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唐诗宋词、四书五经,如今时代这么好,有什么现代名著呢?

babalei
现代文学不过百年,能有什么巨著?


商芳会
读书一点要读经典,读原著。老师一直鼓励我们这样去读文学、政治和历史。
现当代文学的经典作品太多,写的太多未免有列书单的嫌疑。现当代文学中优秀的作品,分享几个我自认为比较好的文学作品。
其中《羊的门》以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为基本结构框架,描写了一个位乡村党支部书记呼天成,任将近四十年时间里,利用各种“人脉”,经营“人场”,营建了一个从乡到县、从省城到首都的巨大关系网。
《城的灯》本书建构了一个独特的“围城”世界:城里有“荣光照耀”,怡然而洁净;城外,则是一个巨大的不断为黑暗所吞食的黑洞,在欲望的渊薮中,罪恶肆意横行。在这城里城外的相互纠缠、撕咬的阵痛中。生命册中,既有对二十世纪后半期政治运动中乡民或迎合或拒绝或游离的生存境况的描摹,亦有对乡人“逃离”农村,在物欲横流的都市诱惑面前坚守与迷失的书写。
其实看他的作品更让我的真实感来的更直接、猛烈些,可能因为是农村出来的缘故吧。
2、毕飞宇的中篇三部曲作品《玉米》、玉秀、玉秧。
他写了三个女人,她们生长于田野,她们都梦想远方。但通向远方的路崎岖、艰难的。它讲述了与权力紧密相关的三个女人的命运,揭示出了权力对命运的左右。

Miss-aiko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更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五千年来的灿烂的文化,都是我们的先人,或者说古人给我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在这里我们简单的从先秦往后历数一下:
《诗经》、《楚辞》、《左传》、《论语》、诸子百家、《山海经》等。汉、魏以后有:陶渊明的《陶渊明集》、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刘勰的《文心雕龙》、干宝的《搜神记》、刘义庆的《世说新语》等。从唐以后,更是迎来了中国文化的辉煌时代,如:《全唐诗》、《全宋词》,还有元朝的戏曲以及古代四大名靠等。这些也只是我们灿烂文化中的九牛一毛而已。
平心而论,我们的文化发展到现代、到今天,和经济、科技相比还是相对滞后的,我们现代人还是辜负了前人的文化,没能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当代人的“现实”,也包括某些平台往“现实”方面的引导,说实话:严重影响了对古代灿烂文化的发扬和继承,造成现代或当代人们的审美趣味的低下、平庸,“阳春白雪”的文化作品越来越少,往往不被认可,而“下里巴人”却受欢迎。这种文化怪象的发展趋势令人担忧。
让人欣慰的是:在现代和当代的文学作品中,也有一些值得称颂的好作品,也有大家公认的名著。
从现代文学说起,手屈一指的当属鲁迅:他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散文集《朝花夕拾》、:小说集《呐喊》、杂文《花边文学》、《伪自由书》、《南腔北调》等,都是脍炙人口的。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天上的街市、他的戏剧《屈原》、《王昭君》、《蔡文姬》等,也都很有名。茅盾的小说也甚称一流,如:《子夜》、《林家铺子》、《腐蚀》、《蚀》等。巴金的《春》、《秋》、《家》、《雾》、《雨》、《电》。老舍的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龙须沟》、《茶馆》。曹禺们话剧《雷雨》、《日出》。在诗歌方面有戴望舒的《雨巷》、徐志摩的《再别康桥》等。在解放区的有:赵树理的《小二黑结婚》、巜李有才板话》。有: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欧阳山的三家巷、柳青的《创业史》、知侠的《铁道游击队》、梁斌的《红旗谱》、杨沫的《青春之歌》、曲波的《林海雪原》、冯德英的《苦菜花》、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罗广斌、杨益言的《红岩》等。还有戏剧贺敬之、丁毅的《白毛女》等。
在当代文学作品中,诗歌是很难提起来的,别说古诗词缺少继承,就是现代诗也缺少脍炙人口的。在小说创作中还是有成就的: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蛙》等。贾平凹的小说《废都》、《秦腔》、《浮躁》等。陈忠实的《白鹿原》、王蒙的小说春春万岁等。还有一些当代作家,这里就不提了。
最后,我用清代诗人赵翼的诗来结束这篇短文,诗曰:
李杜诗篇万口传,
至今已觉不新鲜。
江山代有人才出,
各领风骚数百年。

qiqihuang
您好,我是o笔尖上的国学o为您原创解答。
现代名著也有很多,至于能不能在百年之后还是名著,那就要看我们的后人了。我仅介绍一篇我最喜欢的,如果您有耐心看完我的回答,相信会对你有所启发!
“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要想尝透个中滋味首先要知道创作背景,所以我们先来简单介绍一下《活着》的成书历程!
《活着》创作背景从国民党统治后期到解放战争、土改运动,再到大炼钢铁运动、自然灾害,作者历经窘困,一次次目睹妻儿老小先他而去!
后来,作者在民歌老黑奴中感同身受,老黑奴经苦难一生,家人先他而去,而他依然友好地对待这个世界,没有一句抱怨,这样就有了1992年的《活着》。
人生因缺憾而美丽“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来当和尚。”
这句话可以很好的概括主人公福贵的一生,也是我们很多人在经历的现在,年龄增长,心境不同,我现在也是深有体会!
但人的一生又怎么能财富、地位、幸福占尽,大成若缺,大盈若冲的道理值得深思!
就像那位坐在宝马里哭的女孩子又图些什么!
最近爆红的李子柒,也是生活重压之下迎来了新的篇章!
就像苏秦的那句“使我有洛阳二顷田,安能佩六国相印”!
人生处处都是机遇,就看你如何看待生活!
“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人生在世不如意,十有八九,想去改变无法改变的,终会头破血流,还不如笑对现在,憧憬未来!
如果你不按想的方式去活,那么你迟早按活的方式去想!
这就是人生,人生的意义在哪里,无需寻找,就在你眼前,就在你身旁!
每天按自己的梦想努力一点,就会慢慢实现梦想,每天都被现实打败,你又如何能站的起来!
不想一直颓废,就要去努力,去争取!
你就是你,不一样的自己!就像老黑奴,就像福贵,不管经历了什么,只要你笑对人生,人生也会对你微笑,早一点明白,就会早一点看到微笑!
“世界上没有一条道路是重复的,也没有一个人生是能够替代的”
要始终坚信,你的努力终将美好!
文/o笔尖上的国学o
珍惜拥有,感恩关注,一起进步!

不旅不行
哈哈!现代‘十四行’诗!无平仄,无韵律,只需十四行就行。

挠痒痒2009
你没有发现规律吗
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字数越来越多
现代文艺则是电影
以后是虚拟现实
文艺是越来越丰富的
你现在写几个诗词,几秒看完了,是没人看的上眼的

福妞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绵延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灿烂辉煌,每个时代,多有巅峰之作。古有《诗经》《楚辞》,后有唐诗宋词,四大名著。到今天,仍然是名家辈出,大作不断。就个人所见,就本省来说,陈忠实老师的《白鹿原》和路遥先生的《平凡的世界》就很有分量。称它们为当代名著,一点也不过分。
《白鹿原》以素有“仁义村”之称的白鹿村为背景,文笔细腻地反映出白姓与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反映出当时社会的思想风貌,重彩浓墨地描写了白鹿村从清末民初到建国之初的半个世纪里刮过的每一次革命风暴,作者融入了深沉的民族历史内涵以及令人震撼的真实感和史诗风格。
初看这部作品的时候感触颇多,那时候觉得这本书的语言太过粗俗,大有看不下去的势头。可耐着性子看下去后便抛却之前那幼稚的念头,开始反省自己的懵懂无知,作者以通俗到近乎粗俗的语言铸就了这部壮丽的传奇史诗,由于属于民间著作,给广大人民看的书籍,这样的语言能看懂是大事,若是一味的书香气浓反而矫情了。全文以人物的命运为纵线,千回百折;以社会历史的演进为横剖面愈拓愈宽;传统文化的兴衰则是全书的精神主体,使人与社会历史、文化精神三者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作者加进了很多本土文化,如语言的、风俗的、鬼神的····,文中多次用到“没嘛嗒”、“在哪嗒”等口语。
全文以主人公白嘉轩六娶六丧,而且每次女人都是不到一年就死掉了,死相奇惨,死因其实不详,如此神秘的序曲本身就预示着不详,也就铸就了《白鹿原》
故事的坎坷离奇,惊心动魄。
小说成功地塑造了白嘉轩、鹿子霖、鹿三、朱先生这些具有深刻历史文化内涵的典型形象,又成功地塑造出黑娃、白孝文、田小娥、鹿兆鹏、鹿兆海、白灵灵等年轻的一代,性格各异,追求不同,极具时代代表性的人物形象。
主人公白嘉轩身为白鹿原的族长一辈子挺直了腰杆做人,勤勤恳恳一辈子受人尊敬爱戴,却也因腰杆挺得太直被黑娃教唆人打折了腰,像狗一样佝偻着过了后半生。且他心性豁达不与人计较,这点作者刻画的很是清楚,“白嘉轩让儿子孝武到县上去做搭救鹿子霖的举措,正好发生在鹿贺氏登门之前,完全体现了他“以德报怨,以正祛邪”的法则。他在得悉鹿子霖被逮的最初一瞬间,脑子里忽然腾地鹿子霖拆人房屋的尘雾,他早以弄清了儿子孝文堕落的原因。他一半憎恨鹿子霖的卑劣,又一半谴责自己的失误。现在他无疑等到了笑傲鹿子霖身败名裂的最好时机。他没有幸灾乐祸,反而当即做出搭救鹿子霖的举措,”这些描写把他的豁达刻画的无比形象。还有一次是他允许黑娃回来祭祀,他原谅黑娃教唆他人打折他腰的事儿也可以深刻体现他的宽容大度。
主人公白嘉轩不仅宽容而且睿智,作者在文中的刻画也是有目共睹的,“他没有幸灾乐祸,反而当即做出搭救鹿子霖的举措,就是要在白鹿村及至整个原上树立一种精神。他几乎立即可以想见鹿子霖在狱中得悉他搭救自己的时候会是怎样的一种心态,难道鹿子霖还会继续得意于自己在孝文身上的杰作吗?让所有人都看看,真正的人是怎样为人处世,怎样待人律己的。”因为他是族长得严于律己,宽容待人。可一旦事儿出在自己家,他也毫不避讳,该罚就罚,绝不徇私舞弊,这点在他长子白孝文与黑娃之妻田小娥勾搭时即可体现。但他也有封建的传统思想,比如不让女儿灵灵出外读书抛头露面可以体现。
鹿子霖为人狡猾多端,心智深沉、好显摆,不但占尽许多女子的便宜,还为争面子设计令黑娃之妻田小娥引诱白孝文犯事儿,想戳白家脊梁,丢白家面皮,
坏事做尽却也不得善终,真是应了白嘉轩那句“人在做,天在看”,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他有两个好儿子,长子鹿兆鹏是共产党,次子鹿兆海,两人分别参加革命为革命献身。
黑娃学名鹿兆谦,白嘉轩的长工鹿三的长子,因着出外谋生沾染上了田小娥带其回家却遭族里强烈反对,认为田小娥这货不配进祠堂,于是便开始了他轰轰烈烈的人生,做过工人,也做过保安队长,做过土匪,也做过副县长,做过坏人也做过好人,最终学为好人帮着共产党完成了伟大的革命,却也遭小人陷害落得个砍头的下场,作者也将他刻画成了一个政治的牺牲品。
白孝文这个人从开始的一张白纸,不断的被画上重彩浓墨,角色也不断转换,从阔少爷变成人人唾骂的罪人乞丐,再由乞丐摇身一变成为国民党抓捕共产党的爪牙,又由爪牙变成共党革命成功起事的“英雄”,当然这“英雄”掺杂了多少水分从黑娃的死上是可以看得出来的,也深刻的体现了他的世故阴险狡诈的性情。
鹿兆鹏一生为革命,不愿意接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倡导自由恋爱,因此而挨了其父很多耳刮子。因革命的路上与白灵灵志趣相投,同为共产党而滋生出感情,两人结为夫妻,却也因革命的需要终劳燕分飞,不得善终。白灵灵是个聪明敢于挣脱封建礼教“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束缚,积极投身革命事业为新中国的诞生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却也在“肃清”运动中遭到所谓的清洗,可以说是悲剧。鹿兆海参加国民党做到团长位置打日本人没打死,却在内战中被红军打死了,作者有段写得很清楚,说他们这队是被蒋介石抛弃的,想派去打日本的目的是让日本人帮他处理掉这些军队,可没曾想大胜了,那就再让你去打红军吧,借刀杀人之计不可谓不毒。他与白灵灵最初是恋人,因着后来国共分裂而他们的感情也出现裂痕,道不同不相为谋随着国共关系的恶化而最终分手,可谓是成也革命败也革命。这些年轻人的感情描写表面上漫不经心,其实每一步都是计划好的,以感情为基本点深刻的挖掘出当时政治倾向与革命风暴的猛烈。实是作者的点睛之笔,所谓“醉翁之意不在酒”。
在这儿不得不提朱先生,他是白嘉轩的姐夫,是个才子更是白鹿书院的老师。作者将他刻画得神乎其神,他知天文,晓地理,通古今,甚至能预测未来。他一生做过大小无数件好事儿,帮助了无数人。死的时候也一切从简不喜打扰,可天不随人愿,在他死了几十年后,一群破除“四旧”的红卫兵进入书院没找着图书就砸了“白鹿书院”的牌子烧了。可过了七八年,又有一群红卫兵打着红旗从原上走下原坡,一直走到坡根下的朱家砭。此时中国又掀起了一个批林批孔的运动,因为野心家林彪信奉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体系。这一群红卫兵比冲击白鹿书院的那一群红卫兵注重纪律,他们实际只是十年级的一个班,在班主任带领下,寻找本原最大的孔老二的活靶子朱先生来了。班主任出面和生产队长交涉,他们打算挖墓刨根鞭挞死尸。”作者给朱先生加入了很多传奇色彩,他似早算好会被挖坟,于是什么都不装,也不用砖鉔墓室,整个墓道里只搜出一块经过烧制和打磨的砖头,就是封堵暗室小孔的那一块,两面都刻着字“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而当学生愤怒的把砖头砸到地上后,里面还有字“折腾到何日为止”。这些都把朱先生神话了,让他成为人们心中真能预测后世的神。把他高深的智慧和看透世事的眼光都发挥的尽至淋漓。
对于人物的刻画可谓是用心良苦,恰到好处,而鬼神之说也贯穿全篇。起初
写白鹿原因白鹿而得名,白鹿是人心目中的神,作者描写到“一只雪白的神鹿柔弱无骨,欢欢蹦蹦,舞之蹈之,从南山飘逸而出,在开阔的原野上恣意嬉戏,所过一处,万木繁荣,禾苗茁壮,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毒虫灭绝,万家乐康,那是怎样美妙的太平盛世!这样的白鹿一旦在人刚能解知人言的时候进入人心间,便永远也无法忘记。”文中如此的描绘白鹿的神奇,白鹿在文中出现次数频繁,
每一次都带来不同的寓意,一次使白嘉轩做出了巧取风水地的举动改变了他克妻的命运,其余几次都是在人死之前,这点我就不甚明白了,原先我以为白鹿是人们的幻想,那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一种向往,可后来在死人之前出现我就不明白作者的意图了,白鹿既能予人带来好运让人们神往,为何又要让它以报丧的形式出现,亦或许是作者要寓意人们美好梦想的破灭。
作者有写鬼神说,以民间风俗求水,用镇妖塔压田小娥尸骨等,都写得玄乎的很,田小娥死后变鬼报复村子,使疫病不断,我把它理解为人心里又鬼,人们对于世界的无知,对自然的无知,可她附身在鹿三身上致使鹿三死亡这又怎么理解,难道是鹿三因杀了人内疚到患了抑郁症,那么白嘉轩与她斗法又该怎么解释,这一点我实在无法理解。
《白鹿原》可以称之为一部陕西关中平原50年变迁的雄奇史诗,一轴中国农村斑斓多彩,触目惊心的长幅画卷,记录了白鹿两家三代子孙上演的一出出巧取风水地,恶施美人计,良人为匪,亲翁杀媳,兄弟相煎,情人反目,鬼上身,天灾人祸·······大革命,日寇入侵,英勇抗敌,斗智斗勇,自相残杀的画面。
作者大多用白描的手法展现人物真实的面目,妙笔生花讲述着白鹿原上几经风雨变迁,家仇国恨盘根错节,冤冤相报的故事,古老的黄土地在一次又一次新生中颤栗。诙谐宏大的叙事艺术手法使故事波澜壮阔,步步惊心,跌宕起伏,详细的叙事细节使白姓与鹿姓,中国与日本,国民党与共产党,国民党与国民党,共产党与共产党之间的风云变幻,血雨腥风清晰明了地展现在了人们眼前,让读者的思维与心跳随着小说的跌宕而不断起伏。
《平凡的世界》大家最近聊的比较多,就不细说了。总体来说,它是一部急冻人,激励人,让人热血沸腾,让人奋进的书。和唐诗宋词中那些关注国家命运,积极向上,建功立业的诗作词篇相比,一点也不逊色。难道不可以以名著名称吗?

雅诗兰黛
关键在“名著”二字。
名著读多了,再读其他所谓现在的小说或诗歌或散文或杂文,如同嚼蜡。就这个感觉,没错的。
你说的现代名著,如果不是现在,可以找到不少名著(纳入现代文学史的)。近代和当代,嗯哼,哈哈!

城市的帐篷
所谓唐诗宋词、四书五经,都是一个时代的特色,在一个特定的年代里,有独特的生活环境,有独特的地域人文,有应运而生的文化传播,才能形成带有明显时代色彩的文章传世,诗词耀目。
春秋战国时期,四书五经风靡当时,引为圭臬,其实当时应是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只不过乐经失传,后世才称五经,和四书并为经典。之后先秦诸子百家争鸣,孔孟老庄,韩非墨翟,一一用满腹学问成就后世典范,培植后学,派别林立,异彩纷呈。为后世奠基培土,栽树立木。到了汉代,赋文大兴,扬雄、左思、相如、潘岳、班固等用一篇篇雄文彪炳史册,震撼文心,其势不绝若缕,直至魏晋。魏晋风骨,洒脱流荡,形神飘逸,不拘形迹。最是潇洒不羁,像极了武侠书中那些倏然而来,飘然而去的世外高人。所以魏晋的五七言诗最是灵气逼人,清新俊逸,读之让人眼目清亮,仿若江心明月,山间清泉,浩浩荡荡,直入人心。南北朝,民族大融合,胡汉恩仇,怎一个乱字了得,所以民谣诗歌皆是颇有胡风,异域风情满满。隋唐一统,王霸六合,大隋开皇,大唐盛世,诗歌终于迎来世间最璀璨的时刻,以致后世提诗必尊唐,而大唐也确实诗歌耀眼,满目留香,大小李杜,白元高王,等等等等,数不尽的名篇佳作,后世犹留余香满口。到得宋朝,已是文化、经济全球顶尖水准,海外诸国望尘莫及,诗歌之长短平仄已跟不上大宋矫健的步伐,长短句应时而生,后人称之宋词,词牌数以百计,文人地位尊崇,柳苏李辛,佼佼者也,宋词韵味,跌宕生姿,令人回味犹甘。元人马上得天下,对中原千年文化之反哺,尚未吸纳消化,民间之俚曲小调渐成主流,元曲因而诞生,关白马郑,流行一时。朱元璋出身草莽,兼且客串过佛门僧侣,白莲子弟,身登大宝,一统江山,自身经历就是一本耐人寻味的传奇小说,明朝说部盛行,你会觉得是偶然天成吗?大清龙兴后,一直向汉人效颦,极力向汉文化积极靠拢,有一学一,但清朝中期,已开始因循守旧,固步自封,没有什么进取之心,所以文化传承没有什么鲜明特征,反倒是小说之作达到了巅峰,一本红楼梦,成了多少文人墨客难以逾越的梦魇神山,望而却步。
以上种种,都是和当年时代紧紧相连,不可或缺之,一代人,甚至几代人,才有一代文,而且这些年代都不是三年五载、十年八年一蹴而就的,有的甚至数百年才有所世间成就,所以,新中国建国才70年,当然也有许多写的很好的文章歌赋,但能真正成就名著经典,不灭于史的雄文大作,我们不妨再多向后看看,毕竟江山代有才人出,经历了时间和空间的历练,也许我们会在不久的将来,看到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经典之作,永传后世,辉耀古今,不可磨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