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文学主要体现在

如题,公开文学主要体现在
提到的作品

[作品]十日谈

《十日谈》(1348—1353)是欧洲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作品开头有个序曲,叙述了在佛罗伦萨瘟疫流行的背景下,十名青年男女在乡村一所别墅里避难时所发生的事情。十个青年每人每天讲一个故事,十天共...

薄伽丘

[作品]史记

“中华经典藏书书系”,内容经典,形式精美,全面体现“经典藏书”理念。 该书简介:《史记》为其中之一。 《史记》是我国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学巨著,列“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到汉...

司马迁

[作品]第九个寡妇

《第九个寡妇》是著名女作家严歌苓的重要代表作,也是她的转型作。作品讲述了中原地区一个叫王葡萄的寡妇在土改时期藏匿其地主公爹的传奇故事,时间跨越二十世纪四十至八十年代。宏大的历史叙事与个人的传奇经历相结...

严歌苓

[作品]老人与海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一位老人孤身在海上捕鱼,八十四天一无所获,等终于钓到大鱼,用了两天两夜才将其刺死。返航途中突遭鲨鱼袭击,经过一天一夜的缠斗,大鱼仅存骨架。但老人并未失去希望和信心,休整...

欧内斯特·海明威

[作品]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俄国十月革命前后(1915年至30年代初)这一段历史时期为背景,描绘了当时的社会变革、阶级斗争和各阶层人物心态。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新生的苏维埃国家面临着严峻的任务:...

尼•奥斯特洛夫斯基

[作品]英格力士

小说描写了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匮乏的特殊年代,天山脚下的乌鲁木齐,少男少女们遇上了像殉教士一样的英语老师,他的仁慈及优雅感染了那个叫刘爱的十几岁的男孩儿,使他对“英格力士”(English)情有独衷。...

王刚

[作品]兄弟

《兄弟》是余华搁笔十年,继《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之后的颠覆震撼之作。 《兄弟》讲述了江南小镇两兄弟李光头和宋钢的一生。李光头父亲不光彩的意外身亡,使宋钢的父亲宋凡平和李光头的母亲李兰走到了一起,两人...

余华

[作品]神曲

《神曲》全诗长14233行,由《地狱》、《炼狱》和《天堂》三部分构成,是对但丁梦游三界的神奇描述。诗人自叙在大赦圣年的1300年春天,正当自己35岁的人生中途,一日,诗人迷失于一座黑暗的森林之中,正当...

但丁

[作品]城的灯

作家通过历史与现实的相互观照,透视中国城市与乡村的二元结构中,农民“逃离”乡村,进入城市的艰难历程。 农村青年冯家昌为了能够成为城里人,压抑人性,失去自我,在情感的漩涡中挣扎,在权力的迷阵中突围,最终...

李佩甫

[作品]藏獒

这本《藏獒》将引领读者进行一次切身的高源之旅,进入一个神奇的藏獒世界,去认识藏獒,保护并挽救藏獒。 獒是最古老的犬科动物之一,是犬类中的老大,它的消失,其生物意义等同于虎的灭绝。保护藏獒,迫在眉睫。 ...

倪正

[作品]笨花

笨花、洋花都是棉花。 笨花产自本土,洋花由域外传来。 有个村子叫笨花…… 这是作者潜心六年献给读者的一部大书,铁凝称它与自己的任何一部作品均无可比性。《笨花》一改作者以往创作中关...

铁凝

[作品]知在

《知在》是著名女作家张洁继第二次摘取茅盾文学奖桂冠之后创作的第一部长篇小说。一个在沙漠风暴中几乎丧命的人,偶然得到半幅古画。一枚枚收藏印章,显示着此画的不凡,又似有难言之隐。作画者何人?另半幅又在哪里...

张洁

[作品]刺猬歌

这部长篇小说是张炜积三十年之创作心血历练而成,是其已出版的《古船》、《柏慧》、《九月寓言》、《家族》等十余部长篇小说中最具冲刺和突破意义的作品,可称之为一部奇书。 小说以廖麦、美蒂男女主人公四十余年的...

张炜

[作品]等等灵魂

《等等灵魂》是著名作家李佩甫继《羊的门》、《城的灯》后最新打造的长篇小说。实际上,这部长篇的准备期长达20年,这些年来,李佩甫陆陆续续地研究了上百个活生生的商场案例,接触过形形色色的企业家,为了这部长...

李佩甫

[作品]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彩图本)(注音版)是注音版,并配有充满童趣的彩色图片,在这里,思想和文字变得轻松亲切,文化的力量和图画的色彩一起流淌,愿它们赋予孩子们精神生命,带给孩子们快乐、勇气、真诚、友爱以及善良...

米盖尔·德·塞万提斯

最新跟帖
金煜晔Fe

金煜晔Fe

1、按载体分为:口头文学、书面文学、网络文学三大类;

2、按作者所在的时代分为:古代文学,近代文学,现代文学和当代文学。他们的范围都是随着读者而不断迁移的;

3、按产生地域分为:欧美文学,中国文学,日本文学,拉美文学等。

4、按读者分为: a、按受众身份/年龄有儿童文学 b、按读者群体及内容分为严肃文学和通俗文学或大众文学、民间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宗教文学等。

5、按内容分为:史传文学、纪实文学、奇幻文学、报道文学等。

6、按表达体裁分为: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和笑话等;其他如史传、哲理、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有文字剧情架构的电脑游戏(含游戏主机)等

7、按创作理念分为:浪漫主义文学、现实主义文学等

主要的四种形式

1 传统的诗是有韵律的文学作品。它通过诗的想像与抒情来表达某种强烈的情感。诗是历史最悠久的文学形式,中国是世界上诗歌最发达的国度之一。从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最早的长篇抒情诗离骚以来。汉代的乐府,唐宋格律诗,和唐末兴起的词,元曲以及五四以来的新诗。历代的民间歌谣。构成了中国诗歌无以伦比的巨大传统。相比之下西方的叙事诗发达较晚,并结合戏剧,成就很大。例如荷马史诗,但丁神曲,莎士比亚剧本。

2散文是没有严格的韵律和篇幅限制的文学形式。与韵文相对。中国的散文从先秦诸子散文发展而来,代有散文名家名作。其中历史散文和赋体以及奏议文告等应用文体,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中国自古是世界上散文最发达的国度。

3戏剧是另一种古老的文学形式。它主要通过不同角色之间的对话来表达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戏剧可以用于舞台的表演,也可以阅读。

4小说是以虚拟世界为内容的综合文学形式。传统上以散文为主体。庄子:饰小说以干县令。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小说,是从先秦散文中的寓言滥觞,经过汉末六朝的笔记,到唐传奇宋话本拟话本而成熟,再传至明清以四大奇书为代表的长篇小说和以聊斋志异为代表的短篇小说。西方的小说称为fiction,被称为散文史诗。小说上接神话传说,作为后起的文学形式。由于其巨大的容量,深刻全面地反映了现实和人们的思想,成为近代以后主流的文学形式之一。

文学的意义:

首先,人是生存在社会上的动物,这种生存是以理智和

情感为指导的,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作为与万物共生的人,他的最基本的使命是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我为什么而活着?而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给予意义,是对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神曲》、《浮士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还有屈原,史记、唐诗宋词、元代杂剧、清代的民间戏曲等等,不管它们是什么题材体裁,实质上都是告诉人们生活的意义。

文学不是哲学或宗教,它不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以它对世界的感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即理想。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时候,还是在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在我们陷入迷狂的激动时刻,文学总会给予我们可靠的心灵指引。人们通过阅读,以至聆听和观看文学,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今天,类似于传统的文学性阅读已经很少见了。无论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在忙于读实用类书籍。一些想读文学而又没有耐心的人,则去读网络文学作品,或是读那些所谓“新锐作家”的私人写作、肉体写作。但是,现实中还有大量给人以温暖的作品。比如,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和铁凝《笨花》,都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中的小人物的人性挖掘;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定西孤儿院纪事以一种近乎冷漠的笔调回叙历史,显示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喷薄欲出的人道主义激情,具有罕见的震撼力。还有像《英格力士》、《藏獒》、《兄弟》、《等等灵魂》、《城的灯》等都是既有可读性又有文学性。而像张洁的《知在》、张炜的《刺猬歌》等虽然读起来比较累,但却可以证明确实有作家从未忘记理想和责任。在这里,文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不管在什么环境中,总会让人懂得生活并不是茫无头绪的存在,而是充满着可能性与选择性的生机勃勃的过程。

其次,在人的文明演进过程中,文学全面而无微不至地帮助人类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系统。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比如政府的诱导之类,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比如家人亲戚邻居的榜样作用。而在官方律令和家人的言行之间,可能文学对人的影响更广泛一些。比如《史记》甚至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源头。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都与《史记》以来的精神脉络相通。《史记》提供了面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提供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德判断标尺,提供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样板,提供了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改造的理想,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文学参与文化价值建设的鲜明范例。而民间的说唱和戏曲等等,也始终起着传播教化的作用。至于外国作品,我们熟悉的《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堂·吉诃德》、《十日谈》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都明确地在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树立英雄榜样,通过英雄的现身说法而逐步建立起公众的价值信仰,再通过榜样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使公众将公认的价值观融入自己个人的日常行为即生活细节中,文学就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帮助我们建立起了完整的价值系统。它以形象的方式告诉人们,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而我们在阅读中,就接受了既定的精神秩序和系统化了的价值观,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再次是文学承担着文化的自我修正功能。文学给虚悬着的人类精神建设起一个支点,即理想,它使我们觉得活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文学同时又告诉我们,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使我们有了具体的生存目标和方向。当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在某一天可能会显得非常不可思议的时刻,文学往往可以发挥文化自我修正的功能。比如文艺复兴就是对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专制主义的反叛与修正,而现代主义文学则又是对资本主义的高度垄断和机械化生活秩序的批判。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以“新时期文学”为标志的一段文学历史和文学思潮,正是对此前的文化禁锢和思想禁锢的反叛,其中所洋溢的对现实的参与精神、批判精神,对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追求,对理想主义、现代化、民主化的向往等,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多元化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决不是像今天一些对生活毫无所知的时髦的学者所说的“伪理想主义”。

文学是人类价值生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镜子,它照耀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照耀着人类的行为,使人成为人。所以,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 所谓文化的自我修正,就是指这些文学的努力文学的叙述以其对生活的直观感悟默默地温暖着读者的心灵,于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读者对生活的判断,使读者能在纷乱嘈杂的多元化声浪中渐渐找到一条清晰的精神生长脉络,从而也为自己的生存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或目标。已经迷失方向的当代文学也就在不经意中回到了它的正常发展轨道中。有大的两类:

文学形式: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剧本、民间传说、寓言、笔记小说、野史、童话、对联、哲言、赋、骈文、小品文、文学批评、电影剧本

(主要四类:小说、诗歌、散文、戏剧(剧本))

艺术形式:文字、绘画、雕塑、建筑、音乐、舞蹈、戏剧、电影

(主要四类:绘画、雕塑、音乐、戏剧)

按表达方式有:

1.语言艺术:戏剧,诗歌,小说,散文

2.表演艺术:音乐,舞蹈

3.造型艺术:绘画,雕塑

4.综合艺术:戏剧,戏曲,曲艺,电影等

杂文

杂体文章。狭义的杂文指现代散文中以议论和批评为主而又具有文学意味的一种文体。是随感录、短评、杂说、闲话、漫谈、讽刺小品、幽默小品、知识小品、文艺政论等文体的总称。杂文是短小的文艺性社会评论。它既是说理的,又具有文学的因素。它短小精悍,以幽默、讽刺的文笔,鞭挞丑恶,针砭时弊,求索真理,剖析人生。好的杂文,被誉为“匕首”或“投枪”。

散文sǎnwén [prose;essay]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 一种文学体裁,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

【散文】

(一)散文概述:

文学体裁之一,散文这个名称,随着文学的发展,它的含义和范围也在不断的演变。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即除诗、词、曲、赋之外,不论是文学作品还是非文学作品,都一概称之为“散文”。现代的散文指除诗歌、戏剧、小说以外的文学作品,包括杂文、小品文、随笔、游记、传记、见闻录、回忆录、报告文学等。近年来,由于传记、报告文学、杂文等已发展为独具特色的文体,所以人们又趋于把散文的范围缩小。

散文

百科名片

散文(prose;essay)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指不讲究韵律的散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是最自由的文体,不讲究音韵,不讲究排比,没有任何的束缚及限制,也是中国最早出现的行文体例。通常一篇散文具有一个或多个中心思想,以抒情、记叙、论理等方式表达。

形散而神不散,文章文笔随意但词词句句都与主题中心有关

主要特点

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文学的意义:

人是生存在社会上的动物,这种生存是以理智和

情感为指导的,具有方向性和目的性的。作为与万物共生的人,他的最基本的使命是为自己的存在寻求意义,我是谁,我为什么而生,我为什么而活着?而文学最基本最伟大的功能就是给予意义,是对人类的生存赋予意义。荷马史诗、希腊悲剧、《神曲》、《浮士德》、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还有屈原,史记、唐诗宋词、元代杂剧、清代的民间戏曲等等,不管它们是什么题材体裁,实质上都是告诉人们生活的意义。

文学不是哲学或宗教,它不提供生存的理论,而是以它对世界的感悟保障人类的精神永远有一个支点,这个支点即理想。不管是在精神迷茫的时候,还是在情绪晦暗的时候,或者在我们陷入迷狂的激动时刻,文学总会给予我们可靠的心灵指引。人们通过阅读,以至聆听和观看文学,领悟到人生或世界的某种真相,点燃起心中生存的信念,寻找到个人的生存目标……

今天,类似于传统的文学性阅读已经很少见了。无论学生还是成年人,都在忙于读实用类书籍。一些想读文学而又没有耐心的人,则去读网络文学作品,或是读那些所谓“新锐作家”的私人写作、肉体写作。但是,现实中还有大量给人以温暖的作品。比如,严歌苓《第九个寡妇》和铁凝《笨花》,都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中的小人物的人性挖掘;杨显惠的夹边沟纪事、定西孤儿院纪事以一种近乎冷漠的笔调回叙历史,显示出强烈的批判意识和喷薄欲出的人道主义激情,具有罕见的震撼力。还有像《英格力士》、《藏獒》、《兄弟》、《等等灵魂》、《城的灯》等都是既有可读性又有文学性。而像张洁的《知在》、张炜的《刺猬歌》等虽然读起来比较累,但却可以证明确实有作家从未忘记理想和责任。在这里,文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不管在什么环境中,总会让人懂得生活并不是茫无头绪的存在,而是充满着可能性与选择性的生机勃勃的过程。

其次,在人的文明演进过程中,文学全面而无微不至地帮助人类建立了自己的价值系统。人的价值观的形成,一方面来自社会的规范,比如政府的诱导之类,一方面来自生活中环境的影响,比如家人亲戚邻居的榜样作用。而在官方律令和家人的言行之间,可能文学对人的影响更广泛一些。比如《史记》甚至就是中国传统价值观的重要源头。中国文化的现实精神,中国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都与《史记》以来的精神脉络相通。《史记》提供了面对现实的批判态度,提供了不以成败论英雄的道德判断标尺,提供了知识分子独立人格的样板,提供了知识分子参与社会改造的理想,最重要的是它提供了文学参与文化价值建设的鲜明范例。而民间的说唱和戏曲等等,也始终起着传播教化的作用。至于外国作品,我们熟悉的《老人与海》、《鲁滨逊漂流记》、《堂·吉诃德》、《十日谈》及《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等,都明确地在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形成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通过树立英雄榜样,通过英雄的现身说法而逐步建立起公众的价值信仰,再通过榜样的力量和信仰的力量使公众将公认的价值观融入自己个人的日常行为即生活细节中,文学就这样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帮助我们建立起了完整的价值系统。它以形象的方式告诉人们,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而我们在阅读中,就接受了既定的精神秩序和系统化了的价值观,这就是文学的力量。

再次是文学承担着文化的自我修正功能。文学给虚悬着的人类精神建设起一个支点,即理想,它使我们觉得活着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文学同时又告诉我们,人是什么样的,人应该怎么样,使我们有了具体的生存目标和方向。当人们为之奋斗的一切在某一天可能会显得非常不可思议的时刻,文学往往可以发挥文化自我修正的功能。比如文艺复兴就是对欧洲中世纪的宗教专制主义的反叛与修正,而现代主义文学则又是对资本主义的高度垄断和机械化生活秩序的批判。中国上世纪80年代的以“新时期文学”为标志的一段文学历史和文学思潮,正是对此前的文化禁锢和思想禁锢的反叛,其中所洋溢的对现实的参与精神、批判精神,对个性自由和人性解放的追求,对理想主义、现代化、民主化的向往等,对我们今天的改革开放和文化多元化局面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决不是像今天一些对生活毫无所知的时髦的学者所说的“伪理想主义”。

文学是人类价值生长的过程,也是人类文化的镜子,它照耀着人类的灵魂,同时也照耀着人类的行为,使人成为人。所以,文学总是与人的生活融为一体的。 所谓文化的自我修正,就是指这些文学的努力文学的叙述以其对生活的直观感悟默默地温暖着读者的心灵,于不知不觉中影响着读者对生活的判断,使读者能在纷乱嘈杂的多元化声浪中渐渐找到一条清晰的精神生长脉络,从而也为自己的生存找一个合适的方向或目标。已经迷失方向的当代文学也就在不经意中回到了它的正常发展轨道中。

midnighthigh

midnighthigh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