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指的哪三元?历史上都有谁连中三元?考清华与中三元哪个更难?

如题,古代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指的哪三元?历史上都有谁连中三元?考清华与中三元哪个更难?
最新跟帖
一颗想旅行的白菜

一颗想旅行的白菜

谢友邀。

所谓“连中三元”,是指中国自开科取士后,单人连获解元、会元、状元,即称三元。自隋大业初年至清光绪末年近一千三百年之间,共产生了十七名连中三元的才子。

古代科举,自县、州、府至殿试,一级级进行科考。最基层一级为县学,称童子试。赴考者为童生,考试中者叫秀才。取得秀才资格也不容易,往往一个县每年只有个位数能中。古人道:“七十老童生,三十少进士。”即许多人到老年也不能中个秀才。

中秀才后,接下来就要去省一级行政机构赴考,称为乡试,中者为举人。乡试第一名则为解元。唐寅就是中了解元的才子。在古代,中了举人可了不得,平均每个县一年也不能有一个。中举后可享受国家特殊待遇,还可做官。明朝的海瑞,清朝的左宗棠等,都是举人出身。做官递名帖,或者死后进祠堂,则可填上“赐同进士出身”,相当荣光。所以,范进中举后,会喜极而疯!

举人再往上考,就要进京了。古代科举大都是三年一次,特殊情况下有恩科。比如新皇登基、册封大典等,在三年之内再恩加一次,但这种情况极少。京考称为会试,由礼部主持。中者叫贡生,贡生中第一名则为会元。凡是贡生都可以做官,一般从基层做起,大概七、八品。

最后就是殿试了。由皇帝亲自主持,不光看你的文笔,还要考查家庭出身,面试你的“身、言、书、判”。即相貌、口才、书法、思维判断能力等。各方面都达到皇帝的标准了,由皇帝亲点,列出一甲、二甲等。一甲三位,即状元、榜眼、探花。二甲数十名不等。明朝有位首辅商辂,就是连中解元、会元、状元的大才子,其余十几位连中三元者都名气不太大。

至于说中状元与如今的北大清华学生相比,我以为很可笑。可以想象,一个国家三年出一位状元,那是何等的稀缺与尊贵。如果说非要相互比较,我觉的如今的北大清华生最多能够与古代的秀才相当,甚至还不如秀才。

「图片来源于网络」



qinlinabc

qinlinabc

我们都知道科举制度是自隋唐到清末时期的官方考试制度,数千年来无数寒门子弟本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理念挤破头颅置身科举都是为了通过考试改变自己和家族的命运,能够高中进士者便能步入仕途,而“连中三元”者更是能够光宗耀祖、平步青云。那么“连中三元”中的“三元”又指的是什么呢?



所谓“连中三元”,是来自科举考试,指考生连续考中“解元”、“会员”、“状元”。

在科举考试中,有着一套规定的程序,以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完备成型为例,考生必须先通过地方主持的科举考试如县级的,即“童试”,通过者便成为“秀才”。

成为“秀才”之后,便资格参加省城举办的科举考试:乡试。在乡试中入取的学员为“举人”,而考取第一名的考生则为“解元”。这便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一元。

在乡试中通过后的举人(包括解元)便又有资格参加更高一级的考试:会试。之所以说他更高一级,是因为他的考试地点在京城,同时考生为百里挑一的“举人”,这些举人在会试中考取通过后便称为“贡生”,而第一名则称之为“会员”。这又是连中三元中的第二元。

在会试中考中的考生大致为三百名,这三百名考生将参加最后一场也是最重要的一场考试:殿试。殿试由皇帝主持,在殿试中几百名考生经过筛选后录取的则称之为“进士”,需要说明的是,在古代能考中进士的已是相当了得,同时在殿试中又分为“三甲”,三甲中的第一甲录取名额只有三名,而第一甲的第一位则为“状元”,也就是连中三元中的最后一元。

值得一提的是,即便是状元,也不见得能够连中三元,因为连中三元需要在乡试、会试、殿试中同时考取第一名。



那么一千多的科举考试中有没有连中三元的考生呢?这还真有!

这里以文试为例,在一千多年的科举考试中,有18名考生曾连中三元。虽然这些考生不见得是名垂青史的大人物,但他们寒窗苦读考取功名的精神完全值得我们去认识。

唐朝三名:崔元翰、武翊黄、张又新。

宋代六名:孙何、王曾、宋庠、杨寊、冯京、王岩叟。

辽代一名:王棠。

金代一名:孟宋献。

元代一名:王崇哲。

明代三名:黄观、李骐、商辂。

清代三名:陈沆、钱棨、陈继昌。



科举考试在清末1905年废除,新中国成立后,在1952年建立了“全国统一高等学校招生制度”,时至今日,仍旧是无数考生改变命运的途径,虽然没有了科举考试中的“乡试”“会试”“殿试”,“解元”“会员”“状元”之说,但同样十分残酷,比如考取名校“清华大学”,在几百万考生中只招取近3000人左右而已。那么考取清华大学与连中三元哪个更难呢?

由于时代背景的原因,我们就以明代为例,隆庆四年,参加科举考试的人数大约为4万人,连中三元者理论上为一名,那么它的概率为:0.0025%。而高考我们就以这几年的平均来看,大约每年考生950万,而录取清华的考生大约3500人,那么考中清华的概率为:0.036%




由此可见,单从概率来讲,连中三元比考进清华要难许多,但是这还仅仅是理论上来讲,因为实际上,并不是每次科举考试都有连中三元者,即便是状元,也不能保证在乡试和会试中考得第一名,而清华大学每年都有规定的招取人数!所以,从各方面分析,连中三元比考取清华大学要难得多。

其实无论科举还是高考,都需要付出很多的心血,笔者也是曾是万千考生中的一员,深知寒窗苦读之艰难,在此,笔者预祝今年的高考考生们能够金榜题名,考取自己向往的高校!

yangvictory

yangvictory

所谓科举,就是采用分科取士的方法,来选拔官员。这一创举,是从隋炀帝开始的,直到清光绪年被废除,在中国历史上1300年间,都采用科举的形式选拔官员,意义非常重大。

当然了,科举自隋炀帝开始,并不是说以前就没有,到了隋炀帝这里突然就蹦出来了。任何事情,都有一个缓慢形成并发展成型的过程,至少从汉代开始,就已经出现了科举制度的雏形。


明清两代的科举

科举制度真正发展完善,具有完备的制度,是从明朝开始的,所以在这里,就以明清两代的科举举例,之前的就不说了。

明朝时期,把科举一共分为四级,分别是:童生试、乡试、会试、殿试。考的内容基本就是儒家经典,规定了文章格式,不得胡来,这就形成了八股文。在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

童子试

我们经常在书中或者电视剧中看到某个书生要进京赶考,在明清时期,科举可不是你想参加就能参加的,首先你要取得入学资格,就要先参加“童试”,童试又分县、府、院三级,考中了之后就是“秀才”。

考中秀才以后,你就有功名了,可以享受一些特权,比如见官可以不跪拜、犯了罪也不能随便打、可以免除徭役等。

光是“秀才”这一级,就难倒了一大批人,别以为童生就是儿童学生啊,那时候很多人读了一辈子书也考不上个秀才,老童生一大把。

三元——解元

乡试是指每三年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在内,举行的考试,举行时间是当年秋八月,所以又叫秋闱。

这次考试的主考官是皇帝亲自委派,考完后发正副两榜,上了正榜的,就说明考中了,称为举人,第一名叫解(jiè)元。

从秀才到举人,是一个质的飞跃,因为从乡试开始,才是正儿八经的国家级别的考试,才能算是真正的科举之路。

很多人一辈子也就考个举人了,“范进中举”大家都知道,因为中举,高兴得都疯了,以今天的目光来看固然可笑,但也反映出了那个时代读书人的心理,以及中举的难度。

如果在乡试中考了第一名,恭喜你,连中三元的目标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一。

三元——会元

现在想当个“会员”多简单,每个月花20多块钱续费就行了,连续包月还能打折。

明清时代想当会元,你要跟全国读书人厮杀,通过乡试后,每三年只在京城举行会试,时间在春天,所以又叫春闱。考官级别也提升了,是由礼部主持,此外皇帝还要任命监考官。

在乡试中脱颖而出的举子们,以及国子监监生才可以参加会试。会试录取名额只有300名,叫贡士。

300名中的佼佼者,称为会元,连中三元的目标已经完成了一大半,还差最后一步!

三元——状元

恭喜你,接下来的殿试,对于普通人来说,是一生中第一次见到龙颜的时刻。

殿试在紫禁城的保和殿举行,皇帝亲自监考,只有贡士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之后统称进士,第一名赐进士及第,俗称“状元”。

童子试-乡试-会试-殿试,这样层层考下来,青春已经耗去了一大半,当然了,对于学神来说,这就轻而易举了,但是对于大多数人来说,中举就是他们一生中最大的追求,足以光耀门楣了。

历代连中三元的学神

纵观科举1300余年历史,共有文状元596名,武状元182名,除了有真才实学,还要有坚韧的毅力,否则绝不可能考上状元。如果这个状元人品正直,对国家来说真是捡到宝了。

而能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蝉联第一的人,更是凤毛麟角。关于这些学神的记录,各种统计有差异,数量也不一,通常流行的说法如下图:

花蓮幸福棉花糖

花蓮幸福棉花糖

一、古科举从隋(605年)开始到清(1905年)结束,共1300年。

二、科举考试有6级,从小到大为: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必须一级一级往上考。县、府两试只相当于资格考,院试考中者称秀才,才算正式踏入科举场。秀才录取率约为10%。

三、秀才可参加乡试,录取者称举人,录取率为4%~10%。这是最难的一级。第一名称解元。

四、举人可参加会试,录取者称贡士,录取率约10%。第一名称会元。

五、贡士可参加殿试,没有落榜生,只是重新排名。皇帝会录取前三甲授以官职,这前三甲称为进士。一甲第一名称状元。

六、三元就是指解元、会元、状元。连中三元是指这三个第一名都是同一个人。

七、现在的高考难度低于古代院试。秀才录取率约为10%。2018年本科录取率为43.3%,重本录取率为15%。

八、古代1300年间共录取进士10万人。一年不到100人。1300年间连中三元的只有18人(其中有3人是武状元)。2018年清华北大录取人数为6700人。所以,古代进士年均录取率只有清华北大的1/67。

综上,古代通过科举入仕真的难。考中进士的人个个非同小可,比考取清华北大要牛得多。连中三元只能算是运气了,概率和中500万彩票差不多。

哎静

哎静

BV疯言疯语【原创】

“科举”是继世袭、军功、察举制、九品中正制之后,相对公平的,可以改变人的等级和出身的一种“人才选拔”制度。

很多人把科举与现代的高考相比较,其实两者间有本质的不同,“高考”是选拔优秀的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继续学习深造,成绩合格毕业后再步入社会从业;而科举是选拔出优秀的人才来“做官”,也就是说,参加科举考试合格的人就可以直接做官了,其实科举更像今天的公务员考试。

科举制起源于隋唐,最早只设置到“进士”,到大周武则天时期增设了“殿试”,同时设立了“武举”,到了宋朝,科举考试就变得更加的细致了,不仅要分成不同阶段的考试进行“逐级选拔”,而且还给不同阶段的考试定下了“名头”。

院试,相当于资格考试,考中之后就会有一个“职称”,叫做秀才,考取了秀才就可以教书了,就相当于考到了教师资格证了(嘿嘿)。

乡试,只有通过了资格考试才能参加乡试,乡试的职称叫做“举人”,第一名就是“解元”,最出名的解元大家肯定耳熟能详,就是会打架子鼓的唐伯虎唐解元了,他家还有个武举人看家(嘿嘿)。

会试,所有参加考试的举人都要千里迢迢的赶到京城,参加会试,考试合格的人被称作“贡士”,会试第一名叫做“会元”(不是VIP)。所以,古人说的进京赶考就是去参加会试,要说赶考最辛苦的是谁?我想就要数宁采臣了吧(嘿嘿)。

殿试,科举考试的最高层次,由皇帝亲自出题,说白了,就是要皇帝吧通过会试的贡士分出“档次”,一共分三等,一等,进士及第,一共就三个人,第一名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探花;二等,状元出身,大概有几十个人;三等,同进士出身,大概一二三百不一定。

科举考试不是年年都有,而是逢“子午卯酉”年份才有,也就是三年一科,每科选拔出来的人才也就上面所说的三百多人,由此可见,选出的人才还是比较“靠谱”的。以清朝为例,清朝延续近三百年,三年一科,再加上“恩科”,也就举行了一百多次科举考试,每一科如果按300人录取,清朝三百年也才选拔出不超过四万的“人才”,可见科举的录取比例还是太低了。

以上内容为个人见解,欢迎朋友们批评指正!

(以下内容来自网络)中国自唐朝到1906年科举废止,一共只有17人“三元及第”,其中“文科”十四位,“理科”三位,他们分别是:

文科

唐朝:张又新、崔元翰;

宋朝:孙何、王曾、宋庠、杨置、王岩叟 、冯京;

金朝:孟宋献;

元朝:王宗哲;

明朝:黄观、商辂;

清朝:钱檠、陈继昌。

理科

明朝嘉靖年间的尹凤

明朝万历年间的王名世

清朝顺治年间王玉璧

吴氏生飞

吴氏生飞

大家好!这里是燕月阁!

如有不对,烦请指正。若有不同,恭听君言

三元

我这儿以清代为例,科举考试全过程是从府、县基层开始(清代主要划分三级行政省、府、县),叫做童试。童试分三级,分别为县试(县级官员主持)、府试(府级官员主持)、院试(皇帝任命的学政到各地主考)。赴考者叫做童生,考中之后叫秀才,第一名叫“案首”。秀才虽然不能出仕为官,但享有免除差徭、见官不跪拜、诉状不经县吏直接呈送县官、有罪不能随便刑罚需报学政批准等等特权。怎么样?秀才这个还可以吧。可你是别以为秀才好考取,古代“老童生”可也有不少的,当今一般的本科大学生也不过相当于秀才罢了(身为学渣的我,此时此刻无话可说)。

更进一步的正式较高级的考试叫做乡试,在省城进行,赴考者是该省各地的秀才,考中之后称举人,第一名是“解元”。考中举人,那可是美滋滋了,光宗耀祖呢,而且从此进入体制内。你看范进中举,成了范老爷,都高兴的疯了(金举人银进士也不是白说的,毕竟举人淘汰率比进士高)。可想而知,中举都多么的巴适。举人除了享有秀才的特权之外,还享受政府的特殊津贴、进京赶考报销差旅费、见一般的官不拜、免除一家赋税徭役(所以小农小商会拖家带口依附,献上财产将自己降低到佃户与帮工,为的就是逃避税吏衙役的盘剥与敲诈。)、可与县地方官平起平坐、有三次机会考会试不中可为小官等特权。就问你安不安逸?舒不舒服?想考?人家可相当于重点本科大学生呢!

再高一级的考试是会试,在礼部举行,赴考者是全国各地的举人,考中之后称贡士,第一名是“会元”,第二至五名是“经元”。通常考中贡士就等于考中了进士,因为后续的殿试,只是用来重新划分名次的,而名次则影响着做官的大小,基本不会淘汰人。考中贡士,就代表着你即将走向人生巅峰。嗨不嗨?贡士可以简单理解为现在的研究生。

最高级的考试殿试则在皇上的金銮殿举行,皇帝亲自主持,赴考者是贡士,考中之后称进士。进士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第一名为“状元、第二名“榜眼”、第三名为“探花”;二甲若干名(人数比三甲少得多),赐进士出身,第一名为“传胪”;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第一名也称为“传胪”。考中了状元,那你赶紧找个地儿,大声的笑,得意的笑,放肆的笑,必须的笑!你应该知道此时此刻,你就是全国最靓的仔!你光宗耀祖,前途无量,已经走在了人生的巅峰了,是天下所有读书人羡慕嫉妒恨的目标了。考中进士,就可以直接当官了,大到六品翰林院修撰,小到七品知县。嗨不嗨?炫不炫?而在现在可以简单的把进士理解为博士生了。

综上所述,你要是连中三元,那你得先稳住别疯,疯了可不划算。你要问这有多难,我这么给你打个比方吧。首先你得考进市第一重点中学,并成为全市第一即“案首”。然后你再考上大学,并成为全省同专业第一,即“解元”。接着再进一步取得研究生同方向同专业同领域全国第一,即“会元”。最后,保持优势经过博士生挑战,依旧保持第一,即“状元”。现在你可以感受一下,连中三元和考清华哪个更难了。

历史上有哪些人连中三元

到现在灌关于连中三元的人的历史记载,有很多版本。在这里,就大致列举其中的一些。

唐代:

崔元翰(729-795年),字以行,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

张又新(生卒不详),字孔昭,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

宋代:

孙何(961-1004年),字汉公,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

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

宋庠(996-1066年),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

杨寊(1014-1044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审贤。

冯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当世。

王岩叟(约1043-1093),字彦霖,宋代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

辽朝:

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字号不详。

金朝:

孟宋献,生卒年不详。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

元代:

王崇哲,生卒年不详,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汉人、南人榜,考题较难)状元。

明代:

黄观(1364-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人。

李骐(1378-1425) ,本名李马,字德良,一作彦良,福建长乐沙京人。

清代:

钱棨(1734-1799年),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振威,号湘舲。

陈继昌(1791-1840年),广西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

以上资料来源于网络。

感谢阅读!

这里是燕月阁!喜欢的请点赞关注吧!

圣托里尼的天空

圣托里尼的天空

肯定是中三元难啊!别说什么考生人数和录取率乱七八糟的,客观条件就能卡下去一大票人!

第一,交通,这时候考个试车接车送稳当的,基本没什么意外发生,古代那时候那交通,跋山涉水那是常事,还没个百度地图啥的,先别提能不能按时准确到达目的地,能活着回去就不错了。

第二啊,关系户,这么说吧,现代,你分高,就能要你,搁到古代,一个是看判卷老师心情,风格。另一个还得看关系,对吧。哪能像现在这么公平啊。现在你就算是达官显贵家的孩子该不及格还是不及格。当然了,及不及格的吧。。。对人家来说,你懂哈!

还有就是环境,现在这窗明几净的比过去那考场肯定是强多了。但是吧那时候估计心态比现代人要好。

最后推荐大家看看小说啥的,虽然和历史相差挺大的,但是有的作者描写的还是很用心的。我喜欢这类历史架空小说,尤其是官居一品和赘婿!!!有没有和我一样的书迷朋友啊?

yeats7

yeats7

解元、会元和状元称为三元,至于考上清华,假设清华招收的是全国最高分的学生,那也只有一个状元。

eplook

eplook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