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生前被冷落,死后为何成了国民作家?


蓝青石
沈从文生于1902年,卒于1988年,享年86岁。自幼聪颖好学,由于生计原因,16岁就参加土著部队混饭吃,而他所酷爱的是文史,所以二十岁就渴望上大学,可他只上过几年小学,更没有任何经济来源,两次考试落榜,他只好在北京大学旁听。他边听边写作边发表大量作品,一跃成为当时文坛上的显赫人物。这期间他受到了大文豪胡适的赏识和帮助,也正是与这位胡大师的过从甚密的原因,才几乎毁了他宝贵的后半生。1949年蒋介石被赶到台湾后,胡适成为了所谓的国民政府要员,游走于美国和台湾之间,为蒋介石“反攻大陆”出谋划策,这下子沈从文可是倒了大霉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新中国哪能不把斗争矛头对向他?于是乎说他是蒋介石、胡适安插在大陆的国民党狗特务,历史反革命分子(早年曾被左翼联盟因他是右翼胡适的追随者攻击过),这样老账新账一起算,致使他生不如死。其实他就是个学者,只埋头学问不问政治,至于和胡适的过往只是学术上人情上有过接触,胡适也确实从文学事业上和婚姻上为他提供过帮助,但新中国给他扣上的那些反动大帽子是不切实际的。1950年他受不了残酷的政治打压决定自杀,还好,经过抢救没死成,但是从此一直到1978年沈从文一直是受打压遭冷落,他的作品也“理所当然”地遭封杀,说穿了是政治迫害。沈从文以坚强的毅力,摒弃因“莫须有”的罪名对他的精神干扰,保持笔耕不辍,在高压环境下他依然致力于文学、历史及考古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成果。1978年之后,他正式的作为一个正常的文人进行无任何干扰的研究工作,可惜晚了,他已经是七十六高龄的老人了,他心力交瘁身体严重垮塌,1984年得了一场大病,从此一蹶不振苟延残喘直到1988年他才万般无奈地闭了饱含委屈的眼睛。在沈从文弥留之际和去世后文化界才对他的文学成就做了认真整理,经过这项工作才发现原来他是个国宝级的人物。去世后他的作品和成就才得以广泛传播,这就是“死后成为国民作家”的真正原因。
题主的命题很重要,警示我们一个民族要振兴,首当其冲的是要文化振兴、科技振兴,要尊重人才而不是打压人才,清朝龚自珍说“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但愿我们的国家以后再不要出现沈从文这样的悲剧了。

cathyfok
民国时期出了很多有名作家,沈从文算得最有特色的一个。他的作品比如中短篇小说柏子阿金萧萧丈夫三三边城等,以及散文集《湘行散记》等。他描写的萧萧、三三、妖妖、翠翠等人物形象,无一不体现出健康、优美、善良的人性之美。
沈从文去世之前,没有多少人知晓他的作品,甚至鲁迅在编写中国文学汇编小说卷时,直接把沈从文的作品直接忽略不计。
然而,当全社会从狂热走向冷静,或者说当读者积累了社会阅历时,人们发现沈从文的文字犹如遥远山谷传来的萧声,钻进你的耳朵,浸满了凄美和悲鸣的味道。读他的作品,总会被淡淡的悲伤所包裹。
如果有时间,你可以读沈从文的一个短篇小说黔小景:
两个长途跋涉的客商,在一家偏远的客栈里落脚,这是客栈一年唯一的客人。客人洗完脚,店主——头发花白的的孤寡老人,拿出两双鞋给客人换上。客人说鞋子很合脚,然而这两双鞋恰好是他刚刚死去的儿子的,他儿子就埋在屋前那一畦菜地里。
老人平时都很早睡觉,可客人叫他一起聊天,他也凑过去。那天是他的生日,他似乎有点亢奋,说了很多话,说自己儿子在云南做生意,每年给他带云南的大头菜,说自己的那些好多年没有音讯的亲戚。
客人聊天乏了,老人答应明天一早叫醒客人。客人睡觉去了,可他仍然没有睡,独自坐在灶边,望着灶口闪烁的火光发呆。天亮以后客人起来,发现老人还坐在灶口的凳子上。打开大门再看看,才发现老人已经在半夜里死去了。
黔小景这篇小说,虽然都是朴实的文字,当你把自己想像成置身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你会有一种巨大的历史的悲悯感和人生的荒凉感,在内心蔓延发散。
伟大的作品总是和激荡的社会背景,紧紧联系的。读沈从文的文字,必须有一定的阅历,才会体会到深深的真善美,体会到文字中间的厚重之感。现在沈从文被重新发现,并被整个社会放到很高的地位,也就不足为奇了。
2019.6.23
罗克福尔
沈从文的文学水平连他太太张月和都瞧不起,国学大师刘文典更是觉得沈从文的存在是对大学的侮辱!
他的《边城》中病句遍地,莫名其妙的语句比比皆是。窥一斑而知全豹,他的文学水平究竟怎么样了!
不知道是谁在吹捧他。

赵倩_Amy
沈从文的作品虽然很不错,但似乎并不符合当时抗战救国的主流意识形态(因为写的都是些湘西的田园生活),所以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认可。
1961年,夏志清撰写的英文代表作《中国现代小说史》由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在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上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发掘并论证了张爱玲、钱钟书、沈从文等重要作家的文学史地位。
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第八章里专门讨论沈从文。其中说到,沈从文作品中的“田园气息,在道德意义上讲,其对现代人处境之关注,是与华兹华斯、叶芝和福克纳等西方作家一样迫切的”。被推崇到世界文学大师的地位。
这些断语下于1957年、1961年。振聋发聩的见解,改变了沈从文的地位,改变了现代文学史的作家构成,改变了文学史研究的方向。以前的现代文学大师的排位是鲁、郭、茅、巴、老、曹、赵、丁、艾,从此之后,后面3个变成了沈、钱、张。

虾条
这个问题的实际过程我不够清楚,没有发言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