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子夜》,回答问题

远行的屌丝
1、《小说月报》
4、风景谈、白杨礼赞
5、《子夜》出版于1933年6月,震动了中国文坛,瞿秋白把这一年称为“子夜年”,可见它的影响之大。这部长篇围绕着民族资本家吴荪甫与买办赵伯韬之间的尖锐矛盾,全方位、多角度地描绘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的广阔画面:工人罢工,农民暴动,反动当局镇压和破坏人民的革命运动,帝国主义掮客的活动,中小民族工业被吞并,公债场上惊心动魄的斗法,各色地主的行径,资本家家庭内部的各种矛盾……通过这些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艺术地再现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风云,反映了革命深入发展,星火燎原的中国社会风貌。茅盾以《子夜》这部长篇杰作的创作,为中国革命事业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历史功绩。
6、吴荪甫是茅盾小说《子夜》里的主人公,他是当时民族资本家的代表。
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从本质上说存在着两面性。
一是他资本家的一面,表现在他对工人的无情以及指使手下屠维岳等人弹压工人,榨取更多利益。
二是他依附于资本市场竞争,对买办阶级如赵伯韬等人虽然心里不服,但却在财力上远不如赵伯韬,手中财产最终不得不走向被赵伯韬为代表的买办资产阶级吞并的道路。
茅盾塑造吴荪甫这一人物形象,意在说明中国经济当时并没有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在经济上仍然是备受外来资本入侵。
7、小说中描写的一些情景,如公债交易、蒋冯阎大战等,都是有据可查的真实的史实。《子夜》把这类非虚构性的话语引进小说,与虚构性话语融汇、辉映,应该说是相当大胆而富有创造性的文体试验。《子夜》的史诗品格,无疑得益于“诗”与“史”两种语言巧妙调适与组合。
《子夜》在整体布局上具史诗般宏阔,但细节描写的笔触又极为委婉细致,剖析人物心理,直至其微妙颤动的波纹。这一特点,早在三十年代,吴宓先生就曾指出过并大加赞赏,称《子夜》“笔势具如火如荼之美,酣姿喷薄,不可控搏。而其细微处复能婉委多姿,殊为难能可贵。”茅盾认为吴宓的评论真正体会到了“作者的匠心”。我走过的道路。
优秀小说家茅盾具有社会科学家的气质,擅长以严谨的理性思辨剖析社会现象,构建长篇巨制。《子夜》是茅盾最优秀的社会分析小说。通过对民族资本家吴荪甫等人物的刻画,展示了30年代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广阔画卷,史诗性的再现了中国民族工业在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统治阶级重压下的悲剧命运。民族资本家吴荪甫具有双重性格:一方面强大、自信、有抱负、有手腕;另一方面却软弱、空虚。一方面对帝国主义、买办资产阶级、封建官僚不满;另一方面又敌视工农。节选片段中,细致地描写了他在走向失败过程中的挣扎与抵抗,表现了他外强中干、似强实弱的个性特征。
《子夜》中的吴荪甫并非是一个十分成功的人物形象塑造。这一人物形象所不可避免的公式化、概念化,使作品缺乏应有的思想容量、意识容量和美学深度。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是作家将现实政治斗争的需要放在了艺术审美创造的需要之上了,作家违背艺术规律去求新追异,反而使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既不新也不异,而趋于庸俗化、平面化。
8、 经典名作
【长篇小说】:
《子夜》、《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追求》)、《腐蚀》 、《虹》、《锻炼》、《霜叶红似二月花》、《霜叶红似二月花》续稿、多角关系
【短篇小说】:
报施、《创造》、农村三部曲(包括《春蚕》、《秋收》、残冬)、 大鼻子的故事、《林家铺子》、色盲、诗与散文、石碣、手的故事、水藻行、小巫、《烟云》、有志者、《自杀》
【散文】:
白杨礼赞、风景谈、卖豆腐的哨子、人造丝、全运会印象、车中一瞥、鞭炮声中 、谈月亮 、《雾中偶记》、大地山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