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苏轼四十岁作江城子密州出猎,是其第一首豪放词,后逐渐确立宋词豪放领袖之位,那40岁之前,文词也不少,为什么没有那么突出,是火候未到,还是另有他因?
苏轼40岁之后才作豪放词,之前的词属于什么派系?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史夫
谢邀!在中国传统文学史上,词属于后起之秀,后起于诗,其发展历程经历了三个阶段。中唐初兴之时,因为源自民间鲜活的生活,长短句灵活使用,更能表情达意,抒发心志。彼时的词,反映的内容广泛,题材多样。既有悲情辽阔的“伤别”,如传说中李白的《忆秦娥》;也有轻松欢快的渔歌,如张志和的渔歌子;有雄浑旷远的边塞风光,如韦应物的《调笑令》;也有情景交融的江南风光,如白居易的《忆江南》。词专以言情擅长,流于艳科,是在晚唐,特别是五代,经过“花间词派”的渲染和努力,内容越来越趋于狭隘,几乎发展到了专写女人风姿闺阁之情的地步;格调越来越低下,充满了寄情声色的脂粉气;语言越来越秾艳,剪翠裁红,铺金缀玉,重重雕饰。尤其是晚唐的温庭筠,宋初的晏殊等人所谓的“花间词”,就是这种词风的代表,又被“奉旨填词柳三变”的柳永大力弘扬,导致婉约之风大行其道,“有井水处皆歌柳词”。这些都被时人称为“婉约词”,庙堂与江湖,均风靡一时。在当时,婉约才是词的正宗。宋初的词基本上承袭了晚唐五代“绮丽香泽”“绸缪婉转”的风气,直至苏轼以前没有根本性的转变。而且,词以豪放和婉约二分法论之,并非起于宋代,而是迟至明代著名词学评论家张綖在其诗余图谱中才首次提出二分法:“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宏。”他又谓婉约者以秦少游为正宗,豪放者以苏东坡为正宗。事实上,苏轼词也并非多为豪放,而是因为苏轼的加入,苏轼的以诗入词,苏轼特立独行与众不同的生活经历、宦海沉浮、人生感悟,苏轼在全面充分吸取前人创作的基础上,给词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内容和情感。与科学的历程一样,文学发展的历程自有其自身的轨迹,后人一样也是常常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正如清代评论家刘熙载所说的那样:“太白《忆秦娥》,声情悲壮;晚唐五代,惟趋婉丽;至东坡始能复古。后世论词者或转以东坡为变调,不知晚唐五代乃变调也。”苏轼亦是如此!苏轼给词注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自由个性,一种前所未有的奔流激情,一种前所未有的豪放风格,一种前所未有的不羁词风。苏轼词既弥漫着阴柔之美,更充满了阳刚之气,恰如苏轼的老铁黄庭坚所论的那样:柳永秦观词,只是十分契合妙龄女郎,执红牙板,浅斟低唱,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苏轼词,却必须关西大汉,手执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王司令
我们可能都有个印象:宋代词人中,苏轼辛弃疾是豪放派代表,柳永,秦观,李清照是婉约派代表,并进而产生错觉,以为苏轼是不写婉约词的。实际上,豪放派词与婉约派词并没有那么森严的壁垒,豪放派词人完全可以写婉约派词,这正如英雄也会爱美人一样。词,从唐末温庭筠算起,就已经盛行婉约之风,并形成所谓花间派,用词来写男女之情。可以说,从这个角度而言,词开拓了新境界。柳永爱写婉约词,在全国上下非常有名气,‘凡有井水处,皆能歌柳词’,说明一般百姓还非常喜爱。苏轼同样写婉约词,而且据人统计,苏轼的婉约词数量远远多于豪放之作,甚至可以说,他的婉约词也不亚于任何婉约词人。清朝诗人评论家王渔洋评苏轼《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说:‘恐柳屯田緣情绮靡未必能过。孰谓彼但解大江东去耶?’意思说,柳永虽称婉约大家,却未必能写得出这首词那种言情的境界。谁说苏轼只会写念奴娇赤壁怀古之类的豪放词呢?苏轼的少年游.润州代人作:去年相送,余杭门外,飞雪似杨花。今年春尽,杨花似雪,犹不见还家。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恰似媛娥怜双燕,分明照,画梁斜。此词写于1074年,苏轼时年38岁,词表面写一个美人怀念远行之客,但实际是表达自己对佳人的怀念,用语回环往复,一唱三叹,明显属于婉约风格。因此可以大胆地断言:苏轼四十岁前的词风就是婉约词风!这并不奇怪,宋代许多当大官的文人都写婉约词,如欧阳修,晏殊。婉约词人有的喜欢专门写艳情,这个是苏轼不太赞同的,而这不等于他反对写婉约词。

topchan
苏轼40以前的词属于婉约派。 比如这首《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考古收藏都讲究传承有序。中国文学更是如此。孔子注重“述而不作”,述是复述,也是传承,述是早期古代文化积累发展的主要方式。 汉代以降,诗歌形式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历经唐朝中国古诗的发展已经达到了后人无法企及的顶峰。这时就需要有一种新的突破。“词”这种文学题材因此应运而生了。词是宋代最具特色的文学体裁,北宋前期以晏殊、晏幾道、范仲淹、张先、欧阳修为代表的婉约派,承袭五代词风,委婉典丽。内容大多依然是樽前酒后、花前月下。范仲淹词作虽不多,但扩大了词的表达范围,词风也较遒劲。 柳永精通韵律,开始创作慢曲长调新体裁,长于铺叙,用语俚俗,情景交融,深受下层平民的欢迎,以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其作有“俚词”之称,柳永的词风对秦观、周邦彦等影响很大。 高才逸气的苏轼,冲破词专写男女恋情、离愁别绪的境界,清新豪放,开创了豪放词派。比如下面的《念奴娇》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宋心心_
苏轼多才多艺,他的词也如此。因他胸襟宽广,既使宦途坎坷,也写出别人难及的豪放诗句,所以称他是豪放派词人。其实他四十岁以后还有“十年生死两茫茫”“明月几时有”荨娓婉的词。就如辛弃疾,既有“醉里挑灯看剑”也有“明月别枝驚鹊”。但从总体的成就看,苏轼和辛弃疾都是豪放派词人,不以年龄划分。

antivoid
你好,我是庆字辈儿。江城子·密州出猎是作者在公元1075年,也就是神宗熙宁八年所作,那个时候苏轼应该是三十九岁。这首词在浅斟低唱之风盛行的北宋词坛可谓是别树一格,一反“诗庄词媚”的传统观念。苏轼在与鲜于子骏书写道:“日前猎于郊外,所荻颇多,作得一阕,令东州壮士抵掌顿足而歌之,吹笛击鼓以为节,颇壮观也。写呈取笑。”意思是前两天啊我在郊外打猎,收获不少,还做了一首词,就是这首词让密州的壮士一边击掌、一边用脚叩地来唱,还有人吹笛敲鼓的伴奏,景象颇有些宏伟,我把这词写下来送给你看看,姑且博你一笑。可见苏轼对于自己写的这首词还是非常自豪的,这也是他第一次写这种豪放词。而在写着首词之前,苏轼是也是比较坎坷的。嘉祐元年,也就是公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从西蜀地区前往京城,嘉祐二年进行考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欧阳修,小试官是梅尧臣,都是文坛的前辈,都很喜欢苏轼的文章,但是欧阳修看着像是自己徒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就给了个第二。考试后欧阳修对苏轼十分赞赏,苏轼的名声传的很广,本来苏家父子要一展身手了,结果苏轼的母亲去世,哥俩回去奔丧,嘉佑六年苏轼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但是到了治平二年,父亲苏洵去世,苏轼苏辙守孝三年,,三年后回来准备大展身手的时候,赶上王安石变法。熙宁四年,也就是公元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被王安石指使御史告了黑状,苏轼没办法请求出京任职,熙宁四年至熙宁七年被派往杭州任通判、熙宁七年秋调往密州任知州。所以,在苏轼写出这首词之前,经历是从名声大振、奔丧就职到外调京城,应该说这么多年的经历,让苏轼有了写出这种改革性词的阅历和底蕴。

妖精kiko
苏轼早期的创作,以诗歌为主,词作极少。后期创作正好相反,以词和文章为主,诗歌较少。苏轼被后人认为是,宋代文学第一大家,对后世影响最大的,除了作品的成就之外,就是在他的作品中体现出来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中的豁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的乐观。“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爱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通透。这些都是在他的后期作品才体现出来的。他前期作品主要是诗歌,最显著的特点是,在诗歌中大发议论。如“富贵本先定,世人自荣枯”,“人生本无事,苦为世味诱”等。在这些议论性极强的诗作中,已经开始出现了一些富有哲理意味的内容。如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是缘身在此山中”。这种议论,还不同于后期的豁达,只能看作是前期诗歌的一个特点。真正和后期的思想内容,在思考人生方面,比较接近的,是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这里不再是之前作品中的对现实生活的牢骚或不满,而是对生活心态的探讨。为数不多的词作中,如行香子·冬思,是一首写给朋友的赠答作品,内容写与朋友在一起时的种种往事,表达对朋友的思念。这首词作,作品风格上,和他之前的诗歌很相近,诗意浓厚。情感表达上,和后期作品,特别是词作,有很多相似之处,都情真意切。不同于“词言情”的传统,是这首词的突破。同时,又有明显的宋代词人常常“以诗为词”的痕迹。还没有形成后期词作的圆润和成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