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发展的命运如何?

如题,中国科幻发展的命运如何?
最新跟帖
板栗栗栗

板栗栗栗

2003年,“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的去世在中国引发了自1999年高考作文题目之后的又一次科幻热议。遗憾的是,这依然没有形成有利于中国科幻健康成长的环境。“在力倡科技原创与自主创新民族精神的当下,这成了我们共同的悲哀。”刘效仁这样说。

一位科幻迷曾痛心地说,在西方,科幻作家的地位是很高的,是媒体追逐的偶像,是财富的象征,“美国一位科幻大师去世了,那是轰动世界的新闻”。而在中国,“中国科幻之父”郑文光去世后,大洋彼岸的美国科幻机构都发布了消息,大大小小的中国媒体却几乎悉数保持沉默。由此,中国科幻发展的多舛命运可见一斑。

1904年,作为西方工业革命副产品的科幻首次被鲁迅从国外引进。鲁迅认为,这种文学样式是改变国民劣根性的一剂良药。

20世纪80年代,科幻遭到批判,被认为是“伪科学”,科学界也指责其为“对科学的污染”。1982年,科幻小说经过姓“科”姓“文”之争被认为姓“文”之后,中国的科普、科技类报刊和出版社视科幻小说为异端,出版管理机关多次发文,将科幻小说扫地出门。尽管中国的纯文学刊物因“小说”两个字“收养”了科幻小说,然而纯文学的倡导者却并不重视科幻小说。

1999年的高考作文使科幻命运渐入佳境,四川、湖南、北京等地的大学纷纷成立了科幻迷协会。据郑州轻工业学院科幻协会介绍,该协会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进行科学知识普及、激发创新与开拓意识、推动社会科幻文化的普及与发展为宗旨。协会通过开展各种活动来宣传科幻,使不少同学成为科幻迷。

尽管中国科幻经历了如此多舛的命运,但是王晋康等少数非专业的科幻作家还是引领着中国科幻创作向前发展。然而专家指出,目前创作人才的缺乏已经影响到中国科幻事业的良性发展。

阿洁洁洁洁洁

阿洁洁洁洁洁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