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安世宋词《卜算子 ·尊前一曲歌》怎样赏析?

卜算子,
宋·杜安世
尊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更应、多于泪。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最新跟帖
岩岩

岩岩

↑↑ 关注【文学名句】温暖情怀的文学,动人心坎的名句 → 记得点赞 ←卜算子宋·杜安世尊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更应、多于泪。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白话】美酒当前,歌女高唱一曲,歌中似有千重含义。她在刚要唱歌之时已经泪流满面,恐怕她心中的苦恨比泪水还多。我试着问她,为何事而如此悲伤?她如痴如醉,沉默不语。我也是个多情人,听不了伤心人说伤心事。唯恐两人同病相怜,共同悲歌。【赏析】本词写一位歌女唱歌的情景和词人听歌的感触,篇幅不长,蕴含却丰。词一开始就介绍唱歌情景:“尊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尊,同“樽”,酒器。词人向歌女敬酒,对她很尊重。对于一个旧社会的卖艺人,这一举动使她受宠若惊、感慨万千。千载难逢一知己,于是面对斟满的这杯盛情之酒,她唱了。在短短“一曲”歌中,表达了心中的“千重”之意。这“千重”二字,应是她歌女生涯的涵概,是她历尽酸甜苦辣种种人生况味的囊括。她要借着歌声,尽情倾吐自己“心中无限事”。仅仅“一曲”歌,竟能表达出“千重”意来,也反映了这位歌女感情的丰富和演技的高超。我们仿佛听到了那种“急雨”、“私语”、“莺语”、“泉流”、“珠玉相击”等美妙之声,那歌喉的圆润宛转、灵活多变,不难想见。所以,先写唱歌情景,是为突出她演技的卓绝。“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这是回过头来写要唱未唱之时歌女的感情表现。晏几道生查子有云:“忍泪不能歌,试托哀弦语。”而她却“忍”不住地泪如泉涌起来。由此词人推断她“恨应更多。”这泪当是种种复杂感情综合外露的体现。它是一种无声的话语,诉说了歌女心中埋藏的怨恨、哀伤、苦痛、愤懑等情感,她受侮辱、被玩弄的悲凉身世也从中道出。“试问缘何事?”这一设问既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衔接了起来,又使歌前与歌后中间有了过渡。问后本应作答,但是她的喜怒哀乐、沦落恨史哪是三言两语所能道尽的!“不语如痴醉”五字,把一切的一切都包容了。“不语”,沉默。她的“千种风情”、“千重意”已从歌中传出,不必再作赘叙;或事关艳情种种,难于启口;或身世过于悲惨,怕言及再一次触痛心灵的创伤。不语与放歌对照,一扬一抑,纵收有度,可见这歌女并非轻佻放荡之流。但“如痴醉”三字却透露出她不幸遭遇中亦有过令她沉醉的事。如痴如醉,一般对沉缅于欢乐、情爱等迷恋的事而言。当她年轻貌美之时,可能有过倍受青睐的艳情生活,这又毕竟使她难忘、留恋。这“不语”五字,胜似千言万语!词人多情,不忍听这带泪的歌声,更不忍听歌女再诉说那凄惨的身世,因为“怕和我、成憔悴”。从中可知,词人心中似乎亦有什么隐痛。莫非他俩“同是天涯沦落人”? 要不是也有不幸,何以都“成憔悴”?伤人自伤之情溢于言表。这首词虚实相因,声情并茂。不但真实描述了歌者的情态、听者的感受,还虚设了一些耐人寻思的情境,如“千重意”、“欲歌泪已流”、“不语如痴醉”、“怕和我、成憔悴”,意味蕴藉不尽,想象空间很大。在有声和无声的相互体察中,在歌唱和发问过程中,词人和歌者感情得到了沟通和交流。叙事曲折,情感起伏,引人入胜。你喜欢哪些宋词?留言说一说。关注【文学名句】遇见动人语言是美妙的缘,总有贴心文字温暖着你我↓↓ 记得点赞,喜欢就分享和收藏 ↓↓
ぇ帞、蒓白记忆、”ゞ

ぇ帞、蒓白记忆、”ゞ

我来回答一下这个问题。一、原词及其大意卜算子 宋·杜安世尊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更应、多于泪。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其大意是:歌女在酒樽前为我们放歌一曲,她的歌里含有多种情意。在她还没有开始唱的时候就流下了眼泪,我想她心中的忧愁怨恨应该比眼泪还要多吧。我试着问她到底是为了什么事,她沉思了很久神态如痴如醉,但一语不发。唉,我也是多情之人啊,听不得人家的伤心事,不说就不说吧,就怕你说了,我陪你一起伤心落泪呢。二、作者及其文学成就杜安世为今陕西西安人,字寿域,生卒年月不详,宋代学者。此人应该有点名气,但是记载不多,能写诗词,尤其在慢词方面有一定的研究,也能够自己制曲。在宋代及以后的一些文献中也提到过他,但对其写诗词的水平评价都不是很高,有的说他词写得不是很工整,有的说他的其词“往往失之浅俗,字句尤多凑泊”。但不可否认,他也写了不少精品,咱们今天提到的这首就是。曾著过一卷杜寿域词,现存世有诗文144首。三、具体赏析尊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在酒樽前她唱了一支歌,歌声悠扬,曲折宛转,歌里似乎含有无限情意。古时饮酒置宴时常请歌妓助兴,“尊前”可以理解为作者敬她酒时,她对着酒樽;也可以理解为在酒席宴桌前;“千重意”这里写出了歌者唱歌水平的高超,但总是隐含着淡淡的哀愁,若隐若现,楚楚惹人怜,也说明了歌者饱经风霜,曾经沧海。才欲歌时泪已流,恨更应、多于泪。在她刚开始唱歌时她就流泪了,是什么触动了她呢,她为什么伤心呢。我猜想她境遇肯定不一般吧,应该是忧愁烦恨比眼泪还要多吧。这句是倒叙,描写的是唱歌前的神态,至于“恨更应、多于泪”这则可能是综合歌者歌前流泪,歌声含有千重意于一起的一种猜测和判断。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看到她那样子,我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就试探着问她到底是为了什么事,但是她不答话,陷入了沉思之中,神态一度如痴如醉。这句写作者对歌者的同情,问她到底有什么伤心委曲事,但歌者不答,可能不好答,可能非三言两语能答之,也可能不愿答。但又写了她如痴醉,那就是说她一度沉湎于往事的回忆中,是酸、是苦、是甜,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简单的几个字,描写了作者的关心和同情,歌者的神态,写得非常传神。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我也是多情之人啊,我特别怕听到别人家的伤心难过事,你要是不说就不说了吧,我怕我听到了以后忍不住和你一起伤心流泪呢。在这里我们可以想见歌者神态的悽惋,作者的多愁善感。我们也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悲天悯人的人,是一个能同情底层人们疾苦的人。读完此词后,大家应该有一种感觉,那就是好像跟哪首诗特别的像呢。没错,跟白居易的琵琶行描写的情景相类似,描写的感情相类似。一词一诗之间确实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不妨参照着读。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欢迎交流讨论!如果喜欢就请点赞,请关注头条号:唐诗宋词元曲之韵,谢谢!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潺潺流水

潺潺流水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