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人鼠之间》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来自文学大师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强烈反差,你怎么看?

如题,小说《人鼠之间》的戏剧性矛盾冲突来自文学大师对人物形象塑造的强烈反差,你怎么看?
提到的作品

[作品]人鼠之间

一段金子般的友谊,一个海市蜃楼般的梦想。 流浪工人乔治和伦尼是一起长大的好朋友。心智像小孩的伦尼不断惹祸,乔治只好带着他不断逃亡。两人一直梦想拥有自己的一块地,在那里种苜蓿、养伦尼心爱的兔子,不用再...

约翰·斯坦贝克

[作品]愤怒的葡萄

没有《愤怒的葡萄》,就不会有《追风筝的人》! ──卡勒德•胡赛尼 ·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的经典名著, 荣获美国国家图书奖、普利策奖双项大奖。 · 我不知道那里是天堂还是地狱, 但那里是我们...

约翰·斯坦贝克

[作品]珍珠

内 容 提 要 这是一本专为普通读者编写的科普读物。全书以珍珠为主题,分文化、 鉴赏与识别、饰品与佩戴、商贸知识四部分。用通俗的语言向您讲述了珍 珠的传说,为什么珍珠具有康寿之石的美誉,珍珠饰品当今的...

周佩玲

最新跟帖
momo夏天

momo夏天

谢谢您的邀请,恕本人学识尚浅,未曾读过,有机会去看的!

笨女孩

笨女孩

好的文学作品确实能够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而且对于小说而言,强烈的对比和反差才能使情节跌宕起伏,引人入胜

你柔美的容颜

你柔美的容颜

我沒看——但是謝謝您的邀請!記得某位不著名的大師說過——文學作品不是講故事,而是塑造人物形象……


鸭头片子

鸭头片子

“人注定要流浪,在不算漫长的人生里,人要么在逃离,要么在做梦。当你成为大人的一瞬间,也就读懂了《人鼠之间》。”

人鼠之间》是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作之一,豆瓣评分高达9.1分。本书被誉为真正的美国国民小说,美国中学10部必读经典之首(其它经典包括《麦田里的守望者》等),是全美图书馆联合会“21世纪最具挑战之书”之一。

主人公乔治和伦尼是两个流浪工人,他们是从小一起长大的好朋友。伦尼是个体型高大但心智却像小孩的人,而乔治是个体型小,但聪明机警的人。伦尼总是会在不经意间闯祸,时时需要乔治的提点,他对乔治言听计从,因此两人相依为伴,打工存钱,以期有一天能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和田地。

本书的故事并不复杂,概况起来就是两个美国青年追求梦想,但最终梦想破碎的故事。

这么一个简单的故事却能够成为诺贝尔文学奖经典作品,它的魅力何在呢?

很多人仅从友谊可贵、梦想易碎来解读这本书,但这还不足以看到本书的全部魅力。其实,《人鼠之间》是一本戏剧小说,书中包括了很多戏剧性的元素。

因此,我今天从它“戏剧性的叙事风格、独特的人物塑造、复杂的现实意义“这三个角度来进行解读。在文章的第三部分,我会结合自己的读书心得以及当时的美国环境,谈谈这两个年轻人的梦想为何会破碎。

人鼠之间》封面及内页

01、戏剧性的叙事风格:动作是戏剧的中心,剧本小说的叙事风格深化了小说的戏剧性

斯坦贝克在最初构思《人鼠之间》时,是打算写成戏剧的,后来又决定写成小说。尽管《人鼠之间》最终以小说的形式呈现给读者,但本书中还是带有不少明显的戏剧痕迹。

动作性、矛盾冲突、戏剧性的情境等戏剧要素都在本书中有所体现。今天,我就围绕语言动作和肢体动作,以伦尼错杀柯利太太后躲起来的片段为例,来解读本书的戏剧性叙事风格。

①语言动作:通过丰富而细腻的对白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人鼠之间》这本小说带有戏剧的痕迹,与其它小说相比,本书运用了大量的对白,通过丰富而细腻的对白来呈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伦尼错手杀死柯利太太后,就逃到河边的矮树丛里。因为他之前跟乔治约定好,如果闯了祸,就逃出来躲在这里。在伦尼躲在矮树丛的这段时间里,他脑海里浮现出已故姑妈的身影。

乔治和姑妈进行了一段很长的对话。大意是姑妈责怪伦尼非但没有照顾好乔治,还总是给乔治惹祸。可乔治却总是对伦尼照顾有加,每次有吃的东西都会分给伦尼。听完姑妈的指责后,伦尼悲伤地呻吟,说自己其实很努力地想照顾好乔治,但自己做不到,还沮丧地表示自己会找个山洞躲起来,绝不再给乔治惹麻烦了。

此后,伦尼的眼前还浮现了一只巨大的白兔,白兔指责伦尼爱闯祸、不配拥有梦想,还说乔治这次会丢下伦尼不管,一个人自由快活。听了白兔的话,伦尼又生气又害怕,所以他气急败坏地大喊大叫,说乔治不会丢下自己,然后大喊乔治的名字。

不管是姑妈还是白兔,其实都是伦尼自己在跟自己对话。作者通过争吵、辩解等大量的对白,来表现伦尼的内心世界。此时的伦尼很自责,他怪自己总给乔治惹麻烦;伦尼也很害怕,他怕乔治真的会丢下自己,不让自己养白兔(养白兔是伦尼的梦想,他喜欢可爱而柔软的东西)。

养白兔是伦尼的梦想之一

②肢体动作:连续而富有变化的肢体动作,彰显了人物内心的痛苦挣扎

小说结尾,乔治找到了躲起来的伦尼。乔治深知伦尼在错杀柯利太太后无法逃走,他也明白如果伦尼被柯利抓走,将会受到多么残忍的私刑。为了不让好友经受私刑的折磨,乔治选择亲手给伦尼一个痛快的了结。

但要亲手杀死自己朝夕相处的好友需要多大的勇气,需要经历多少痛苦挣扎!在这里,作者用了很多连续的动作来描写乔治,通过这些连续而富有变化的肢体动作,乔治内心的痛苦挣扎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书中描写到乔治摘下帽子,连声音都是颤抖的,他的手伸进口袋、掏出手枪、扳开保险,颤抖着举起枪,然后又把枪放下。乔治低下头看看那把枪,又转过头看看有没有人追来。随着柯利等人的叫喊声越来越近,乔治举起枪,稳稳地抓住,在手不抖的那一刹,扣下扳机。随后,乔治呆若木鸡地坐在地上,愣愣地看着自己的右手……

这一段描写在书中仅占了4页纸,但作者用到了这么多连续性的动作。通过这些动作,我们可以看到乔治在开枪前经过了多少心理建设和思想斗争。开枪后他又是多么悲伤和无奈。

书中插画:乔治用手枪杀死了伦尼

02、独特的人物塑造:伦尼又笨又爱闯祸,聪明谨慎的乔治为什么愿意一直与他为伴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构成小说的三大要素。一般来说,小说是通过塑造经典的人物形象来呈现主题的。

人鼠之间》这本书中,作者塑造了伦尼和乔治这两大主要人物,又通过这两个人物的组合搭配,来揭示当时美国经济萧条的社会环境下,底层人民的生活面貌,从而呈现小说主题。

①伦尼体型高大、力气惊人,心智却像个孩子,对乔治言听计从

伦尼在文中的角色就是一个脑袋不聪明、但干活卖力的形象。从他人的评价中就可以直观地看到伦尼的形象,农场一个工人史林姆这样形容伦尼:

“虽然不怎么聪明,不过我这辈子从来没见过干活像他那么带劲的人。他搬麦子快得吓死人。”

而乔治听了史林姆的话后得意地说:

“不需要动脑筋的事,只要吩咐伦尼一声,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他自己不知道要做什么。可是只要吩咐一声,他一定做得好好的。”

从史林姆对伦尼的评价以及乔治的回答中,伦尼的形象特征就很明显地展示在我们眼前:高大、力气大、不聪明。

甚至,乔治还说如果他让伦尼从悬崖跳下去,乔治真的会跳下去。从乔治的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伦尼对乔治的话言听计从。如果有事,只要乔治吩咐伦尼一声,他就会乖乖地去做。

②乔治聪明却又谨小慎微、口是心非

与其伦尼相反,乔治是个体格不高,却十分聪明机警的人。乔治和伦尼之所以会去新的农场打工,是因为伦尼在之前的农场闯了祸,所以乔治带着他逃了出来。在到达新的农场之前,乔治怕伦尼再闯祸,就早早地交代好伦尼要注意的事情。

乔治告诉伦尼新的农场主提问的时候,伦尼一句话也不要说,因为他一说就会出错。乔治还提前给伦尼找到了藏身之处——如果伦尼闯了祸,就跑到藏身之处躲起来。

此外,从乔治细心地检查被褥、从工友史林姆对乔治的评价等方面,都可以看出乔治是个聪明、谨慎的人。

可乔治在对待伦尼时,却常常口是心非。

乔治心情不好时,就会对伦尼横加指责:如果没有你,我的日子可以过得逍遥快活,可现在却只能跟你耗在一起,给你收拾烂摊子。

但其实这并非乔治的心里话,他早已习惯了两人朝夕相处的日子,东奔西跑的日子里,有人陪着自己是件挺好的事儿。乔治和伦尼虽然性格迥异,形成鲜明对比,但他们一路结伴而行、互相照顾。

书中插画:乔治和伦尼赶路的背影

③人物组合搭配:聪明谨慎的乔治为什么需要一个反常规的人陪伴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知道伦尼心智像个孩子,虽然没有坏心眼,但有时会控制不住自己的言行,经常闯祸。而乔治真好相反,乔治是个聪明又谨小慎微的人。如果没有伦尼给自己添乱,乔治就不需要四处流浪。

诚然,伦尼需要有一个像乔治这样聪明谨慎的人给他指点。但乔治为什么会愿意一直与伦尼为伴呢?乍一看,乔治的生活中并不需要一个只会给自己添乱的人。其实,这并不仅仅因为乔治善良,而是因为乔治需要伦尼。作者在这里设置的人物组合搭配非常巧妙。从某种程度上说,乔治和伦尼是现实与梦想的隐喻。

乔治是个聪明谨慎的人,他自然知道在当时萧条的经济环境下要实现自己的梦想——拥有属于自己的房子和田地——并非易事。但他又不甘于像其他工人一样,拿了工资就去镇上霍霍完。他希望自己能实现梦想,尽管希望渺茫。

而伦尼傻乎乎的,他意识不到实现梦想是件多么艰难的事情,所以他对生活、对未来充满希望。他的存在让乔治更加坚定他们共同的理想。在伦尼身上,乔治能够汲取到朝理想努力的能量,而不是像其他工人那样沉沦与眼前的生活、向现实妥协。

在我看来,在某种程度上,人是靠理想信仰活着的。没有理想的人容易失去努力生活的勇气和动力,沦为生活的奴隶。伦尼是那个人乔治相信理想的人,也就是说,乔治需要借助伦尼,短暂地逃离现实生活,让自己沉浸在对美好未来的想象中。

乔治和伦尼梦想拥有自己的房子和农田

03、复杂的现实意义: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广大劳动者倍感孤独,美好生活可望而不可及

不可否认,一个人的命运是由个人的选择和行动组成的。每个人做什么选择、做出怎样的行动,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但在某些特殊的时代,当时的社会环境、社会结构、社会风气、历史条件都会对个体的命运产生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很不幸,乔治和伦尼就生活与特殊的历史时期——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当时的美国经历了经济危机,社会萧条。那么这样的社会环境下,乔治和伦尼的命运走向是怎样的呢?

①`拥有单纯而美好的友谊,是每个孤独者的幸运

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美国贫富分化,整个社会充斥了金钱至上的氛围。工业化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让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加强。乔治和伦尼初到农场的时候,史林姆这样对乔治说:

“很难得看到有人会这样在一起。真搞不懂这世界为什么会变成这样。好像天底下没人可以信任,你怕我,我怕你,你防我,我防你。”

乔治回答说:

“东奔西跑到处流浪,有个人可以陪在身边,感觉好多了。”

可见,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对于居无定所的流浪工人而言,拥有一份单纯美好的友谊难能可贵。而乔治和伦尼从小一起长大,乔治带着伦尼到处打工。在朝夕相处的岁月里,两人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在小说最后,乔治亲手杀死了伦尼,其实也是出于他对伦尼的感情。

伦尼在杀死柯利太太后,便跑到河边的矮树丛里躲了起来,等乔治来找他。乔治虽然嘴巴上说着讨厌伦尼,告诉伦尼如果没有他,自己会过得更轻松自在。但在长久的陪伴中,他们两个已经习惯了互相陪伴、彼此依靠。为了不让伦尼落入柯利的手里被他们折磨至死。所以,乔治掏出了偷来的枪,强忍内心的痛苦,亲手朝着他亲爱的朋友开了一枪。

书中插画:乔治和伦尼在烤火

②社会大环境注定了普通工人的美梦易碎,美好的生活可望而不可及

三十年代的美国作家在文学创作上更关注社会问题,同情底层的劳动人民。本书作者斯坦贝克曾经说:“三十年代的美国文学第一次表现了从‘我’到‘我们’的转变。”

人鼠之间》与1937年出版,本书中也体现了斯坦贝克对底层人民的同情。以小见大,乔治和伦尼其实正是当时美国底层人民艰难生活状况的一个缩影。

其实,从本书的书名就能窥见两个主人公的命运走向。书名《人鼠之间》来源与英国诗人罗伯特·彭斯的致鼷鼠,诗中有这样一句:“人也罢,鼠也罢,最如意的安排也不免常出意外。”

以我们现在的视角来看,乔治和伦尼的梦想其实不难实现。他们希望等有一天存够了钱,就买下一栋小房子,买几亩地、一头牛、几只猪,然后就可以靠农作物和牲口生活了。伦尼力大惊人,是干活的一把好手;乔治聪明机警,善于计划。所以,只要他们脚踏实地打工攒钱,梦想早晚都会实现。

然而生活却跟他们开了个大玩笑。伦尼失手杀死了柯利太太,畏罪出逃;乔治为了让伦尼免于残酷的私刑,亲手了结了伦尼。伦尼的去世打破了乔治对未来的美好想象,乔治因而不得不面对现实,沦为跟其他工人一样平庸的人。

不管是乔治、伦尼,或是其他工人,或许他们曾经都有过梦想。但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底层的劳动人民鲜少有人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就像一只可怜的小鼷鼠。

HSCnana

HSCnana

感谢邀请!管窥之见!矛盾冲突,反差强烈更凸显人物个性,将剧情推向高处,犹如火山口喷发熔岩……同时也意味着主人公悲剧的开始,梦终究破碎,再完美的安排也逃不过命运里的意外!

悠然_小鱼儿

悠然_小鱼儿

我未读过人鼠之间这部作品,我知道有个五鼠闹东京,因为????️包公所以就不怕这些小魔怪!

Gigi-发现一点点进步一点点

Gigi-发现一点点进步一点点

这篇文章,主要内容就是乔治和雷尼在去农场工作的路上发生的事。

巴士司机没把他们送到目的地,让他们提前下车了,他们只能穿过森林,走几里路去农场。

乔治是一个顾全大局的人,他照顾着雷尼,什么事都要操心,雷尼闯祸了,他要善后,要带着雷尼一起逃走,没放弃过雷尼。

雷尼是一个比较傻的人,什么都不记,总是忘东忘西,必须要靠乔治提醒。他的爱好竟然是玩老鼠,捏老鼠玩,直到把活的老鼠捏死,这真是奇怪恶俗的爱好。

他们的争执就是由雷尼捡到一只老鼠开始,老鼠被他捡到时已经死了,不过,他还是要玩,放在口袋里,一直捏一直捏。乔治早就发现了,他太了解雷尼了,所以,让雷尼交出来扔到了水里。

结果,雷尼趁着捡树枝的时候,把它捡了回来。乔治只好第二次把它扔了。

没有雷尼这个麻烦,乔治本可以过得很好,能赚些钱,不用到处跑,一个人逍遥自在。

他虽然有这些想法,生气的时候也说了出来,但是还是会带着雷尼,不抛弃雷尼。

这就是主要人物的复杂之处,文中清晰地表明了这一点,他是处在比较强势的位置,雷尼则处在弱势的位置。

这是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反差。

再一点,雷尼为什么喜欢捏老鼠,没有讲,他就是喜欢它。这一点可以更加突出雷尼又傻又笨,这可以让两个人物的形象反差更大。这一点也可以表明,雷尼离不开乔治。

可最后,雷尼竟然愿意自己一个人离开,让乔治摆脱他这个累赘。他这样想了,还多次强调,说明他是可以改造的。

乔治强调不会放弃他,他们憧憬着美好的未来,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不需要更多的悲剧,要对未来充满希望。即便生活非常艰难。这应该是这篇文章要表达的主旨。

小马达

小马达

这个确实如此。

作者斯坦贝克笔下的角色由于智力、经济、社会环境等因素,常常表现的十分无助。孤独感是书中角色的共性。

人鼠之间》大量使用了动物形象。在整部短篇小说中,斯坦贝克常常利用动物形象来强调心理疾病、种族主义、以及不可避免的悲惨结局这一主题。

主角方面,描写两个相互扶持的好朋友——一位是头脑精明、缺乏教育的乔治·弥尔顿,一位是轻度智障、身材魁梧的雷尼·斯默——穿越加州到索莱达,梦想着拥有一片自己的土地。

人物角色雷尼·斯默被用作法定弱智标准,如果犯人在审讯中发现比雷尼·斯默聪明,那么他就得负刑。反之则意味着他不明白自己做了什么。

尽管作品有很多负面的东西,但文学价值很高。斯卡赛特更称“在真正的文学中,生命的苦难被转化为艺术的美。”

emilychang

emilychang

人鼠之间》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斯坦贝克的代表中篇小说。约翰·斯坦贝克非常善于通过刻画不同人物形象的强烈反差来推动剧情发展。先讲下这部作品的背景,以便读者更好理解主人公的悲剧式命运。

20世纪三四十年代,美国经历经济大萧条。大量被剥夺了土地和家园的田农不得不背井离乡,过上了打短工的迁徙生活。他们渴望拥有一片土地、一幢小房子、一头牛、几头猪......主人公乔治和莱尼就是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出去务工,经历了产生梦想-酝酿梦想-梦想破灭的过程。


这里主要从两大主人公智力和体力上的反差、保护与被保护的人物形象反差来阐释约翰·斯坦贝克是如何通过塑造反差形象,来推动冲突发展。


1、莱尼:极其强大的身体能力和极其低下的智力水平

小说开头有这么一句话:

他们一前一后走下小路,就算已经到了开阔的地面,依然一个跟在另一个身后。


戏剧性的是,走在前面的是小个子乔治,后面的是大个子莱尼。大个子就是这么听小个子的话,一步也不敢逾矩。这也为后面的剧情定下了基调:小个子是主导,大个子是被主导;小个子的角色是保护,大个子则是被保护者。


这就形成了一个大反差。

一般说来,身材占优势的人更容易成为保护者。在这一对的关系里,莱尼却是需要被保护的那个人。虽然力气巨大,徒手能捏碎农场主儿子的一只手,但莱尼不过是个智力低下的“巨人”。


极其强大的身体能力和极其低下的智力水平放在一起,成为莱尼不可避免的悲剧根源,也是为莱尼最后犯下杀身之祸埋下了伏笔。一旦离开乔治的照看,莱尼犯的错误越来越大,尽管他毫无恶意。从一开始的摸小老鼠,但因为力气太大而一次又一次弄死老鼠,到只是想单纯摸摸女孩的红裙子而被追杀,到最后他被科里(农场主儿子)老婆勾引而摸了她的头发,女人不断尖叫,导致被莱尼扭断了脖子。



2、乔治: 精明却可以不世故

一开始照看莱尼,只是出自乔治的虚荣心。莱尼虽然高大威武,却很听话。乔治叫他做什么,他就做什么。甚至有一次,乔治叫他跳河。不会游泳的莱尼乖乖照做,临近淹死之际,他还感激乔治的救命之恩。


或许是被莱尼的纯真感化,在那之后,乔治真正从心理上接纳莱尼,并且和他一起憧憬他们未来家园的模样:有土地、有房子、有牛有猪......


乔治是个精明能干的人,开始还有点投机的成分。后来他知道,拥有家园成为了他和莱尼两个人的梦想。甚至可以说,莱尼是他的精神动力。莱尼要求他一遍又一遍地描述他们梦想中的家园。乔治也乐于一遍又一遍地讲述,讲到最后他们都信以为真那是可以实现的梦想。


到最后,莱尼失手杀了科里的妻子,为了避免莱尼受到残酷的私刑,乔治不得不亲手按下杀死莱尼的扳机。莱尼死了,乔治的田园梦也死了。


3、结语

两位主人公身上巨大的形象反差和性格反差,推动了小说的戏剧性冲突,为读者呈现巨大时代下小人物的悲剧命运。人鼠之间的最佳设计,往往落空。

ECHOJING

ECHOJING

世界诺贝尔奖文献馆

◎秀容烟雨/趙志丹

人鼠之间》(OF MICE AND MEN),是美国作家约翰·斯坦贝克的中篇小说, 作品于1937年出版。

人鼠之间》故事,不仅艺术地展现了田园牧歌式的农庄生活和残酷的社会现实的冲突,而且反映了人对生存条件的真切感受。“鼠与人的最佳设计往往落空”——正是人类生存处境的形象写照,体现作品包含的悲剧内涵和哲学意蕴使之升华为一篇代表普遍经验的现代寓言。

人鼠之间》讲述了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两个一贫如洗,却又相依为命的美国流动农业工人佐治和李奈从怀揣梦想——追逐梦想——接近梦想——梦想破灭的悲惨故事。

故事主人公莱尼是个大个子,像一头熊似的。虽属人类,可动物般的举止让人觉得他是个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的白痴。在向经理介绍莱尼时,乔治夸他是顶呱呱的雇工,像公牛一样结实。在农场上拥有至高权威的头把手马车工——施琳也对莱尼的力大无比表示认可,说从来没见过这么壮的汉子。逻辑上讲,在农场这样一个靠力气吃饭的工作环境里,莱尼拥有着无可比拟的先天优势。凭他的一身力气,加上乔治的精明能干,挣够用来购买理想中的那小块地的六百块钱应该只是时间问题。

莱尼一身蛮力带给他和乔治的是接二连三的麻烦:一只小老鼠被他抚摸时,遭捏死;施琳送给他的小狗,被他过度用力爱抚致死。两次小动物的死亡并没有让莱尼反省和意识到他自己力大无比带给他的潜在威胁;第三次麻烦是莱尼出于自卫捏碎了农场主儿子顾利的手;莱尼最后一次闯祸是他拨弄农场主儿媳的头发,那柔软的长发,使他兴奋不已。莱尼的反应使农场主的儿媳害怕了,他笨拙地想阻止农场主儿媳的高声尖叫。莱尼使劲摇晃她,结果农场主儿媳的颈骨被摇断了。当巨人的力量和痴人的智慧聚首在一副躯体中时,也就是莱尼悲剧的开始。农场主的儿子扬言要对莱尼处以残酷的私刑,乔治为使莱尼免遭私刑的折磨,只得开枪打死了莱尼。

故事揭示了在贫富分化、金钱至上的美国,劳动者的孤独是永恒的,劳动者之间的友谊是真挚的,而劳动者对幸福的期盼只能是一枕黄粱。

20世纪30年代,西方很多国家已进入现代工业社会,生活体现城市化、世俗化,主流社会的传统价值观念开始动摇,宗教不再是社会的中心,世界变得复杂而生疏,个人与社会产生疏离感、陌生化。个体所感到的孤独和无所依靠的心境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关系的特征。工业化、城市化的结果带来了机械文明的统治和技术官僚体制,人的生存环境逐步失去了农业社会中的个性和人性。社会成为一种抛开人而独立运转的抽象异己力量,而人则变成了机器的奴隶。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大萧条时期的美国,由于工业资本家及其代理人——银行的强取豪夺,失去了土地和家园的佃农和季节性工人不得不背井离乡,通过打短工艰难度日。他们渴望拥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土地,过上安定的生活。

作品影响

人鼠之间》作品,被搬上“百老汇”舞台,1938年被授予该年度“纽约戏剧评论奖” ;1941年被拍成电影。

在英国普通中学教育证书考试中,9 0%的答案来自《人鼠之间》等三本书。

作品评论

“斯坦贝克用高尚的失败者的神话来对抗美国有成就的胜利者的神话。”

——利奥·布劳迪(美国文学评论家)

“《人鼠之间》是一幕催人泪下的悲剧,使读者对这两个小人物的命运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毛信德(外国文学教授)

故事的主题是“那种产生悲剧最古老、最普通的根源:即人类不可避免地要和他的同类隔离。”

——伊恩·乌斯比(英国评论家)

人鼠之间》作者 约翰·斯塔贝克

约翰·斯坦贝克(1902—1968),美国小说家。生于加利福尼亚州塞利纳斯镇面粉厂主家庭,从小生活在农村和牧场,对乡间风土人情十分熟悉。1920—1926年在斯坦福大学选修英国文学和海洋生物学,同时靠从事各种体力劳动维生。

约翰·斯坦贝克

他的早期作品未引起重视,1935年,煎饼坪(一译托蒂亚平地)出版,立即受到好评。他用幽默的笔调描绘蒙特雷地区一群懒散而又淳朴的西班牙裔居民。《人鼠之间》(1937年)更具抒情的悲剧情调。《愤怒的葡萄》(1939年)是他的代表作,是描写美国30年代大萧条时期的一部史诗。小说写俄克拉荷马州佃农约德一家在大企业的压迫下,无家可归,长途跋涉前往西部另谋生路。历尽千辛万苦到达加利福尼亚,却又陷入果园主剥削与压迫的罗网。他们终于被迫反抗,参加了摘果工人的罢工斗争。小说所反映的社会问题引起了强烈的反响。1940年获普利策小说奖。其他作品主要有相持(1936年)、罐头街工厂(1944年)、月落(1942年)、《珍珠》(1947年)及后期的长篇小说晦气的冬天(1961年)等。他于196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1964年获美国总统自由勋章。






扎女孩的小辫子

扎女孩的小辫子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