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真的有古老的历史吗?

miss掉了
有,证据详实的历史4000年,部分证据的历史8000年,口口相传的历史上万年。
华夏文明的灵魂就是寻根祭祖,把对本地区人民有巨大贡献的人当做祖神,供奉学习参悟。在中国,能够在精神物质双方面都有根的人,就是有文化的人,高尚的人,有文化传承的人。
华夏文明要从何时起算?
三皇五帝,古唐 虞夏商周。根据国际文明三标准:数量充足的 1非生活器物图案、2公共建筑、3文字。只有“殷商文明”符合条件。就算是“夏朝”都不算是文明。
古唐朝应该是个没落的氏族,尧是古唐最后一代皇氏。虞朝继承融合古唐。虞朝,是中国历史上存在过数百年的王朝,在夏朝之前。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君主。证据:在《左传》、《国语》中,虞夏商周四代连称的文句不胜枚举,引用的都是西周、春秋时人的话。《墨子》、《司马法》、《吕氏春秋》、《礼记》等书中。这些古籍并未把尧的“唐”朝与夏商周并置,《尚书》中的虞书也记载了尧的事迹,尧本身也是舜的岳父;这说明唐尧可能并入虞朝。
再往前万年也有传说(口口相传没有文字):弇兹朝母权、伏羲女娲的华胥朝、炎帝黄帝蚩尤仓颉的神农朝、轩辕少昊颛顼等的古唐朝,以仓颉造字与中华第一甲骨文为依据炎黄时代就应该距今8000年,山海经有可能是这个时代的史书。伏羲画卦摒弃结绳记事但尚无文字,至少9000年前,属于母系氏族与刚出现的父系氏族并存,女娲就是母系被父系氏族融合。再往前追溯到万年前。天皇、地皇、人皇(三皇三万年的传说)、大巢、燧明,弇兹朝、伏羲、神农……沧海建木。
附件 实物证据:
距今8000年前的贾湖文明,中华第一甲骨文。
距今7000年前的书法——龙虬庄陶文。
距今6700年前的长安人文字——半坡遗址文。
距今6000年前人类第一古国——良渚遗址石钺文。
距今5000年前龙山文化的先声——大汶口图画文。
距今4100年尧之文字——尧都陶寺的2个神秘符号(尽管整个陶寺遗址就发现了这两个字,但是大多数人都认为进入4000年前这个界限分水岭,中国古人不可能仍然不会使用文字。因此,陶寺的两个字真是具有“四两拨千斤”的神奇力量。)
距今4000年第一例夏代甲骨文——东赵卜骨!(河南二里沟 其中的第一、二项,它的规模足够大,又有青铜器,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所处的方位与我国史书文献中的「夏都」的位置「伊、洛两水」一带能够实现完美匹配。然而,可惜的就是没有发现文字——只有在各种出土文物中收集到零零散散的24个疑似文字,未找到足够量所以不算。)
距今3600年 殷墟甲骨文(发现4000个文字,考证2000个文字,其中1400与现代字对的上)
沧海建木

水墨青花_c
首先说这个问题是确凿无疑的,但也是相对而言的。就世界范围来讲,美国也有历史,但与中国相比,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因为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被世界公认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因此说她古老是毫无疑义的,
另外就真假而言,可以把四大文明古国做已比较。埃及的金字塔,世人皆知,其象形文字与埃及现在使用的阿拉伯语无任何联系。古巴比伦,在伊拉克境内的两河流域,历史上几易其主,至今其统治者人种问题也颇受争议。再说古印度,历史上本没有印度国之说,是英殖民的产物。国人都知道的佛教,在印度也是名存实亡。而印度更没有统一的自己语言,官方使用英语。就前三者来看,皆具有文化、文明断代。
最后说中国,中国是世界唯一的,公认的,文化连续传承至今的国家,山海经,史记,资治通鉴等等书籍,都翔实记载了中国从古至今所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而且多数都被考古发现的实物所证实。秦始皇的兵马俑,都江堰巧夺天工的水利系统。难道这些还不为真吗?不用穿越回过去,在中国,俯首而拾的便是秦砖汉瓦。

惊鸿醉雪
小孩子都知道中国上下有几千年历史

花果山上一毛球
提这个问题的人不是坏就是蠢,中国没有古老的历史?五千年煌煌中华不是你认为不古老就不古老的。
中国无疑是一个古老的国度,一个古老的国度必然有古老的历史,这是毋庸置疑的。

天衣
我不知道题主为什么问这个问题,但是我可以负责任的告诉题主,中国确实有古老的历史,而且在世界上还是独一份。
题主可能听说过四大文明古国,古印度,古埃及,古巴比伦和中国。而在这个四大古国中,只有中国的的文明一直延续至今,其它三国文明都出现过断层。
中国拥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最早可以追溯至黄帝炎帝时期,逐鹿之战是农耕文明第一次打败游牧文明,然后是尧舜禹时期,那时候部族流行禅让制。
后来夏传子,家天下,私有制形成,中国进入奴隶制社会,其次就到了商周。春秋战国时期,诸雄争霸,百家争鸣,后秦统一六国,秦始皇封自己为始皇帝,中国进入封建社会。
在之后就是西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直至现代,中国五千年的历史从来就没有断过传承,这也是我们国人应该骄傲自豪的。(码字不易,点个关注)

午夜普洱
在历史学家眼里,历史是需要记录的,是当时的记录,并不是口耳相传的记录,因此能被承认的历史是有记录开始,所以中国一些古老的历史并不被承认,因为我没有办法证明它真的存在过

非常兴奋地
中国的古老历史延续了八千多年。目前社会上认可的是:
千年文明看北京;
三千年文明看西安;
五千年文明看河南;
八千年文明看甘肃。
甘肃秦安大地湾遗址考古发现了八千年的文明史,填补了我国断代史研究的空白。总之 ,我国是四大文明古国唯一延续传承的国家。

野花姐
先要问一个问题,国,和政权是一个概念吗?
如果不好回答,国,和执政党是一个概念吗?
文章可能会比较长,,您看看就好。
“整理不易 感谢点赞跟关注”
中国确实有古老的历史,因为虽然政权更迭,但这片土地上所有的人,我们的血脉,确实是一脉相承的。
这句话不是我口说无凭,至少秦汉之前“血脉”二字不仅仅是说我们是炎黄子孙这样的,而是有迹可循。
夏朝之前的权利更迭。
轩辕黄帝统一了华夏族,生了俩孩子,大儿子叫玄嚣,也叫青阳,被封为诸侯之后,降住在江水;儿子叫做昌意,封为诸侯之后降居若水。
黄帝去世之后,一种说法是《史记》,跨过了他的儿子,直接把皇位传给了昌意的儿子,也就是他的孙子高阳(朱元璋传位朱允炆时,也是循这个例。)另一种说法(《国语》中记载)是传位给玄嚣,玄嚣死后,皇位传给他的侄子高阳。
高阳就是我们常说的帝颛顼(zhuanxu),颛顼帝也是个有位的黄帝,他推广庄稼的种植,畜牧的饲养,制定礼仪,祭祀鬼神,也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前进。
帝颛顼死后呢,把皇位还给了玄嚣的(就是颛顼帝的大爷,南方讲叫大伯,但是我们按照当时的河南口音应该是大爷)孙子,叫做高辛,也就是颛顼帝的本家侄子,黄帝的曾孙。
高辛就是我们所谓的帝喾(ku四声,不是jiao)
帝喾在帝颛顼的基础上更进一步的推进民族的进步,他收取土地的物产,制定了节气,为政理智又温和。
后来,帝喾娶了几个媳妇,大老婆生了孩子叫做挚,二老婆生了孩子叫做放勋。帝喾死后,大儿子挚即位,被称为帝挚,后来这位没干出什么政绩,九个诸侯要弹劾他,于是他的弟弟就登位了,放勋,就是我们常说的尧(肯定牵扯到政治斗争,但是帝挚后来被尧封在高辛,那时候的政治斗争也还好)
尧老了,就想着谁来接我的班呢,大家都推荐舜,舜是颛顼帝的六世孙。
名曰重华。重华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桥牛,桥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穷蝉,穷蝉父曰帝颛顼,颛顼父曰昌意。
——史记,五帝本纪
夏朝之前的就是这样子,夏朝之后呢?(我就不转述了,直接复制)
夏禹,名曰文命。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也。禹之曾大父昌意及父鲧皆不得在帝位,为人臣。
——史记·夏本纪第二
殷契,母曰简狄,有娀氏之女,为帝喾次妃。三人行浴,见玄鸟堕其卵,简狄取吞之,因孕生契。契长而佐禹治水有功。帝舜乃命契曰:“百姓不亲,五品不训,汝为司徒而敬敷五教,五教在宽。”封于商,赐姓子氏。契兴于唐、虞、大禹之际,功业著于百姓,百姓以平。
——史记·殷本纪第三
周后稷,名弃。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原。姜原为帝喾元妃。姜原出野,见巨人迹,心忻然说,欲践之,践之而身动如孕者。居期而生子,以为不祥,弃之隘巷,马牛过者皆辟不践;徙置之林中,适会山林多人,迁之;而弃渠中冰上,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姜原以为神,遂收养长之。初欲弃之,因名曰弃。
——史记·周本纪第四
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
——史记·秦本纪第五
以上的历史,我是遵照史记的,《国语》中有相悖的说法
简单地说,
秦汉之前,无论三皇五帝时期。还是夏商,西周,春秋战国,乃至秦代。
所有的权利更迭虽然存在,但统治者,包括人民的血脉关系都是延续的。
这一点客观存在。
而且随着时代的更迭,从黄帝开始,到秦代结束,最开始的人民,应该已经达到了3000万人以上。
而后进入汉朝。
汉高祖刘邦,是历史上第一个没有血脉的统治者。
那么秦到汉的更迭,算不算是中国的延续呢?
我觉得是算的。
因为刘邦推翻的,是作为统治阶级的秦朝,而并非是整个3000余万人的国家。
对于这个国度上生活的人来说,不管是秦皇,还是汉武,对他们没有本质的区别。
国土没有改变,国民没有改变,国家的历史没有改变,国家的文化没有改变,国民的思想,其实也没有大的变动。
只是皇帝改了姓氏。
所以我觉得秦汉的更迭,“国家”这个概念也是延续的。
那么我们看一下汉朝最为强盛的时候,大概是汉武帝和汉元帝时。
汉元帝时。汉军击败南匈奴,同时西南地区的战争也将南越,夜郎地域并入大汉版图,朝鲜半岛的卫氏朝鲜也被武帝灭掉,西域设都护府,西域诸国为大汉附属国,除了徘徊于中亚一带的北匈奴,汉代称得上一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这是北匈奴扰乱边境,击杀边境节度使,然后大汉的陈汤,追击一万余里,一直到现在的吉尔吉斯斯坦。诛杀匈奴单于,并且北匈奴统治阶级无一幸免,归汉路上人头散落。
班师之后,陈汤说出了那句
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臣闻天下之大义,当混为一,昔有康、虞,今有强汉。匈奴呼韩邪单于已称北藩,唯郅支单于叛逆,未伏其辜,大夏之西,以为强汉不能臣也。郅支单于惨毒行於民,大恶通于天,臣延寿、臣汤将义兵,行天诛,赖陛下神灵,阴阳并应,天气精明,陷陈克敌,斩郅支首及名王以下。宜县头槀街蛮夷邸间,以示万里,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汉书,傅常郑甘陈段传
至此,中国的疆域其实是已经定性的,(此时青藏高原独立)
自汉朝以来,经过三国,两晋,南北朝,直到隋。
中国这片土地上的尽管旗帜更迭,但无论是谁的统治,都会承认继承了黄帝以来的正统。都会说自己是“汉人”
为什么要揪出来一个唐,因为永远无法避开的问题是,李唐身上的胡人血统。
李世民的祖母是北周鲜卑大将独孤信的女儿,这个无法避免,(独孤信这个人,大家可以去查一下,如果大家都知道他的话,这位先生在各位姑娘想嫁的排行榜上能进前三)
但我却依旧觉得唐朝是中国的延续。
其一:李家只是统治者,不能代表全境。
其二:那是男尊女卑,而且开国者李渊之后,李家血脉中的鲜卑成分更少。
其三:唐,行汉制
唐代入主中原之后,统治阶级的构成,除了李家之外,基本上也都是汉人,唐朝的社会制度,也是长久以来的民耕社会的制度。
所以唐,基本上也可以认为是中国的延续。
而后,五代十国。
朱温篡唐建立后梁开始,到赵匡胤灭北汉结束。大概60年左右的时间,这段时间大概相当于近代的军阀割据,但本质上,人民还是人民,统治阶级还是汉人,还尊着儒家,念着孔孟。
直到北宋。
北宋时期人,依旧以自己是炎黄子孙为荣,南宋时,当时诗人1185年陈亮写下了下面的句子。
不见南师久,漫说北群空。当场只手,毕竟还我万夫雄。自笑堂堂汉使,得似洋洋河水,依旧只流东?且复穹庐拜,会向藁街逢!
尧之都,舜之壤,禹之封。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万里腥膻如许,千古英灵安在,磅礴几时通?胡运何须问,赫日自当中!
——陈亮,水调歌头
尧之都!
舜之壤!
禹之封!
于中应有,一个半个耻臣戎!
尧,舜,禹留下来的江山社稷!
总该有一个两个!耻于向金国俯首称臣的吧!
然后是元。
这是我唯一不能确定他确实是中国的一段历史的原因。
确切的说,他也可以称为蒙古族的历史,而汉。在这段历史中,是配角。
如果我们继续按照之前的
地理,思想,人文,制度,血脉,历史,文化来说,确实是中国的延续。
但若换个角度,这确实我们被“当时的外族(当然现在大家都是一家人)”侵略导致的结果。
但考虑到,现在的蒙古族跟汉族一样是中国的孩子,同胞,那么元理所应该也应该是中国的历史。
同样的,满清也是一样。
一直到中华民国建立,一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
虽然伴随着朝代的更迭。政权的交替,但这片土地上站着的人从未改变,血液里流淌的味道也从未改变。

散落一地的饼干儿
你好,这里是“阳明悟行学宫”为你解答:
历史传承至今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管理的需要,更是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象征之一。泱泱中华,五千年文明又怎么会是说说而已:
黄河在历史上仅仅是大的改道就有二十六次,离现在较近而影响也最大的一次是1855年的黄河大改道。那次黄河的入海口直接从苏北改到了山东,自河南铜瓦厢以北数百里地区皆成泽国,不知多少人果了鱼鳖的肚皮。那么,在这次大改道之后的黄河,还算是黄河么?是不是只有在改道之前的黄河才是真黄河的历史,而在改道之后的黄河就已然是另外的一条别的什么河了?我想所有人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吧,黄河只有那一条,管它从哪入海它也是黄河呀!——那,我们国家的历史,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一直在变幻的只有城头上的大王旗而已,而住在城里的人永远都是那些呀。那旗子上可以写“秦”、写“汉”、写“夏商周”,如果你愿意,你甚至可以在那上面写自己的名字,但无论这旗子怎么变,城里的人们还是平静地过着日子,一代又一代的繁衍着呀。王小二家的祖宗没准跟黄帝一起战过蚩尤,赵小三家的始祖说不定曾和神农一起尝过百草,几千年的时间,对一个人来说得有多漫长,有多少的天灾人祸要躲,有多少的战乱瘟疫要避,可能在饿得体力不支的时候却只能嚼着草根充饥,可能在数九寒天里只能拥着一床破被瑟瑟发抖,可能在兵荒马乱之时要在尸山血海中苟活,可能在毁灭一切的烈焰之下只能颓然地选择殉道,可是,可是!这血脉终究是未曾断绝。一个人的力量的确根本微不足道,可如果是千百个人呢?如果是千万个人呢?如果是一代又一代的千万个人呢!无数的父母将他们所有的知识毫无保留地教给他们的孩子,而无数个孩子在长大之后,又会像他们的父辈母辈那样,将这些知识又教给他们的后代,于是旧的知识不断地累积,而新的成果又不断地被创造出来,于是这天生就骄傲的文明就永不会默默无闻、甘于人后,即使他曾被人狠狠地打倒在地,但只要那些嚼着草根、强捱寒冬、枕骨而眠、敢于殉道的人们都还在咬着牙坚持,那任何意图要扑灭这文明的行为就都将是痴人说梦。幸运的是,他们真的坚持了过来。
历史是死的,永远安安静静地躺在史书里,可在由那些空洞的文字所编织成的过去里,可是有着无数活生生的人存在着呀。我们读到的历史,对他们而言就是现在,他们也有更久远的过去,也有更遥远的未来,而他们的未来不是别的,正是我们。历史可能跟他们永远无关,他们只是始终不卑不亢,处变不惊地在城里生活,而历史则专注而不怎么忠实的记录着城头上旗子的变幻,历史在史书上添上一笔,“今天的旗子是明”,城里的人们还是这样生活,历史又添了一笔:“今天的旗子是清”,于是人们续起辫子,换了衣服,接着生活,有天历史说那旗子又变了:“是两个字,民国!”于是人们又赶紧剪去辫子,再改换了衣服,其余的生活却并没有什么变化,后来又有一天,这旗子又换了一道,城里的人们就又赶紧按着时兴的样子改头换面,但其他的终究没什么不同。再后来,就没有历史而只有现在了,于是旗子得以还是那个旗子,于是就有人问今天的中国还是历史上的中国吗?我自忖,应当不算吧,但百年以后,在我子孙后代的课堂上,此时之中国多半还是会出现在他们的历史课上吧,当然,那时所讲的历史,自是不关你我的事情。