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金城公主是如何被嫁到西藏的?

鸡公仔tiff
金城公主是第二位嫁给吐蕃王的唐朝公主,与文成公主相差70余年,当时赤德祖赞在吐蕃大兴佛教,当时的吐蕃太后派特遣使向唐中宗提出和亲,唐中宗下旨进封李奴奴为金城公主,远嫁吐蕃进行和亲。金城公主本是赤德祖赞为其子聘娶的妻子,但公主到藏时,王子已被信奉苯教的大臣害死,赤德祖赞自纳公主为妃。
金城公主虽不及文成公主在历史上声名显赫,美名远扬,但其入藏的处境要好于她的姑姑文成公主。
从传说中亦可看出,她做主将尺尊公主和文成公主所携的等身像对调。从此十二岁等身像供于大昭寺,八岁的等身像供于小昭寺,这无形中强调抬升了文成公主的地位。另外,在大昭寺的墙上有一副“王子认母”的壁画(这幅壁画很多寺庙都有),是说金城公主怀孕之后,
赤德祖赞的藏妃奸滑作怪,将其子掉包,金城公主一怒之下砍断红山龙脉,直到王子认回生母,公主才用铁链接续龙脉。虽然许子嫁父有些尴尬,但好在金城公主笃信佛教,与赤德祖赞志趣一致,在她的建议下,赤德祖赞接纳了从接纳了从于阗避难到吐蕃来的僧人,建寺安置,佛法在吐蕃获得更大的传播。
藏族传说,武则天欲发兵将文成公主陪嫁的十二岁等身像索回,吐蕃臣民将等身像移至大昭寺墙内藏起,将尺尊公主带来的八岁等身像请至小昭寺代替,唐中宗显龙年间,金城公主和亲入藏,将十二岁等身像寻出,安放于大昭寺中,至此两尊佛像便对调了位置。是以如今,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带来的十二岁等身像。每次顶礼觉沃佛,我都会想起这位貌如莲花,心地光明的女人。

我的等待苍白
和亲政策始于西汉,当年汉高祖刘邦御驾亲征匈奴,在白登被围七天七夜后,侥幸逃脱,由此开启了中原和亲少数民族的历史。
及至唐朝时期,我们耳熟能详的当然是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她不但为西藏带去了博大精深的中原文化,还为吐蕃和大唐换取了弥足珍贵的和平。因此,藏人将文成公主看作“绿度母”的化身,给予她崇高的地位,将她的塑像供奉于寺庙中,永奉香火。
70年后,又一位大唐公主踏上了和亲吐蕃之路,这就是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
金城公主本名李奴奴,是章怀太子李贤的孙女。李贤于公元672年被封为雍王,公元675年被册立为太子,但和武则天关系不睦,为其后被废埋下祸根。679年,李贤被告谋反,武则天派人在其东宫搜出其谋反罪证后,随即将他贬为庶人,流放巴州。一年后,李贤被逼自杀。
李奴奴的生父李守礼,是李贤3个儿子中唯一有子嗣的,后来承袭雍王爵位。710年,晋封为邠王。李守礼由于早年受李贤案的牵连,命运多戕,吃尽了苦头,因此即便他在官运亨通的睿宗时期,也无心为官,一味纵情山水,声色犬马,妻妾成群,光是儿女就有60多个,李奴奴就是他的小女儿。
李奴奴从小便离开父母,在宫中长大,被唐中宗李显收为养女。和其他公主一道,接受宫廷的培养和教育。良好的环境造就了李奴奴独特的气质,加上她容貌出众,多才多艺,在众多公主中显得鹤立鸡群,出类拔萃,很讨中宗喜欢。
公元700年开始,唐朝和吐蕃数次交战均大获全胜。到707年,吐蕃太皇太后赤玛伦再次遣使者到大唐进贡,并向中宗请求赐婚。中宗于是下旨册封李奴奴为金城公主,和亲吐蕃,嫁给吐蕃赞普赤德祖赞。此时的金城公主才10岁。
公元709年,吐蕃1000多人组成的豪华迎亲使团来到了长安,首领是吐蕃大臣、赤玛伦的弟弟尚赞咄。此次求婚不但规格很高,且聘礼丰厚,从皇帝到公主,人人有份。
(唐中宗李显剧照)
公元710年,中宗诏令左骁卫大将军杨矩为送婚使者,护送金城公主入藏和亲。中宗本人亲自渡过渭河,将金城公主送至始平县,并在此宴请百官,反复叮嘱吐蕃使者,金城公主是“朕之少女,长自宫闱”,“公主孩幼,割慈远嫁”。说到动情处,中宗不禁掩面痛哭,不舍之情溢于言表。
中宗赏赐了金城公主丰厚的嫁妆,“赐锦缯数万,杂伎诸工悉从,给龟兹乐”。同时,他还下诏,将始平县改为金城县,将百官送别金城公主之地改为凤池乡怆别里,赦免当地除死刑犯外的所有囚犯,减免当地百姓一年赋税。
这些都足见金城公主在中宗心目中的地位。
送亲使团在杨矩的带领下,沿着当年文成公主的进藏路线,异常艰难地向着拉萨前进。途经“九曲”之地时,金城公主被夕阳西下的黄河美景吸引,驻足观望,久久不愿离去。
经过一年的跋涉,金城公主终于在公元710年底到达了拉萨,吐蕃普赞下令专门为金城公主修建宫城暂住。不久后,金城公主和年幼的吐蕃普赞赤德祖赞举行了婚礼,吐蕃举国额手相庆,欢欣鼓舞。
公元710年6月,正当金城公主还在前往拉萨的路上跋涉时,大唐的皇位却已连换三人。中宗死后,李重茂即位,但他的屁股还没在龙椅上焐热,就被李隆基赶下台来,助其父李旦重新登基为帝。
(李旦剧照)
李旦上位后,接受杨矩的建议,将“九曲”之地以“公主沐浴地”之名割让给了吐蕃。此事招致朝野一片哗然,认为“九曲”之地不但是大唐不可多得的天然丰美牧场,盛产良马,而且是西北边陲重地,是大唐抵御吐蕃的重要门户。但李旦一意孤行,最终导致吐蕃轻易地得到了打开中原门户的钥匙。
金城公主入藏后,唐朝和吐蕃之间的关系曾一度缓和,但战争并未因此停歇。从714年开始,大唐和吐蕃断断续续的进行了数次战争,多亏金城公主的全力斡旋,唐蕃之间才未发生大规模冲突,始终游离在战于和之间。
直到公元733年,大唐和吐蕃在青海日月山划定疆界,订立互不侵扰盟约。
公元740年,金城公主在吐蕃病逝。李隆基得信后,为她举行了哀悼仪式,并罢朝三日。
金城公主和亲吐蕃,虽然没能从根本上解决大唐和土蕃之间的矛盾,但也为中原文化的传播和短暂的和平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参考资料:《新唐书》)

CoffeeIris
光看看那些回答,有几个人做答就有几种版本,都说是研究历史的学者,但到底是谁的才正确呢?

小biang涛
金城公主是中国古代和亲史上很难得的“真”公主了,她确实是李唐皇室的近亲,她的父亲雍王李守礼,是大名鼎鼎的武则天和唐高宗的儿子李贤,李贤曾经是唐高宗后期的皇太子,后被武则天废黜,然后赐死。
李守礼在李贤死后一直幽禁宫中,直到唐中宗复位后,才被封为雍王,过上了皇亲国戚的生活。从此主要的工作就是“生娃儿”,史书记载他一共有60多个子女。金城公主就是他的女儿。所以金城公主的真实身份是唐中宗的哥哥的儿子的女儿,这么显赫的身份,在古代和亲公主里是很少见的。
很多人已经根据汉文史书的记载讲了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历史了,我想从藏文史书的记载来回答一下,看看藏族人是怎么看待金城公主的嫁到吐蕃的。藏文史书里面,金城公主嫁到吐蕃的过程,情节非常离奇。
在藏文史书贤者喜宴(མཁས་པའི་དགའ་སྟོན)中关于迎娶金城公主,有如下的说法,有一天,吐蕃赞普赤德祖赞(ཁྲི་ལྡེ་གཙུག་བརྟན)和大臣们商议,王子姜查拉本(ལྗང་ཚ་ལྷ་དབོན)英俊勇武,是天神之孙,身份高贵,不应该在吐蕃人中找老婆,应该像伟大的松赞干布那样去唐朝娶个公主回来。于是决定派出一个使团,由大臣尼雅·赤尚扬顿去长安求亲。最后唐朝皇帝李赤谢芒玛(ལི་ཁྲི་བཟེར་མང་མ)决定把他的女儿金城公主嫁给王子姜查拉本。李赤谢芒玛这个怪异的名字就是唐中宗李显。
看来,在藏文史书中,他们并不知道金城公主是雍王李守礼的女儿,他们认为金城公主是唐中宗的女儿。书中记载,金城公主知道父皇要把他嫁到吐蕃去时,拿出了一面能够看穿三世的神镜,她看到了自己和吐蕃人有一段姻缘,是三生三世注定的,又从镜子里看到了吐蕃王子姜查拉本英俊潇洒有如天神,于是同意嫁给王子。
然而婚事谈好以后,意外发生了,吐蕃派到唐朝求亲的使团的大使“尼雅·赤尚扬顿”自己的女儿曾经和王子姜查拉本有婚约,尼雅的女儿听说后,一怒之下跑去把王子给杀了,据说王子在半夜骑马时突然被箭射中而死。这时金城公主已经从长安出发,到了汉藏交界的地方,她拿出神镜,看到以前看到的年轻英俊的王子变成了一个白胡子的丑老头,预感事情不妙,心不停地阵痛。
当金城公主正在伤心之际,王子的父王赤德祖赞派人来通知公主,本来要和亲的王子已经遭遇不幸的噩耗,公主表示女人一辈子只能出嫁一次,既然已经出发了,就不能再回长安,于是继续启程前往拉萨。金城公主到吐蕃后,决定和王子的父亲赤德祖赞成亲,后来还生下了未来的吐蕃赞普赤松德赞。

李马冀伟
在唐太宗时期,有过文成公主婚给松赞干布的事。不过在当时的局面是双方几乎势均力敌,所以这种远婚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均势情况下的政治联姻。到了金城公主的时候,情况则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松赞干布以后的百余年里,吐蕃王朝凭藉强大武力,不断对外扩张,并与唐朝展开了争夺西域和剑南的斗争。天宝十载,由于唐边境官吏的苛求与压迫,南诏也反叛唐廷,归顺吐蕃。安史之乱爆发后,唐西北边防空虚,吐蕃乘机夺去了河西、陇右之地,并完全控制了西域。广德元年(763年),吐蕃一度攻陷长安,其国力达到鼎盛阶段。
吐蕃虽然与唐朝进行了长期的军事斗争,但双方的友好往来一直是唐蕃关系的主流。唐高宗时,又给吐蕃送去蚕种,并派谴很多擅长酿酒、制碾硙、造纸笔墨的工匠到吐蕃传授技术。唐中宗时,吐蕃赞普与唐修好。
景龙四年(710年),唐中宗将金城公主嫁于吐蕃赞普尺带珠丹。金城公主又带去锦缯数万匹,还有多种工匠和一支龟兹乐队。吐蕃还通过互市,向唐朝购买丝绸、茶叶等物品。内地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的输入,对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吐蕃的马匹、金银器和药材等也不断输入内地,长安的不少妇女还仿效吐蕃人在脸上涂赭红色,称为“吐蕃妆”。密切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加深了唐蕃人民的情谊。开元十七年,弃隶缩赞(尺带珠丹)上表说:“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合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这是唐代汉蕃人民友好关系的反映。
不过总的来说,金城公主的出嫁,是一种被迫的、屈辱的。类似于王夫之评价王昭君之远嫁匈奴。

开始懂了
641年,李道宗侄女被封为公主和亲吐蕃,嫁给了松赞干布,为唐蕃的和平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这也是历史上非常著名、影响力极为深远的一次和亲。其实,这样的和亲在大唐还有一次,那就是70年之后的金城公主嫁往吐蕃。当然,和文成公主一样,金城公主也并不是皇帝的女儿。
金城公主的名字是李奴奴,她的身份其实也是很尊贵的,她是章怀太子李贤的孙女,幼年时期就被唐中宗李显收养,这是金城公主的幸事同时也是不幸的开始,到底不是真正的公主,所以才成为和亲的对象。
李奴奴出生的时候是698年,这个时候,李唐王室刚刚开始在武则天的统治下有了喘息的机会,李显已经被立为太子,武则天有意改善关系,也不再囚禁李旦等。李奴奴的父亲李守礼刚刚算是获得新生。
李守礼的一生实际上是很悲凉的。他出生后不久,父亲李贤就被立为太子,他的地位也跟着水涨船高,但这种局面被他的奶奶所毁。九岁的时候同章怀太子一起被废为庶人遭到囚禁,三年之后被流放巴州,在极尽荒凉的地方呆了两年,期间章怀太子被害死。之后李守礼被接回长安囚禁在宫中,遭受到了来自至亲之人的痛苦折磨,时不时就会被武则天的人毒打。一直到698年,他才离开皇宫开府生活。他是章怀太子唯一活下来的儿子,不得不游戏人间来保全自己。
他的女儿李奴奴被接进宫中生活,他以为这样就能让女儿有一个好的未来,但是707年,在吐蕃吃了几次亏之后,摄政太后没禄氏派遣使者入京觐见唐中宗。一是请求议和,而是为了求娶大唐的公主。
和吐蕃继续交战对大唐也并没有什么好处,所以唐中宗自然同意嫁公主去吐蕃,即便不能保唐蕃之间永不起战争,但必要的居中调和还是必须的。有时候一个女人也许能抵得上千军万马。
唐中宗自然并不会让自己的亲生女儿嫁到那么远的地方,况且他的女儿基本也都出嫁了,这个时候最合适的自然就是李奴奴了。就这样,707年,年仅十岁的李奴奴被封为金城公主,成为未来的和亲公主。
710年,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吐蕃,沿着曾经文成公主走过的路,一路向西、向南进入吐蕃。当时还是春寒料峭时,唐中宗也曾唏嘘涕泪,毕竟也是真的在自己身边养大的,虽不是亲生女,胜似亲生女,但到底在帝国利益面前,女子只能成为牺牲品。金城公主所嫁的人是赤德祖赞,很可能年龄要比金城公主还小。
值得注意的是,金城公主是嫁去了吐蕃,也为唐蕃之间的和平做出了贡献,但是,并不意味着唐蕃之间就是一直和平的,就像当年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以后,唐蕃之间照样战争不断,和亲公主的作用只是一种调和剂,调和双方在战争前或者战争后坐在谈判桌上,能心平气和签署协议,该遵守的遵守,不该遵守的不遵守,不过如此罢了。
金城公主嫁去吐蕃之后,唐蕃之间仍旧摩擦不断。但金城公主确实为唐蕃之间的关系做出了努力,也在吐蕃受到了尊重。740年,金城公主去世,第二年,她的父亲李守礼去世。
而到了763年,吐蕃曾大军攻进长安,唐代宗逃亡陕州,吐蕃就立金城公主的哥哥,也就是李守礼的长子李承宏为皇帝,只是他这个皇帝只能算是伪皇帝,吐蕃占领长安城不过半个月就被郭子仪赶走,而李承宏被唐代宗废黜并流放,不久去世。
李守礼很悲催,女儿嫁去了吐蕃,而最小的儿子李承寀则娶了回纥的公主,756年,唐肃宗继位,决定向回纥借兵,李承寀就成了牺牲的对象。

dada
说到唐朝第二位公主远嫁西藏,有一位人物不得不提,这就是西藏历史上著名的女后——赤玛伦。
赤玛伦壁画
这位吐蕃豪门没庐氏的女儿,在二十年间,平权臣、立君王、订法度、兴会盟,吐蕃大事一言而决。可以这么说,她除了没自己登朝称制,做吐蕃赞普以外,活脱就是西藏版的武则天。
不过一个牛人的诞生,事先都得经过一段悲催岁月。武后当年都混到尼姑庵去了,赤玛伦虽然没惨到这个份上,但也憋屈了很久。
公元650年,松赞干布去世,其子贡松贡赞早亡,未能继承大统,孙芒松芒赞继位。芒松芒赞壁画(松赞干布的孙子)
主少国疑是一个封建国家最严重的的危机,尤其吐蕃大族势力鼎盛,即便强如松赞干布也得四处巡视,不断弹压。但芒松芒赞继位期间,吐蕃政局却出奇平静,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位名臣噶尔·东赞域松(汉史称为禄东赞)。在他的辅佐下,吐蕃顺利完成了权力交接。
接下来权臣当道的戏码就上演了,随后几十年间,噶尔家族权倾朝野,禄东赞和他的四个儿子,以父死子继的方式掌管着吐蕃朝政。甚至,吐蕃每年最重要的盟誓大典都是有噶尔家族主持,赞普只能坐在一边看热闹。
芒松芒赞当然不愿意大权旁落,但没办法形势比人强,他和王妃赤玛伦只能捏着鼻子,在一边看着噶尔家族表演。
禄东赞塑像
公允的说,噶尔家族的子弟真不白给。赞悉若和钦陵(均为禄东赞之子)都堪称人中龙凤,“大非川、承凤岭、虎山”三战,数十万唐军战殁。尤其是吐蕃王室还在公元676年遭受重创,尚在盛年芒松芒赞突然去世,年龄幼小的杜松芒波杰(也称赤都松赞,《新唐书》称为器弩悉弄)被噶尔家族拥上王位。
大概就是从这时起,赤玛伦成了吐蕃王室的主心骨。不过,如果噶尔家族保持团结,可能终赤玛伦一生也不会有什么机会。但公元681年噶尔家族的内乱,给了她一个难得机会。公元681年时任大相赞悉若在家族内乱中被杀,不久,钦陵带军队千里奔袭直入拉萨,将涉及刺杀哥哥的亲族灭门。连续两场仇杀不但让噶尔家族元气大伤,和牵涉很多吐蕃豪门。
等到噶尔家族内讧杀的差不多了,赤玛伦代表吐蕃王室出面,将大相授予了钦陵,并好言安抚。她深知虽然噶尔家族势力大不如前,但依旧不是现在能够撼动的,她和小赞普还得继续忍着。
公元699年,已经隐忍了接近50年的赤玛伦终于亮出了獠牙,将噶尔家族彻底根除,收王权于中央。赤都松赞(都松芒波杰)
王权收归赞普后,赤都松赞忙于在国内各地平复反叛势力,赤玛伦则坐镇拉萨主持行政大局,虽然吐蕃也任命了韦・达扎恭略(汉史称悉诺逻恭禄)为新任大相,但噶尔家族弄权的阴影太浓重了,别说是赤都松赞心里有阴影,之后几乎所有的赞普都心存忌惮,相比于外姓大相,还是自己亲妈更靠得住。
没庐·赤玛伦没有让儿子失望,她坐镇拉萨期间,主持会盟、颁发诏谕、接见使节,所有的政事都处理的井井有条。
公元703年(武周,长安三年),吐蕃使者带着千匹良马、两千两黄金入长安为赞普求婚。武则天也不想边境天天都闹得鸡飞狗跳,权衡之后,答应了吐蕃使者的请求。就在协商公主出嫁事宜之时,公元704年(武周,长安四年),赤玛伦的人生再遭重创。赤都松赞在平定云南蛮地叛乱的过程中,死于军中,年仅34岁。
赤都松赞的死迅,立刻点燃了吐蕃国内本未完全平息的叛乱。就在这种危亡时刻,王太后没庐·赤玛伦挺身而出,挽狂澜于既倒。
当时吐蕃形势危如累卵,旧唐 书·郭元振传记载,“吐蕃国中大乱 ,嫡庶竞立, 将相争权 ,自相屠灭……兼以人畜疲疠, 财力困穷。”赤德祖赞(野祖茹,胡须王)
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赤玛伦显示出了她不逊于男性雄主的霹雳手段。首先,她扶幼孙野祖茹(赤德祖赞,藏语意为胡须王)上位,并将忠于赞普的军队聚拢在拉萨周边,震慑国中别有用心的贵族。
对于国内敢于反叛的力量,赤玛伦毫不犹豫的挥起了屠刀,她派军队将叛乱的贵族大臣岱仁巴农囊扎与氏桂多囊擒获,并在苯教神山那拉山将这一批叛臣尽数处死。除此之外,她还遣使唐朝谋求两国关系缓和,以减轻外部压力。
公元706年(唐神龙二年),在唐蕃双方共同的努力下,两国终于在长安首次登坛合盟,史称“神龙合盟”。盟誓中约定了双方以赤岭(今青海日月山)为界,恢复经济交流。会盟之后,唐蕃的友好关系迅速进入高热状态,两国使臣往来不绝,在她有生之年,唐蕃一直保持着和平状态。
公元707年(唐神龙三年)三月,赤玛伦再次派大臣前往长安,将求亲表章放在中宗(李显)御案之上。这桩婚事在武后亲政时期(公元703年),武则天本就答应了,只是因为赤都松赞暴亡而搁置。这次,再提和亲虽然换了吐蕃赞普,但也算是对上次承诺的延续。李显最终选定雍王李守礼的女儿出嫁,并册立她为“金城公主”。
据敦煌木吐蕃历史文书 ·大事记年记载:“狗年(公元710年),赞普(赤德祖赞)驻于跋布川,祖母(赤玛伦)驻于 “仲”地。于赤帕塘议盟,派人准备赞母公主(金城公主)来蕃之器物,以尚·赞多热拉钦等 人为迎婚使者,赞姆金城公主至逻婆(拉萨)之鹿园。冬,赞普伉俪(赤德祖赞与金城公主)驻于扎玛尔、祖母(赤玛伦)驻于拉岗杂。于多麦之丹玛孜纳木尤,尚·嘉多与达格日杂集会义 盟。”公元710年(唐景龙四年)正月,唐中宗命左骁卫大将军杨矩护送金城公主入吐蕃。中宗亲自渡过渭河到始平县(今陕西兴平)设宴百官,并于早早到此守候的吐蕃接亲大使相见。席间中宗亲口告诉吐蕃使节,公主自幼娇生惯养,要求吐蕃对于金城公主务必小心呵护,不得稍有怠慢,而后中宗与金城公主洒泪而别。
同年二月,中宗为纪念远嫁吐蕃的侄孙女,特将始平县改名为金城县,将离别地点改名为凤池乡怆别里,并赦免当地死刑以下囚犯,免百姓赋税一年。
金城公主沿着七十年前文成公主的旧道入藏,吐蕃为迎娶公主特地在奚结罗岭凿石开山修筑道路。710年底,金城公主抵达拉萨时,她的夫君野祖茹(赤德祖赞)只有7岁,公主也不过只有12岁。这对少年与其说是夫妻,还不如是说是玩伴。在赤玛伦的主持下,将公主安置在专门为她修建宫城居住。
唐睿宗李旦
公元711年,再次登上帝位的李旦遣使入蕃,将金城公主过继为自己的女儿,并册封为长公主。同时,他还做出了一个脑抽般的决定,将河西九曲之地赠与吐蕃作为金城公主的“汤沐邑”,这个荒唐的决定给日后的唐朝造成了无穷无尽的麻烦。
河西九曲(青海东南部)之地水草丰美,自古以来就是天然的牧场,也是唐朝手中为数不多的良马产地,这次拱手让与吐蕃,使得本就良马匮乏的唐朝更是雪上加霜。
吐蕃得到了河西九曲,于此地设洪济(青海贵德县西)、大漠门(青海共和县东南)等城守卫,之后河西九曲成为吐蕃东进的根据地。这件事可以明显的看出李旦的政治智商,难怪被他的老妈则天大帝收拾的欲仙欲死。金城公主入藏时,带去大量的陪嫁财物,除了金银器物外,还携带了大量的工技书籍,以及大量的佛教经典,这些典籍促进了唐蕃之间的文化交融。唐蕃之间再次联姻,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两国之间的关系,虽然之后不久两国就再开战端,但是直到金城公主公元740年去世止,这三十年间,唐蕃两国使节往来达到了42次之多,两国维持了斗而不破的格局。并在公元733年(唐开元二十一年),唐玄宗应金城公主之请与吐蕃在赤岭立碑划界,相约“两国和好,无相侵掠”。
在吐蕃生活了三十年的金城公主,深受广大藏族同胞爱戴,她的传说也和文成公主一样在吐蕃大地上广为流传。赤祖德赞上表给唐玄宗说过:“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藏族人民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也有这样一句古谚语:“汉地货物运到博(即西藏),是我们这里不产这些东西吗?不是的,不过是要把汉藏两族人民心连在一起罢了!”
历史尘烟漫漫,细节楚楚动人,且让我为您一一展示!我是头条号藏地读行,欢迎您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