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填词是不是必须按照一定的调子和一定的平仄来写?
宋词词牌固化到底好不好?
提到的作品
最新跟帖

慎行
填词不按谱意味着失律即跑调▶️ 按谱填词,这个问题既是一项规定或规则的问题,也是个技术问题。 词牌,一般地讲是在唐代中期就形成了,或许更早,真正曲子繁盛到了宋代。唐朝设教坊(音乐机构),开元十一年初制圣寿乐,让歌伎们穿上五方色衣服,即北方水为黑,南方火为红,西方金为白,东方木为绿,中央土为黄。)尤其是到了宋徽宗设大晟府(音乐机构),曲目渐繁。曲目,即词牌的来源彼多,有 来自乐府机构,有取自原词题目,有来自外域或边地,来自词人自制的,还有来自民间的等等。但有一个现实是,这些曲式之乐调都固定下来了,其唱词内容只要倚声填词即可。若有变化只有用什么宫调演奏而已。比如《洞仙歌》,宋史.乐志注林钟商调,又歇指调;金词注大石调;柳永《乐章集》同样一首词牌的词,一首注中吕调,另一首注般涉调。宫调的不同做何理解呢?它是由七音十二律构成,即七音乘十二律得八十四调。隨唐时运用减字谱等方法,以宫、商、角、羽四弦来定律,即四弦乘十二律得四十八调,由于有些繁复不可尽用,只剩下二十八宫调。所以不同作者选用相同词牌而填词,因所注的宫调不同,因此不同填写者的词其句式平仄亦有差异,并非后来词谱规定某一词牌的某几句可平可仄。从这点上看,词牌句式及平仄是不可以随意改变的。若要改变它,后果很严重,就意味着失律即跑调。很多人对填词跑调察觉不到,但告诉他唱歌跑调了就会觉得是外行。填词守律与唱歌按调的道理是一致的。[1]一一一一一一一[1]三上词话作者。

饼脸猫鼬
先谢谢大家欣赏!写词就应当按照古人留下的词牌名写。当然平仄也应当考虑原调。下面我试着写了几首,送给大家欣赏并参考。

flysball
如果你不按词谱填词,那叫歌词,叫中国风歌词填词时所要用到的平仄组合,就是格律,而格律的最大功能就是产生音律美,让你的词读起来有一种强烈的节奏感。按我个人的说话,就是,当你读词的时候,哪怕没有配乐,也能感受到一种音乐之美。那些词牌,基本上都是经过古代那些牛人长期实践而形成的,或者说创作的,因为当时词是用来唱的,有些接近于乐府,不过后来比乐府更加重视旋律感。如果说写绝句写律诗是表达情怀,那么写词就侧重于表达个人的情感,长短不一,抑扬顿挫,也就是说,诗词的平仄,是对人个情感表现的一种加持!对于初学者来说,平仄格律是一定要学的,不是为了炫耀,而是了解产生音律美的一种方法,既然喜欢诗词,那么写一写当然要写得有模有样才有快感,可是,连平仄都是错的,如何以假乱真?所谓神似,连形都不似,何来神似?(顺便吐槽一下那些“神似”)我想,我们的诗词创作水平,肯定比不如李杜,苏辛,元白、柳晏等人,人家都安心地去学,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当然,你可以说,苏东坡不喜欢受到音律的束缚,可是,我们有资格和苏东坡并肩站在一处么?更何况,苏东坡也是懂平仄的,只是偶尔不用,而不是从来不用。当然,现在还存在一个比较尴尬的问题,就是随着时间的发展,很多字的读音发生了变化,比如绝,节,黑、白等,那么按照平仄组合来说,这些字可能因为读音的变化可能已经达不到音律美了,这个时候,你是可以活学活用的,而不是死守着规则。所以,只有尊重规则,才能超越规则!最后,祝你的词写得越来越漂亮!

windy
宋词是继唐诗后的又一文化瑰宝。宋词词牌如同一宗商品的商标,如果你是填词,就应当按照词牌的要求去填,如果觉得费劲,那你就干脆用新诗的体裁去创作。真正精通填词的词作家肯定会按照词牌的要求,认真去填。


formel
所谓词牌的固化,可以理解为后人的固步自封,或者说后续乏人。宋词的词牌,说直白了就是曲调,懂曲调然后填词的话,水平高下姑且不论,是很容易的。如果不懂,则难度很大,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很多人非常喜欢宋词,但想模仿填词却往往难有成就的原因。其实大家大可不必妄自菲薄,随意选中一个词牌,让那些汉语语言博士来填,也不见得个个都能填出来,何况我们很多普通的诗词爱好者,填不出来很正常的。再就是历史的原因,很多字和词的读音有了变化,我们现在通用的普通话,读宋词的韵律跟粤语比,相差甚远!固化固然不可取,但无所谓好坏。我们何不换个思路,另辟蹊径。网络上有个风中采莲演唱的歌曲《云水禅心》,这个词的作者叫王晋,很多牛人就依着这个曲调,填了很多词,其中不乏高手。个人简单的理解,如果是在宋代,那么这些词的词牌,就是《云水禅心》,后来这些模仿曲调填词的风格迥异的作品,虽然表现手法不同,角度各异,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词牌是一样的,而且只能是一个!也许有人会说我是信口开河,满嘴胡言,但不要忘了,任何一种文体,都需要有千百万计的人来尝试,通过不断地从模仿到超越,才会不断的完善并固定下来。手机回答真不方便,就此打住,如有歧义,请留言或私信。

Bunnydanny
问题:1、宋词词牌固化到底好不好?2、现在填词是不是必须按照一定的调子和一定的平仄来写?前言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之一,其中诗分格律诗和非格律诗,但是词不同,所有的词都是“格律词”,也就是必须依照词谱的要求来填词。一、按谱填词词最早是唱的,因此有“曲子词”的说法,叶嘉莹先生称之为:歌词之词。在唐五代时期,词是依照曲调填词,到了宋朝初期,大部分也是如此。也就是说,词是唱词,而不是用来“读”的词。包括北宋的周邦彦和南宋的姜夔,还是能够精通音律,自己创作曲调,依曲填词。北宋时苏东坡“以诗为词”,词的内容向诗靠拢,也开始“言志”。词如同诗一样,渐渐变成了“徒诗”,有一部分词也就是不能唱了。据说靖康之变以后,有一部分词的曲谱就失传了,南宋人已经不会演唱,但是仍然可以根据前人的作品填词。后来的人总结归纳了唐宋人的名篇,制作出了词谱,基本就是对平仄和押韵提出了相对严格的要求,至于曲调大部分失传,也就不做那么细致的要求了。二、 现在填词是不是必须按照一定的调子和一定的平仄来写?我们今天所用的词谱,本身就有很多的变化,例如钦定词谱有800多词牌,却有2000多个词谱,例如临江仙、贺圣朝等有多达11体。也就是说,古人的调子有多种变化,不是完全固定的。1、词谱是有变化的,在宋朝基本固定敦煌曲子词出土以后,可以看出,有些词和今天看到的词谱还是不一样,后来制作词谱的人没有见过这些词作,因此也没有把这些词的词体纳入词谱。例如敦煌词中的《菩萨蛮》枕前发尽千般愿,要休且待青山烂。水面上秤锤浮,直待黄河彻底枯。白日参辰现,北斗回南面。休即未能休,且待三更见日头。而钦定词谱中的三体菩萨蛮都与此不同, 词谱中的菩萨蛮是四十四字,而敦煌曲子词的菩萨蛮是49个字。下面是李白的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暝色入高楼,有人楼上愁。⊙○◎●○○▲ ⊙○◎●○○▲ ◎●●○△ ◎○⊙●△玉阶空伫立换仄韵宿鸟归飞急韵何处是归程换平韵长亭更短亭。◎○○●▲ ◎●⊙○▲ ⊙●●○○ ⊙○⊙●△敦煌的这种49个字的词体没有流传下来,但是宋朝的词人都是填44个字的菩萨蛮(李白的这首词作者有些争议 )。可见词谱也是在演变,但都是微微有些变化,基本到了宋朝就固化了,除非出现一些新的自度曲。2、填词是不是必须按照一定的调子和一定的平仄来写?今天的我们当然要按照词谱填词。2000多个词谱,满够用了。例如填一首临江仙,11个词体如果还不能满足要求,只能说遣词造句的功夫不够。当然您也可以随意填,但是就不要称为“填词”了,如果押韵可以看作是古体诗,不押韵就看成散文或者现代诗都可以。打个比方,诗词这一类非物质遗产,类似于文物。你不能为了实用,就给青花瓷加个壶嘴倒茶喝,直接去买个茶壶用就可以了。 对于文物,首先是按照本来面目进行保护 ,确实有损坏也要修旧如旧。至于革新,其实是一种新的创造,革新就去革新,传统还是传统,不需要打着革新的口号去改变传统,这是两种东西,各走各路就好。从宋朝到民国没有改变的东西,不要在我们这一代去改变,传承给下一代是我们的本分。@老街味道

禧。
好与不好要从两方面来看,其一是否促进其繁荣?其二是否促进其发展?宋词之繁荣系在其固化以前,词牌固化与唐格律诗固化的结果一样,都是自己作死自己,已经作死了,好还是不好岂非不言而喻?其二,宋词自两宋后日渐式微以致消亡,都消亡了谈何发展?

筱筱是只喵
词牌对于词来说,就类似于现代歌曲的名字,词牌固定了,那么相对应的格律也基本固定。而且,词牌不同,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意境,也各不相同。对于填词,这是必须遵守的,不存在什么好与不好。当然,如果觉得哪种词牌限制大了些(比如平仄一字不易的),你可以更换词牌。词从五代开始到宋时鼎盛,有记载的词牌约有一千多,就算同种情怀,选择的余地也是很大的。而且,就词谱来说,除了定格之外,也还有各种变格,完全可以随自己的习惯,喜好来选择。这里提到变格多说一句,词牌的来源,大体来讲是源于唐教坊曲与新旧乐府,所以,词谱的变化最重要的依据就是律曲,曲调宽松,那么在音律范围内,格律选择的余地就很大,自然就存在了丰富的变化,比如我们熟悉的临江仙,《念奴娇》之类。所以说,变格的创立也有自己的依据,并非随心所欲,而且古调发展到今天,已经很难有人能够识全,再创立什么变格,实为不易。只是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