子不可撼动的。有些妃子如果地位低了,生下孩子自己还不能抚养,还得交给其它地位高的妃子抚养,最可能抚养皇子的就是皇后了。

【02】嫡母与生母的称呼都不一样

举个例子,在清朝,皇子称呼嫡母为皇额娘,称自己的生母为额娘,而在明朝以前,称自己的嫡母为母亲,称生母为娘娘这类的,反正就是嫡母是大于生母的,没什么理由可说,人家是正室,生母是妾室,地位早就决定了。哪怕是后来皇子作为皇帝,如果嫡母与生母同在,也得封嫡母为皇太后,生母也可称皇太后,但权势明显次之。

当然,有些生母比较强势的,会母凭子贵,然后实际权力超越皇后的,人生百态,什么情况都会有,但总的来说是遵循大的规则不变。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读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

出钱一丁

出钱一丁

正常情况下,当然是嫡母的权利更大一些。

如果皇帝登基以后,出现嫡母和生母并存的情况,那说明皇帝在当皇子的时候,他生母的身份并非皇后,而是前任皇帝的其他妃子,皇后在外母仪天下,在内统率六宫,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皇后的权利地位都要明显的高于其他妃子。

正常情况下,只有皇后所生的儿子才是皇帝的嫡子,在礼制森严的封建社会,嫡子拥有继承皇位的绝对优先权,如果皇后无子的话,才会轮到其他妃子所生的儿子。即便如此,所立的皇子仍然要尊皇后为嫡母,比如在清朝的时候,皇子们称自己的生母为额娘,对嫡母却要称皇额娘。

嫡母和生母在权力地位方面的差别主要是由宗法制所决定的,封建礼制中宗法制度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嫡庶有别、长幼有序,皇后作为皇帝的嫡妻,即便是皇帝驾崩后,她的地位依然稳如泰山。而且,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古代的皇帝们都以仁孝治天下,嫡母作为皇帝宗法意义上的母亲,是皇帝优先尊奉的对象,自皇帝登基之时,嫡母的地位就由前任皇帝的皇后升格为皇太后,这点不由皇帝的意志所决定,即便皇帝想要追尊自己的生母为太后,顺序也是在嫡母之后。

因此,皇帝嫡母的权利要比生母的权利大。

魅力无限

魅力无限

当然的嫡母的权力大。因为嫡母就是第一夫人,她生的孩子都是嫡子嫡女。古代有嫡庶之分,庶就是小老婆,孩子们都是庶出。生你的人就是生母,谁都有生母。

kwinkwin

kwinkwin

先来看看问题,皇帝的嫡母与生母那个权利大。答案绝对嫡母的权利更加大一些。

自古以来,就有嫡庶长幼之分。很早就有嫡长子继承制。也就说明嫡子的重要性。嫡子必然是有嫡母生育,因此来说是由嫡母是很重要的。



我们可以通过两个例子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近年热播剧知否知否中,就很明显的阐述嫡母与妾室的区别。盛家大娘子曾经说,盛家所有的儿女都应该有嫡母抚养,是因为主君可怜,所以才让妾室抚养自己的孩子。也曾说话,妾室就是主家的奴才。一家之中,外有主君,后有主母。而且在一些正式的宴会场合,妾室是不能参加的,因此看来,妾室就是主家的奴才,说好听一点是小娘。由此看出嫡母比生母权利大。



第二,可以看一下清朝晚期的两位皇太后。慈禧慈安两位皇太后。在咸丰的后妃中,慈安是皇后,也就是嫡妻,慈禧是贵妃,也就是小妾。不管做什么事,慈禧都是要跟在慈安皇太后的后面的。纵使慈禧凭借着自己的儿子,登上了皇太后的宝座,那也是低慈安皇太后的。在册封皇太后上,咸丰一死,慈安立马就是皇太后,然而慈禧的册封也是在第二天之后。对于两宫皇太后,慈安为东太后,慈禧西太后。东西有别,以此彰显大小。



通过这两件事,就可以看出,嫡母比生母权利大。

chibi_009

chibi_009

嫡母

棉花糖宝宝Cherr

棉花糖宝宝Cherr

自古以来,都是皇帝的生母主宰一切,嫡母能够保住命就算不错。

当然,我们说的都是两宫太后并尊的时候。事实上,只有清朝时期嫡母太后的地位才有保障。

这方面最可怕的要属唐宣宗一朝。

唐宣宗的嫡母郭太后是唐宪宗的嫡妻,她的儿子穆宗还有孙子敬宗、文宗、武宗都做过皇帝,最终成为太皇太后。

由于唐武宗的不幸去世,其叔叔唐宣宗在宦官势力的支持下夺位,而宣宗之母郑太后最初只是郭太后的宫女,这下真是仇人见面分外眼红了。

最后, 唐逼死了郭太后,甚至还准备废了她,将她葬到唐宪宗的景陵外园、不祔庙。

除此以外,我们再看看明朝的一个案例。

在明宪宗成化帝初期,宫中有两位太后,分别是明英宗的钱皇后、周贵妃。周贵妃即周太后是明宪宗的生母。

周太后最初闹着不让封钱皇后为太后,差点就成功了。等到钱太后去世,周太后还闹着不让她与明英宗合葬,并对陵寝做了手脚。

你觉得嫡母有任何地位可言吗?礼法再有保障,那也不是约束皇帝的。只有皇帝道德水平高,才会尊重嫡母。

这就要夸夸清朝了,只有清朝的嫡母太后才保障了待遇,这是此前都没有过的。

未央歌

未央歌

简单来说,一般都是嫡母权力大。

对于母亲的尊奉,来源于帝制时代孝的要求,在忠孝治国的口号下,对父母孝顺、对国君忠臣是每个士人必备的素养,不孝是可以治罪的,而作为一国之君的皇帝,自当以身作则,展现出孝的姿态。

问题在于,几乎所有皇帝都是三宫六院,新皇帝的母亲不只一个,有生母,有嫡母,有庶母,总不能全都一起尊奉吧,这不符合帝制时代尊卑有序的统治基础,在那个什么都要分个三六九等的年代,母亲自然也不例外,尤其是皇帝的。

所谓嫡母,就是前任皇帝的正妻,理论上,她是前任皇帝所有孩子的母亲,地位高于妃嫔,如果现任皇帝的生母就是嫡母,如吕后之于汉惠帝,嫡母生母也无所谓权力大小;可如果现任皇帝的生母不是嫡母,那就得分情况。

一般情况下,嫡母跟生母的权力地位得按照宗法制规定来,宗法制的一大核心就是嫡庶有别,嫡子地位比庶子高,嫡子的母亲地位自然比庶子的母亲高,即便这个庶子成了皇帝,嫡母的地位也很难撼动,如果皇帝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尊奉生母而贬低嫡母,大概率是要挨人骂的。

这种情况并非一成不变,在明朝之前,嫡庶尊卑更为严重,当嫡母与生母并存时,并没有同时尊奉两宫太后的礼制,皇太后铁定是嫡母,生母最多是皇太妃或者帝太后,死后能不能追封皇太后还得两说,比如东汉章帝、冲帝和质帝的生母都能没得到皇太后追封。

这里边还有个小宗入嗣的特殊情况,也就是在大宗(前任皇帝)绝嗣的情况下,小宗过继给大宗,作为前任皇帝的儿子继承皇位,如西汉哀帝,他尊汉成帝的赵皇后为皇太后,而自己的生母只能当个帝太后,这还是他几经努力的结果,不然生母只是个王太后罢了。

之后皇帝生母的名号就在皇太妃和帝太后之间摇摆,如北魏孝明帝元诩尊嫡母高氏为皇太后,而尊奉生母胡氏为皇太妃,高太后死后,胡太妃方才晋位为皇太后。北周宣帝尊嫡母阿史那氏为皇太后,生母李氏为帝太后。

第一个两宫并尊的皇帝是明代宗朱祁钰,土木堡之变后,他登上皇位,嫡母孙氏也就是他哥哥明英宗的母亲孙氏为上圣皇太后,同时明代宗又尊生母吴氏为皇太后,两宫并尊。
不过英宗复辟后,废代宗帝号,吴太后也改成“宣庙贤妃”。明英宗极力否定这种违背礼制的举动,但他的妃子周氏不甘心只当个皇太妃,在英宗死后极力怂恿儿子明宪宗废掉钱太后,尊自己为太后,激起满朝群臣众怒。

朱见深虽然孝顺,但也不是傻子,他知道再这么闹下去没玩了,就捡起叔父明代宗的方法,两宫并尊,从此开启明清两朝两宫并尊的时代,可论地位,还是嫡母比较高。

当然,有很少见的特殊情况,那就是比两宫并尊更过火的只尊生母,这事只发生在五代十国时期的后唐,后唐庄宗李存勖灭梁称帝,自以为开国英主,功莫大焉,就将生母曹氏尊奉为了皇太后,迎往新都洛阳,但却仅封嫡母刘氏为皇太妃,留在旧都晋阳。

以上只是地位而言,真正的权力还得看人,像慈禧太后跟慈安太后两宫并尊,地位上是嫡母慈安比较高,但慈安没有慈禧那么热衷权力,手腕也没她高超,在晚清的风雨中,出场的都是慈禧。

普吉岛海王潜水中心

普吉岛海王潜水中心

古代对宗法制度是重视的,皇室对于宗法更是尊重。所以嫡母肯定比生母的权利大。

嫡母就是皇帝的正牌老婆,也就是皇后,皇帝死了,皇帝的儿子继位就尊其为皇太后。皇帝的生母直接尊为皇太后,而皇帝的生母是遵循母以子贵的惯例当了皇太后;人家靠的是老皇帝,你靠的新皇帝,靠山大权力就大。

以清朝的慈禧慈安太后为例吧,慈安是咸丰的正牌皇后,咸丰死后被进封为皇太后是理所当然的。可继位的是慈禧的儿子同治,慈禧凭儿子皇位的身份、清朝以孝治天下的规矩从皇太妃(她之前是咸丰的懿贵妃)尊为皇太后。为了区分,慈安被称为母后皇太后,慈禧被称为圣母皇太后。从名字可以看出来,慈安是太后的正统。

延伸一下,嫡母一般之前是皇后,生母可能是妃嫔,清朝的后宫是很严格的。皇帝大婚,正宫皇后从皇宫的午门南边的大清门(现在没了)进入,经天安门、端门、午门进入皇宫,而其他妃嫔从北门进来,孰优孰劣便很清楚了。

kumikotravel

kumikotravel

一般情况下,嫡母地位要比生母高,享有的权利相对来说也比生母大。

最直接的表现就在封号上,一般情况,皇帝嫡母尊为皇太后,但是生母并不一定是皇太后,如东晋时称生母为“皇太妃”,所以明代于慎行有“前代人主嗣位,有太后者,生母止称皇太妃”,“止”字即说明皇太妃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不如皇太后,像晋哀帝生母周氏为晋成帝贵人,成帝之后,由弟弟康帝继位,康帝之后由侄子哀帝继位 ,哀帝继位之后,封婶婶、康帝皇后褚氏为皇太后,生母周氏为皇太妃,尽管周氏按照血缘关系来算是褚氏之嫂,但仍不能称太后。

明代正是出现嫡母与生母都封皇太后的情况,但为了区别嫡庶,在最初嫡母的尊号字数要比生母多,如明代宗嫡母称“上圣皇太后”,生母止称皇太后。明嘉靖时期,嫡母与生母在尊号上才没有分别。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请删

至清代,两宫太后并存情况只有三例,最著名的是同治皇帝的嫡母慈安皇太后和生母慈禧皇太后,虽然在尊号上没有太大不同,但实际上,慈安的地位仍然高于慈禧,从同治称呼上即能反映出,同治称慈安为母后皇太后,而称慈禧为圣母皇太后,有明显的嫡庶之别。另外,在同治的皇后的选择上也能看出,慈安的权利要比慈禧大一些,最终皇后是慈安所支持的阿鲁特氏, 慈禧选中的富察氏则被封为皇贵妃。

雨霏

雨霏

历史上皇帝的生母虽是皇帝亲生母亲,但因皇权之争地位、权力都比不上皇帝的嫡母,皇帝的嫡母因自身的强大地位和权力,皇帝的嫡母通常代表着自身更大的地位和权力。所以皇帝的嫡母权力地位都大于皇帝的生母。

小虎识途

小虎识途

嫡母优势在于,宗教礼法确立正统地位。

生母优势在于,血浓于水母子天然情深。

而嫡母、生母谁的权力大,则是多方面因素共同角力的结果。

与本人的性格,皇帝处事方法,君臣制约关系,朝堂派系背景,宗室社会风气等等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我们结合几个例子来看一下。

1.嫡母权力大:明德皇后

明德皇后马氏是汉章帝刘炟的嫡母。

马皇后生性温柔,崇尚简朴,待人恭谦,真挚和善,德行出众,明理达义。

后汉书·卷十上·皇后纪第十上中记载,“故马、窦二后惧称德焉”。

后世将其作为典范。

西晋文学家思想家傅玄,曾在《艺文类聚》十五中写道,“明德马后,执贞履素。光崇六行,动遵礼度。作后作母,帝谘厥谋,国赖内训,家应显祚。”

而汉章帝刘炟也是生性宽和,“好儒术”。

他即位之初就尊嫡母为皇太后,但并未加封生母贾贵人。

马皇后作为嫡母,其权利必然是远远大于汉章帝生母的。

而马皇后的权利,并未用于为已牟利,而是始终“拒封外戚”,辅佐朝政,为“明章之治”的鼎盛繁荣奠定了基础。

2. 嫡母、生母势均力敌:钱太后、周太后

发生于明宪宗朱见深时期。

他即位后,按礼尊嫡母钱氏为慈懿皇太后。

但同时,他又尊自己生母周氏为皇太后,由此两宫太后并立。

钱太后为明英宗皇后时,与其感情颇深。

明史·英宗孝庄皇后钱氏传中有记载,她在英宗被囚禁时,“倾中宫赀佐迎驾;夜哀泣吁天,倦即卧地,损一股;以哭泣复损一目。”

由此落下了残疾,也侧面反应出钱太后性格较为柔弱。

而周太后却性格强硬。

她不顾英宗遗愿,无视宗教礼法,再三排挤打压钱太后,不愿其与英宗合葬,时时想要取代其嫡后位置。

至于宪宗本人,亲其生母,事周太后极孝,“五日一朝,燕享必亲”。

但朝堂大臣、宗教礼法则力挺钱太后,对周太后的妄念据理力争,在周太后生前,乃至死后,从加“圣慈仁寿”之号,到“移祀陵殿,题主曰皇后,不系帝谥“,都是用来“以别嫡庶”。

由此形成较为平衡的局面。

3. 生母权利大:慈禧太后

著名的慈禧太后,其为同治帝的生母,而非嫡母。

同治即位后,尊其嫡母孝贞显皇后为母后皇太后,徽号慈安;

尊其生母懿贵妃为圣母皇太后,徽号慈禧。

由此,两宫太后并尊。

作为我国历史上,站到过权利顶峰女性之一的慈禧老佛爷,她的权利之大,毋庸置疑。

而慈安皇太后暴崩,死因成谜,更是为慈禧太后的权利、野心描绘上一抹阴狠之色。

不过,这些猜测多见于野史记载。

如清稗类钞记载的,“诬以贿卖嘱托,干预朝政,语颇激”。

崇陵传信录中记载的,咸丰遗诏命慈安监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则已,否则汝可出此诏,命廷臣传遗命除之。”

而从正史记载,和后世学者考证来看,这些猜测不足为信。

不过,的确是由慈安皇太后的逝世,开启了慈禧太后大权在握、专政统治的岁月。


综上可见,嫡母、生母谁的权利大,是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的。

youyouyao

youyouyao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