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现在满屏都是小说的改编剧,编剧的创作能力都去哪了?

流月配孤帆
从投资方角度看,天下没有一部影视作品在做剧本时就知道它挣钱,并且最终挣了钱的。所以,影视投资就带有赌博性。现在影视投资越来越大,投资方为了确保投资降低风险,选择了改变。 改变有这样一个看得见的好处,就是这个故事已经经过淘汰,读者验证,是成功的作品了。那么投资这样的故事自然风险会降低很多。
当然,改编也有不成功的,比如新版《红楼梦》,《盗墓笔记》等就是失败的案例。所以,也不是所有改编都能成功。改编不光是编剧要有对原著的创新,也有导演的创新才能成功。国际上改编最成功的案例是把二流的小说《飘》改编成了一流的电影《乱世佳人》。
再从编剧角度看,原创一部好剧周期长,编剧费低廉,且无话语权,如果再遇到二三流的导演和制片方往里加作料(一个电视剧本本来可以拍40集,制片方为了多卖钱就注水变成45或50集),一个好剧本就可能拍出一个二三流的影视剧,不划算,还不如改编来的省事。
再从国内影视圈来看,可编写的题材有限制,编剧费低,还有就是国内的编剧除了编剧以外没有其它工作经验,难以写出行业剧。海岩以前是警察,他可以写公安题材的影视剧。其它人如果没有接触做过警察,或没有资料就写不出公安题材的影视剧。这也是现状。
好莱坞或其它国家重视编剧,写剧本三年不开张。开张养三年。比如美国电影战马编剧花20年时间写作。作品成熟后卖出2000万的价格。这在中国是不能想象的。 再有,美国电视剧《急诊室的故事》,编剧很可能以前做过医生,转行做编剧,一定是编剧比医生更挣钱,否则,他不会改行。
等等这些原因造成了现在国内原创剧少改编剧多的现状。

其实满屏都是小说的改编剧,并不是现在才有的现象,当然如果从实际数量和比例来说,近年确实有愈演愈烈之嫌,但不仅仅限于国内,全世界唯其马首是瞻的好莱坞亦然,好莱坞已经有很多年,原创剧本的机会仅留给中小成本制作,而大制作很多都来自改编了。
这里面原因很简单——资本的力量。对于电影来说,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资金去进行创作,投入必然会需要更高的回报,举个例子可以侧面证明资金对创作的影响。在90年代,好莱坞比较卖座的电影有很多是硬派的动作片,比如真实的谎言、虎胆龙威等,这些动作片分级经常是R级,有个别的甚至达到X级,分级过高必然意味着流失低年龄段的观众,而到了21世纪,互联网发达以后,大部分最卖座的电影普遍都低于R级,因为这样能意味着覆盖的受众年龄段能更全,有更多的观众能观看,赚到更多的钱,哪怕同一个题材,稍微修改一下创作的尺度就能极大地改变收益,资本对创作取向的影响可见一斑。
因此为什么影视作品大多来自影视改编就可以理解了,优秀或者热门的原著小说通常拥有非常多的粉丝,这些粉丝都是小说衍生品(影视、游戏等周边)的潜在受众,改编成电影至少保证了一定的票房和影响力,如果在创作前期就开始进行发酵和宣传,必然会在粉丝之间造成舆论热度,对于影视作品的投资回报来说,至少在可规划的阶段是能够保证一定的可预期收益的,尤其在资本寒冬的年份更是如此,投资者会更趋于保守,而中低成本的原创剧本制作则作为一些行业内对创作的肯定,以及对创作新血的挖掘,如果在这些中小成本电影中脱颖而出的创作者,很可能也会被招安到创作商业大片的队伍中。
所以并不是编剧不想原创,只是投资的大环境使然,大部分人没有在原创中出头的机会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