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第一部武侠小说是谁写的?

玉静瓶
《江湖奇侠传》,《江湖奇侠传》前后虽出自两人手笔,但小说内容和格局,完全浑然一体,成为民国章回小说中的优秀作品。这部小说中“火烧红莲寺”“张汶祥刺马”是被众多的小说、戏剧取为题材的;而这部小说中许多神奇的情节,又多有中国古代神怪小说奇幻变化、怪诞神奇的想象虚构的渊源,如金罗汉吕宣良有一对神鹰,渲染了主人公的神秘行迹,正与《西游记》中以沿路收徒征妖中的神妖的描摹相仿佛,奇兽成魔,灵物化妖,万物皆有灵性,于是主人公格外奇幻莫测。这是与一般宣扬武功的武侠小说略有不同,是神怪和武侠相揉合的小说体,正如书题的“奇”和“侠”两字。
小说前半部抗清意识较为显明,主线人物柳迟是明末隐居山出生,不少人物都与太平天国发生了联系,笑道人所述的昆仑派祖师,即为明末福王后裔;后半部抗夷意识又为突出,笑道人和哭道人的斗法和酒侠对红云老祖的说教,都透露了这样的观念。但其贯穿全书的却是以正压邪的义侠思想,这是民族传统思想的真理观、正义观。如前半部为张汶祥刺马翻案,直接把张汶祥的侠义精神写出来,后半部更着力写了酒侠的正义行为。因此,这部小说提供了社会思潮研究的生动材料。
小说宣扬了爱国主义的感情,这与成书的时代有密切的关系。哭、笑二道人的斗法,酒侠以琉璃球感化红云老祖等人,都淋漓尽致地以幻术形式反映了鸦片战争以来民族的危机。昆仑、崆峒因派别门户之见,嫌隙日增,最后在民族利益面前,重新携手合作,这反映了人民的愿望,是有现实意义的。
小说中大多篇幅描绘了湖南一带的风俗民情、民间传说,也是民俗学研究的资料。如湘阴、长沙的调龙灯,叫化背米袋多少划分等级的习俗,平江、浏阳两县的争水陆码头,等等,再加上众多的地方民间传闻故事,使小说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使读者看到旧时代的社会风貌,宛若进入了历史博物馆的民俗展览厅,目不暇接。这也是这部小说拥有众多读者的原因,其雅俗共赏,也不是一般粗劣的俗小说所可比。
这部小说的章法结构是着力写“传”,人各有传,传传相贯。因人物众多,传多事多,枝叶繁茂,从而主干情节开展比较缓慢,形成它自身传与传纵横交叉的艺术风格。作者在一百零六回中自白道:“虽则是小说的章法稍嫌散漫,并累得看官们看的心焦,然在下写这部义侠传,委实和施耐庵写《水浒传》、曹雪芹写《石头记》的情形不同。《石头记》的范围只在荣、宁二府,《水浒传》的范围只在梁山泊,都是从一条总干线写下来。所以不至有抛荒正传,久写旁文的弊病。这部义侠传却是以义侠为范围,凡是在下认为义侠的,都得为他写传。从头至尾,表面上虽也似乎是连贯一气的,但那连贯的情节,只不过和一条穿多宝串的丝绳一样罢了。这十几回书中所写的人物,虽间有不侠的,却没有不奇的,因此不能嫌累赘不写出来。”作者以“奇”和“侠”为写作的纲,以各人的传为目,贯穿成气势磅礴、规模宏大的长篇小说,这是构思上独特之处。这种匠心独运的构思,是比较了传统优秀的长篇小说之后而自走的道路,对读者自然会有启发的。
小说的后半部写了人物和事件的结局,与前半部珠联璧合,续作者的功绩也赫然可贵。原作者写到一百零六回,正有写不下去之感,他表白道:“至于两派的仇怨,直到现在还没有完全消释。不过在下写到这里,已不高兴再延长下去,暂且与看官们告别。以中国之大,写不尽的奇人奇事,正不知有多少!等到一时兴起,或者再写几部出来给看官们消遣。”由于原作者立意在于写出“奇”和“侠”,取材也多有传闻依据,难免使小说产生意境开拓之困惑。续作者便大胆虚构,指出新的思想境界,不仅续到有个结局,而且把现实生活中半殖民地社会人民的忧思也写了进去,使小说更具现实感。续作者写的外夷入侵幻境,却正是鸦片战争和抗日战争中侵略者狰狞残暴行为的真实概括。
广大读者欢迎章回小说,是因它在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是广大读者一份重要的精神食粮。续作者在一百零七回中有一席长达千余字的表白,其中说道:“不料一百零六回刊出后,看官们责难的信纷至沓来,仿佛是勒逼在下非好好的再做下去不可。以在下这种营业性质的小说,居然能得看官们的青眼,在下虽被逼勒得有些首急,然同时也觉得很荣幸。因此重整精神,拿一百零七回以下的奇侠传与诸位看官们相见。”可见,续作的原因是由于读者“勒逼”,使这部《江湖奇侠传》在后半部有更新的艺术意境,是读者的功劳。我们不妨说,章回小说是民众文学的财富,根在民众。

shihongmei_sy
平江不肖生
还珠楼主

christyltq

小眼睛二辉

linglingzero

过眼云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