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一位讲古诗的教授成了“网红”,经典可以魔性解读吗?

11月21日,媒体报道,近日,一位讲古诗的教授成了“网红”。不走寻常路的“魔性”讲解为他圈粉无数,有网友把他赞誉为大学课堂里的“泥石流”——用“接地气”的幽默为诗歌讲解增加了许多不寻常的现场感。
最新跟帖
西米张-CYMIE ZH

西米张-CYMIE ZH

我们现在人都是说白话的,读起古文来难免艰涩难懂,完全体会不出来古人的意境。但是当一个知识渊博,专业深厚的人来解读的话,显然可以使我们普通人既能听懂又能体会。但是我们普通的人讲起话来没有那么多的幽默,只能说是平白直叙,这显然勾引不起观众的兴趣。在我们的生活当中,我们普通人也是非常喜欢有幽默天才的人,因为它能带给我们欢乐。 报道中的那位教授,显然他是了解他的听众,他知道如何勾引别人的兴趣,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显然也具备这个幽默的天赋以及出众的口才,加上自己渊博的知识,深厚的功底,使得他可以旁征博引,如长江之水绵绵不绝口若悬河的讲下去,听众也是兴趣盎然的听。他成为网红,随着影响力增大,也可以使更多的听众受益。经典在每个人心中的概念不同,十个人有十个人的讲解方法,用魔性的讲解法当然也没有错。有几点要注意。第一,用现在的话加上幽默的口才讲解给听众的可能跟作者当时的态度有出入。第二,因为你知识渊博,在形成语言的时候,难免要参杂教授本人的意见,很难做到原汁原味。第三,想把一件复杂的事情用简单魔性的方式表达出来,需要本人具备非凡的实力,普通人不可为。
小威

小威

“经典”应该有不同的声音来解读,或者说争鸣。其实,现在的学术氛围是太“和谐”了,这很不正常,你看看民国那些大师,不仅对前人的“经典”加以批判和否定,彼此之间,也是互相用大量的考证和理论来检举对方学术上的错误。这才进一步繁荣了“经典”,进一步诠释了“经典”。只有一种声音的“经典”不叫经典,那是课文,是死记硬背的任务。不单是在学术上,在很多领域,我们的“经典”往往被某种权威封上了“结界”,或者某个“权威人物”以他或者他们那一代人对“经典”的理解,强制灌输,乃至制订规则来限制这不能改,那不能动,这没有底线,那太娱乐了。很荒谬,大清灭亡一百多年了,我们一些专家或权威人士的治学理念和作风还停留在上上世纪的水平线上……
wulalaa

wulalaa

马上被戴建业教授圈粉!看了他解读陶诗的视频截图马上喜欢他!认定他是个幽默、博学、乐观、热衷国学、乐于教学的好老师!一、教授的“魔性”就是博学而亲民的魅力你看呀,短短的一句“草盛豆苗稀”,他依此为出发点,分析出了陶渊明的乐观主义性格。笔者原来读过这首诗,本来没啥感觉,让他一分析(见图),立刻有声有色,莫名喜欢这首诗,对陶渊明也有了更深的理解。多生动、多深刻、多么易学易懂!他的“魔性”就是魅力的意思呀!这并不妨害我正确理解诗词,而且理解和记忆更深刻了。二、教授让千篇一律生动起来,重视现场感戴建业教授说,“风趣不是我追求的,我就是比较真诚和他们聊天。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感受到到底古典诗歌美在什么地方,这是我教学最基本的初衷,也是目的,尽可能重现诗歌的现场感。” 孔子讲究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并重,对生活热爱的热爱有不同的表现形式。过于正式的解读,并不一定有好的效果,现代人在忙碌的生活之余也需要快在快乐中掌握必备严肃的知识。三、改革原有教学方式,诗词需要年轻人的热爱希望推广教学法,让更多人轻易地爱上国学,爱上古诗词。我们的国学是无价之宝,需要后人的热爱、推崇,给后人以精神享受和支撑,并发扬光大。多么希望这是我的教授,快乐和轻松中掌握知识!谢谢!
Sybil

Sybil

我觉得这种解读很好,“魔性”这个词本来就是夸张的说法,是写手为了勾引你看这篇文章而设置的诱饵。实际上你认真去看,会发现这位教授(戴建业)分析的有理有据,让本来千篇一律的解读变得生动有趣起来,也并没曲解诗的本意。比如,评讲陶渊明的诗归园田居,普通的老师会从诗的韵律、意境评讲,而戴教授的方式是这样的:“种个鬼田”、“要是我种的这个水平,我绝不会写诗。”而且他说:“网上说我很幽默很机智,但风趣不是我追求的,我就是比较真诚和他们聊天。我们的大学生,能够感受到到底古典诗歌美在什么地方,这是我教学最基本的初衷,也是目的,尽可能重现诗歌的现场感。”现在都在讲要复兴传统文化,怎么复兴?我个人的浅见,就是要让人感觉到传统文化的美好,使人心向往之。戴教授不就是这样做的吗,你觉得古诗的解读乏味,我就用我的智慧、我的语言,让你感受到美在哪里、好在哪里,风趣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只有多一些这样的人,传统文化复兴才会接上地气、才能兴得起来。我是多写,总想着用书中的道理解决一点儿现实的困惑。期待你的关注。
緬華

緬華

不可以魔性解读。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的不可复制性,更不可调侃,亵渎。但是在讲堂上,确实应当讲解得尽量生动、富有感染力,莫让鲜活的古人与文学变得枯燥死寂,但同时也应当注重知识的严谨性,引导学生用敏锐的语言、艺术感受力和文学修养去发掘诗词之美。这二者并不矛盾,而后者是最重要的!
robin_liu

robin_liu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