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吹灯》系列小说中摸金、发丘、搬山、卸岭是作者编出来的,还是历史上就有的?

鲍鱼臭豆腐
应该都有,并且都有原型,以前是不叫这样的名字,是经过作者的改编变成现在这个名字的。

huanghonglan
这部电视剧也是改编自小说小说都是人写出来的,根本就没有什么历史考证而已,所以它其中很多东西在历史上是根本不存在的。

大豆stone
这个是有一定的历史根据的,就像民国时期很多军阀都会去盗墓来扩充军费是一样的。

lisi
绝大部分还是不可信的,是作者编造出来的。但摸金和发丘还是有一定历史传闻,说是曹操曾经设置过这个官职,用来盗墓补充军饷。

涛声依旧lee
看过鬼吹灯这部小说的人都知道,十有八九都是作者虚构的,真实性有待考证。如果真的是作者无凭无据地能够编造出这样的故事,那作者还是挺有才华的。摸金,搬山,卸岭,发丘应该都是作者,根据历史记载再用自己的烂笔头不断地添油加醋后,编造而来的。因此看来整部小说,并非就是作者纯属的虚构。
在中国历史上摸金校尉,这是一个非常吃得香的职业。他们有着自己规定的倒斗原则,是一个有组织有纪律的倒斗门派。古代的时候,帝皇的墓地中,都会有非常丰富的宝藏。皇帝为了守护这些宝藏,能够一直陪伴在自己的身边。自己的墓穴也会建得非常的神秘,经常会设立一些机关来守护这些财富。
没有经过特殊训练或者是专业技能的人,就算找到了墓穴,也是白费。丧命在墓穴中的人不计其数,经历过特殊训练的摸金校尉,面对非常凶恶的墓穴也会很棘手。经常会付出血的代价。但是倒斗就是他们的饭碗,再危险他们依旧会去发掘更大的墓。
摸金校尉摸金的时候都会在墓室里的东南角上点上蜡烛,再进行摸金。如果蜡烛被吹灭了,此墓不可摸,必然会丧命于此。如果蜡烛能够正常的点燃,就必须在鸡鸣之前拿走所有的把宝物。因此我们在电视上经常就会看到一些摸金的人,经常会点这些蜡烛。这些都是有理有据的技能,才一直流传至今被我们知晓。不得不佩服鬼吹灯这部小说的作者真的非常牛。

maidikai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曹操是盗墓祖师爷他的军费大部分来自于盗墓,他培养出来盗墓贼都很厉害所以历史可能真的有

amanda_
鬼吹灯的作者,天下霸唱从2006年2月份开始,直至2008年2月底,前前后后总共写了整整两年时间,约有两百万字的篇幅。
《鬼吹灯》是一部探险小说,根源于易学的风水,是贯穿其中的经脉。虽然书中包含着众多元素,但只有“探险”二字能概括其精髓,绝非单纯的盗墓小说,也绝不是恐怖灵异和老掉牙的推理悬疑小说。古墓只是故事中探险的凭借,本书所讲述的,是一系列利用中国传统手艺和理论来进行的冒险旅程。

yusiwang
摸金校尉是中国古代一个盗墓者的门派。据史书记载,摸金校尉起源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自于汉代陈琳所作为袁绍檄豫州。曹操为了弥补军饷的不足,设立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等军衔,专司盗墓取财,贴补军饷
摸金校尉就是一种古代军官职称,通俗地说,就是国家盗墓办公室主任。古代指专门发掘坟墓盗取财物以充军饷的人,后多指盗墓者。
而作者以此为基础,将它变成了一个门派。
发丘,发丘中郎将,发,发掘。丘,坟墓。中郎将,官名,秦置中郎,至西汉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
发丘中郎将与摸金校尉同属曹操的盗墓军队,盗墓手段几乎一样。只不过发丘中郎将官大一级,是摸金校尉的首领,并且多出一枚发丘天印,印上刻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个大字。是件不可替代的神物,号称一印在手,鬼神皆避。
卸岭,又称卸岭力士,历史上并未有过记载。不过根据小说提到的赤眉军。赤眉军在历史长河中是真实存在的。属于农民起义军。这支对于在莒起事,首领为樊崇,是琅琊人,起义的原因也很简单,就是当地的农民受到严重的剥削,民不聊生,农民为了能够活下去,奋起反击。最后这支队伍不断壮大,周围领地的人欲讨伐之,樊崇命自己的手下染红眉,避免在战场上和敌人混在一起分不清敌友。此后,这支队伍也就成为了赤眉军,作者的灵感大概由此而来。
搬山道人,搬山派据说是在秦朝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的壮大,到了清朝的时候是最鼎盛时期。他们盗墓的方式是开喇叭式盗墓,主要是打通墓地的门,然后让它通风,通了风之后里面的有毒气体就会被释放出来,也会大大的降低盗墓的危险性,但是这个过程中会有很强的破坏力,对于墓穴来说会造成极大的破坏。搬山道人之所以被称为“道人”,是因为他们都以道士的身份装扮自己,而且还会一些道士的法术。搬山派还精通武术,跟一些机关,也是实力比较强的一个。不过也如同卸岭一样,只存在民间传闻中,如今也是无从考证其真假了。
这四个门派有实有虚,小说作者应该翻阅了古书和借鉴了一些民间传闻合理虚构安排,这样也不影响大家的观感。

小宇天天都犯困
摸金校尉
摸金的流派始于战国时期,崛起于东汉末年三国时期,当时曹操为了筹集军饷就让士兵去盗汉朝古墓,但是曹操又觉得盗墓的名声听起来不咋的,于是就干脆给盗墓的士兵们设置了两个军衔,一个是“摸金校尉”,另一个就是“发丘中郎将”。
三国时有个叫陈琳的人,写了一篇文章来吐槽曹操,文章其中有一段说道:“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操又特置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隳突,无骸不露。”骂的就是曹操盗墓的勾当。
发丘和摸金同属一门,都是在曹操的领导下办事。但不同的是发丘中郎将是摸金校尉的上级。发丘中郎将配发“丘印”,摸金校尉配发“摸金符”。摸金校尉精通“寻龙诀”和“分金定穴”,注重技术环节,懂得天星风水秘术,善于用风水星象计算出古墓的方位。
发丘派又叫“发丘天官”或者“发丘灵官”,手段和摸金校尉差不多,只不过他们摸金的时候带有一枚刻着“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个大字的印信,这个印信神奇无比,号称“一印出手,鬼神皆避”。
发丘派常乔装成当铺掌柜、古董商等身份,一般不轻易出手,除非发现大型陵墓才能引起他们的兴趣,是四大盗墓门派中唯一不忌讳与官府合作的一个门派,为其他门派所不齿。据说隋唐时期发丘一脉就失传了。
卸岭卸岭力士诞生于北宋期间,融合了摸金校尉和崂山派的两家长处,据说鼻子非常的灵敏,只要将铁钎插入地下,凭借着带出的土壤气息,就可以对墓藏中的情况做出比较准确的判断。
卸岭力士的行事作风更像是绿林好汉和盗墓贼之间的一种角色,平时散布天下或者聚啸山岭,敬关帝,并尊西楚霸王为祖师,一旦遇到大墓就会倾巢而出,众力发掘,毁尸平丘,搜刮宝货,毫厘不剩。
搬山道人搬山道人起源于秦汉时期,传说是古代西域人的后人,因族人受到诅咒,血液会慢慢变成金黄色,一般活不过60岁,只有找到传说中的“雮尘珠”才可以解除这个诅咒。所以他们盗墓的目的只为寻找“雮尘珠”不为钱财。
搬山门人喜欢身穿道服,而且会一些类似茅山道士的法术,比如“搬山分甲术”。擅长破解墓道中的各种机关,但是他们在风水上并不精通。而且搬山门人喜欢独来独往,通常情况下不与别派合作。
摸金校尉,发丘将军和卸岭力士这三种盗墓贼在历史上应该是存在的,因为官方记载和野史里面都有提到。但是搬山道人可能是不存在的,因为这一派的说法太过玄乎。野史中也并为提及,应该是属于杜撰。

硕硕君
前言:天下霸唱的所著的“鬼吹灯”系列近几年可谓红透大江南北了,相信不少人都迷恋上它了吧,读完小说还不算,还去追剧,《鬼吹灯之精绝古城》鬼吹灯之怒晴湘西鬼吹灯之黄皮子坟等等,胡八一“十六字阴阳风水秘术”厉害吧,羡慕吧!可是很多人要问了,摸金,搬山,发丘,卸岭那些神秘的盗墓门派到底是天下霸唱随口编的还是历史上真有的?有哪些典故呢?
一,摸金校尉,发丘将军,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在中国历史中真的存在
1.摸金校尉:最早出现在战国时期,他们精通“寻龙诀”和“分金定穴”,摸金校尉最善于以风水星象计算出古墓宝藏的方位,而且,摸金校尉属于官办的组织,有后台,有资本人力资源。这个就是我们的政治家军事家曹操干的好事啦,为了筹集军饷,充盈国库,曹操居然想到了专门组织一支专业部队,专门盗取前朝贵族坟墓,皇室皇陵,这支军队,就称之为“摸金校尉”。
后汉书·袁绍刘表列传中记载:“操率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又署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所过毁突,无骸不露。”
2.发丘将军:光看字面,就可以猜测出又是一支“官办”的盗墓团队啦,这支部队,最早出现在后汉,也是以分金定穴,观风水,盗陵墓为主,他们相对于摸金校尉来比较的话,地位更高,技术水平却很低,这批人,身上都配有官家浇筑的铜牌一枚,铜牌上刻有“天官赐福,百无禁忌”八个字,号称是有“一印在手,鬼神皆避”的神效,给他们分金定穴,挖掘墓葬增加了底气。
3.搬山道人:搬山一派最早出现在秦汉,他们以道士自居,身穿到家衣物,学习到家术法,擅长机关阵法和破解坟墓中的各类机关,此派传承较少,讲究人数上优质,因此,每代搬山道人,单打独斗能力超强,我们看了鬼吹灯系列之怒晴湘西就看的出,搬山道人鹧鸪哨,独战六翅蜈蚣,湘西尸王都不在话下,虽然是小说,但是搬山道人的确有他独到之处。
4.卸岭力士:诞生于北宋,他的前身是农民起义军赤眉军,起义失败后,这支部队墩身与山川野岭,以盗取陵墓为生,偶尔也干一些打家劫舍的活,由于人数众多,因此每次行动总是大批人出动,规模宏大,此派擅长看风水,破机关,讲究望闻问切四字抉。
摸金校尉,发丘将军,搬山道人,卸岭力士,各有专长各有术功,有民营有官办,各成派系,也算是完善发展了盗墓行业,大家看了鬼吹灯系列小说影视剧,对于这四个盗墓流派有了初步了解,在历史长河里,这几个流派虽然出现过,但是,由于他的破坏性和特殊性,他们的存在并不久远,也见不得光。

betty_清
我来回答这个问题,喜欢的话可以关注我哦。
说到摸金校尉和发丘中郎将,就要先提一下西汉的梁孝王,这位王爷一生的遗憾就是没能当上皇帝,既然现世无法圆梦,这位王爷就决心在死后过把皇帝瘾,他给自己和家族修建了规模巨大的王陵,不仅斩山作廊,穿山为藏,内部也是极尽奢华,陵墓面积为明十三陵的四倍,里面有中国最原始的冰窖和最早的坐便厕所,而墓穴中的壁画更是被誉为“敦煌前的敦煌”。
不过这位梁孝王没有想到,几百年后,他的奢华王陵又和中国历史上另一位大名鼎鼎的人联系在了一起,这个人就是曹操。在东汉陈琳所写的为袁绍檄豫州一文中记载:“又梁孝王,先帝母昆,坟陵尊显;桑梓松柏,犹宜肃恭。而操帅将吏士,亲临发掘,破棺裸尸,掠取金宝。至令圣朝流涕,士民伤怀!“
这段话翻译过来就是,梁孝王的王陵豪华肃穆,里面藏了很多珍宝,曹操为了筹措军饷,亲自带领士兵发掘了王陵,将梁孝王的棺椁打开,把里面所有的金银财宝全部掠走,汉献帝听说自己祖宗的陵墓被人盗掘了是痛哭流涕,全国的老百姓也都对曹操的行为十分气愤。而在郦道元的水经注中记载《水经注》:“操引兵入砀,发梁孝王冢,破棺,收金宝数万斤。”则直接说明了这次盗墓行动,曹操大发了一笔横财。而之后,尝到甜头的曹操干脆设置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两个官职,专职负责盗墓,凡是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经过的陵墓,无不遭到劫掠。而根据汉代的官制,中郎将的职位要比校尉高,所以这么看来,发丘中郎将应该是摸金校尉的领导。
而或许是盗墓盗得多了,怕自己死后也称为被盗得对象,曹操不仅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提倡“薄葬”的统治者,更传说,他为自己布下了七十二个疑冢,不过2009年,尘封了两千多年的曹操墓还是被世人找到,从陪葬品看,曹操墓里的确是十分寒酸。
在正史中关于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的记载则只见于南史卷二·宋本纪中第二中:“帝少好读书,颇识古事,粗有文才,自造孝武帝诔及杂篇章,往往有辞采。以魏武有发丘中郎将、摸金校尉,乃置此二官,以建安王休仁、山阳王休祐领之。意思是,南朝宋前废帝刘子业根据曹操的例子,设置了发丘中郎将和摸金校尉,命令王休仁和王休祐来统领,至于这二位是否真的率兵盗过墓,正史中则没有记载。
至于卸岭力士和搬山道人两派,在历史中则并没有明确的记载,个人推测,应该是作者虚构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