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的古诗有哪些?

冰蓝猫瞳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荀子•劝学)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 (庄子)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中庸)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管子•论积贮疏)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淮南子•说林训)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韩非子•喻老)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战国策•赵策)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推荐书籍:《国学经典》
《国学经典》是2010年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林萌等。该书主要讲述了国学的知识。国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对中国政治、经济、军事等各方面都有极大影响。对于传承文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民族的复兴都起着重要作用。中国国学中的思想,是中华民族共同的血脉和灵魂,是连接炎黄子孙的血脉之桥、心灵之桥。
这套丛书设有六个分册:《国学经典》、《自然景观》、《民俗风情》、饮食天下、《建筑艺术》和城镇魅力。我们采用中国画"散点"构图的方式,通过若干有序的篇章安排,对文化的不同侧面做精练扼要的勾勒,同时尽可能多地吸纳细节,扩充信息,牵手时尚。每一章节增设的"现代链接"栏目,就是把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或纵深,或延展加以记述,配之以精心挑选的图片,以方便读者的阅读为出发点,全方位、多层面地展示中国文化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内蕴。
折叠 编辑本段作品目录
第一部分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概说 An Introduction to "Hundred Schools of Thought"
儒家学说 Confucianism
至圣孔子 Confucius
亚圣孟子Mencius
道家学说 Taoism
话说老子Lao Zi
庄子轶事 Zhuang Zi
法家学说 Legalism
韩非子Han Feizi
墨子哲学 Mo Zi
儒家经典之"四书" The Four Books
儒家经典之"五经" The Five Classics
史书纵览 Historical Books
兵书纵谈 Books on the Art of War
第二部分 中国古典文学
先秦诗歌 Poetry before the Qin Dynasty
诗歌唐朝 Tang Poetry
诗人经典 Tang Poets and Their Classical Works
宋词小酌 Song Ci
词人经典 Ci Poets and Their Classical Works
元曲经典 Yuan Qu and the Representative Works
散文古风 Prose
散文经典 Prose Representatives and Their Works
四大古典名著之《三国演义》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四大古典名著之《水浒传》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 Outlaws of the Marsh
四大古典名著之《西游记》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 Journey to the West
四大古典名著之《红楼梦》 The Four Great Classical Novels - A Dream of Red Mansions
第三部分 中华文化杂谈
国茶文化 Chinese Tea
民族茶艺 The Ethnic Tea Art
中国酒文化Chinese Drinking Culture
汉字书法 Chinese Character and Chinese Calligraphy
诗意国画 Chinese Painting
神州民乐Chinese Folk Music
民族乐器 Chinese Musical Instrument
戏曲艺术 Chinese Opera
国粹京剧 Beijing Opera
南国奇葩--越剧 Yue Opera
黄梅艺苑 Huangmei Opera
中华武术Chinese Martial Arts
传统医学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Science
针灸疗法 Acupuncture
养生气功 Qigong
中国瓷器Porcelain
中华服饰 Ancient Chinese Clothing
民间艺术 Chinese Folk Arts
园林艺术 Garden
国学经典的书籍:
【经部】
十三经
周易 尚书 诗经 周礼 礼记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论语 孝经 尔雅 孟子 仪礼
其他
四书章句集注 春秋繁露 新本郑氏周易 大戴礼记 韩诗外传
易纬是类谋 易纬坤灵图 易纬乾元序制记 陆氏易解 中庸
东坡易传 周易正义 轻松学诗经 尚书正义 易传
韩诗外传 毛诗正义 泰泉乡礼 深衣考误 深衣考
仪礼注疏 礼记正义 周礼注疏 春秋左传正义 大学
春秋谷梁传注疏 孝经注疏 春秋公羊传注疏 周易参同契 大学集注
孟子集注 中庸集注 论语集注 孟子字义疏证 大学问
论语注疏 孟子注疏 尔雅注疏
【 史部】
二十五史
史记 宋书 梁书 魏书 陈书
南史 北史 南齐书 北齐书 周书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晋书 隋书
旧唐书 新唐书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宋史
辽史 金史 元史 明史 清史稿
其他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唐才子传 贞观政要 逸周书
古列女传 徐霞客游记 大唐西域记 荆楚岁时记 战国策
前汉纪 后汉纪 华阳国志 东观汉记 通典
唐会要 唐律疏议 吴越春秋 洛阳伽蓝记 越绝书
前汉纪 江表志 江南野史 五国故事 邺中记
三楚新录 江南馀载 吴越备史 九州春秋 越史略
东观奏记 北狩见闻录 竹书纪年 五代史阙文 官箴
平宋录 大金吊伐录 松漠纪闻 翰林志 高士传
李相国论事集 赤松山志 真腊风土记 荆楚岁时记 北戸录
岳阳风土记 溪蛮丛笑 吴中水利书 岁华纪丽谱 吴地记
平江记事 南岳小录 岭表录异 东京梦华录 风土记
益部方物略记 游城南记 淳熙三山志 桂林风土记 朝鲜赋
南宋都城纪胜 桂海虞衡志 洛阳名园记 南方草木状 佛国记
捕蝗考 宋朝事实 大清律例 三国杂事 史通
子部
【兵书类】
武经七书
三略 尉缭子 唐李问对
其他兵书
《孙膑兵法》 《百战奇略》 握奇经 《练兵实纪》 将苑 何博士备论
《三十六计》 守城录 孙子略解 乾坤大略 《墨子城守各篇简注》
其他子部
墨子 列子 庄子 荀子
申鉴 说苑 新语 论衡
茶经 棋经 中论 邓子
盖庐 人物志 潜夫论 初学记
洛阳牡丹记 王守仁全集 四十二章经 论衡校释
梦溪笔谈 太平广记 孔子家语 韩非子
鬼谷子 归田录 唐新语 公孙龙子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周易参同契 山海经 校注
艺文类聚 穆天子传 唐摭言 颜氏家训
古画品录 盐铁论 宋高僧传 广弘明集
老子道德经 钝吟杂录 弘明集 宣室志
世说新语 金匮要略注 九章算术 吕氏春秋
黄帝内经灵枢经 黄帝内经素问 备急千金要方 伤寒论注
难经本义 神农本草经 孔丛子 抱朴子内篇
法言义疏 风俗通义 鹖冠子 齐民要术
潜夫论 范子计然 西京杂记 晏子春秋
周髀算经 朱子语类 山房随笔 林泉高致集
吴子兵法辑佚 银雀山尉缭子 司马法逸文 群书治要三略
孙子略解 水战兵法辑佚 群书治要六韬 敦煌写卷六韬
怀王墓竹简六韬 六韬逸文 汉墓竹简六韬 老子集注
范蠡兵法辑佚 太公兵法 太公金匮 太公阴谋
端溪砚谱 歙州砚谱 扬州芍药谱 橘录
糖霜谱 刘氏菊谱 洗冤录集 荔枝谱
高僧传 阴符经 随隐漫录 画继
续高僧传 方言校笺
集部
【楚辞】
楚辞 楚辞补注
总集类
全上古三代文 全秦文 全汉文 全后汉文 全三国文
全后周文 全北齐文 全陈文 全梁文 全齐文
全隋文 全唐文 先唐文 唐文拾遗 唐文续拾
全宋文 全晋文 全后魏文 全唐诗 全宋词
千家诗 文心雕龙 文选 乐府诗集 全元曲
全宋诗 历代诗词赋
其它集类
优古堂诗话 诚斋诗话 庚溪诗话 草堂诗话 藏海诗话
六一诗话 后山诗话 彦周诗话 二老堂诗话 怀麓堂诗话
沧浪诗话 诗品 诗人玉屑 中山诗话 观林诗话
李太白全集 王右丞集笺注 欧阳修集
国 语
其他
四库全书目录(介绍、史话、乾隆文渊阁记)
总 目 经 部 史 部 子 部 集 部 考 证
辑注类
三字经 庄子集解 商君书 汉官六种 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
千字文 孟子全译 史记三家注 九家旧晋书辑本 敦煌变文集新书
百家姓 老子校释 世说新语笺疏 太平经合校 管子轻重篇新诠
幼学琼林 列子集释 新语校注 龙文鞭影 八家后汉书辑注
论衡校释 孙子兵法论正 明夷待访录 裴注三国志 文心雕龙注
古文观止 曾国藩文集 菜根谭 传习录 文心雕龙考异
增广贤文 曾国藩家书 金人铭 众家编年体晋史 文心雕龙义证
专题类
历史 军事 文化 图片
古典小说类
世情小说 历史演义 历史小说 志怪小说
历史工具类
中国历代量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纪年表 中国历代帝王年表
中国历代衡制演变简表 中国历代年号索引表 中国历代疆域图
古今地名对照 历表(隋之前) 中国历代度制演变简表
历代人口的官方统计数 二十四节气表 三国地图
民国地图 万年历

Jianierrrr
1、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
2、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
3、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
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
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
6、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
7、不迁怒,不贰过。——《论语》
8、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 劝学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史记留侯世家
10、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史记》
1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
12、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孟子》
13、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1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15、朝起早 夜眠迟 老易至 惜此时——《弟子规》
16、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礼记》
17、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8、巧言令色,鲜矣仁。——《论语》
19、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
20、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21、从善如登,从恶如崩。 ——国语>
22、尺有所短,寸有所长。——《楚辞
23、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王风黍离
24、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25、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孙丑
26、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
27、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孙子兵法》
28、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史记高祖本纪
29、多行不义必自毙。——《左传》
30、读书贵能疑,疑乃可以启信;读书在有渐,渐乃克底有成。——格言连璧
3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战国策》
32、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33、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礼记》
34、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35、鱼离水则鳞枯,心离书则神索。
36、有真才者,必不矜才;有实学者,必不夸学。——格言连璧
37、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
38、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39、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宋司马光训俭示康
40、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
41、管中窥豹,时见一斑。 ——晋书
4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论语卫灵公
43、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寅,一家之计在于和,一生之计在于勤。
4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 ——史记陈涉世家
45、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
46、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47、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戒。——《诗经》
48、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左传》
49、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孝经。天子章
50、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颜渊
51、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诗经大序
52、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宋朱熹读书之要
53、鉴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54、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
55、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礼记》
56、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57、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太子少傅箴
58、尽信书,不如无书。 ——孟子尽心下
59、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60、行成于思,毁于随。——唐·韩愈进学解
6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
62、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后汉书》
6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64、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 ——《礼记》
65、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论语》
67、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
68、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三国志》
69、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庄子养生主
70、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庄子》
71、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
72、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朱熹观书有感
73、闻过怒 闻誉乐 损友来 益友却——《弟子规》
74、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三国志》
75、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
76、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
77、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 —— 《战国策》
78、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
7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80、投我以桃,报之以李。 ——诗经大雅抑
81、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尚书》
82、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83、人而无仪,不死何为。—— 诗经风相鼠
84、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中庸》
85、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老子》
86、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战国策》
8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88、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老子》
89、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
90、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
91、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92、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孟子》
93、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记李将军传
94、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孟子尽心上
95、穷当益坚,老当益壮。——《后汉书》
96、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诗经小雅鹤鸣
97、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子罕
98、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大戴礼记
99、水则载舟,水则覆舟。——《荀子》
100、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论语》
101、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论语》
102、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淮南子说林训
103、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孔子家语·六本
104、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三国志》
105、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孟子》
106、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清《增广贤文》
107、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荀子》
108、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109、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离骚
110、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
111、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112、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上
113、满招损,谦受益。 —— 《尚书》
114、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明·吕坤呻吟语·应务
115、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周易》
11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论语》
117、敏而好学,不耻下问。——论语公冶长
118、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论语》
119、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史记报任少卿书
120、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论语》
121、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选自韩愈师说


Unicorn_丁丁

大胖子老李

YYGO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