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读懂一本文言小说?

liubh2000
如果你想学的话,你可以用一本古代成语词典来读,遇到不会的就去词典中查。
如果你只是想读故事的话,可以选择一边读古文,一边看翻译。这样看的多了你也就知道那些古文什么意思了。
其实个人觉得一般高中正常毕业的学生应该都能看懂古文的,毕竟学过那么多。

打打酱
要读懂文言文,有以下几点拙见:
一,加强古典文学的修养
第一点说起来有点“空”,但这是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要想自己可以很流畅、自然地阅读文言文,就一定要多读古典书籍。
如果你是一名学生,你一定在教科书上学过不少文言文。跟着教材去学习,这一段过程是打基础的过程,对你以后学习古文和阅读都很有帮助。
从古典文学中摄取的营养,能让你形成一种文言文的思维习惯。这道理和你讲家乡话是一样的,你并不需要去背诵或研究家乡话,但你从小到大的环境培养了你的习惯。这是培养语感、语言思维的重要方法。
举个例子:
我们来看一段李白的与韩荆州书:
“白,陇西布衣,流落楚、汉。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三十成文章,历抵卿相。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皆王公大人许与义气……”对于熟读文言文的朋友来说,这段话很容易理解。但是,如果没有一定的古典文学修养,就会很难理解当中的语句,如什么叫“遍干诸侯”?什么叫“历抵卿相”?什么叫“心雄万夫”……
(文末附:值得推荐的文言文经典书籍)
二,学习文言文和语文中的语法、结构
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往往会学习语法。恰恰相反,学习汉语时,却很少有人重视这方面。
我们上面讲过,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环境。但是,事实上我们周边讲文言文的人几乎没有,所以这就对我们学习文言文增加了难度。
事实上,我们学习英语时所知道的“主、谓、宾”,“助词”、“连词”等等,在中国汉语中也是有的。举例: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这句话中,“利”、“强”都是定语。这些语法知识要讲开来很多,建议去网上找些相关材料或相关书籍学习一下,打好基础。
还有,就是古汉语的结构。这是最核心的技能。
古汉语的结构有很多:
判断句:
一般有三种形式:
用“……者,……也”“……,……也”“……,……者也”“……者,……”“……者,……者也”等形式,例如
“陈涉者,阳城人也”:陈涉是阳城人。采用副词“乃”“即”“则”“皆”“是”“诚”“为”等表示判断,例如
“朕乃一国之君”:我是一国之君采用否定副词“非”表示否定,例如
“君子生非异也”:君子的本性并不是跟人不同被动句:
用现代文的理解,就是“被……”怎样怎样了。在文言文中一般有两种形式:
“见”“……见……于”“于”。例如
“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翻译过来就是“被”郑袖迷惑,“被”张仪所欺骗。“为”“为……所”
“恐为天下人所笑”:恐怕要“被”天下人笑。倒装句:
倒装句的结构在文言文中很多,这也是形成古文和现代汉语阅读障碍的重要原因。要熟悉这些,就必须熟悉前面所说的汉语中的基本语法。
宾语前置
“吾谁与归”:这里,“谁”是宾语,本来要在“与”后面的宾语前置了,翻译过来“吾与谁归”,这样子大部分人便能理解了。定语后置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这里,“千里”是定语,是用来形容“马”的,定语被后置了。应是“千里之马”。状语后置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这里,“乎吾前”是状语,后置了。本应是“乎吾前前”,即“我在之前生”。主谓倒装
“贤哉回也”:这里,贤是谓语,回是主语(这里是指孔子的弟子颜回),转换过来就是“回贤也!”,是说颜回很贤德啊。省略句:
省略句在古文中也很多。只要阅读时不脱离全文,并培养了丰富的语感,很容易读得懂。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这里,本应该是: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固定结构:
了解文言文中的一些固定结构,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表疑问:奈何、若何、如何、何如、奈……何、若……何、如(奈)……何、孰与、得无……乎、孰若
例:“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疑问,这样如何?表反问:何……之有、何以……为、何……为、不亦……乎、无乃……乎、得无……乎。
例:“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反问,我何必要告辞呢?表测度:得无……乎(耶)、无乃……乎
例:“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猜度,这样恐怕不行吧?表感叹:一何、何其、何如,均解释为“多么”。何……之,解释为“怎么……这样啊”
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感叹,吏呼是多么的怒,妇哭得是多么苦!三,循序渐进的阅读方法
文言文在中国不同朝代的难易程度是不同的,读司马迁的《史记》,里面有很多生僻词,读明、清时代的书籍,其难度相比又低了许多。
而且,明清时的白话文小说,现在大部分人读起来其实是不太难的。比如四大名著。
所以,建议学习文言文时,要循序渐进。
可以挑一些比较轻松的文言文小说阅读(这一点可参考我写过的另一篇文章:中国古代有哪些优秀小说——经典与古典,里面有一些书目)
四,备一本词典
建议备一本《古汉语词典》。文言文中的词语很多,有许多词语和我们现代汉语的解释是不一样的。虽然没有去背诵的必要,但是,经常翻阅查看,是积累、沉淀的重要手段。
四大名著:语言是相对浅显的。易懂。
《古文观止》:这里收集了《左传》、《国语》、《史记》和唐宋各大文人的佳作。
《陶庵梦忆》:明代才子张岱所写。
《史记》:略
《三国志》:真正的三国史书。
《笑林广记》:古代的笑话集。
《世说新语》:一代短篇小说。
《聊斋》:略
《儒林外史》:略
霍小玉传:爱情故事。
《昆仑奴》:金庸称这是中国古代第一部武侠小说。
随园清单:这是清代才子袁枚写的“菜谱”。

莹儿炖梨子
知人论事,方可通透
如何读懂小说,涉及的面很广,要弄懂什么是小说,写小说的是谁,地域是哪里,小说写作背景,小说是什么风格等等都要全面了解才能说是读懂一本小说。今天我以路遥的《人生》为例,简短谈谈。
首先是作者路遥。路遥这个人身世还是有些曲折的,懂事了过继给伯父当儿子,离开亲生父母。路遥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后回乡务农。这段时间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后开启了创作生涯。所以纵观路遥的作品都离不开陕北的黄土地,都离不开奋斗,都离不开割舍不掉的亲情爱情友情等等。
其次,来简单介绍一下《人生》这部作品。小说以改革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时空背景,描写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回到土地又离开土地,再离开土地,再回到土地这样人生的变化过程构成了其故事构架。高加林同农村姑娘刘巧珍,城市姑娘黄亚萍之间的感情纠葛构成了故事发展的矛盾,也正是体现那种艰难选择的悲剧。
最后结合路遥和《人生》说说小说与作者。高加林的一生,从侧面也反映了作者的一生。无论作者写什么样的的小说,他们都逃不脱自身生活环境,自己的人生经历,与其说是在写小说,不如说在写自己。
我是茂林的翠翠,欢迎互相交流,互相学习。

小西
读懂一本书,无论现代文,还是文言文,在我们所处的当下信息爆炸时代,能够借助无数工具书和信息源,帮助我们通过检索和归集的方式,以一种简单的面目,和我们能够了解的程度,呈现在我们面前,已经不是什么难事了。
引用罗振宇的说法,我们也许不必去死磕,可以另辟蹊径简而化之,以一种U盘化方式,设置目录、标签、或者关键词的办法,达到随时可以提取使用的目的。
这些应付的动作和套路,根本不用教,随时灵机一动,便能计上心来。
但是,我想提醒的是,这些取巧、图方便的办法,都是不入胸次的表面讨巧的一时之便。真正拿来做学问的话,将会贻害终生,没有扎实而深厚的涵养基础,注定不会走得很远。
因此,我以为,所谓读书方法,是方法论,也是认识论。 我们在读书的过程,就是构建知识结构和层级的过程,也是思维参与和能动的过程。结合人的认识阶段和规律,有意识训练和提高,日久弥新,受益良多。
就我个人理解,如果能够做到一下四点,一层一层打基础,由浅入深,熟能生巧,则不但是能够读懂一本书,还能读熟,读精一本书。我道一以贯之。
下面简要罗列于次,望能得诸公大家指教,受益匪浅:
第一步、 蜻蜓点水,走马观花,囫囵吞枣,一目十行。
第二步、 观其大略,以点带面,提纲挈领,纲举目张。
第三步、 提撮钩玄,条分缕析,旁征博引,融会贯通。
第四步、 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深入浅出,举一反三。
这是由略到详,由简到繁的过程。反复几过,便当豁然开朗。当然,面对一本书,由于每人程度不同,不必亦步亦趋,自己的方法才是最适合的方法,在此分享给各位,敬请指教。

我de环游梦
小说一般由事件发展的开端、高潮和结尾组成。
要读懂一本小说,可先从封面,封底再到目录浏览基本信息。在了解作者资料,创作背景以及序或后记以后,再读小说正文,或许这样读起来才不怎么吃力。
当然对于老司机,可直接从正文开工。
在这里我们以陈忠实的《白鹿原》为例。
从封面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名,作者还有“矛盾文学奖”(国内长篇小说最高荣誉之一)等信息。
另外,我们可以从小说简介里知道,小说描写事件的大体时间是从晚清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这段范围,地点为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主要人物为白、鹿两大家族以及白家长工之子黑娃、外姓女子田小娥等。
我们在读的同时,其实某些部分是可以快速浏览,比如开篇对几个“老婆”的介绍,可以先跳过,等读完全篇在返回读。
在读的同时,要弄清白鹿两家是由“土地”而发生纷争的。同时要知道小说中各人物的关系:
以人物关系图参考电影版,或许与原版小说有些出入,仅供参考。
初步读懂的话,通本读一遍,就大体了解小说的内容,而深层次的读,还要多读几遍,书中的伦理道德在社会变迁中经受怎样的挑战?为什么作者要在篇首大费篇章地介绍七房女人?引用巴尔扎克的话,折射出这本小说在文坛上怎样的地位(或意义)等等,都要深入思考。
而诸如《草样年华》《和空姐同居的日子》《山楂树之恋》等青春类小说,读起来不像《白鹿原》这般费力。
好的小说,隔一段时间再读,同样也会有新的体验和发现。
对于《白鹿原》这本小说,就不再多作介绍,感兴趣的老铁可移步到我的头条号页面,点击说到中国版的〈百年孤独〉,你会不会想到这本“粗俗”又厚重的小说就可阅读。
读好书,是一种美好的过程,加油吧~

伞人。
如何读懂文言小说?
——趣谈文言文
文/大悔忆智冰
回答问题之前先向你推荐与问题相关的小小说:愤怒的小学生,附在文末。
这篇小说不仅讲文言文阅读,而且是一个寓言。网络上的喷子,很多其实就是这篇小说里的小学生——他们一生错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又以为他们掌握了全世界的知识。
现在答问。
要读懂“一本”文言小说,这个应该至少有初中文化程度吧。
如果自己硬读乱猜或者自学而不系统,是容易走入歧途的。
文言文和白话文的不同,最基本的,首先在字词句。
字,文言文是允许写“错别字”的。
这种“错别字”是“故意”写的,称为“通假字”。通者,两字通用;假者,借用,借一个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例如司马迁的《鸿门宴》中有这样一个句子“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那个跳蚤的“蚤”就是早早的“早”的通假字,你不要以为伟大的太史公写了错别字哈!我小说愤怒的小学生,就是写某小学学霸,因为尚未学习文言文通假字,以为古人冠冕堂皇写错别字而为此愤愤不平的。其实,网络也有通假字,例如“涨姿势了”——长知识了,“神马都是浮云”——什么都是浮云,这就是故意写错别字以增加某种情趣。
说到“通假字”的“假”就是今天的“借”,又涉及到“古今异义”的问题,今天你说“你假我一百块钱”,人家会说“你说些什么啊?”而那个“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谢”,不是“谢谢”,而是“道歉”、“谢罪”。你看,古今真的异义吧?望文生义怎么能读懂文言文呢?
除了“古今异义”,文言文还“词性活用”,即名词用作动词等等,看看附于后面的我的小小说愤怒的小学生你就懂了。这篇小说发在报纸上,转载到新浪博客和凯迪网络都受到推荐并且好评如潮议论纷纷喔!
文言词语分实词,虚词两类,实词是有实在意义的词,虚词则是无实义而有语法作用的词,即孔乙己口中的“之乎者也”。最麻烦,“之”既是实词,又是虚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那个“之”就是动词、实词,“到……去”的意思,“之广陵”就是“去广陵”、“到广陵去”;而“黔之驴”的“之”是结构助词“的”,黔之驴——黔地的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里的“之”,则没有意义,只有作用:取消句子独立性。
文言句式,分固定句式和特殊句式两类,每年高考必考。文言特殊句式有以下几种: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搞不懂文言句式,你就是知道文言字、词的意义、用法,也会不知道古人在说什么。
鲁迅认为文言太复杂、不大众,所以反文言,其实他语言之精警,大部得益于他早年在私塾里读的文言。
文言较之白话,永远精炼典雅。
附:小小说愤怒的小学生
张丹是红光小学的三好学生,优秀学生干部。放暑假了,表哥来家里玩,带着课本。张丹就翻看表哥的课本,她热爱学习,不相信自己读不懂高中课文。
一天,她翻看表哥的语文书,翻到课文《鸿门宴》,她看到课文中有一个跳蚤的“蚤”字,觉得课文一定好玩,就缠着表哥给她讲。表哥就讲:“......‘沛公军霸上’——沛公就是汉高祖,汉高祖你知不知道?汉朝的开国皇帝刘邦,军就是驻军,霸上是地名,连起来讲就是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这个地方。”
张丹就瞪大了眼睛:“有这么写文章的吗?根本就不通顺!‘沛公的军队霸上’?”
她表哥就给她讲“军”在这里作动词用,不是名词军队的意思,是驻军、军队驻扎的意思。
“有这么乱用的吗?”听完讲,张丹嘟着嘴,很生气。
“你不懂,这是司马迁的文章啊!”
“什么司马迁?我只听说过司马光!”
她表哥又往下讲,讲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说这是项伯对刘邦说的话,意思是明天一早不可不早早来向我们的项王谢罪,项王就是项羽,项伯是他叔父。
“什么什么什么?你看这个‘蚤’字,它是跳蚤的‘蚤’,你怎么说是早早的‘早’呢?”张丹的学习确实是很好的,反应也特别快,一下子就发现“蚤”字在这里用错。
“这是通假字,你上了初中就知道了。”
“哼,什么‘通假字’?早上的‘早’写成跳蚤的‘蚤’!明明就是写了错别字是不是?“
“司马迁是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怎么会写错别字?这叫故意写错别字你懂不懂?”
“老师说了,不管多伟大的人,都要勇敢承认自己的错误,写错字就是写错字,还‘故意写的’,一点也不谦虚,一点也不勇敢!”
张丹的表哥见一时说服不了她,就去厨房做饭。后来,爸爸妈妈都下班回来了,他们都在同一个研究所工作。
张丹就告表哥的状,说是表哥给她乱讲课文,课文出了错也不准别人指出。张丹的父母一看课文就什么都明白了。 他们批评张丹不虚心,还没学到的知识不懂就是不懂,不要不虚心,跳蚤的“蚤”字就是表哥说的——通假字。
张丹委屈得眼泪都要掉下来了,她觉得表哥和爸爸妈妈都在袒护司马迁。大人们怎么都不承认自己的错误呢?

扶芳藤
没人能全懂,包括作者。有时候作者的笔也不听他自己招呼,读者就更别提完全看懂了。觉得好看就看,觉得没意思就放下,有些经典可以过些年再读,随读者自己感悟。这样既轻松又有益。想一次穷尽所有所谓的内涵,太累了吧?当然搞学术研究的另当别论。

haoshujia
首先看成语词典。我们现在书面文章和日常对话,用词用语都过分白话、繁琐,而字典里收录的成语却很凝练,千百年流传下来的文言精华都在这。我们通过阅览诵读,能很快地了解、适应文言文的模式及韵味。买一本成语词典,放在床头、车上,睡前或堵车时翻一翻,如此积累,语感逐渐趋近于古,对文言的把握力也就提上来了。
其次,当拥有一定的成语积累,能体会何为文言语感,并且对文言愈发有兴趣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开始尝试着读文言小说了。对古文有了一定的认识以后,读起来一定会事半功倍。
最后,在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不会的或是不理解的,一定要勤于思考、敢于询问。只有将文言小说彻底读透,才会更好的读懂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