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武侠出南向北赵五大家之外,还可以看谁的?

闲云布衣
看了前面朋友的回答,需要先澄清一点:“南向北赵”和“五大家”不是一个联合词组。南向北赵是指的向恺然和赵焕亭两位。五大家的提法从来是指北方的五位武侠作家,以前顾哥说过,分别是还珠楼主、白羽、王度庐、郑证因和朱贞木。
作为民国武侠小说史上出名的作品和作者,上面这七位外当然还有其他作者,以下简单介绍几位南北方的名家:
1. 文公直,号萍水若翁。作品不多,基本是历史武侠小说,以《碧血丹心大侠传》、《碧血丹心于公传》、《碧血丹心平藩传》系列三部曲最出名,系写明朝名臣于谦的故事,中国传统小说笔法,文字生动流畅,尤其是战争场面的描写,更是有条不紊。原因是文公直本人上过军校,参加过讨袁、护法战争,获得过少将军衔,是行内人。但小说中说教不少,作者目的很高尚,但对于读者的吸引力就相对弱一些了。
2. 顾明道,苏州人,号虎头书生,二十年代著名的小说家,1929年开写的《荒江女侠》是他最著名的武侠小说风靡上海,还被改为十三集连续电影和连台本京剧,声势差不多要超过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了。不过,小说水平比之于开头那七位还是有点差距的。
3. 姚民哀,活跃于1920年代,以党会小说知名,作品有《四海群龙记》和笤帽山王等。他本职工作是说书,水平很高,小说比较平实。
这三位是南派的名家,当北五家崛起后,基本都没声了。北方却也非北五家的私家领地,有一位还需深入研究的作家,以“技击评话”闻名京津的徐春羽。他懂医,唱戏水平高,更会说书。
作品有逃刑传、琥珀连环、宝马神枪等十余部,说书味道浓厚,京味语言尤其突出。

Emma葵
我最喜欢王度庐的武侠小说,在我的心中他和金庸先生是并列的,从他的鹤惊昆仑,再到剑气珠光,卧虎藏龙,宝剑金钗,铁骑银屏,都看过,他老人家构建的江湖非常有社会生活气息,爱恨情仇也是描摹细致,对于武功着墨不多,但却给你足够想象空间,另外他的小说对于研究晚清社会生活也很有参考价值。

魔法鱼
1.民国武侠是武侠历史长河中十分精彩的一个片段,在明清侠义小说和现代武侠之间扮演着承上启下的作用,给中国武侠文坛发展做出了极大贡献。自上世纪20年代开始至40年代结束,其中伴随民国国术的兴起,武侠文坛亦随之火热,由此诞生出一大批十分优秀的武侠小说家,其中较为出名的人物便有20-30年代的“旧派前五大家”和30-40年代的“北派五大家”。
2.旧派前五家以南方作家为主,以上海为中心,文学作品刊登于《大世界》和太平洋午报等报刊,其中包括平江不肖生(向恺然)、赵焕亭、姚民哀、文公直和顾明道五人。文学风格沿袭了清代侠义小说的框架,而在较为自由的民国文坛风气下,武侠小说的创作已开辟了一个新境界。除了在故事构架上更加离奇动人之外(参见《荒江女侠》);在语言运用上亦更加通俗接地气(参见《江湖奇侠传》)、在武术招式的沿革更进行了大范围的创新,如在武侠小说中第一次出现内力、玄功等等(参见奇侠精忠传)。
3.这五人的代表作分别有向恺然的《江湖奇侠传》《侠义英雄传》、赵焕亭的奇侠精忠传、文公直的《碧血丹心》三部曲、顾明道的《荒江女侠》和姚民哀的山东响马传。从可读性角度来说,几乎每一部都是精品;要说其中最具趣味性的莫过于顾明道的《荒江女侠》,《荒江女侠》20年代末开始连载,一出世便广受欢迎,而后更被改编成经典电影,60年代香港邵氏公司进行了《荒江女侠》的翻拍,这些都是后话。
4.30年代后,北方城市天津逐渐取代了上海的地位,成为中国武侠文坛的中心;各路武侠名家集聚天津,开创了当年武侠文坛的新局面,当中最为出名的莫过于北派五大家,五人分别为还珠楼主、宫白羽、郑证因、王度庐和朱贞木。代表作分别有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宫白羽的《十二金钱镖》、郑证因的《鹰爪王》、王度庐的《卧虎藏龙》和朱贞木的《七杀碑》。
5.与旧派武侠不同的是,新派民国武侠完全跳出了现实的格局,上到太虚幻境、下到龙潭魔窟,无不展现出作家无与伦比的文笔和想象力,让人大开眼界;其中朱贞木的文学风格大大影响了新派武侠文学的创作,成为最具起承转合意义的一代文学大师。而还珠楼主的《蜀山剑侠传》更成为中国玄幻小说的惊世神作,被许多人称为“天下第一奇书”。
5.当然从1912到1949这37年的时间内,写过民国题材的作家同样不胜枚举,优秀作品亦如雨后春笋。除了以上列举的新旧五大家之外,代表作品还有范烟桥的忠义大侠传、林纾的京华碧血录、陆士谔的八大剑侠传和海上漱石生的九剑仙等,以上作家和作品共同构成了瑰丽宏大、蔚为壮观的民国武侠文学。

maskboy
民国武侠南向向恺然(平江不肖生),北赵赵焕亭。五大家乃北派奇幻仙侠派,李寿民(还珠楼主)。社会反讽派,宮白羽。帮会击技派郑证因。悲情侠情派,王度庐。奇情推理派,朱贞木。其他没有太过出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