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才能写一篇好的微小说?

yuekan@eyou.com
写微小说有许多感触都是有感而发的,字数不多却能反映现实,揭示人性,这就要在平常事中发现它的不平常,有时真的是灵感一现,顿悟人生的喜怒哀乐。

sccdy
贾跃亭比小说精彩阿。我的这个山西老乡就是小说。

幸福遥控器
是小说那就应该不论字数多少,都应该有时间.地点.人物三个要素,一个清晰的故事主线,能表明你所要表达的意思就差不多了……不知我说的对不对,供你参考,希望能有帮助!

introlaughing
微小说实际上说的是一个故事,虽然微小,但是小说具备的要素还是要有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关注我们的 竞选微小说 精选微小说 精选微小说!

蔸蔸珡
你只管努力,其他的交给天意……

孙汀汀TAT
你这个问题,在我们【橙瓜码字】的征文学堂和【橙瓜网文】公众号有人提到过,我现在把他的回答复制过来给你看:
微型小说的写作要点
导语:微型小说是载体小,内涵大的体裁形式,它的文字、篇幅短小,情节单一,人物刻划单纯,描写简明,语言简洁。它对生活的把握是“化整为零”,反映生活是“以点取胜”,此篇从四个方面概括了微型小说的写作要点。从写作的角度看,初学写作的习作者以微型小说入手,既注重故事性、趣味性,又凝炼地融进社会生活的内容,训练组织小说的艺术结构,磨炼写作的技巧,是有效的练笔。
一、要善于捕捉构思的聚焦点微型小说把握生活是“化整为零”,反映生活是“以点制胜”。它不能像中、长、短篇那样去写生活的“面”。它必须将社会生活内容和自己认识评价凝聚在某一个“点”上,通过一瞬,来照亮全程;通过一点,还涵括全部。因此,寻找微型小说聚焦点,捕捉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对于微型小说的写作,就显得特别重要。
关于这一点,许多微型小说的研究者,曾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术语进行了强调。
吕奎文、郑贱德在小小说创作技巧中曾指出:写作微型小说,首先必须“把生活中那些带有诗意、能引起美感或给人启迪的‘顷刻’,迅速地逮住。”
梁多容在微型小说写作中曾指出:“诗有诗眼,文有文眼,微型小说有闪光点。微型小说是镜头小说,没有复杂的情节和完整的人物形象,它要求情节单一,刻画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因此,它应该是一次瞬间聚焦,使聚焦后获得是一个闪光点”,“没有这个闪光点,微型小说便没有聚能反应,其人物将是平庸的,将失去生命的光彩,不会产生震撼人、感染人的力量。”
赵曙光在其专文中也指出:“诗有诗眼,戏有戏眼,微型小说也有微型小说的眼。这个眼姑且称为微型小说的‘那一点’。”有了它,全篇就有了生命,有了活力,意义就深刻了。没有它,全篇就无精打采,甚至会因为缺乏生命机制而不能成篇。“
他们这些论述,都强调指出微型小说的艺术形象,是一个单纯的、单一的,同时又是富于包孕的聚焦点形成的;写微型小说,首先要找到这样的聚焦点。
这个聚焦点是一个什么样的点呢?刘海涛在微型小说的理论与技巧一书中指出:它应该是一个意象实体。这个意象实体应该是单纯的、新鲜的、独创的。它应该包含着矛盾错位,富有内涵,能负载小说的主题,能包含过去、现在、未来及其他方面生活内容。我们认为,刘海涛的概括,是比较符合创作实际的。
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应该是一个意象实体,说它是意象实体,因为这个“核”,是思想与形象的结合。它既是形象的,又是思想的。既是一种物象,同时又包容了作者所意识到的思想内容。为什么强调它是一种意象实体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呢?因为我们仅仅有了某一思想,或某一良好的创作意图,而没有与之相应的形象,我们写不成微型小说。如果我们有了一个精彩的故事、精彩的人物,而没有意识到它的内涵与意义,我们同样也写不成微型小说。写小说,仅有创作意图不行。仅有意图,没有与之相应的形象,作无处着手。写小说仅有题材没有认识也不行。没有认识就抓不到作品的精神与灵魂。所以,写微型小说,首先是要一个形象与思想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意象实体。
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应该是单纯的、只用一两句话,就可以把它讲述清楚的。为什么强调它是单纯的呢?因为微型小说的篇幅只能容纳单纯的意象实体,因为过于复杂的意象实体,不是微型小说艺术形象的审美特征。如果把过于复杂的意象实体塞入微型小说,实际上就混淆了微型小说与其他小说体式的区别。
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应该是独创的、新鲜的、新颖的。
任何文学创作都需要创造。微型小说要以精彩的瞬间、精彩的点打动人、启迪人,“于细微处见精神”,更需要创造。它应该是一种机智,一种敏感,一种对生活中某一场景、某一瞬间、某一细节的忽然抓住;它应该是一种眼光,一种艺术神经,一种一眼望到底的穿透力。眼光平庸,思想迟钝是它的致命伤。因此,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只能是作者自己发现的、新鲜的、独特的。
同时,微型小说的聚焦点应该是有内涵的,它应该具有矛盾错位,能负载小说的主题,能包容过去、现在、未来及其他方面的内容。这是决定微型小说审美价值、认识价值的关键。
微型小说不是随手拈来,信手写出的。它不是残丛小语,不是茶余饭后的消遣,而是作家把握世界、把握人生的一种艺术形式。它应该像别林斯基所说的那样:“仅仅用一个特征,一句话,就能够把任何你写上十来本书也无法表现出来的东西生动而充分地表现出来”。它应该是一种简单明了而又智慧的方式,作者的主体意识、情感思索、思想困惑,要从中得到一种确证,浅白直露、一泄无余,不能引起读者的兴趣。因此,这个内核,这个聚焦点,必须包含矛盾错位,能负载小说的主旨意蕴,能容载社会、政治、人生、历史,令人思索;能在单一中见出丰满,单纯中见出丰富。
这个聚焦点从何而来呢?一是从生活中发现比较单纯、单一的矛盾错位;一是将生活中某些独特的感受加工、改造为矛盾错位。
二、要善于提炼聚焦点写微型小说,首先是要找到小说的聚焦点。作者或是从生活中直接找到这孕含矛盾错位的聚焦点,或是将生活感受加工,改造为具有矛盾错位的聚焦点,无论那一种形式,都离不开进一步的加工、提炼。因为最初获得的聚焦点,还不一定深刻,有待典型化。同时,仅有一个聚焦点,还构不成情节,构不成小说,还有待于把它“完形”,编织成一个比较完整单纯的情节。这里有两个工作要做:一是将聚焦点典型化,使它能负载比较大的生活内容;一是将聚焦点完形化,围绕聚焦点向前向后延伸、扩展,使它成为一个比较单纯、不枝不蔓的而又完整的情节。
于德北的杭州路十号,写了一个空虚无聊,对生活感到绝望的待业青年,有一次他玩了一个无聊的寄信游戏,写一封诉说自己痛苦与绝望的信给自己瞎编的地址:“杭州路十号袁小雪”。没料到,他竟每月按时收到杭州路十号袁小雪寄来的鼓励他勇敢地生活下去的信。他振作起来后去回访、感谢袁小雪,没有料到这个“袁小雪”竟是一个两月前已经患癌症去世的著名的病残心理学教授;老教授在去世之前,留下了一叠信,嘱老伴每月寄一封去。这是一篇用真挚的爱来呼唤人与人之间心灵沟通的作品,据作者介绍,这篇小说的原始素材有两个:一是作者自己在生活中真的玩过这样的寄信游戏,不过那确实是一个像袁小雪那样的女孩,等到作者在秋天踏着黄黄的秋叶去看她时,她已静悄悄地死去了三天。二是那位老教授的故事,他是在一个小车站听陌生人讲的。在素材与作品的比较中,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的矛盾错位:“我寄出了一篇非常无聊的信,却收到无数封非常认真非常真诚的回信”,在生活中是存在的,不过他并没有照搬,而是将原型中的女孩改为病残心理学教授,并且在这个事件上寄托了自己的感情、理想和对生活的认识和评价。同时,他也将基本情节作了合乎情况的加工、改造,使之更为完整。
黑孩写小日本则是另一种情形。小说写的是一个秀芝的姑娘,带着一个始终不肯对人倾吐的感情被迫嫁人,最后抑郁而死。这篇小说是么来的呢?据作者介绍:“有一天,我回家探亲,在海滨公园处,母亲指着前边一个卷毛的男孩对我说:”那是你的同学小日本,恋着他的女孩子很好,只是病死了。死得极惨。‘母亲深重的一声’极惨‘,立刻有一下震动穿过我的身体。我拉住母亲,要求她讲述小日本中的一些事。那’极惨‘的女孩子不肯结婚,不肯向任何人诉说心中的感情,使得人生的枯荣顷刻间都变得淡化起来——女孩虽然已经’极惨‘地死去,但是,她那因为极其孤独而又极其脆弱的灵魂,却因此而更加执着、更加真诚、更为膨胀着生命的活力。“
从作者的介绍可以看出,生活中最初始的感受,并不具有矛盾错位,它还是一个单一混沌的感受:女孩子带着不肯倾吐的内心秘密死去。只是在作者了解到有关事情后,加入了自己的思想、评价,才将它改造成一个包含矛盾错位的意象实体:“极其孤独而又极其脆弱的灵魂,却因此更加执着、更加真诚、更加膨胀生命的活力”——在这里,作者将单一、单纯的感受,加工改造成了矛盾错位,从而使它获得了微型小说的特质。作者获得这个聚焦点后、作品的内核、灵魂也就确定下来了,作者进一步的工作,就是将这个意象实体完形化,通过情节的前后延伸,将这个意象实体生动、完整的再现出来。
作家林斤澜谈到小说创作时说:“按我的学习体会,小说构思大体是这么一条路:你从生活里积累了一些东西,从中找到一个‘核’……”有了‘核’以后,还要回到生活里去,在生活中寻找哪些肉适合长在这个核上,哪些不合适,这个核不是所有的肉都能长上去的,楞把它搁上去,就是贴上去的,是活不了的。“林斤澜的话,可以说是对微型小说构思的很好说明。所谓”完形“,也就是依据生活,进行合理想象,让”聚焦点“长出合适的”肉“来。
三、要善于将聚焦点“凸现”出来写微型小说,不仅要捕捉聚焦点,提炼聚焦点,而且还要善于将聚焦点强化出来。如果将聚焦点散落、湮没在整篇情节之中,小说写出来,将全无精彩之处。有些习作者,其构思不错,写出来平平,其原因之一,就是不懂得将聚焦点强化出来。
要将聚焦完美地表现出来,让它照亮全篇,照亮读者的心灵,首先要做到的,是在构思中始终不要忘记着这“点”,始终要以这个点为中心。作者一方面要由这个“点”,生出许多的枝枝桠桠,另一方面,许许多多的枝枝桠桠,又要投射、关注于这个“点”,万川入海,绿叶扶花。
微型小说的凝焦点,常常表现为某个核心细节。在微型小说中,这个核心细节不是局部性的点缀,而是全局性的艺术枢纽。在整个小说结构中,它是中心细节,在整个故事情节的发展过程中,它又是高潮细节。它是凝结全篇小说情感的焦点,是整个作品的点睛之笔。如果撤了它,整个微型小说就不复存在。因此,在衍化其他情节和细节时,必须以它为基点,就像滚雪球一样,不论如何的滚动,始终不离开它的内核。
要把聚焦点完美地表现出来,还要懂得运用一定的情节技巧。我们通常运用的,有对比、渲染、突转、夸张、巧合、重复、照应、设置悬念等。每一技巧的成功运用,都可能使小说的聚焦点在一瞬间凸现出来。例如孟伟哉的插图,写父子之间互相画像。儿子把父亲画成脑袋很小,身子很大,标明这是“父亲思想史插图之一”。父亲看后画了“儿子的成长史插图之一”,把儿子画成大大的脑袋,铅笔样的身子。这篇小说的聚焦,就维系在两幅画的对比上。又如路东之的小说!!!!!!,写的是两个孩子在老树下做游戏:“我们都是木头人,不会说话不会动。一不许笑,二不许动,三不许交头接耳听,看谁的意志最坚定。”单看这个片断,很难知道作者在说什么。可是作者将这个片断一再重复,重复到第六次时,作品的意味就一下升华了:我们终于看到了这最习以为常的游戏后面,有着某种愚昧而不合理的东西。我们看到了儿童天性的被扼杀,甚至从中体会出民族传统中的隋性气质所形成的一种消极的心理定势。从这些例子我们可以看到,情节技巧之于微型小说,决不是可有可无的。一些重要而巧妙的情节技巧,几乎构成了整个微型小说的本身。写微型小说,应该熟谙这些情节技巧。
四、要注意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微型小说载体小、内涵大。要做到载体小、涵大,在语言表达方面,要特别讲究简洁、含蓄。
微型小说篇幅短小,几乎到了没有任何说教的余地。文字上的任何拖沓,累赘,都可能破坏小说的艺术性。但微型小说并不窘迫,并不寒伧,它在限的篇幅同样从容不迫、游刃有余。这与它的文字表达技巧有关。微型小说往往直接入题,多用白描,该细的地方细,该简的地方总是将一切可有可无的描写一律舍弃。微型小说总是将环境描写隐于情节发展之中。将人物的神态、心理,尽可能地隐含于人物行动、对话之中。
微型小说力求用很小的载体负载起很大的涵量,它在语言表达上要尽可能的含蓄。微型小说善于留艺术空白,它所写的,往往是一角一隅,留有更多的空间留读者去想象、补充。微型小说总是用形象说话,含而不露,引而不发,把涵义留给读者去品味。微型小说往往喜欢用双关、象征、侧面描写,让读者去体会话外之音、“境外之境”、“象外之象”。微型小说总是虚实相藏,以实引虚,以读者去再创造。这些表达上的特点,每个习作者都要细心揣摩。

灵魂花瓣
谢邀请,不敢班门弄斧,头条高手如云,只说说个人浅见望斟酌,微小说,需要鲜明的主题,也就是你想表达什么,其次是框架结构要简洁合理不能散乱。
都说长篇小说难写,个人觉得好的微小说更难,因为在一定篇幅内精炼突出让人印象深刻也不容易吧,需要一定文字驾驭能力,多读多看多想多观揣摩,相信您一定会写好的,我有时候也写一部分,新手,点我头像进去,欢迎交流学习共同进步!

我攝我行
我这篇写的怎么样?
不要再联系便是最好的遗忘方式吧!
米林想,不然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忘却一个人呢?
米林有意躲避着林颦。
当然,更多的时候是没有见面的机会。他俩在不同的城市上班,有一个小时的车程。
“距离并不是问题。”以前他很乐观。一下班,甚至经常偷偷提前溜走,他就驱车前往她的城市。
记得有一次,她等他。直到晚上十点他才到。她生气了,却没有发脾气,只是,无言的沉默。坐在车里,开着窗,透气。风簌簌吹过。米林想,要是风能带走这沉默,该多好。
树叶沙沙作响,六月,枝叶,一定很茂盛;繁花,一定盛开着。
人呵,最怕的就是虚有的承诺和无尽的等待。就像一颗樱花树,花繁叶茂。历经四季的风,吹黄了满树的叶,吹落了整枝的花。却吹不来期待的果实。花叶在冰雪中变成尘土,秃枝在凌风中吖吖作响。
在那个晚风不止的夜,米林感到烦躁、苦闷、无助。他那闷头闷脑的性格,不知如何能将这股冰冷凝滞的空气赶走,或许牵她的手,要不做出一个庄重的承诺?他都没有。林颦,一直沉默,直至下车离去。
那晚,他们的关系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似白玉上微显的一隙裂缝。
米林不是没有想过两人的未来。
他厌恶一切林颦身边的男人,似乎觉着他们就是一群眼睛发着绿光的恶狼,抑或是一堆散发着污浊之气的烂泥。有时候,米林也认为与他们没有什么不同。
然而,他却无助于现实,他一无所有。从小的衣食无忧,让他不懂得节约。工作几年却无甚积蓄。现在两人又天各一方,让他更加不放心。
风吹乱了米林的节奏。在他看来,解决问题的根源——便是钱。
米林开始变得急躁,孤僻。两人在一起的时候,他希望林颦无时不刻陪在他身边。可是,那怎么可能呢?他们之间没有任何承诺。
米林想通过捷径来获取更多的收入,他染上了赌博。渐渐地,他的性情变了。开始,米林手气相当好,一周时间便赢得了六万元。他总是认为自己命大福大。他肯定忘了她说的那一句“一个人的福气是有限的”。之后便一直输,一个月不到,输了个精光。留下一身债务。
同时,他发觉她渐渐生疏了——短信变得少了,就连偶尔的在一起,也不像关系密切时那么多的话语,更多的时候便是各自低头玩着手机,避免那令人窒息的沉默。他们都不愿意打破那沉默,因为他们都清楚打破沉默的结局是什么。
那是七月,天气炎热,就连吹来的风,都带着热气。枝叶油绿,繁花盛放,随风而起的灰尘,让人窒息。
米林风尘仆仆,满身尘埃。
除了无尽的悔恨,便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