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先生如何写起小说的?

如题,鲁迅先生如何写起小说的?
提到的作品

[作品]呐喊

鲁迅短篇小说集

鲁迅

[作品]狂人日记

《狂人日记》是鲁迅1918年发表的第一篇白话短篇小说,当时正值“五四”运动的前夜。由于辛亥革命的半途而废,特别是帝国主义侵略的加剧,使社会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尖锐。鲁迅以他锐敏的思想和犀利的笔触,对封建制...

鲁迅

[作品]阿Q正传

《阿Q正传》收录鲁迅中短篇小说17篇,包括《阿Q正传》《狂人日记》《药》等名篇。其中《阿Q正传》是鲁迅唯一的一部中篇小说,阿Q的主要的特征是精神胜利法,他已经成为现代文学中最著名的、艺术成就最高的一个...

鲁迅

[作品]新青年

《新青年:民主与科学的呼唤》是《醒狮丛书》之一,原名《青年杂志》,它是中国“五四”新文化运动发展的滥觞与摇篮,鲁迅、胡适、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一代文化巨匠和政治巨人们都曾在《新青年》发表过自己重要...

陈独秀

最新跟帖
crystal64

crystal64

为鲁迅先生小说的事情,网友们也是操碎了心,有的说短篇尚且写得不好,何谈长篇?

有的说 那你得问鲁迅先生去啊?

鲁迅的确是有篇专门的文章来表述他是如何做起小说。

1: 小说在鲁迅时代所扮演的角色

当时的中国,小说不算文学,那么自然,写小说的人也并非文学家——也没有多少人想在这条路上出人头地。

当时鲁迅,也不过是着眼于介绍、翻译外国的文学作品,尤其是东欧的短篇小说。除此之外,他也会看些文学史或者批评——以了解作者的为人和思想,以便决定是否运用到中国来。所以所求的书,无非是以反抗和叫喊为主。

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呐喊》。

2: 铁窗论和《狂人日记》的诞生

回国后,有那么五六年,鲁迅都是住在北京会馆——抄古碑。

当时他想写论文,但是没有参考书,想翻译也没有蓝本。

据他所说:“古碑中也遇不到什么问题和主义。但是我的生命却居然暗暗的消去了。”

直到有一天, 一位老朋友的出现,开始了一番著名的铁窗论。

鲁迅说: “假如一间铁屋子是绝无窗户而万难破毁的,里面有许多熟睡的人们,不久都要闷死了,然而是从昏睡入死灭,并不感到就死的悲哀,现在你大嚷起来,惊起了较为清醒的几个人,使这不幸的少数者来受无可挽救的临终的苦楚,你倒以为对得起他们吗?

朋友说: “然而几个人既然这样,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

坦白说,鲁迅亲眼目睹过辛亥革命前后的一系列丑剧,自己也在不断变换的政府当局中任过职。这种多年极度失望的情绪让鲁迅对革命是保持着相当的怀疑态度。

但是这一次,鲁迅突然意识到:“说到希望却是不能抹杀的,希望是在于将来,并不能以我之必无的证明来折服他之所谓可有。”

于是,他最终接受了朋友的邀请,《狂人日记》于是诞生。这也是周树人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出现在大众眼前。据鲁迅的说法,这本小说依仗的也是先前看过的百部外国作品和一些医学的常识。

在民族存亡之际,是鲁迅挑起了大梁,让那份在青涩小伙手里本已摇摇欲坠的《新青年》重新焕发了生机。

从此,鲁迅在文学界打遍天下无敌手,这真不是吹的,因为当时的中国,是真的找不出任何一个可以与之匹敌的——鲁迅也算是个寂寞的孤独求败者。

这以后,《新青年》的编辑者一催再催,催几回,鲁迅就写一回儿,而让鲁迅作小说最得力的人,其实是陈独秀先生。

3 鲁迅小说的素材来源

鲁迅小说的素材来源于自己所听过或者见过的一点,但是通常又只采取一端并加以改造。

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按鲁迅先生的

说法是:“嘴在浙江,脸在北京,衣服在

山西,所以有人说我的哪一篇是骂谁,

某一篇又是骂谁?那是完全胡说。”

所以就像《阿Q正传》的问世,许多人都会怀疑自己是不是阿Q——那自然也是胡说。

照鲁迅先生的这种写法,会让人难以停笔,但是一旦中途有事打岔,待某一日再去更新,人物性格与故事场景则很容易与之前所想大相径庭。只不过这些,除了自己以外,其他一般人是很难觉察到——而某些批评大家还会说,这篇文章做得最为出色。

4 鲁迅做小说的目的

“说到为什么做小说,我总是抱着十

多年前“启蒙主义”——认为必须是为人

生,并且要改良人生。”

在鲁迅先生看来,为艺术而艺术的书不过是消遣,也正是基于这种写作目的,鲁迅先生的取材,也多次来自于病态的、不幸的人们当中,自然是为了引起疗效。

对鲁迅而言,文字只求表意,力避行文唠叨,不去描写风月,对话自然也是点到即止。

5:小说的修改及对自家小说的批评态度

鲁迅先生写完之后,必先读两遍,修改三五句,直至顺口,如果没有相应的白话,宁愿用古语。所以,我们现在会觉得鲁迅先生语法上貌似文不文、白不白,那也是缘来于此。

大作发表后,鲁迅一律不接受批评。

中国创作界固然幼稚,但是批评界更是幼稚——不是举之上天,就是按之入地,倘将这些放入眼里就要自命不凡,或觉得非自杀不足以谢天下。”

鲁迅先生认为:“批评必须坏处说坏,好处说好,才于读者有益。”

鲁迅先生对外国的评论文章比较推崇,按照他自己的调侃,可能是觉得这些人对他而言是没有任何恩怨记恨吧——所以,大概是可以借鉴吧。

但是,他也一定是会留心这个批评家的派别。

zacaocongsheng

zacaocongsheng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