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作家毛姆有哪些代表作?你最喜欢哪一本?为什么?

独一无二的琴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一1965年12月16日),英国小说家、剧作家。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性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刀锋》,《面纱》。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
我最喜欢《人性的枷锁》。
直接把微信读书的书评贴过来吧。
人性的枷锁是很久以来看得最热情的一本小说,几乎是手不释卷一口气看完了。从常理来说,菲利普并不是一个完美的主人公。他羞怯、自卑、懦弱、犹疑,不管是对待家人,还是对待朋友都算不上周到,尤其是和米尔德里德的虐恋,更是显得他自卑到病态,在爱情方面宛如一个傻子-简直就是一个傻子。在牧师伯伯临终前的那段日子,因为自己的经济原因,他日日盘算着什么时候伯伯才会死去,自己拿到遗产,简直让人怒火中烧看不下去。
这样的一个主人公并没有那么讨喜。但是,这本书的魅力也正在于此。菲利普就像你、就像我,就像我们身边的朋友。他的软弱就是你我的软弱,他的挣扎也是你我的挣扎。他的犹疑不定、左右摇摆,他面对理想和现实的迷惘,对情欲的冲动渴望,和现实中的芸芸众生如出一辙。
也许有的作家是用精巧的情节来吸引人,有的作家是用华丽的文笔来诱惑人。而毛姆,他是用文字重塑了一个一个鲜活生动、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并且用辛辣的笔触触及了我们心底深处那些不堪与人说的小心思、小秘密。让人感觉-“啊,居然有人能把我心里无法描述的情绪形容得如此妥帖!”他说自己只是二流作家,我觉得太过谦虚了。到目前为止,我只看过他的《月亮与六便士》、《人性的枷锁》两本书,这两本书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即:对理想的追寻和对生命的拷问。人生的意义究竟是什么?在《月亮与六便士》里面,思特里克兰德抛弃一切去追寻自己的理想,在穷困潦倒中悲惨死去,甚至也不在乎自己最后的杰作并未流传于世。反观菲利普,他年轻的时候轻浮跳脱,自卑敏感。渴望别人的认同;情窦初开之时,跟着自己的感觉走,毫不顾及后果的和威尔金森小姐打得火热;对待学业也没有长性,每次遇到挫折,只会换个环境重新来过……他既不坚定也不崇高,跌跌撞撞地在寻找最适合自己的道路,在这条道路上辜负了很多人,也在米尔德里德那里受了不少苦。直到千金散尽、一贫如洗,不得不自己挣钱之后,他也许才真正开始了脚踏实地的生活。最后,他意识到生命的意义也许就在于平凡,在于那些最简单的东西:一个家,一个妻子,一个孩子。一粥一饭、一双手也许比东方的美景更加吸引人。
他和思特里克兰德完全是两类人。菲利普更接近我们自己,因为我们也是这样跌跌撞撞,这样迷惘前行。我们也曾年少轻狂,不知天高地厚,也曾经头破血流,落入谷底。我们中的大部分人,也是在各种迂回宛转之后,终于找到了自己生命的方向。不管是像思特里克兰德那样追寻理想,还是像菲利普这样回归家庭,每一条路都是生命的意义。哪怕是菲利普浪费的那些光阴-那些学画画又放弃的日子,也会在他以后的生命里留下痕迹,并且证明它曾经存在的意义。
就像波斯挂毯的图案一样,何必深究这些图案背后的意思呢?你看它美吗?美。这就够了。
最后我想说,很多小说里面都会描述到大自然的美景给人的震撼,描述到最淳朴原始天然的劳动场景如何让人心情平静。我特别喜欢最后他们去摘啤酒花的那一段,喜欢充满生命力的萨莉。真的,大自然和劳动场景都会有着强大的抚慰人心的力量,每当我心情郁闷、情绪低落的时候,我非常希望自己能置身于梦想中的场景,比如阳光下的麦田。波光粼粼的湖岸。金黄色的草垛。有高大树木的密林,阳光像金色的丝线一缕一缕的洒在林中绿地上。
但是,这太难了。
90%的时候我都置身于一片丑陋灰暗的水泥丛林中。
我真的不喜欢城市。

色性禅心
毛姆全名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年1月25日一1965年12月16日),是英国著名小说家、剧作家,被称为英国的莫泊桑,故事圣手。
代表作有戏剧《圈子》,长篇小说《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面纱》、《刀锋》,短篇小说集叶的震颤、阿金等等。
四部长篇小说都读过,我最喜欢的是《月亮与六便士》和《面纱》。
最开始读国外名著就是从毛姆的这本《月亮与六便士》开始的,所以这本书对我来说有点启蒙的意味儿,意义也是不一样的。
读第一遍的时候,是硬着头皮在读。尤其在读到思特里克兰德占有施特略夫的妻子勃朗什,满足了一己私欲后又将其抛弃,并且毫无愧疚之心的时候,我有了弃书的念头。但我又很好奇毛姆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主人公,想知道故事的下一步会怎么展开,还是硬着头皮继续读,一直读到故事的结尾处。
读完第一遍对这本书没什么好感,喜欢上这本书是在读完第二遍以后。我开始慢慢理解毛姆塑造这样一个奇葩男主的意图,他是在借这样一个备受争议的人设,引导人们去探寻人活着的终极意义,正如毛姆在书里所写的:
虽然毛姆并没有在书里说明应该选择月亮还是六便士,但我觉得读懂这本书的人,心里都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02《面纱》《面纱》这本书围绕一个英国中产阶级女性展开,她的名字叫作吉蒂。吉蒂有一个内向少言的父亲,一个强势又势利的母亲,和一个其貌不扬的妹妹。
母亲自小把吉蒂当作摇钱树来培养,希望吉蒂有朝一日嫁入豪门,自己借此过上优渥的生活。青春季一年又一年的过去,眼看着妹妹有了不错的结婚对象,吉蒂的白马王子还是没有出现。母亲着急了,对吉蒂也没了好脸色。这时细菌学家沃尔特闯进吉蒂的生活,并对她一见钟情。吉蒂就这样在一阵慌乱之中,为了挽回些许的尊严和面子,嫁给了沃尔特。
虽然沃尔特对吉蒂非常不错,可吉蒂始终无法爱上他。两年后,吉蒂出轨了,她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其实不过是自己编织的一场美梦。这个男人不过是贪图吉蒂的美貌,寻求刺激,根本不可能为了她放弃大好的仕途。
无奈之下,吉蒂只能答应沃尔特一起前往疫区,做好随时赴死的准备。可死去的不是吉蒂,而是痴情的沃尔特。沃尔特因心碎而死,吉蒂却因修女们的无私奉献看到了生活的另一种可能,找到了通往精神救赎的道路。
故事的最后,吉蒂返回英国故乡,和父亲一起生活,并说了下面的话:
我们每个人都无法避免犯错,但只要认清前路的方向,迷途知返,人生定能柳暗花明。

stellawa
毛姆是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剧作家,全名为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很典型的英国名字。他的长篇小说代表作有《人生的枷锁》、《月亮和六便士》等,短篇小说集包括叶的震颤、阿金等。代表作有戏剧《圈子》。毛姆一生创作作品集多,可以说是著作等身。我最喜欢的他的著作也是大家极为熟知的《月亮与六便士》。
《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一个家庭美满、事业有成的证券经纪人,突然在一夜之家放弃了他所拥有的一切,来了一场说走就走的流浪。别人对他的这种行为做出了种种的猜测,甚至是诋毁,然而他始终没有做出任何的答复,原来他是在追求他内心最执着的艺术梦。
虽然他在异乡穷困潦倒,但是为了梦想丝毫没有向生活做出一丝妥协。最后当他到达当南太平洋的美丽岛屿——塔希提岛时,他终于创作出不朽的画作,然而却将其付诸一炬,命运就是命运,他的最大魅力就是未来的不可预知性。
读过全书之后,我认为尼采的日神和酒神思想对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影响很深,日神精神讲究适度,规范着人的行为;酒神精神诉说放纵,释放着人心的原始性。
作品中的主人公斯特里克兰身上充分展现了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前半生的斯特里克兰受日神精神影响生活于幻梦之中,直到酒神精神在他体内苏醒,从而开始了一场自我本性的追逐。
一般意义上,更多的人这样理解这本书,理性与现实的冲突:理性如月亮一般高高挂起,使人仰望,渴望触及;六便士则散落于地,人们脚踩大地即可拾取,冷暖自知。
在人生的前四十年,斯特里克兰成了一名证券经纪人,事业上稳步向前;家庭中他的夫人符合当时上流社会所要求的女性风范,端正,典雅,能在任何场合中游刃有余地进行社交。这样的生活,放在我们今天来看也是极为成功了,斯特里克兰也就这样生活着,可以说是千篇一律,理性而适度,是日神精神的最好体现。
在之前曾经有过酒神节,酒神节主要内涵就是性的放纵,将人性之中野兽的一面解放出来,尽情放纵,同时也打破家庭和日常生活的一切界限。斯特里克兰前半生可以说是像社会大众所标榜的人生那样活着,但是他从小有一个当艺术家的梦,而正是对梦想的追逐充分体现了酒神精神对其影响。
他离开了自己的舒适圈,他将自己的一切枷锁都解开,不去在意尘世间的纷纷扰扰。他需要的是自我救赎,完成上天赋予自己的使命。他来到了塔希提岛,这个与世隔绝的南太平洋小岛,充满了原始的脉动,吸引了斯特里克兰,这就是他梦寐以求的地方。
但是天不遂人愿,他失明了,这对一个艺术家是多么大的打击,最终他扼住了命运的咽喉,创作出了一幅名画,但是在他要求之下有烧毁了他,这无疑是酒神的影响。
总毛姆是一位伟大作家,给我们带来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作品,深刻程度也发人深省,《月亮与六便士》表明日神精神规范了斯特里克兰的大半生,却终究难以抵挡住酒神精神的吸引。生活啊,就是这么魅力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