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吴的历史由来

如题,姓吴的历史由来
提到的作品

[作品]西游记

古典小说《西游记》共一百回,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僧是主要人物。第一回至第十二回主要讲了孙悟空的出世和大闹天宫、唐僧取经的缘由。第十三回至一百回是全书的主体,写孙悟空皈依佛门,徒弟三人保唐僧西天取经...

吴承恩

[作品]山海经

《山海经》是一部想象力非凡的上古百科全书,这一部国际通行的学科划分带来麻烦的奇书,当代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使它对号入座。它不属于任何一门学科,却同时又属于所有学科。这部宏大奇瑰的神秘著作,彰显了人类对自...

倪泰一,钱发平,

[作品]绿牡丹

金花乃软弱女子,身小为薄,拳头打到朱豹身上,就如蚊虫叮了一口,如何打得开?朱豹越打越向前进了,鲍姑娘反向后退,鲍自安见光景不好,叫道:“女儿下来罢,还是我上去。”鲍金花乃好胜之人,众目所视之地,怎肯白...

二如亭主人

[作品]贞观政要

《贞观政要》系“随事载录”而成,凡10卷40篇,约8万字。它以君道、政体、任贤、纳谏、君臣鉴戒等为篇目,分别采摘唐朝贞观年间太宗李世民同大臣魏徵、王珪、房玄龄、杜如晦等45人的政论、奏疏。主要内容包括...

吴兢

[作品]百家姓

孩子们在课堂学习之余,必定要阅读课外读物。让孩子从小养成勤读书、读好书的习惯,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关键。为此,编者们编撰了这套“经典文化启蒙小丛书”。该套书撷取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从浩瀚的中华文化典籍中...

叶雄工作室

[作品]植物名实图考长编

《植物名实图考长编》共2卷,收录植物838种,书中摘录了历代本草、农书、方志、诗词杂著书籍中有关植物学的资料,"以稽诸古"。《植物名实图考》38卷,收载植物1714种,插图1865幅,主要是考核植物的...

吴其濬

最新跟帖
et努努

et努努

源于姜姓

第一个起源,是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

_BoA.'

_BoA.'

姓氏:吴 祖籍: 吴郡

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

分类:以国为氏

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炳(?-约1647),明末戏曲作家。字石渠,号粲花主人。江苏宜兴人,有传奇《绿牡丹》等五种,合称粲花别墅五种。

吴历(1632-1718),清初画家。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苏州常熟人。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合称“清六家”。亦工诗,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及墨井画跋等。

吴修(1764-1827),清浙江海盐人,字子修,号思亭。诸生。官布政使司经历。精于鉴别古今字画金石。陆续刊刻有湖山吟中啸集、思亭近稿、居易小草、吉祥居存稿。另有青霞馆论画诗、续疑年录、曝书亭诗集笺注、纪元甲子表及居易居文集。刻有所集清人六百余家尺牍。

吴其浚(1789-1847),清植物学家。字瀹斋,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嘉庆进士。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昌硕(1844-1927),近代书画家、篆刻家。初名俊、俊卿,字仓硕、昌石,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清末诸生。工书法,擅写石鼓文,尤精篆刻。与同道创立西泠印社,并任社长。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

其它吴姓名人有三国魏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唐史学家吴兢,宋音韵训诂学家吴棫,南宋词人吴文英、名将吴玠、吴璘,元画家吴镇,明末医学家吴又可,清文学家吴绮、书画篆刻家吴煕载,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澄、小说家吴趼人等,近当代有戏曲理论家吴梅、生物化学家吴忠、教育家吴玉章、史学家吴晗、物理学家吴有训、医学家吴阶平、新闻学家吴冷西、作家吴组缃、剧作家吴祖光、画家吴作人、围棋名手吴清源等。

janechen

janechen

吴源出于姬姓。

周太王有三个儿子:太伯、仲雍和季历。

小儿子季历很有才干,他生的儿子姬昌又自幼聪明过人,因此周太王打算让季历当继承人。

太伯和仲雍明白父亲的心意,就自动让贤,趁周太王生病时,假托外出采药,出走到东南沿海一带。

当时的江南还很落后,太伯和仲雍带来了中原的先进文化,当地的族人就推举他们为君长,在今江苏苏州一带建立了吴国。

太伯和仲雍相继为国君,以后仲雍的子孙世代相传。

春秋时期,吴国渐渐强大起来,成为当时的一个强国。

后来由于吴王夫差骄傲自大,被越国打败,亡了国。

夫差的子孙后来便以国名为自己的。

孤葉@落寞

孤葉@落寞

吴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十位的大姓,人口众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二。

寻根溯源

1、通志•氏族略、史记•周本纪、元和姓 纂丹阳吴氏族谱等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姬姓,以国为氏,为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

2、据有关资料所载,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

3、据有关资料所载,出自远古时代部落有虞氏的后裔。

4、出自夏代少康时著名弓箭手吴贺的后代。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得姓始祖

泰伯。三千多年前,陕西岐山一带,有一周族部落,首 领被称为周太王。周太王生有长子泰伯,次子仲雍和小儿子季历。季历的儿子昌聪明早慧,深受太王宠爱。周太王 想传位于昌,但根据当时传统应传位于长子,太王因此郁郁寡欢。泰伯明白父亲的意思后, 就和二弟仲雍一起逃到荒凉的江南,自创基业,建立了勾吴古国。商朝灭亡后,周朝建立, 周武王封泰伯第三世孙周章为侯,遂改国号为吴。春秋时期,吴国被越国所灭,其王族支庶 子孙不忘亡国之恨,便以国名“吴”为姓,泰伯也就成为了吴姓的得姓始祖。

繁衍播迁

吴姓发源于我国南方,在秦汉时期,是得姓以后第一个发 展时期。吴亡国后,吴姓后人流亡到江西婺源、安徽歙县一带,并有北迁至山东、山西等地者。在秦末汉初,吴 姓族人参加起义,因功,多被封王,出现多个名门望族,如南阳吴氏、陈留吴氏、河南吴氏 等,荣极一时,为吴姓发展史上一个重要时期。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吴姓族人得以进一步发 展,由于吴姓有女在汉末嫁于吴国君主,成为皇族,生孙权、孙策等人,并在吴亡后,入仕 于两晋,屡出名人,知名于世。南朝时,“延陵季子”之后的吴姓人发展至湖北中部一带,逐渐兴旺,同时形成了著名的武昌郡望。在秦汉时期迁居山东等地的吴姓族人,有一部分迁 居四川成都一带,仕蜀后逐渐成为当地名门。至隋唐时期,吴姓先后出现了陈留、濮阳、渤 海三支著名家族,陈留望族起源于迁居山东吴姓一支,东汉末年以后,虽历经战乱,但仍作 为当地的大族得以不断发展,并出现了以《贞观政要》的作者吴兢为代表的一批名人。濮阳 吴姓为东汉大司马吴汉之后,历汉魏两晋南北朝,由于始终为皇亲,名人佳人辈出,所以濮 阳吴姓盛极一时,地位一直显赫。同时渤海吴姓也由于名人不断而著称于世。到了宋元时期 ,吴姓族人由于各种原因,出现了北方吴姓大量南迁并在南方大发展的情况,因此北方吴姓 渐衰,南方渐旺,并且在此时期,“延陵季子”的后人,咸阳吴姓、绍兴吴姓等一大批族人 ,逐渐显贵,历代为官,家族不断扩大兴旺,并在以后逐渐分出安徽宁国,浙江嘉兴等望族 。到明清及近现代时期,吴姓名人大量涌现,家族分布进一步广泛,人口增多,还出现了除 大陆以外,向东南亚及海外广泛迁徙的现象。吴姓分布极广,现以江南一带为多,华东各省吴姓人口比率均占各省人口百分之二以上,尤 以福建省为高,约占全省人口的百分之五。

郡望堂号

吴姓在漫长的繁衍过程中,形成了许多郡望,据有关资料 所载,主要有八个:

1、延陵县,治所在今江苏丹阳西南;

2、濮阳郡,治所在濮阳(今河南濮阳县西南);

3、渤海郡 ,治所在浮阳(今河北沧州);

4、陈留郡,治所在陈留(今河南开封东南);

5、吴兴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

6、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

7、长沙郡,治所在临湘(今长沙市);

8、武昌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汉。

堂号:

“源远”、“至德”、“思敬”、“怡德”、“有秩”、“三让”、“崇礼”、 “让德”、“思让”、“均安”、“履成”、“敦厚”、“德让”、“源德”、“树德”、 “世德”、“观乐”、“双合”、“思源”、“崇本”、“瑞本”、“听彝”、“种德”、 “延陵”等。

宗族特征

1、历代吴姓族人地位都比较显赫,高官众多,且名人辈出。

2、吴姓族人皇亲较多 ,从而使得本族有一个良好发展环境,繁衍播迁到全国各地。

3、各支吴姓字行辈份排列有序 。浙江嵊县吴姓一支字行派语为:“天地君亲师,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湖南 岳阳吴姓一支字行为:“祥肇起文新世泽,先勋自古远腾芳,传家之道惟仁让,懋德千秋载 宠光。”据吴漠修吴世族谱,湖南洞庭吴姓一支字行为:“嘉时永定,克绍景从,懋光 必应,继礼承宗。”据永定吴氏族谱,福建永定思贤村吴姓派语为:“念万仕谭志,国 以毓瑞集,其子仁光裕,乃昌宜宗礼,让德永振世,嘉兴绍贤良,衍庆发文武,显达。”

chocobrownie

chocobrownie

吴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2015年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八位,占全中国汉族人口的 2.05%,约2780万人。在宋版《百家姓》中名列第六位。

吴姓起源:

1,源自炎帝姜姓。早在黄帝之前,有一个属于姜姓的部落,这个部落以驺虞为图腾。驺虞是古代神话中的一种仁兽,传说它虎身狮头,白毛黑纹,尾巴很长,生性仁慈,连青草都不会踩踏,只吃自然死亡的动物。《山海经》中说:“大若虎,五彩毕具,尾长于身,名曰驺虞,乘之日行千里”。

上古时,虞和吴同音,后来转为谐音,且字形相近,可以通用,到战国时期,虞、吴才开始区别。所以这支部落把图腾解释为吴,把吴作为部落的名字。吴部落勇敢剽悍,善于狩猎,首领叫吴权,是炎帝的大臣。需要说明的是,炎帝是一个称号或者说是职位,由不同的人世代担任。与黄帝同时期担任炎帝职务的人,是最后一任炎帝。

吴部落在姜水(陕西陇县陇山东)活动,他们居住的地方叫吴山。吴权的后裔中有个叫吴枢的女子,嫁给有熊部落的少典,生了个儿子,就是后来的黄帝。夏朝时,吴部落迁徙到观津(今河北武邑东)。夏王少康时期,吴部落有个人叫吴贺,以善射著称,曾和当时的神箭手后羿比射。这个姜姓吴部落的人,后来就以吴为姓氏,至今有5000年以上的历史。

2,源自祝融氏吴回氏族。颛顼的孙子老童,有两个儿子:重黎和吴回。吴回的氏族,住在姜姓吴部落的故地。当时正处于舜的时代,舜把掌管火种的光荣使命交给重黎。那时,人们把掌管火种的首领称为祝融氏,祝融氏在各大氏族中有很高的地位,拥有很大的权力。

后来,重黎因罪被舜杀了,让吴回继任祝融氏。夏朝时,吴回的氏族迁到山西平陆的吴山。商朝时,这支氏族迁到山东临朐,史称王吴。商朝末期,有个叫吴伯的人,就是吴回氏族的后裔。算下来,这支吴姓的历史有4000多年。

3,出自姚姓。舜是地处偏远地区的东夷族的一支部落的首领,接替尧的位置后,把部落迁到古吴之地(今陕西平陆吴山旁边的历山),史称有虞氏。禹的儿子启建立夏朝后,封舜的儿子商均在虞地(今河南虞城),成为方国虞国。

虞国的虞思,把两个女儿嫁给少康,还帮少康复兴夏朝。商朝建立后,虞国衰落灭亡,虞国的遗民以吴为氏。秦末农民起义的首领之一吴广,就是姚姓吴姓的后裔。这支吴姓至今有3500多年的历史。

4,出自黄帝姬姓。这个起源的吴姓,在历史上最有名气、对后世的影响最深远、人丁也最旺盛,是大多数吴姓人公认的吴姓起源。

商朝末期,黄帝后裔古公亶父带领部落在岐山下的周原(今陕西岐山一带)定居下来。他有3个儿子:太伯(又称泰伯)、仲雍和季历,季历儿子姬昌(即后来的周文王)很有才能,古公想让季历做他的继承人,那样就可传给昌。

太伯为了让位,与仲雍带着家眷远走南方的吴越一带,建立了吴国。春秋后期,吴国崛起,后来被越国所灭,吴国的遗民就以国为姓。这支吴姓至今有2600多年的历史。 5,由少数民族改姓。清朝时,满族的多个氏族集体改姓吴,苗族中也有大量人改姓吴。

丽子810

丽子810

  • 0
    经验
  • 0
    粉丝
  • 0
    关注
微信公众号 微信客服号 APP下载 返回顶部
顾文姬微信公众号

微信扫描关注

顾文姬微信客服号

微信扫描加好友

顾文姬app下载

扫描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