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的大家还记得初中时代熬夜追过的小说书籍吗?推荐几本?

厦厦
当看到问题,我首先想到的并不是读过哪本小说,而是蒙在被窝里,用“小电源”看小说的画面,当老师查寝过后,迫不及待的钻进被窝,打开蓄电已满的“电源小灯”,美滋滋的看了起来。古有头悬梁锥刺股,今有蒙被窝求知若渴!
若问我读的是什么书,那么走火入魔,那应当是金庸老爷子的《天龙八部》,喜欢乔峰豪迈飒爽的英气,还有他至刚至阳的武艺——降龙十八掌!也幻想上学路上,我也能触发奇遇,获取一本武林秘籍,从此打遍天下无敌手!那时候,这些经典的武侠小说在老师看来不是“好书”,会影响学业;我踏进武侠世界,也是受到我初三学长的影响,他看书比我高级,仲夏夜迎着白月光,窗前默读,有滋有味,遂,受此启发,我也被窝里挑灯夜战!这应该是2003年的事情了!
后来读书,完全就是在跟风,老师讲大家多读世界名著,我和小伙伴节衣缩食,买了本盗版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除了课本外,这算我正式读的第一本书吧,断断续续读了一个学期才读完,后来学长又推荐了《三个火枪手》、《悲惨世界》,现在费力去想,只记得对冬妮娅的迷恋,其他一点情节也记不起来了。对于国外的历史不了解,读起来便“不知所云”,人名又不好记忆,索性也只能“走马观花”,看看一个故事罢了。老师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觉得对国外的不感兴趣,只能索性回归国内,装逼失败!
先读的是鲁迅先生,依然记得书友给我书上题“爱书乃读书人之美德”以共勉,后来学习到冰心先生的忆读书,受其影响,买了《三国演义》来读,断断续续未曾坚持。不过犹记得有一年麦忙季节,在姥姥家衣橱里翻出来一本《三侠五义》,也草草翻了几下,就此对武侠的偏爱,碎片般的凝聚在我心中,读金庸先生算是后话了。
我读书不成系统,这家唱罢那家登场。有一年寒假,读巴金先生的《家》、《春》、《秋》三部曲,下雪蹲在自家茅房也不忘读上几页,雪打在腚上,真应北平的景啊。现在想想,有点刻意模仿,用力过猛了。后来,读钱钟书的《围城》,没看完,现在想想那时候看完也看不懂,可恨现在也懂不了。不过就知道钱老名字起的好,苏文纨满足了我对民国女子的美好想象,后来读红楼也偏爱李纨,所以对“纨”这个词异常执着。
上了高中,如脱缰的野马。先是读了《梦里花落知多少》,其实当时不知道郭敬明是谁,就听三毛说过梦里花落知多少,半夜宿管查完房,趴被窝读的起劲。接着《新概念》火了起来,蹭着朋友的书读了几期,觉得沉闷、刻板,把青春搞的太残酷了,不爱。转战韩寒阵营读《三重门》、《像少年啦飞驰》,读着读着腻了。就开始读女作家,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哭泣的骆驼》,张爱玲的《倾城之恋》、《小团圆》等。初读三毛时,爱不释手,心中暗喜,世间竟有如此“走心”的女子,得之我幸啊!张爱玲的美,在我看来是远在窗外的星星,你想走近,发现门上了锁,所以后来为了配对,我读了胡兰成的《今生今世》。
再后来,玄幻、修仙小说盛行,可我偏爱石康的《血色浪漫》,读王朔、贾平凹、莫言、萧红、霍达、阿来、阿城、汪国真等大佬文集,一直在路上。其实,对我影响最深的莫过于两本书,其一,王小波《黄金时代》,王老师小说写的“怪诞多情”、“色而不污”、“肥而不腻”,与以往隐忍的处世观不同,让我明白了,能表达自己最真实情感,是多么美妙的事情!
其二,就是害我中毒的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看完之后我病了,我至今还能感受到,字里行间那种“哀莫大于心死”的灰色气息,当时不明白为什么我那么“丧”!现在分析一下,这是彻彻底底价值观的碰撞,我这“真善美”的小船,瞬间在大海里翻了。
后来网络电子小说盛行,看了一本奇书《小王子》,还写了几首情诗,明白了“正是你花费在玫瑰上的时间才使得你的玫瑰花珍贵无比”的恋爱哲学。可惜,摘抄的诗找不到了,不然还能回味,毕竟操场上,还有一名正在奔跑的少年!
上大学后,也断断续的读了几本书,应该是几本畅销书《岛》、《追风筝的人》等,对了,还有朋友推荐的《白夜行》,还有为了写小剧本硬啃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后来再读,都偏向于自己所选专业方向了,柴静的看见,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等等。
有段时间,偏爱起古风,读了高中时不齿的《诛仙》,剧情很不错,勾起了我的武侠瘾,爱恨情仇自然读起来古龙,《多情剑客无情剑》一发入魔啊,这不是在写武侠啊,这明明就是言简意赅的恋爱手册啊,寥寥几笔就“挠的你心痒痒”,“雪将住,雨未定,一辆马车自北而来,滚动的车轮辗碎了地上的冰雪,却辗不碎天地间的寂寞。”
寂寞总有消解,只是我选择了电影,书是没读几本,反倒电影越看越多。
最近想拾起它,买了几本短篇,读了《受戒》,还是我一直喜欢的“短篇圣手”汪曾祺,而我却不似从前。读了《哲学的故事》来弥补我思维的短板,还有幸结实了作家朋友柳岱林,读了他的《远走高飞》,这不是就我们这些都市“老腊肉”的揪心故事吗?
流水账的描述下来,反过来看一眼,2000多字。读书虽然不能从根源上改变我,但文字有它的魅力,始终影响我。借一句丰子恺先生的话总结一下“小时候真是傻,居然盼长大”,不然还能多装些墨汁,待来日方长!

开心飞
感谢邀请!
我是汪海洋,很高兴今天接受邀请来和大家分享这个话题。
首先,我声明一下,我不是90后,我是70后,不过我们那个时候才是英雄辈出的时代。
上初中时,正流行金庸,梁羽生和古龙的小说火热。那时候一部书分上中下三部分,几块钱一本的书对于我们初中生来说都是很奢侈的事情。往往都是朋友们一块攒钱,凑够一本就集资买,然后轮流看。
记得有一次,看《七剑下天山》中部,被班主任逮住了,把书没收了。不光请家长,还被同学们数落,毕竟那几块钱都是我们从牙缝里省下来的。
后来,班主任又把我了去,劈头盖脸批评了一顿,弄得我一头雾水。我又没犯错,凭啥又训我?最后老师让我交代《七剑下天山》的上部和下部放哪里去了,让我抓紧交出来……
到现在和同学说起此事,我们都还开怀大笑。看来,不是我们看的上了瘾,连班主任自己都无力自拔了。
那时候,班主任的抽屉里不是琼瑶的《青青河边草》,《哑妻》,三朵花,《梅花烙》,就是金庸的《射雕英雄传》,梁羽生的《七剑下天山》,还有古龙的《飞刀又见飞刀》。
那个时代,永远定格在美好的回忆里,忘不掉的青春往事,数不尽的大好年华,竟也随着时间的变迁,腹水东流了。

付羽
我不是90后,不过也想说说自己看的书。
初中时第一本带给我震撼的是《飘》,那时候书特别宝贵,借书是很难的,借我的好友说只借一个晚上。
那一个晚上我没睡,先躲被窝里偷偷看,然后大家都睡熟了再探头出来,人都快窒息了,但是书带给我的震撼,已经让我觉得怎样都值了。思绪跟着郝思嘉飘荡,替白瑞德惋惜,愤恨郝思嘉为什么不明白白瑞德的爱。
又一次的震撼是金庸的《倚天屠龙记》只有第一次,看完了有点愕然,这是完了还是没完,一直到了最后看到租书的全套,简直欣喜若狂,开辟了武侠的新世界。
初中毕业让我又哭又笑的书是《平凡的世界》,也是租的,那段时间和别人谈话,写信都是平凡的世界。
那段书籍比较匮乏的时期,看的每一本书都很深刻,觉得忽然发现新世界,新大陆,现在选择多了,反而不能静下心去看书了。

志远芸天
熬夜追过<<家>>,当时是上高中语文课的时候,学到巴金的一篇文章就是出自<<家>>里的,里面的故事情节非常吸引人,我上课熬夜都偷偷的看这本小说。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的自己还因被发现偷看小说还被老师罚站过。

肖梓妍
我不是90后,在90年代也没有读过什么书。我真正开始读书,是从2012年自学考试开始的,也就是30岁以后开始的。在这之前,我只读过《平凡的世界》一本书。而现在,我居然专职做了阅读作文引导这项工作,这是意外的惊喜。

gjtgy
谢邀。
初中时代熬夜追过的小说,好多年前的事了。有本不确定是不是叫黑鹰传说,挺厚的挺好看的,看了一半给老师收了,到现在还没有还我,好过分,我都没看完。
后来就有了手机,看的第一本穿越类型的小说是那个异世邪君还是异世君邪,印象最深的就是辰东的《神墓》了,还有一部断更的玉仙缘。

三爷_the FREAK
我看的是言情小说,书名我不记得了,那时候在深圳打工,13年前一天也没有手机只有看书,记得一晚上可以看到三四点在睡,晚上加班到十点,晚上还可以看到十二点多,要是读书的时候能有这样的精神我考不上高中才怪了

gytone
谢邀 熬夜看到小说很多,很多小说都是熬夜看的:红楼梦 人生 傲慢与偏见 白鹿原 盗墓笔记……

lickylee
是初中还是高中读过的已经不记得了,但我记得自己中学时期读过不下50本小说,很多小说是偷偷的看,上课看,睡觉看,躲着老师看,躲着父母看,被没收了还想办法偷回来继续看,,呵呵,现在想想那个熬夜读书的时代真是令人难忘。
我读书是属于那种不太挑食的,经典的、通俗的、国内的、国外的都看,当然在中学那个年龄,社会阅历不高,而且贪玩,看通俗的小说还是居多,因为通俗小说至少没那么费脑,下面我来说说印象深刻的:
最早看的是《射雕英雄传》,然后一发不可收拾,金庸所有小说在一个学期内全部扫完,尤喜《笑傲江湖》和《天龙八部》。记得那个学期几乎没有不是红着眼睛去上学的,被没收罚站是经常的事。但每每被训斥完后,马上迫不及待的熬夜继续奋战。那时满脑子的江湖恩仇、侠义情怀。之后又翻了几本古龙的武侠,看了楚留香系列和小李飞刀系列之后没看了,转而看了当时网上的仙侠类巨作《诛仙》,看《诛仙》时又让自己感觉是回到了追金庸的岁月,非常过瘾。
之后有段时间没看,一天经同学推荐,随便翻了下《藏地密码》,一看又爱不释手,从此的一年内,由武侠爱好转变成了探险类爱好者。《藏地密码》全部看完,不过瘾,当时网上流行《鬼吹灯》,就跑到起点去追,追得热血沸腾,又把南派三叔的《盗墓笔记》给翻出来追。那几个月用“三月不知肉味”形容最恰当了。
虽然通俗小说是我的最爱,但身边人很多喜爱看经典小说的,有时我也会被潜移默化,看看经典类小说。最早的看了《水浒传》和《三国演义》,但《红楼梦》没看,因为实在看不下去。当时中学的课程和学校的电影里放过一些名著作品,我觉得很好看,就翻了原著,看了不少国外经典小说原著,比如《简爱》、莫泊桑中短篇小说集、《变形记》、《巴黎圣母院》、《忏悔录》、《地心游记》等。回想起来对我人生观影响最大,能够唤起心灵的要属:《简爱》、莫泊桑中短篇集和《变形记》,基本是熬夜在看。
后续也抽空看了中国近代和当代作家的一些作品,比如:王小波的《黄金时代》(熬夜看的)、张爱玲的《半生缘》(没看完)、钱钟书的《围城》(还行,但没熬夜程度)等。
总结来说要看小说真是太多选择了,从我自己的经历来说,要是打发时间,消除寂寞,通俗小说是非常好的陪伴;但如果是想得到心灵上的宁静和灵魂上的升华,建议多看看经典小说。因为它们称之为经典,还是有点原因的。

Carmen
上初中时,我偏科严重,语史政名列前矛,但数物化一直不及格。那时候,对看小说也有一种痴迷。看的小说很多很杂,但能记住的大概也就这么几本,我觉得对我的人生意义重大。
第一本是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讲述一个百年家族的孤独沉没史。这本书是需要足够的安静和勇气,才拿得起,看得进它。多年以后,回想起这本书,依旧会有各种无法言说的疼痛和心酸。
第二本书是毛姆《月亮与六便士》。那时,自己正处于怀揣各种梦想的天真年龄,以为只要努力,梦想没有实现不了的。现在到了而立之年,连梦里都是梦想破碎的声音。再看这本书会潸然泪下:尽管时光流逝,苦难不断增加,但梦想依旧放射出它震慑心灵的光彩,让心在衰老中不觉苦涩。
第三本书也是最喜欢的勃朗特的《简爱》。那时的我同样矮小、瘦弱、不美,是《简爱》告诉我,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因为我一样有一颗高贵的灵魂。因此,面对不公,孤单,以及压迫,都没有能够削弱我战胜磨难的牢固优势,自爱,自尊,自重,我披着这些厚厚的铠甲,这是世间的任何诱惑都无法刺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