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四大名镇”有3个都成了繁华城市,为何有人说朱仙镇却彻底没落?

小蔡一盘
昔日的明清四大镇,今天都怎么样了?
汉口镇成为武汉市区的一部分,其所在的江岸区是近代中国重要的国际交往中心和内陆第一大港;
佛山镇成为佛山市区的一部分,是武术之城、狮艺之乡,也是我国四大丝织业中心之一;
景德镇成为江西省地级市,不仅是“世界瓷都”,后来还是中国直升机工业的摇篮。
那么,还有一个镇呢?
它是四大镇中唯一一个位于我国北方的镇,也与岳飞有点关系;它曾有着江南水乡般的秀丽,也多次在黄河水患中浮浮沉沉。
它就是朱仙镇,时至今日还延续着古时朱仙镇的名字,在河南开封之邻讲述与见证着中原大地几千年的变迁。
视频截图中的朱仙镇,来源A XUAN LIU FILM
今天的朱仙镇看起来安静、古老,好像并没有在工业化的浪潮中换了面貌。可是,忆往昔滔滔不绝的历史洪波,朱仙镇数次没落又数次重生,曾经的它宛若一颗跳动在华北平原西部的心脏,迸发着经济活力与迷人的生命力。
朱仙镇启封故园,来源A XUAN LIU FILM
朱仙镇的兴与落
朱仙镇,兴也水运,落也水运。
春秋时期,朱仙镇位于郑国东北边陲。当时,郑庄公为保领地,命大将郑邴在朱仙镇古城村一带屯兵筑城,名曰“启封”。至两汉时,因要避汉景帝刘启名讳,更名为“开封”。而当时在开封城西北边的朱仙镇,就是一个平平无奇的居民点。
起兴
后来,宋太祖赵匡胤建都东京开封府,这座城市一度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人口大城。如此多的人聚居在一起,定会产生较多的物资需求,而物资从何而来?便利快捷的水运是不二之选。
于是,在开封城周围的四条便于漕运的河流逐渐成为北宋时期的“漕运四渠”,其中蔡河紧邻朱仙镇,朱仙镇因此成为开封附近的重要水运枢纽,其人口也一步步增长起来。因水运带来的兴盛,“朱仙镇”的称号于北宋末,首次见诸史料记载。
北宋漕运四渠图
南宋时,名将岳飞还曾在朱仙镇建功立业。靖康二年,岳飞两次胜金军。当时,宋高宗赵构企图南逃,岳飞直接上书反对此举,竭力请求宋高宗返回东京。可是,当时岳飞的上奏属于越级行为,惹恼了皇上,被以臣子越级、言语僭越一类的罪名革职。三月后,岳飞投奔河北路招抚使张所,随后任统制,随都统制王彦等带领七千人渡河与金人战,收复了卫州新乡县。
关于岳飞的绘画
绍兴十年,金人撕毁“和议”,大举进攻南宋。岳飞接到宋高宗的亲笔诏书后,立刻率军士向中原进发,于河南郾城打败金军。后岳飞部队又乘胜追击,一路赶至朱仙镇,以猛将带领背嵬军骑兵五百名出击,将金军杀得片甲不留,是为留名青史的“朱仙镇大捷”。
不过,尚有学者认为,朱仙镇一战的真实性有待商榷。原因有二:其一,目前与岳飞有关的书籍曾遭残损和散落,难以凭借不完备的资料作出论断;其二,在《三朝北盟会编》《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和中兴十三处战功录三本史书中,均未见对朱仙镇之战的记载,且在宋高宗诏札和岳飞捷奏中也未曾提及。时至今日,史学家仍对此事件的真伪意见不一。
朱仙镇的岳飞庙
虽然岳飞的“朱仙镇大捷”在史实层面还没有定论,但朱仙镇却留下了一座古老的岳飞庙。这座庙始建于明成化十六年,距今已有五百多年的历史,曾吸引于谦、乾隆皇帝、杨成武、朱穆之等历史名人到此赡分留墨。
经过数次翻修,朱仙镇的岳飞庙至今依然香火不断。
首落与再兴
元代前期,黄河向南由涡水等支流夺淮入海,后来因人们堵口修堤,黄河河道逐渐北移,之后,以商丘至徐州入泗水为正流。后来,曾经的“漕运四渠”相继淤塞,不能继续为开封城提供源源不断的物资供给。开封由此不通漕运,以致人口规模与经济地位大不如前,旁边的朱仙镇也难以幸免。
至明嘉靖六年,汴河淤塞,河南没有了对外联系的水道。而发源于开封府荥阳县,经朱仙镇过尉氏、扶沟、西华等县,至周家口与颍水合流,入安徽境,在颍州府正阳镇汇入淮河的贾鲁河似乎可成为河南与外界通航的重要水道。
因此,当时的左都御史胡世宁建议疏浚贾鲁河。工事完成后,贾鲁河从此成为一条沟通河南与江淮的通航水道。朱仙镇紧邻开封,又在贾鲁河之上,这座古老的城镇渐渐在贾鲁河的柔波细浪中走进了它红极一时的岁月。
贾鲁河流经朱仙镇
明人黄汴编纂的一统路程图记是明末旅行商贾的必备手册,里面载有当时由淮安至汴城(即开封)的水运路线:“淮安。十里湖口闸。十里移风闸……北廿五里周家店。十五里李方店。三十里西华县。一百廿里李家潭。四十里朱仙镇。起车。四十里至汴城。”能够被记录在商贾惯用的行程路线,想必当时的朱仙镇也是这一带的经济重镇了。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有人认为是元代的贾鲁治河使得朱仙镇的经济地位在彼时得到提升,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元代确有一官员名为贾鲁,因当时黄河于曹县白茅决口,在鲁西南一带泛滥达七年又入会通河北流,贾鲁为解决此患提出了挽回黄河故道的计划,并得到采用。当时,贾鲁发动大量人力、物力,在一年时间内完成了疏浚黄河故道、堵住黄陵决口、修筑堤防等一系列工事,耗费了中统钞184.5万多锭,解决了水患,实为治河史之罕见。为了纪念贾鲁治水,后人遂将流经朱仙镇的这条河命名为“贾鲁河”了。
再落与又兴
明末,李自成发动农民起义,曾与明军在朱仙镇有过一次重要战役。
崇祯十五年二月,李自成与罗汝才联军攻破襄城,次月,接连攻下河南东部十多座城邑,并将围攻开封。惊闻此讯,明廷命督师丁启睿、保定总督杨文岳和总兵左良玉、杨德政等率数十万大军援开封,各路人马先李自成一步抵达朱仙镇,成功会面。
面对声势浩大的明军,李自成采取围城打缓战法,在西边占据了较高地势,阻断了上游的河水。接着,李自成命部下在朱仙镇西南部挖了长达百余里、宽约一丈有余的深壕,将明军环绕。
《朱仙镇》连环画封面
而明廷临时组建起来的援救大军,其实内部并不团结。加之李自成不仅断了明军水源,还切断了他们运粮草的路,这数十万大军一度到了弹尽粮绝的境地。见农民军势盛,左良玉悄悄率自己麾下的十万军士抢了诸营马匹,想向襄阳南逃。谁知一众军士还没走几步,就接连掉进了李自成事先挖好的壕沟中,人仰马翻成一片。李自成立即率军杀来,数万士卒直接投降,仅剩几千精锐跟着劫后余生的左良玉逃往了南方。之后,李自成之部不仅获得了大量兵力补充,还有马匹数千、军械火器不计其数。此役之后,李自成进攻开封。
同年九月,开封城被决口的黄河水淹没、城墙尽毁,几十万人葬身鱼腹。不过,对于究竟是谁水淹开封,在各史料中仍旧说法不一。从目前史学研究来看,有史料支撑的说法大致有四:李自成掘河淹开封、明官兵掘河淹开封、明官兵和李自成先后掘河淹开封,以及黄河自然决口。虽然此事尚无定论,但开封城的确在那次滔天巨难中沉沦了。
前有战事、后又遇开封城被毁,此时的朱仙镇在乱世中再次没落,经济发展再次中断。
《水淹开封》连环画封面
后来,随着清王朝建立、政权逐渐稳定,朱仙镇日益恢复了往日繁盛,并在此时再度兴盛。
此时,往来开封的士人商旅,不免要经过朱仙镇走走看看。结合史料,我们大致可以勾勒出一个这样的故事:
一江南士子计划去开封会友,却因一路舟车劳顿而行囊空空,于是决定前往有名的朱仙镇采买。坐着船,士子沿着贾鲁河一路向北,发现途中有越来越多的船只与他擦肩而过。于是士子探出头去,仔细打量一番,发现不仅有商船、客船,还有体积较大的货船。士子心想:“不愧是远近闻名的朱仙镇啊!倒是更想看看它的真面目是何等热闹了!”
正如此琢磨着,遂听船夫一叫,朱仙镇已到。士子大喜,倏地站起来,却不料他临行前刚扯了缥碧色段子做的长袍被木椅上翘起的短刺划破了。“天哪!本想光鲜地去见旧友,这下可好,连个像样衣裳也没了。”士子一下失了兴致,站在船舱中,又急又恼,想来这北方也无甚丝绸罗缎,一时不知如何是好。船家见客人久久未下船,便上前询问原因,看了那破着洞的料子,轻松一笑说:“咱当什么事呢!客官下船后可以去西镇看看,那边一定有你要的样式,要多少咱这儿都有!”士子一听,喜上眉梢,整理好大起大落的心情,准备去西镇一探究竟。
朱仙镇启封故园,来源A XUAN LIU FILM
原来,这朱仙镇以贾鲁河为线,分为东西两镇,西镇聚集了不少成衣店,还有很多晋商设的票号。在客栈安置好行囊后,士子沿着估衣街缓步走着,惊喜万分,发现这里不仅有丝绸锦缎,还有非常多卖缨帽的店家。他数了数,竟有缨帽行40家、缨帽铺8家!
士子当即加快了脚步,心想这下好了,不仅可以置办一身华服,还可以配个精美的帽饰,岂不风光!不到半日光景,士子从头到脚焕然一新,一应衣物全部置办齐全,这才发现肚子早就开始咕咕叫了。于是,士子在熙攘的人流中拦下一路人,操着不怎么标准的北京官话问道:“附近可有吃饭的地方?”那路人先是一愣,反应过来后便热心答道:“这附近自是有的,只是东镇那边有更多好吃的东西,您不妨多走几步路,去那边看看吧!”士子谢罢路人,便向东镇走去。
朱仙镇的街道还算严整通达,一路走来,士子所经顺河街、杂货街、曲米街,每条街都更为热闹、更为繁忙。看到一家杂货铺有很多人在采买,他便也挤了进去。粉皮、金针等一下子吸引了士子的注意,这些都是开封一带的特产,他此前鲜有见过。随着目光的移动,士子惊觉店里还有茶叶、瓷器、纸张等物品,他突然感觉自己仿佛置身于南方老家一般,怎的这里竟有如此多南方玩意儿!
走出杂货铺,正感慨此处经济繁盛,士子与迎面跑来的一少年撞了个满怀,正想问那少年为何如此急迫,少年主动说道:“实在抱歉,我家母亲正急着酿酒,喊我速买些酒曲带回!如冒犯到了先生,还请恕罪!”士子抬头向前一看,发现这里有不少卖酒曲的店铺,想必是因盛产小麦吧!回过神来,士子和善地同少年道别后,便进了饭店吃饭。吃了面、品过口味不同于南方的酒、又尝了不少五香茶干后,士子便想再沿着没走过的街道散散步。
他又经过了炮房街、油篓街、晓先街等,也都是人来人往,好不热闹。只是有点奇怪,东镇不似西镇,这边的会馆建筑新旧极为不一,且参差错落、新旧夹杂,看起来不像受官府之命统一翻修的样子,也并不是有钱人家的房子更新,因为明明有的店铺生意红火,却仍然陈旧。
正这么想着,士子看到街边有一小贩闲来无事,便上前询问,那小贩上下打量了一番面前的外地人,说道:“先生一看就是刚来这里吧!您是不知道,只要那黄河一决口,我们这镇子就没好日子过。这不前些天刚来了一波大水,冲坏了不少房子呐!你看那边,那老李头啊今年都修了第三次房子了!”士子点点头,又追问道:“同在一镇,为何西镇的房子看起来新旧如若一般呢?”小贩一听,面露无奈:“我们这东镇低啊!连龙王都保佑不住啦!”士子这才彻底明白,难怪东镇有些零星的房子已人去楼空了,想必长此以往,东镇会有更多的店家搬去西镇吧。
忽然,一阵凿木头的声音传入了士子的耳朵,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顺着声音走去,看到了一位约莫耳顺之年的男子在刻木版。“想必这就是朱仙镇木版年画了吧!”士子平日里就喜欢了解些各地手工艺品,这回见到了早有耳闻的木版年画,颇有兴致,便买了几张装入衣袋,欲带回去收藏。
朱仙镇木版年画
翌日,士子离开了朱仙镇,前往开封城,那位久未谋面的旧友早就在城门口等着他了!士子开心地一路小跑,走近时细看却发现,不对呀!怎么会这样?竟会有此等巧合?原来,两位好友虽久未谋面,却非常默契地买了顶一模一样的帽子。两人四目相对,先是一怔,后逐渐喜笑颜开,好不快活地进城去了。
走向没落
几番起落,朱仙镇终究在时代的滚滚浪潮中走向了沉默。
清代时,黄河曾多次决口冲入朱仙镇,商人们便多次捐款重建了各会馆。雍正元年,黄河于夏秋时节决口,由贾鲁河南下过朱仙镇,“朱仙镇人烟稠密,河身浅狭,遂致漫溢,镇上房屋多被惨毁”。此次水灾损毁了很多刚刚修建完工不久的会馆建筑,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为此捐资,重修会馆,并且新建了牌楼。后来,乾隆二十六年,贾鲁河又因黄河决口而发大水,朱仙镇再次受到破坏。不久后,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又对会馆进行了重修,且此次参与集资的商人商号数量逾千家。这两次修缮工程共消耗了123000两银子,彼时的朱仙镇商业规模之大、商贾实力之强,都堪称最盛。
彼时商业正盛,各路商人在朱仙镇修建了关帝庙
然而,后来当朱仙镇再次遭到水灾后,山西和陕西的商人们再无捐资、当地的商人们也再无参与。道光二十三年,朱仙镇再遭水灾,河水带来的泥沙有七八尺深,此次灾后被破坏的会馆建筑等却并没有得到修缮,想必其商业已经走向了衰颓,商人们的实力也大不如前了。接着,光绪十三年时,黄河又决口了,且带来了大量泥沙。贾鲁河的河道且不说通航速度如何,因其河道淤浅,连航行都十分困难。
曾经为朱仙镇带来新气象的贾鲁河,此时在沧海桑田中气息奄奄。而与它相伴相生的朱仙镇,也丧失了最大的优势条件,商业自此衰落,再无往日辉煌。
1906年,平汉铁路建成,从卢沟桥、郑州一路蜿蜒至汉口。随后,不断有一道道公路、一条条铁路从河南内外穿过。朱仙镇再也回不到过去了,新的交通枢纽不断在铁路与公路的交汇点涌出,它们成为了又一批象征着时代发展与前进步伐的经济重镇。
今日朱仙镇
络绎不绝的商贾、舳舻千里的货船、香火旺盛的关帝庙……喧闹的往昔早已不再。但是,即便黄河的泥沙带走了鳞次栉比的会馆牌楼,消失的运渠带走了来往匆匆的游人商队,只有那朱仙镇木版年画,经历了起起落落流传到今天。
雕刻木版年画所用木版
朱仙镇的木版年画从北宋初年开始兴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封市先后成立了开封年画社、河南朱仙镇木版年画社等团体,陆续对木版年画的传统工艺进行挖掘与整理。时至今日,仍有很多学者从制作、艺术审美等方面研究着朱仙镇的木版年画。2006年,朱仙镇木版年画入选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不只木版年画,朱仙镇五香豆腐干也在传承留下了传统的制作技艺。2009年,朱仙镇五香豆腐干制作技艺被评为河南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
今天,贾鲁河一如往日般静静地流淌着。它路过郑州,看着两岸争相耸立的水泥森林,听着叮叮咚咚的工业脉搏;它途径周口,灌溉着大片的棉田粮地,承载着一队队快艇游船。
而曾经在它怀抱里最为闪耀的朱仙镇,已不见映着波光粼粼的布帆、不闻唤着吱呀声响的马车。砖瓦自是留不住,唯有烙印在文化源流中金灿灿的历史绝响才能被深深地刻进一代代人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明]黄汴.天下水陆路程[M]..杨正泰校注本.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2.
[2] 开封教育试验区教材部.岳飞与朱仙镇[ M] .开封:1934.
[3] 李长傅.朱仙镇历史地理[J].史学月刊,1964(12):38-42+46.
[4] 吴朋飞.明初南北转运中的中原运道[J].中原文化研究,2020,8(05):122-128.
[5] 许檀.清代河南朱仙镇的商业——以山陕会馆碑刻资料为中心的考察[J].史学月刊,2005(06):93-100+128.
[6] 张换敏.河道变迁与市镇兴衰——以朱仙镇为中心的考察[J].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30(05):89-90+97.

翘腿儿狐
中国四大古镇一般指广东的佛山镇,江西的景德镇,湖北的汉口镇,河南的朱仙镇。这四个城镇都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是灿烂的中国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分别代表了地域的特色和一定历史时期的风貌,具有鲜明的特色。
佛山镇
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佛山的历史起源于现禅城区澜石街道区域,距今约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来此繁衍生息,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
唐贞观二年(公元628年),因在城内塔坡岗上挖掘出三尊佛像,认为此地是佛家之地,遂立石榜改季华乡为"佛山"。佛山是“南国红豆”粤剧的发源地,也有“岭南成药之乡”、“狮艺之乡”的美誉,在明清时期就被誉为中国四大名镇。
2.景德镇
景德镇是中国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国家35个王牌旅游景点之一,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最值得去的50个地方之一。截止到2012年,景德镇市拥有国家4A级景区6个,分别是古窑·民俗博览区、高岭·瑶里风景区、浮梁古县衙、洪岩仙境风景区、德雨生态园、中国瓷园;国家3A级景区3个,分别是金竹山寨、雕塑瓷厂明清园、江西怪石林。
湖田古窑遗址,湖田窑是中国五代、宋、元三代各大制瓷规模最大,延续烧造时间最长、生产的瓷器最精美的古代窑场。属于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汉口镇
汉口的发展,始于明成化年间汉水改道以后,其主要是利用长江、汉水的水运之便,作为码头和商业市镇发展起来的。古代有“九省通衢”之称,至20世纪初,汉口已经成为了一个具有相当规模的大城市,被称为“东方芝加哥”。
它在地理位置上的优越性,逐渐吸引了很多周边的地主、农民、手工业者和全国各地的商人聚集在此,这样商业繁荣的汉口名镇至一九四九年和武汉合并至今。
4.朱仙镇
朱仙镇是国家文化生态旅游示范区,明朝时是开封唯一的水陆转运码头,境内有有中国三大岳庙之一朱仙镇岳飞庙,有中国木版年画鼻祖——朱仙镇木版年画,有建筑风格堪称东亚第一大清真寺的朱仙镇清真寺,有古开封城遗址等名胜古迹。
名优特产主要有朱仙镇木版年画、五香豆腐干等。
扩展资料:
佛山历史变迁
佛山原名季华乡,"肇迹于晋,得名于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据考证,佛山的历史起源于现禅城区澜石街道区域,距今约4500-5500年前,百越先民沿西江、北江来此繁衍生息,以渔耕和制陶开创原始文明。
宋元丰年间推行保甲制度,乡分都堡,佛山堡为季华乡之首。唐宋年间,佛山的手工业、商业和文化已十分繁荣。
明清时,更是发展成商贾云集、工商业发达的岭南重镇,与湖北的汉口镇、江西的景德镇、河南的朱仙镇并称全国"四大名镇",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天下"天下四聚",陶瓷、纺织、铸造、医药四大行业鼎盛南国。
清末,佛山得风气之先,成为我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源地之一,先后诞生了中国第一家新式缫丝厂和第一家火柴厂,并建立了"南洋兄弟烟草公司竹嘴厂" 。
民国元年(1912年),佛山正式改镇建制,南海县署也从广州迁至佛山。
1925年,国民政府将佛山从南海县分出,成立佛山市。
1983年6月1日地市合一,粤中行署和佛山市政府合并,成为广东下辖的一个地级市,这才是今天的佛山市有历史以来的历史开始。顺德县、南海县、高明县、三水县、中山县正式隶属佛山市的历史开始。后中山市由于是广东四小龙和远离佛山市,扩权设为地级市,正式脱离佛山市管辖。
1992-1994年,顺德、南海、三水、高明先后撤县设市(县级),由佛山代管。
2009年5月,佛山市辖5个市辖区,11个街道、20个镇。
参考资料:百科- 中国四大古镇

繁华落尽 他已看淡红
也只是有人说说罢了。至于事情的真相。还得深入实地去考察研究,才能下定论。不能道听途说,更不能妄下定论。当你在财政,社会矛盾,经济体制,产业科研,科教文化,工农业及旅游业服务业第三产业等等发展态势上做了的调查研究,那么这个镇子是否落后有落后是否进步你都会一目了然。更能写出一些有助于这个镇子建设发展的文章出来。为镇子的发展做自己的一份贡献力量。总比听别人说说。然后无视事情的真相要好的多呢。

nanmo
宋代朱仙镇依靠紧邻都城开封的漕运之利,发达起来了。后来黄河经常决堤,再加元朝定都北京,天时地利尽失,况且经常受黄河决堤之苦,衰落是必然。

春窝窝里的孩子
前几年去过朱仙镇,破败不堪!郭家羊肉很好吃!这么好的地方没有保护利用好,很可惜!可能和地方财政不重视有关系吧?也可能和领导没有意识有关系!

C小姐在星空下
朱仙镇,除了木板年画,为大家所知的也就是岳飞和他的十二道金牌。木板年画,现在已经成为一种莫名其妙的东西,我把它叫做日渐衰退的民间工艺。这玩意儿很贵,明明是工艺品,却要往艺术品的价格上靠拢;传统的手艺人也日渐凋零,所谓的电脑制版等等,让这东西变得和义乌小商品一样毫无特色。都是年画,它还面临着苏州桃花坞、山东杨家埠、天津杨柳青的竞争呢,而后者尤其是杨柳青的地理位置和宣传力度,一百个朱仙镇也只能望洋兴叹。最后,现在还有多少家庭认认真真的贴年画呢?即便是农村,也大多是路边买来廉价的春联套装胡乱一贴了事。作为发展重点来说,木板年画是比较单薄的。
其实别说朱仙镇没落了,就是河南省的发展相对广东湖北来说也是比不上的,而且河南对旅游的发展也有点不成体系,没有科学规划,总结起来就是简单粗暴、随心所欲。
作为朱仙镇来说,除了偶尔的民俗节目等可以见到外,许多河南本地人对此也不甚了了。大家去开封都是奔着清明上河园、开封府和所谓的开封小吃去的。朱仙镇?离市区三十多里地呢,去那干啥......看岳飞咱去汤阴去杭州啊!
一个先天不足,后天又失调的朱仙镇,没落是必然的,自然没办法和其他三个地方比。

liberal
这个有着千年历史的小镇现在估计都被很多人所遗忘了。朱仙镇,名字很优美,经常会出现在我国的一些著名的神话小说,或者是一些影视剧中。但是真是的朱仙镇如今是怎样的呢?现在的朱仙镇,旅游业不是特别优秀,文化产业几乎被遗忘,更别说经济如何了。那么以前的朱仙镇,为什么就那么火呢?
朱仙镇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北宋末年,到了明朝,朱仙镇更被称作中国四大名镇之首,景德镇还要出名。
很多人知道朱仙镇,可能是因为古代一位名人,他就是岳飞。朱仙镇是岳飞四次北伐的最后一个战场,所以这里有当时的点战台和古战场的遗址。朱仙镇并没有像景德镇一样一直辉煌名扬中外。到了民国,朱仙镇也因为战乱遭受了严重的破坏,很多古遗址古文物都没有了。
朱仙镇有很多值得去的旅游景点,例如这里的岳飞庙,是中国三大岳庙之一,建于1478年,庙里面是放着岳飞的手迹碑,刻有《满江红》。朱仙镇还有一座建于北宋的清真寺,已有将近一千年的历史,占地面积约9000平方米,寺内还有一座明朝的阿文碑。这可是 一座东南亚地区面积最大的并且是最大的古清真寺。
对于朱仙镇我们还有一个必须要知道,在朱仙镇已经有1300多年的历史的木版年画,也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朱仙镇的年画已独特的艺术风格,和具有特色的地方色彩,很受外国游客的欢迎,总共有20多个国家的博物馆都有朱仙镇木板年画的藏品。所以位于朱仙镇的木板年货博物馆一定要去参观。
还有这里的启封故园,更是投资了120亿打造的生态旅游景区,古战场,古开封遗址,这些都是散落在朱仙镇的著名景点,非常值得一去。
有那么多好玩的景点,和好看的景色,觉得真的值得来一次深度旅游。如今朱仙镇的样子,与之前鼎盛时期相比,真的是很相差太大了,很多人都无法接受,甚至是网友看到朱仙镇如今的样子,都为它而感到可惜。

TVB。
中国古代四大名镇是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河南朱仙镇,四大名镇鼎盛于明清时期,交通便利是它们共同的优势,繁荣富庶是它们共同的特点。
佛山镇(古代的佛山镇,现代的佛山)
佛山镇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晚期,佛山一带就有人类活动。佛山镇兴起于宋代,鼎盛于明清,佛山在明清时还是当时的全国重点中心城市,与北京、汉口、苏州并称为“四大聚”,类似于现在我国北上广深的地位。
现如今的佛山已经成为了一个地级市,并且是粤港澳大湾区重点城市,2018年以9935亿元GDP总量名列广东各市GDP排名第三位。可以说是中国四大名镇中发展的最好的一个古镇。
景德镇(景德镇陶瓷)
景德镇制造瓷器的历史要追溯到东晋年间,景德镇以其精湛的制造艺术闻名于世界,其中青花瓷更被誉为瑰宝,据说在清嘉庆年间,全国财政收入4000余万两,而景德镇就贡献了G600余万两,占全国收入的六分之一。
现如今的景德镇也以成为了我国一个地级市,现如今的景德镇已经成为了世界瓷都,并且是全国首批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汉口镇(汉口一瞥)
汉口被誉为“东方芝加哥”,是现在大武汉都市圈的重要组成,汉口与武昌、汉阳合并成为了现如今的武汉市,与武昌、汉阳并称武汉三镇。现如今的汉口已经高楼林立,商业繁荣,是武汉最为繁华的地区。
朱仙镇(朱仙美景)
朱仙镇的发展得益于其周边的水系——贾鲁河,在古代,漕运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因为它关系着古代民众最基本的生存问题——粮食,而华北地区不像南方地区河流水系众多,而且适合漕运的水系更是少的可怜,所以,中原地区的漕运就是一个难题。
但流经朱仙镇的贾鲁河因为在元朝时期曾经进行了治理,并且疏通了河道,所以贾鲁河成为了中原地区漕运的必经之路,而紧邻贾鲁河的朱仙镇也成了重要的河埠,由此朱仙镇经济得以迅速发展,成为了明清时期四大名镇之一。
那么为何经过百年的发展,其他的三大名镇都依旧繁华如初,而只有朱仙镇渐渐淡出人们视野了呢?笔者认为,原因有三:
其一,朱仙镇兴于贾鲁河,也荒于贾鲁河。朱仙镇的兴起与现如今的石家庄有些类似,石家庄原本为获鹿县的一个小村庄,因为紧邻正太铁路所以石家庄才从一个小村庄变成一个大城市,所以石家庄也被称为“火车上拉来的城市”。
朱仙镇同样如此,但是由于在清末年间,黄河改道,大量的泥沙沉积贾鲁河,导致贾鲁河失去了漕运能力,再加上时代的进步,铁路运输在当时已经发展起来,朱仙镇的交通优势逐渐丧失,所以繁华了百年的朱仙镇逐渐萧条下去,而这也是朱仙镇没落的最重要一点。
其二,朱仙镇是四大名镇中受战乱影响最深的一处。民国期间,军阀混战,外国入侵,而其他三镇依靠其本身的优势在乱世中受影响甚少,而朱仙镇也不同,大量房屋因战乱被破坏,人口锐减,经济凋敝,朱仙镇的经济在乱世被彻底击垮。
其三,朱仙镇于其他三镇相比,缺少竞争优势,佛山,汉口的发展得益于地理优势,景德镇的发展得益于产业支撑,而朱仙镇在这一方面就存在很大的短板,没有佛山汉口的地理优势,虽有传统的木板年画,但与发展陶瓷业千余年的景德镇相比又没有形成产业化规模,所以朱仙镇是四大名镇中优势最不明显的一个。
笔者认为,正是以上三点才导致现如今的朱仙镇相对于其他三大名镇来说相对低调很多,但瘦死的骆驼比马大,虽不及其他三镇,但朱仙镇在我国乡镇级的经济实力中,还是不逊色的。
我是小明唠史,唠历史,和你唠唠古人那些史,喜欢可以点赞关注哦!

fx082761
朱仙镇彻底没落的说法出现是因为朱仙镇的现状相比它曾经的繁华和其他三镇的发展状况,时过境迁,世事无常,朱仙镇没落的也是无奈。
何为中国四大名镇?
明清时期,景德镇市,佛山市,汉口镇和朱仙镇四个城镇商品经济极其繁荣,于是便称它们为四大名镇。
其他三镇的状况
汉口成为武汉三镇之一,由于地理位置的便利,自古就备受重视,周边的资源都往汉口聚集;景德镇的瓷器不必多说,那是闻名海内外,瓷器产业成为当地的经济支柱,现今已是地级市;佛山是广东几大重镇之一,且邻近广州,经济发展迅猛,现今也是地级市。改革开放后,这三镇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一日千里。
反观朱仙镇还真就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普通的镇子,繁荣程度于其鼎盛之时更是相差万里。
朱仙镇往昔的繁华
朱仙镇,始于春秋战国时期,因朱亥封仙得名,南宋民族英雄岳飞的军队就是在这里大败金兵。后来岳飞被十二道金牌召回冤死风波亭,这里算得上岳飞的伤心地了。
然而,朱仙镇的历史远不止于此,宋代时期的朱仙镇在政治、军事地位十分显著。明清时期,朱仙镇的工商业蓬勃发展,当时的朱仙镇可以说是一座城市,全镇面积约120平方公里,人口20多万,远远不是城镇可比的。朱仙镇商品经济极为发达,贾鲁河通连南北,把朱仙镇一分为二。城内街道纵横,商铺云集,有四万户居民从事商业运营,除了几十家客栈,还有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会馆,再加上数十个驿站,热闹非凡。上至达官贵人、文人墨客,下至商贾工匠、三教九流常年往来不断。
朱仙镇繁华的原因
贾鲁河是沟通黄淮流域之间唯一的通航水道,位于贾鲁河节点的朱仙镇,具有水运的独特的优势。贾鲁河穿过朱仙镇,南下连通淮河,联系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地,航运通畅。贾鲁河开凿之前,河南省对外经济联系都是通过汴河实现。元代多次决口的黄河,河道不通,贾鲁河逐渐成为河南对外经济联系的主要航道。有这样一条黄金水道,朱仙镇繁荣是很自然的事情。
乾隆时期,朱仙镇成为四大名镇之一,到了嘉庆年间,朱仙镇的商业繁华已经超越了河南省府开封,这时,朱仙镇的经济到达了顶峰。
朱仙镇因何衰落
朱仙镇的兴衰都缘于水。
由于贾鲁河处在黄河的边缘,黄河一旦决堤,不仅给其通航造成威胁,而且洪水过后的淤泥积塞,导致贾鲁河河床逐年上升,水运能力日渐下降。
朱仙镇由盛转衰的转折点是在1843年的洪水,这场水灾让朱仙镇伤筋动骨,贾鲁河的河道淤塞,客商的流失使得其衰落的局面难以挽回。屡经洪水破坏的朱仙镇到了清末,范围大幅缩小,许多闹市区已经成为了荒地、耕地,这时的朱仙镇已经失去了昔日的风采,饱经折磨的它甚至都不如普通的城镇了。
1906年,平汉铁路建成通车,越来越淤塞的贾鲁河更是无力同便捷的铁路竞争,依靠水运兴盛的朱仙镇彻底没落,直到今天。
以上所述就是朱仙镇兴衰的原因历程。
泱泱文脉承古今,不复繁华五千年!

百搭狐叔
朱仙镇没落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一、黄河的屡次决堤 漕运之利尽失
元朝定都大都(北京),开封失去了都城的地位,随着京杭大运河的启用,朱仙镇漕运逐渐开始走下坡路。最要命的是黄河的屡次决堤,惠民河也逐渐淤塞。
后来元朝派贾鲁治理黄河水患,重新疏浚了惠民河。为纪念贾鲁,惠民河改名为贾鲁河。明清时期,朱仙镇随着贾鲁河的再次通航,又开始了新一波的迅猛发展,达到鼎盛。
然而朱仙镇的命运多舛,从清朝道光年间开始,黄河又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决堤一次,总共有六次(1841年、1843年、1868年、1887年、1889年、1901年),而朱仙镇就是受灾区。
后果也是严重的,受灾的损失暂且不说,最关键的是贾鲁河被巨量的河沙严重淤塞,已经不能再通航了,漕运之利尽失。而且在1927年的时候,重新挖掘的新贾鲁河也不再经过朱仙镇。这对朱仙镇来说才是最致命的,因为这是它繁荣的根本。
没了运河的漕运,仅依靠历史悠久的木板年画不足以继续撑起朱仙镇的繁荣。明末朱仙镇最为鼎盛的时候,全镇人口多达二十万,如今人口只有那时候的十分之一。
二、开封失去省会地位 近水楼台不再
四大名镇中,朱仙镇与其他三镇不同,其繁荣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开封。从元朝建立行省制度以后,省会就一直设立在开封。当时,开封堪称中原的第一大城市。
在50年代之前,河南的省会并不是郑州,而是开封。
在清朝后期的历史上,黄河多次泛滥,尤其是开封地区。由于黄河的问题,原来的水路运输线被迫改道。不仅朱仙镇,包括省会开封,同样丧失了运输优势。在省内的地位,已经被西边的洛阳超越。
清朝末期,清廷开始修建京汉铁路。由于各种原因,铁路从郑县经过。这条铁路成就了郑州的异军突起,铁路运输迅速取代了水路运输。陇海线通车之后,郑州成为了南北交通的枢纽,经济发展十分迅速。在建国的初期,郑州已经拥有各种商铺2000多家。此时的开封却在逐步衰落,朱仙镇自然更不必说。
1954年,河南的省会从开封迁往了郑州,从此,开封丧失了省会的地位。皮之不存,毛将焉附。朱仙镇的加速衰落自然更不必说。

momo绝对会瘦成一
始建于春秋战后时期,后因魏国人朱亥封仙而得名“朱仙镇”在历史上曾经是八朝古都开封的前身。春秋时期的郑国在朱仙镇一带屯兵筑城,取名“启封”,后因封建社会皇室的名讳之忌,以“启”同“开”之意换之,更名为“开封”。如今的朱仙镇离开封城也就二十多公里。老漁以为历史上的朱仙镇曾经有过老城(启封)开拓新城(开封)辉煌后的变迁和繁华。岳飞的“朱仙镇大捷”相当于近代作战史的“开封城保卫战”让“朱仙镇”名声大振,其势盖过开封。应该说“清明上河图”作品问世之期也是朱仙镇跻身“四大古镇”之时。如题“有人说朱仙镇却彻底没落”,从提问的“有人说”这段话来看,老漁分析提问者的初衷并没有悲观的认为朱仙镇的没落,而是曾经繁华的古代名镇在新时期,新形势下能否与时俱进继续过去的辉煌,毕竟古镇的底蕴极其厚重。人们都知道中国的四大木板年画的所在地,作为中国木版年画的鼻祖,朱仙镇的木版年画更在四大年画之前,本世纪初,经国务院批准,“朱仙镇木版年画”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历史的更迭,城镇的衰落,运河的变迁,以及黄河改道,比起鼎盛期的朱仙镇有了些变化,但这些都不会影响朱仙镇的发展,厚重的文化底蕴才是朱仙镇牢固的根基。朱仙镇值得一游,这是老漁的推荐……

流年回忆
就城市发展来说朱仙镇并不算没落,只是城市定位不同。自宋朝出现至明清时期成为货物集散地,经济一直较为发达。现在朱仙镇的工业,农业,养殖业,文化底蕴都相当不错,虽然不一定比得上其他名镇,但真不至于到没落的程度。

可ロ可樂¨
因为朱仙镇地处中源复地,属河南开封市,开封在宋代既是中源国都,虽经古今仓桑历代变迁,到现在虽然不是当年的国都,老城的风貌依然优存。朱仙镇在当年虽然是名镇,在今天看来在怎么追赶发展也不能达到开封的发展水平,何况又是开封名下的镇子,所以说朱仙镇就随着时间变迁,慢慢的就落伍不被重视了。没落这一说有可能会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