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怀有很深的厌恶?

久久
这说明你对古典名著研究的比较深刻。能流传至今,你能看到的古典名著肯定是大浪淘沙所得,都是金子。现代文学作品还需要时间沉淀,在质量上大概率比不上古典作品,这是必然。所以根本原因是,大浪淘沙一般都优于一现的昙花,同时你又具备较强的文学鉴赏能力。

vivinzqy
找找自己的原因先,果然是只有描写悲剧的 阴暗的 晦涩的 反体制的 歌颂无限个体自由的东西才能受到部分人士的喜爱。人性是复杂的,不是随便写点就叫做深刻文学的。

lm280299
机遇

greeny
应该讲,现代领域有很多文学大师,如鲁迅、沈从文、巴金、茅盾、老舍、周作人、曹禺等,他们的创作所取得的成就,使当代文学家望尘莫及。他们都有深厚的中国古代文化底蕴,又受五四新文化思潮的影响,所有代表作均达到世界文学水平。当代文学创作者最欠缺的是中国古代文化的修养,特别是语言文字方面远不如现代作家运用的炉火纯青,味如嚼蜡,文字不简练,思考不深刻。当然,阅读是一件很个人的事,各取所好,不可强求。

angelingfly_
因为中国现代文学背着一个沉重的十字架。
满清的对内奴化汉人统治,对外闭关锁国,导致近代中国落后世界。被西方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国门后,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使泱泱中华数千年强盛文明遭受百年羞辱。
清末的一些精英文人,没有智慧学习现代科学技术,将自卑与愤怒怼向中国传统文化。
文学本该颂扬美好生活的,现代文学却只是体现贫穷与苦难;
文学本该赞美秀丽山川的,现代文学却只有描述贫瘠与荒漠;
文学本该歌颂爱情与甜蜜的,现代文学却只会揭露丑陋与迫害。
现代文学背负沉重的枷锁,如何使人愉悦?
现代文学“大师”,在现实主义的框架下,以丑为美,将阴暗的现实刻画得淋漓尽致,将美好的现实弃之若敝,以显示其思想深刻。
怎么能令人愉悦呢!

宝贝羽心
虽然我是文学专业的,但是对近现代文学我也不喜欢。可能达不到厌恶的程度,但是不喜欢是真的。
后来我分析了一下原因,我不喜欢大概是一下几个方面原因:
首先,从时间上来说,近代的划分是鸦片战争到1919年,现代的时间线是1919-1949,这两个时间段是离我们比较近的,中国历史上的动乱无序的年代,也是横跨了整个民族的屈辱史。这个时代的作品表现出来的思想要么过于激进,要么过于颓废,给人的感觉都不舒服。
其次,这个时代的文学作品,带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没有办法,工农阶层是主流阶层),对于从农村走出来的我来说,文学作品中所展现的生活,跟自己的现实生活太过于接近,无法形成文学审美!而学过美学的都应该知道,审美这玩意儿,是建立在一定距离之上产生的陌生感!通俗来讲,跟你的生活越遥远的越能引起美的联想,反之久没有美可言,甚至就如题主所说的厌恶。
最后,这跟我个人的兴趣爱好有关。我个人更喜欢那些稀奇古怪的,脱离现实生活的猎奇文学,如现代主义或者后现代主义的作品我看得会比较多;或者纯粹追求语言意境的华丽优美,温柔婉约,磅礴大气,我都欣赏,就是无法欣赏如实描述的或者朴实无华的文字。
以上是我个人的观点,希望对题主能有所帮助。
另外,自古文学就是主观的东西,说不清道不明,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如果不是做研究,纯粹是读一读,调剂生活,只读自己喜欢的文学作品,我觉得也无可厚非,不一定非得逼自己去接受不喜欢的东西!

yinyuanwen
题主问:“为何我对中国现代文学怀有很深的厌恶?”你为何厌恶中国现代文学?原因你自己心里最清楚啊。你问别人,那等于是自己心里揣着答案让别人猜猜看。
我猜不出题主是否知道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但我看有些网友的回答是不知道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的。
中国现代文学是指以“新文化运动”及“文学革命”为发端,截止于1949年这个时间段出现的文学理论、文艺社团、作家作品等文学现象。
钱理群、温儒敏等出版过一本《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的书,系统阐述了中国现代文学的来龙去脉,如果这位题主真不明白自己为什么厌恶中国现代文学,看了这本书之后,或许能找到答案。也说不准本来厌恶,看了该书后,反而喜欢上了呢。

declas85
我对古代文学并不厌恶!

橡皮鱼
我认为题主的话有些偏执了。当然,这个"恨"的确是由于对文学深深地爱。确切地说,现代文学也的确让人有些失望罢了。
人所共知,中华民族有着非常厚重的优秀文化传统。民族文学的宝库浩如瀚海。我们的祖先为我们留下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优秀文化遗产,经史子集,诗词歌赋至今还在熏陶和感染着我们。而现代文学,除了鲁迅等老一辈文学家们留有文学遗产之外,N年之后,我们拿什么以飨后人呢?英国人可以以莎士比亚为傲,俄罗斯人可以以托尔斯泰为傲。千年之后,我们的后人以谁为傲呢?
近几十年以来,我们的现代文学似乎走到了"断层期”,还发生了让人不得不"厌恶"的一些变化。在此略谈几点,试与诸君榷之。
1:现代文学的"魂“散了。
近代文学中,鲁迅可以称得上是民族文学之魂。他用"标枪"和"匕首",与黑暗中抗争,并无情的揭露了我们民族的劣根性。表现了强烈的民族精神。我们不妨放眼近几十年,谁能扛起民族文学之鼎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2:现代文学之"味"淡了。
《诗经》有风有雅有颂,更有诗的韵味。"四大名著"有几百个鲜活的艺术形象,有人物的味道。唐诗宋词,有咬文嚼字的趣味。这些都给我们,以及后人留下了咀嚼的空间和余韵。所以古人曰"开卷有益"。而现代文学告诉我们:开卷未必有益。
3:现代文学"价"掉了。
古人看书,凡恭敬的戒斋沐浴。那是因为当时的书有神圣之气。由不得人不恭敬事之。古时文学,使人能齐家治国平天下,对人的一生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尤其对人的精气神的不断美化,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反观当今文学,有如此效能的能拉出几本呢?流行歌曲,十之八九是为爱发声,而现代文学的题材越来越少。
4:现代文学之"水"混了。
随着社会发展的多极化和多维度,中国的作家逐渐多了起来。年龄从二十多起始,上不封顶。看似百花齐放的繁荣背后,粗制滥造的,偷工减料的,还有被称为灵魂的毒鸡汤纷纷出炉。毛孩子坐在家中,数月之后就是作家。名人逸士来了兴趣,也可以过一把《回忆录》的作家瘾。有钱人雇写手也能荣登文学的神圣殿堂。
我们深爱文学,是她把我们从牙牙学语的稚子,陶冶成体魄健全顶天立地的男子汉。
我们深爱文学,是她在我们饥饿之时为我们提供如饴甘露;是她在我们力竭之时能暴发出冲天的干劲……。
我们深爱文学,她是我们的生命!

缘来是你
对中国现代文学怀有深深的厌恶?看到这一问,心中不免产生惆怅之意。莫非提问者专一喜爱古典文艺?或是偏爱外国经典?即使是如此,你还是喜欢文学的,是一位文学爱好者。假如你不喜欢任何一种文学,那就谈不上对某一时代文学深深厌恶的问题了。可既然喜欢上另外一种文学,也不能任意地,甚至轻率地去完全否定中国现代文学哦!
一个爱好文学的人,一个具有文学基本常识的人,一个具备文学素养的读者,不能因偏爱,或出于某种利益的考虑,去衡量某一时段文学的好与坏,爱与恨。
一个成熟的读者,应该用文学的尺度,以客观的眼光,以精思熟虑的见解,去看待文学,决不能去作任性随意的判断,更不应该采用粗鄙方式,去彻底否定某种历史上的文学。
假如你不喜欢文学,或特别厌倦某些文学,这是你的自由,别人也不会干涉你的选择。但大可不必在任何场合发一通怨气,发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怨气,能说明什么?能动摇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地位和作用?能否定中国现代文学中的大家杰作?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感召下产生的,它适应了中国近现代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以鲁迅为代表一大批文学家都写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人民在旧时代艰难困苦的生活和对黑暗统治及不合理制度的抗争。这己是被广大读者所接受。
自鲁迅先生的《呐喊》徬徨问世后,中国现代文学出了多少文学大家?又写出了多少现代有影响的名著佳作!
茅盾,巴金,曹禺,老舍,叶圣陶,郁达夫,沈从文,萧红,孙犁,张爱玲,张恨水。赵树理,等等,等等。这些著名作家,都根据自己的观察,写出了社会众生相,他们的作品,无论篇幅大小,题材风格迥异,但不乏美的篇章。
我们能轻易否定茅盾先生的大作《子夜》吗?长篇小说《子夜》所写的二三十年代上海民族资本发展史,上海滩社交场景那种氛围,他那老练精熟的文笔,栩栩如生的人物群像,而今又有几人能及?
而象沈从文写湘西,郁达夫写的游记,孙犁先生的散文小说,丰子恺的散文译著等,其语言之清丽,其文笔之流畅,又有几人能及!
难道巴金先生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在文学上无所贡献,老舍先生的《茶馆》《骆驼祥子》缺乏艺术?曹禺先生的剧本《雷雨》《北京人》,其艺术在世界戏剧史上也属高品位。这些现代文学大家所取得的成功,是谁也代替不了的。
建国以后,文学也依然有好作品。周立波的长篇,刘绍棠的运河小说。孙犁的小说散文,柳青的长篇《创业史》等等,难道其中没有任何价值意义吗?单凭主观意念,显然难以作出正确的评价。
改革开放后,文学艺术仍是大有收获的。《白鹿原》《穆斯林的葬礼》《芙蓉镇》等等长篇的一一问世就是鲜明的例子。
象张贤亮,汪曾祺,冯骥才,梁晓声,张炜等等一批作家,各自在小说,散文中也取得了不小的成功。这也是有目共睹的事实。
显然,当下的文学有低落的趋向,某些作品脱离现实生活,纯属虚构的粗制滥造,追求低级趣味,回避现实生活,也只能是文字游戏而已。
但我们决不能把当下文学中的不良现象与整部中国现代文学史等同起来,一叶障目,不知春秋!
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所产生的美篇华章是大放光彩的,不是随意否定得了的。这既是个人的看法,也是不少文学读者的认可!

晓风新雨
多去研究一些哲学。就不开始厌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