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唐诗、宋词、元曲之间过渡的时代界限那么明显?
为什么唐诗、宋词、元曲之间过渡的时代界限那么明显?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安东爱旅行。
这个观点是错误的,任何体裁的过度其实都不明显,而是逐步演变的。先说宋词,前人称宋词为“诗余”,也叫做“长短句”。而对于诗词的界限到现在为止,都算比较模糊的。花草蒙拾,清代王士祯其文云:“或问诗词、词曲分界,予曰:‘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定非香奁诗。‘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定非《草堂》词也。这种说法是持填词须“上不类诗,下不入曲”之说。但是现在能肯定的便是词之“诗余”说法不通。而宋词所本则是隋唐时期的“燕乐杂声”。因为诗入曲中间会有一些“泛声”(泛声便是指和声),而把这些“泛声”填入实字,就成了长短句,也就是宋词最初的模样。朱子语类卷一四○:"古乐府只是诗,中间却添许多泛声。后来人怕失了那些声,逐一声添个实字,遂成长短句,今曲子便是。"所以很多小词的形式便如仄韵律诗,比如:木兰花令周邦彦歌时宛转饶风措。莺语清圆啼玉树。断肠归去月三更,薄酒醒来愁万绪。孤灯翳翳昏如雾。枕上依稀闻笑语。恶嫌春梦不分明,忘了与伊相见处。生查子欧阳修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这些词牌在句式字数上都和律诗一样。而小令如临江仙、《何满子》、浣溪沙、鹧鸪天等,几乎格式都是为律句。直到柳永开慢词先河,才使得唐诗、宋词显得比较泾渭分明。所以在词还在“小令”阶段时,与唐诗的界限并不明显。同理,元曲也是。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首先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但是曲子一开始也大多都是由小令组成的套词。单独提溜出来,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丨秋思,这种曲牌和词牌,除了平仄同叶之外,几乎没什么明显的特征差异。甚至如《点绛唇》这种调子,在词牌,曲牌都有,而曲、词最大的差异则是用语用字的风气。所以词曲的初期界限也不明显。如非内行,是比较难判断一段词是否是似曲或是似词的。而散曲专业化,系统化的时间大体在元世祖至元年间到元顺帝后至元年间。这个时候散曲才成为诗坛中的主要体裁。才跟宋词有明显的差异。

aa1215456
首先冷肯定一点,诗词曲赋是我国文学史上最绚丽的文化瑰宝。我们称之为的唐诗、宋词、元曲是指在唐、宋、元时期各自发展至最鼎盛,最辉煌的状态。而不是仅仅形成与当朝。先看唐诗,在三百年发展历史上留下许多不朽诗篇。唐以前,也有五七杂言等诗集,如《乐府诗集》等。优于政治、文化、科举等原因,在当时诗歌发展超过了过去任何一个时代。也从之前不完善状态下逐渐转换为近体诗的定型。接下来说宋词,词,最早应该成为“曲子词”,起源于隋唐,流传在民间。是一种配合音乐,在宴席中助兴的小曲。有一定的韵律,词牌格式。唐人也有不少词作,晚唐时期的温庭筠、南唐后主李煜等都是其中代表。相较于唐朝流行的律诗,词的选材、格律更加宽松,多了一些“风花雪月、男欢女爱”。得到当时文人的追捧。最后说说元曲,元朝成立,北方很多游牧民族入住中原,多元化文化有了交融。这为元曲发展奠定了基础。元曲和宋词类似,也有相应的“曲牌”。没有像南宋时期那样特别强调格律,写作技巧。加入一些口语,使之更加白话。更加让人容易理解。其实某种文体的出现并不是突然发生,随着历史变迁,文化更迭也会发生变化。但也有其辉煌的必然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