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不重视文科?

龙歌
凡专制社会,就不会重视文科,还会拼命抑制文科的发展。即使有文科,也不是真正的文科,不是关乎真正人文生命的文科,而是极力让人降低心智的文科,让人听话乖顺做奴才的文科。
或许你还记得你的高考语文试卷,无非是死记硬背古诗词、揣度人意阅读题、抄来抄去写作文,经过大量应试技巧的重复练习,不用思考,完全凭肌肉记忆就可以答题。文科特有的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几乎也是这个模式。
“人的思维强行纳入某一种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刚性的模式之中”,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阅读高考语文试卷后发出的长叹:“我感到生命的窒息。”
高中文科的初级难度,让优秀的孩子更不屑于学习文科。难怪高中理科生会鄙视文科生,“两眼一闭,只是个默写机器”。
另外,并不热衷文化课学习,又有一定成绩要求的艺术和体育特长生们,也经常选择文科。比如,2017年湖北省高考,文科班的艺体特长生是理科的2.88倍。这也可从侧面说明,文科确实相对容易。
而且,学理科更容易上大学,每年理科的录取分数线要比文科低许多。这跟大学的文理科专业数量有关。理科不仅多,而且它的热门专业只招理科生,而文科本身就少,其热门专业都还有文理兼收的机会。
不妨看下2017年北京高考录取情况,理科录取率达32.4%,而文科录取率仅有15.6%,不到理科的一半。即便是北京人想考清华北大,文科的录取率也只有理科的一半。2017年,清华北大在京理科录取率约为0.75%,而文科录取率仅约为0.45%。
结果就是,高中文理科生比例严重失调。2017年高考,安徽理科考生有29.6万人报考,而文科考生只有20.3万人,比例约为3:2,这个比例在湖北约为5:3,在黑龙江甚至可以达到3:1。
文科考大学难,想靠其他偏门上大学就更难了,就算你懂些历史会点古文又能怎么样?2009年,四川省高考生黄蛉用甲骨文书写高考作文,轰动了全国,这可比文言文难多了吧,可惜他作文只拿了6分。最后取得428分的高考成绩,然而这也没有达到三本线,被大家称为甲骨文考生。
其实在此之前,黄蛉已经参加过一次高考了,落榜后他选择了复读,他将自己考过的试题研究了一遍,后来他发现在考生须知中,对语文作文使用的字体并没有明确规定一定要用汉语书写,所以在2009年高考的时候黄蛉决定用甲骨文书写作文。他认为自己也不一定能考中,不如另出奇招以求获得阅卷老师的青睐。
幸运的是,高考之后,确实有大学发现了他的才能。黄蛉凭借甲骨文作文被四川大学锦城学院破格录取,并正式成为学校一员,而且在短短的两年时间内,他还实现了三本到重点的飞跃,得以在四川大学接受一对一的教育。
这位考生凭甲骨文终于敲开了985重点大学的大门。
黄蛉当时得到64岁的四川大学返聘教授何崝,何崝老师是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对于甲骨文有着深入的研究,能获得何崝老师的一对一教导,待遇比一般硕士都好,黄蛉可谓是幸运至极。。
然而,在2011年11月4日,何崝老师以黄蛉太浮夸为理由,向学校递交辞呈,表示不愿意再教黄蛉了。短短两年,为何会发生这样的情况?
据何崝导师说,黄蛉在学校不踏实,也不是做学问的料子,静不下心且非常浮躁,吹起牛来比谁都厉害。像他这样的学风不能被何崝导师所容忍。重要的是,黄蛉在甲骨文方面也不是非常突出,只认识几百个甲骨文。按照何崝导师原话来说:“找个中学生培养一两个月,都可以认识上千个甲骨了。”
如今泯然众人矣(指一个人原来才华横溢,备受关注,后因才华尽失,不再受关注,变得和普通人一样了)的黄蛉说:“当时高考的时候使用甲骨文书写高考作文也只是逞一时之快,因为只带自己成绩连本科都上不了,索性破罐子破摔,另辟蹊径,没想到因祸得福。”
社会舆论将“奇才”黄蛉推上“幸运之路”,给予他令人羡慕的待遇,可惜性情与才华没有与时俱进,终将被社会淘汰。这简直是现代版伤仲永。
这种文科高考,想通过野路子,看来也走不通。
社会对文科也不宽容,就业难,哪怕是文科的论文和竞赛,都非常的没有公信力。高校一般要求省级刊物以上发表论文,根据中国青年报的调查,这些刊物基本是公开要价。文学类的省级刊物2000字符要价900元,若再花上500元,还可以提供论文代笔。
选择了文科,你就输在了起跑线上。当你自招没有名额,高考选不到好专业,毕业找不到工作的时候。可能会理解妈妈当年为什么跟你说“学文科,我打断你的腿”。
曾有人这样说:“文科不被重视,这都是实用主义至上的锅。我高中时在的尖子班从高一开始就默认历史可以不学,最后全班50多个人,只有2个理转文的。大学上了重点大学的社科类专业,还是文理兼收。讲个道理好的,我发现文科生的逻辑思辨能力其实也不会差到哪儿去,但是还是很多文科学生一提到理科科目就头痛,我觉得很多人是受心理暗示影响:文科生就是不该会数理化…之后出国继续读研,觉得欧洲文社科的氛围真的是好很多,而且从学联的各种活动可以看出,他们对人文政治话题的关注度很高,但是他们所谓的文社科其实不会很排斥采用理科(比如数学或者计算机)的研究方法,所以交叉性质的学科和研究项目会很多,我觉得这才是正确的发展方向。希望有一天文科生不再觉得数理化猛如虎,个别理科生别再问出甘肃是河北哪个县这种问题。”
不管怎么说,现在的中国,不仅大学文科生受到鄙视,其实从高中时期起,就已经受到鄙视了。其实文科生也很绝望啊,他们眼中的自己,可能是诗词歌赋风花雪月的才子。可在别人眼里,他们就成了反面典型,读书时成绩差,报志愿选择少,毕业了出路窄,就业后工资低。文科生究竟做错了什么,要受到这样的歧视呢?理科生究竟又是哪里来的优越感,歧视文科生?

张小娇
文科不被重视,并不是因为它无用,而正是因为它太有用了。法学、政治学、哲学(尤其是哲学)等领域的顶尖人才,在一个完全自由的环境中都是足以动摇社会根基的存在。对于统治者而言,他们喜爱的,是邓稼先、钱学森、袁隆平以及钟南山这样的科学家,因为科技是最大的公益,这些人可以在不影响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最大限度的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国家的综合实力。
在社会历史领域,文化艺术道德宗教都是意识形态的表现,在培养这些方面的人才时,前提就是搞清楚“培养什么人”、“怎么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三个问题的重要性好比哲学基本问题的重要性,对这三个问题的回答尤为重要。意识形态是存在非常明显的国界的,文化先进与否,归根结底在于它是否适合所在国的基本国情,是否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是否能够推动国家的发展。任何一个明智的中央政府,都不会允脱离基本国情、脱离人民群众的文化艺术道德宗教大肆发展(这里的反面教材是埃及,一个欠发达国家,让一群受欧美精英教育的人来统治)。相反,自然科学就显得非常“没国界”了,世界各国的自然科学在本质上并无不同,因此高校的理工科学生有很多出国交流的机会,而文科生基本上没有。一个国家的中央政府当然希望在自然科学进步的同时,在思想领域也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但这一切必须是在保证社会稳定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对于任何国家而言,社会进步、思想解放的前提都是社会稳定,世界上那些发生过不以社会稳定为前提保证的思想解放运动、自由民主运动的国家,其结果大多都是分裂、动荡、战争,与倒退。思想解放和社会稳定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其中的平衡点极其难以把握,因此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出现了思想文化水平跟自然科学水平不匹配的情况(尤其是美国)。我想不管是国家层面还是个人层面,社会稳定都是我们做一切事情的前提条件。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的总和就是经济基础,经济基础又决定上层建筑,因此经济、科技水平的不断发展最终必然会要求上层建筑做出相应的改变,这是历史的必然性。在如今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显然不允许我们把哲学、艺术、宗教等文科领域的发展作为主要矛盾,经济建设依然是我们的工作中心,说白了,只要放手进行科技进步、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做大蛋糕、分好蛋糕,待到国富民强之时,那些可以促进思想解放、提高人的精神境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诸多文科学科也势必迎来春天。

福妮儿
答:不重视文科是由于多方面的因素导致的,首先,文科主要是将来进入大学可以选择的专业面比较狭窄,这导致了很多人选择理科。其次,学校的教育环境决定了,因为文科高分很难,但是理科进过训练可以达到高分,导致学校资源向理科倾斜,从而导致文科不受重视。

紫米
无论是家长还是学生是否对理科情有独钟,一栋教学楼往往四五层都是理科班,文科班只有两层甚至更少,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是社会上耳熟能详的口号。文科分班前夕,部分上了年纪的理科老师更是对文科嗤之以鼻,文科没用的没用的文科不就是背有什么前途。
为什么有这么多人选择理科,因为对理科有一种与生俱来的热爱,事实上并非如此,最重要是基于现实的考量。高中教育并非只是单纯的学习知识传授知识,还有高考这个选拔机制。作为一种测评手段,高考的作用是分配教育资源,根据学生的排名,将有限的录取名额进行分配。因此学生读书往往带有功利色彩,学习是为了高考,为了考一个名校将来好找工作,最终达到变现的目的。文科理科,哪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类似的诉求呢?毫无疑问是理科,理科的录取名额,录取率都远在文科之上。今后走出校园进入社会,还要面临找工作的问题,在薪酬排名前20的专业中,大部分都是理工类薪酬最低的20个专业中,大部分都不是理工类。为了提高上大学的几率,增加变现的预期效果,学生和家长理所当然的倾向于理科。

收拾小包袱走人
严格来说并不是不重视文科教育。而是文科教育走进社会之后,涉及高层次的用途相对较少。
我们走进社会后,大致分为两大类职业。专业性很强的。专业性偏弱的。
前者包括我们知道的医生,律师,会计等等。要长期的知识积累才能胜任。
或者包括我们所知道的文员,秘书等等。一般来说,工作内容方面,任何的大学本科毕业都能够胜任。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在日后走入社会之后,涉及到理科的东西更多。我购买理财等等,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很难保证收益最大化。
是走入社会后,涉及到文科,尤其是高级文科类专业的东西相对较少。如平常写报告,即使你的专业不是文科类专业,也能保证写出来的报告具有一定的水准。所以整体来看,和人们息息相关的更是理科,而不是文科。

小灵霞
不重视文科的根本原因,在于现在科技推动社会的发展,而文科教育并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甚至说文科的知识更注重的是人们思想的建设,并不能给这个世界改变做出巨大的贡献。改变客观世界,就必须借助一些科技力量,而不是借助一些思想力量。

e样的旅行
因为文科专业以后能产生的合适的工作岗位是比理工科少的,所以大学在招生的时候,在理科招生人数一般都比文科多得多,这是由社会供需关系决定的。
其次你举例的500分和460分,这是由文理科考试性质决定的,因为文综就是你很容易拿一个不错的分数,比如180,190这样,但你很难考一个很高的分,文综考个250就已经算极高的了。而对于理综来说,你如果不怎么会的话,就真的是彻底不会,那就是只有几十分,100出头,但如果你学的很好的话,考个270,280多也并不难,理综的特点就是两极分化严重。所以就导致了在中低分段,文科的录取分比理科高不少,但在高分段(现在一般是以600分左右为界限,这个分段以下的学校,文科比理科高,这个分段以上,理科开始逐渐比文科高),理科比文科高不少,典型的比如清北,现在各省理科清北录取分一般都是要比文科高30分甚至更多的。特别是前些年文综出题难改卷严的时候,当时很多省文科状元也就630,640多,当时文科状元的文综可能也就220,230多,当时文科620上清北,580上985,540上211都是很正常的事。
三就是还有一个原因,你自己想想,那些高校为什么在很多专业都招理科生,但只有少部分专业招文科生呢?甚至连华东政法,北京外国语这种纯文科的学校,招的理科生人数都和文科生差不多,更别提财经类专业了,这种专业招的理科生更多,毕竟要大量的数理基础。大学招生不是他们随便乱定的,他们都是有一定的数据依据支撑他们这样去做的,显然,以往的数据告诉他们的就是,招理科生更好。

鼠心情
凡专制社会,就不会重视文科,还会拼命抑制文科的发展。即使有文科,也不是真正的文科,不是关乎真正人文生命的文科,而是极力让人降低心智的文科,让人听话乖顺做奴才的文科。
或许你还记得你的高考语文试卷,无非是死记硬背古诗词、揣度人意阅读题、抄来抄去写作文,经过大量应试技巧的重复练习,不用思考,完全凭肌肉记忆就可以答题。文科特有的政治历史地理三门课,几乎也是这个模式。
“人的思维强行纳入某一种固定的、不可置疑的、刚性的模式之中”,正如北京大学钱理群教授阅读高考语文试卷后发出的长叹:“我感到生命的窒息。”
高中文科的初级难度,让优秀的孩子更不屑于学习文科。难怪高中理科生会鄙视文科生,“两眼一闭,只是个默写机器”。
另外,并不热衷文化课学习,又有一定成绩要求的艺术和体育特长生们,也经常选择文科。比如,2017年湖北省高考,文科班的艺体特长生是理科的2.88倍。这也可从侧面说明,文科确实相对容易。
而且,学理科更容易上大学,每年理科的录取分数线要比文科低许多。这跟大学的文理科专业数量有关。理科不仅多,而且它的热门专业只招理科生,而文科本身就少,其热门专业都还有文理兼收的机会。

Irisf
第一,希望以后的文科教育要普及化。人文知识本来就应该成为通识类的知识,而不是仅仅只有文科生能学。这无论对于提升文科的影响力还是改变社会主流对文科的偏见都是有价值的。
第二,收缩文科教学的规模。对大多数人开展文科教育跟收缩文学教学规模并不矛盾,因为文科的确难就业。大量的文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其实并不能提高就业质量。文科教育更应该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第三,提升文科教学的层级。将绝大多数文科专业提升到研究生或博士层级,并同医学等专业一样开设本硕博一贯制的学制。之所以有这个想法,是因为文科教育有个特点,那就是对积淀的要求比较高。同一个学校,一个中文专业的本科生跟一个计算机专业的本科生比,前者是很水的。这一方面是因为文科本来就更偏向阅读、分析,四年的本科学习基本积累不下什么东西,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没有其他学科的积淀,单纯的文科学习也容易走偏。在这方面,今年清华大学取消了新闻本科专业,业内普遍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改革尝试,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第四,文科教学中,也不能缺少理工科知识。这跟让理科生了解基本的人文知识一样,大量的文科生的确缺乏基本的科学素养,既容易被坑,对很多问题的理解也容易走向极端立场。
第五,如同数学、物理等基础学科一样,语言、文学、历史等也都是非常重要的基础学科。这个东西平时不重视,临渴而掘井是根本不管用的,而能否在未来的世界上有话语权,科技力量与人文的力量同样重要。
总的来说,在我看来,当前美国、英国这些国家最让人觉得可怕的,并不是理工技术领域的实力,而是文科的实力。
特别是美国,什么稀奇古怪的问题,都有专家去研究。比如说对印尼的某个小岛、非洲的某个偏僻国家,你也能在美国找到研究他们几十年的资深学者。
这给美国的带来的优势是,他们在制定各种政策时可以找到充分的信息和学理依据,这可以进一步巩固美国的话语权和在世界的影响力。
反之,国家要搞一带一路了,结果发现想要做决策,都找不到多少政治、历史、文化、教育等领域相关的专业人士。这可能才是中国跟英美差距最大的地方。

numenazy
因为文理分科本身就是一个科学性很弱的行为,很多学者,教育者都提出过反对意见,整个高考模式对文理分科都试图过改良,但是由于种种原因,阻力很大。
在全世界大多数国家,是根本找不到文理分科这样的制度和系统——其本质原因是因为文理分科的出现和发展来源于建国后对苏联教育模式的借鉴(其实就是抄袭)。
而苏联模式的文理分科发展又是因为苏联二战损失了太多的人才,所以整个进行“集中制”管理,既国家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就对什么样的人才做定向培养。不以学生兴趣为导向,也不以市场为导向。在推进文理分科时,并没有进行过“学术验证”,也没有进行过足够的讨论和测试,基本上是属于“盲推”。
整个高中的文理分科造成了一系列很麻烦的弊端——有些弊端需要几代人的努力和矫正。首先,也是最严重的是,“文科”的定义就被搞混淆了。比如管理学,组织学,经济学,社会科学,统计学,心理学,教育学,这些其实全部都是“社会科学”(social sciences),基本全部都是需要用到量化去分析。但是人们普遍对这些学科处于懵的状态。认为文科根本不需要学数学。知乎上的大量的理工科博士,硕士,基本不了解“社会科学”的基本概念,认为写诗,写词的才是社会科学,混淆了fine arts(人文艺术)和social sciences(社会科学)。
而教育学,心理学,统计学,经济学,全部都是需要大量实证数据去推导验证,没有理由被归入文科。如果这些学科中的博士,硕士的数学概念很差,那么会永远地成为自己学术上的短板。抛开这个不说,本身这种概念上的混淆,就造成了大量的中国民众的长时间的误解。“文科无用论”大量的充斥着各种地方。
文理分科带来的刻板印象不仅于此,比如“文科生和理科生逻辑思维不同”,“理科特别讲究逻辑,文科讲究感情”这样胡说八道,没有任何依据的段子风格充斥着各种公众号,进一步加深错误的思想。因为社会科学领域的学科全部强调逻辑性。没有逻辑性,是没有办法做实验的,更没有办法做研究设计,做理论推导(eg.传播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数学好的人,更适合做社会科学类的研究。(比如北大社会科学研究院的优秀学者之一,博士,就是学系统科学出身。)
错误的分类导致了真正需要数学好,物理好的人选择不了自己的专业方向,也对高等教育的研究充满了疑惑和不解。且中国的传统是是“以文治理”。既领导出身的占比是管理学、组织学,法学、行政学、相对较多。让领导们从高中时代就放弃一部分逻辑思维训练,于情于理都是说不通,很有问题的设置。
从另一个方面来讲,很多理工科,比如机械系,生物系,不具有必要的写作训练,不进行必要的政治思想觉悟的提高,不了解,不了解法律法规,甚至对”社会科学“基本的理解都是错的,那这样,我们培养出来的到底是什么类型的人才呢?我个人是绝对搞不懂,想不通,看不透的。文理分科的好处在当年确实起到过一些作用,比如在80年代,90年代,中国大学数量严重不足的时候,可以有利于简化人才选拔机制(当时我国也普遍采用定性培养)。
现在还在用,可以说是弊大于利了。

q000xx000p
首先得明确文科和理科在国家目前的需求上的地位,再来谈是否重视。
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最重要的区别在于发展中国家的重点在于发展,最终成为发达国家。而发达国家需要的是发展并维持自己的地位。
因此,在发展中国家看来,理科等于是工具,文科等于是口号,换句话就是吹牛逼也得打个草稿吧,哪怕是蜜汁自信的印度,牛逼吹得再大再响亮也得先有个模板才能吹起来啊。
按照理科=工具的逻辑,工具要发展就要工业化,工业化=资本增密+人力逐渐减密的过程。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又是需要人力增密的,具体可以参考英国工业化起步的过程,中国工业化起步的时候产生的血肉工厂。
因此这就契合了题主所问的,为什么文科本科分数比理科高?
不客气的得出结论就是,理科的学生相比文科的学生更容易成为一颗工业化的螺丝钉,更容易契合进去工业化所创造出来的一般性岗位和特殊性岗位。
这并不是说理科比文科优秀或者文科比理科优秀,这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下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所造成的不同的际遇,这没有任何公平可言,人类社会从来不存在公平,只有相对公平而没有绝对公平。
在未来的某一天,我们进入到共产主义的时候,需要大力向外输入文化的时候,或者也会变成文科的就业范围比理科的就业范围广,分数比理科的低吧。

小虾米
对于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个就是不是重视,而是纯文科真的就是对于自己的工作没有什么太大的帮助,不是说没有帮助,而且帮助太小了,除非就是男鞋文字的工作,但是这样的人很少。
成绩好的学生,往往是文理都很优秀,尤其是语数外三科能保持高分,学文学理都能考上很不错的学校,专业数量方面虽然文科远远小于理科,但是最后很多学生发现,自己所选的热门专业可能是文理都可以学的,比如经济学方面的,这是文理科高分都钟情的专业。北大光华学院就是文理科状元选择最多的学院。
这类学生切忌不要“随大流”,不要被“好学生学理”的错误观念误导,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二、成绩中等的学生,会有不同的选择!
成绩中上游的学生,学习理科更有利。因为虽然上不上顶尖学校,他们往往都能考上不错的大学,而且在专业方面选择的余地也非常大,可以实现学校和专业的优化组合,就业面更广。
成绩中下游的学生,学文比学理更容易考个好学校,这部分学生有潜力,但是学理吃力,如果强行学理,可能考不上好一点的大学,专业更不敢保证。但是如果学文,往往成绩提高较快,高考能考一个不错的分数,学校的选择余地也更大。
三、成绩差的尽量不要学文!
这是和多数人想法不一样的!因为大家都认为“理科学不会学文”,其实对于成绩差的学生,学文学理都学不好,上专科的可能性很大。学理可以选择一些有技术含量的专业,学文就不行了,比如法学、汉语言文学这些文科中热门的专业,都是专科高职类大学的红牌专业,失业率较高!所以,这个就是一些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